[中医哲学基础]中医基础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5 10:00:07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中医基础篇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学时】 4
  【目的要求】
  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学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二、体质的概念、构成、体质状况的评价及体质的特点
  (一)体质的概念(难点)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二)体质的构成(重点)
  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以躯体形态为基础,与内部脏器结构密切相关,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包括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其中,以体格、体型最为重要。
  中医观察体型,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等。其中尤以肥瘦最有代表性。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生理机能的差异性,反映了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机能的盛衰偏颇。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人格、气质、性格等的差异。
  *注意点:人体形态结构的差异性、生理机能的差异性和心理特征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三个组成部分;而这三个部分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在体质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三)体质状况的评价(了解)
  体质特征,通过体质的构成要素来体现。故评价一个体的体质状况,应从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心理特征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体质的评价指标(五项):见课本第198页
  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七项):见课本第198-199页
  (四)体质的特点(重点)
  1.先天遗传性
  2.差异多样性
  3.形神一体性
  4.群类趋同性
  5.相对稳定性
  6.动态可变性
  7.连续可测性
  8.后天可调性
  三、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略讲)
  (一)中医学史中表述体质概念的几种不同用词
  (二)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在《内经》中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医体质理论,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
  东汉、宋、金、明清时期中医体质理论发展的概况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略讲)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是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脏腑、经络的结构变化和机能盛衰,以及精气血津液的盈亏,都是决定人体体质的重要因素。研究体质,实质上就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藏象,以及精气血津液理论。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有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等八个方面。
  上述八个方面可归纳成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类。先天禀赋,包括性别差异,归属于先天因素;其余则归属于后天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概说:
  1.体质差异的种类
  (1)群体差异
  (2)个体差异(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同一个体不同生命阶段的差异)
  2.体质分类的目的
  把握个体的体质差异规律及体质特征,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重点)
  (一)中医学体质分类的指导思想、思维方法及理论基础
  (二)古今医家对体质的分类
  (三)中医学体质分类的基本方法
  二、正常体质分类及其特征(重点)
  (一)人体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三种类型。其中,理想的体质应是阴阳平和质
  (二)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各自的总体特征、具体特征(包括体表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特征和发病倾向性)以及发展演变趋势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差异
  (一)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1.原理
  2.举例
  (二)体质因素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
  1.原理
  2.举例
  (三)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发生及过敏体质的形成,与个体体质密切相关
  原理
  (四)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和发病情况
  1.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
  (1)原理
  (2)举例
  2.体质差异决定着发病情况(类型)
  (五)体质因素决定着病机的从化(重点)
  1.质势、病势、质化(从化)各自的含义
  2.从化(质化)的一般规律
  (六)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传变(重点)
  1.传变的含义
  2.体质影响疾病的传变的原理及举例
  二、指导辨证
  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的特殊性决定着证候类型的倾向性。
  同病异证与异病同证,主要是以体质的差异为生理基础,体质是证候形成的内在基础(举例说明)。
  临床辨证应特别重视体质因素,将判别体质状况视为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据。
  三、指导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和特色,而形成证候的内在基础是体质。体质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性,因而注重体质的诊察就成了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实质上包含着从体质上求本治疗之义。通常所说的“因人制宜”,其核心应是区别体质而治疗。
  (一)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举例。
  (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1.注意药物性味(举例)。
  2.注意用药剂量(举例) 。
  3.注意针灸宜忌(举例)。
  (三)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例。
  四、指导养生
  善于养生者,应根据各自不同的体质特征,选择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举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主要参考书目】
  1.何裕民等.新编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
  2. 印会河,童瑶.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张挹芳主编.中医学基础学科系列分化教材.中医藏象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第四章 体质学说
  【复习思考题】
  1.体质的基本概念如何?
  2.体质由哪几方面的差异性构成?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体质的特点包括哪些方面?
  4.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
  5.中医学体质分类的指导思想、思维方法和理论基础是什么?中医学体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如何?
  6.人体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试述各型的总体特征、发病倾向性及发展演变趋势。
  7.简述体质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8.何谓质势、病势、质化(即从化)?质化(从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9.体质因素如何影响疾病的传变?试举例加以说明。

中医基础篇二: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

  学习之后,我们有心得体会,这个时候,大家可以一起看看下面的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欢迎各位阅读哦!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
  1:绪论篇:
  以前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中基,没有现在学习的唯物辩证观,反而是在整体观念的中对人和自然、任何社会的联系有较大篇幅的论述。当时的学习也是一笔带过没有太讲解,印象也不是很深刻。这次跟随老师重新学习,最让我深刻的是老师提出了中医学第三个基本特点取类比象。也跟随老师学习这么长时间了,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好多东西不会用中医基础的理论里啊理解,可能就是思维的局限。我感觉取类比象这个思维方式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2:阴阳五行篇:
  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老师的讲解确实就是说阴阳就是相对的属性之类的,五行也是按照五种物质元素的转换这么来理解的,以我当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感觉没有那么简单。后来慢慢看一些各家学说的书在理解阴阳上五行也只是从气机这个角度来理解,对于好多书中的理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认为阴阳就是一团气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转换,五行除了五种元素外可能就是五脏的气机的运转,但是六腑的气机又怎么运转的,模糊的对不上号。这次学习后才知道阴阳五行是宇宙中的天体而来,阴阳日月,五行五星,这就是取类比象吧,也终于把理论上升到了道德层次。关于五行理论在知道临床治疗这一块,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听课也终于能够对上号,心中有数了。
  3:藏象篇:
  结合老师对于阴阳的讲解和本次听课,明白了什么叫天一生水,以前只知道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不理解,现在终于能把这个跟中医的理论结合在一起,一下子脑子清晰了很多。关于藏象,主要是对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单纯的理解为象是脏腑的外在表象,没有图像、印象、形象、抽象的认识,这也是思维的问题。
  (1)在心的功能里边,也是第一次注意到心是主神明的,不是主神志的,以前认为这没有什么区别,现在心里有了正解。对于临床还没有太大的体会。
  (2)对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明白了是先宣发才能肃降,近期整理了老师的一些病案,也深深的体会到,好多病是通过这一条来治疗的。
  (3)对于六腑的功能这一次是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三焦的功能,以前甚至认为三焦是个可有可无的提法。
  再有对于好多知识错误的认为一切都是来源于《黄帝内经》,在心里过度的把内经神话,原来中医一直在发展,而且后时医家的贡献这么大,也错误的认为看病只有伤寒,对于后时各派的理论少有触及。我感觉这学习完藏象最最深刻的认识,对于我以后的中医之路有着颠覆性的帮助。其他各条的学习也有新的认识和体会,只是还写不出来。
  4:气血津液篇:
  在我大学学习期间的课本中对于精这个概念已经有了专门的论述,这一点老师也是专门强调重要性,对于气血津液,主要是认识到了内经原文的重要性,因为老师画出了好多需要掌握理解跟气血津液有关的内经条文,这是以前从没有关心和认识到的。
  5:病因与发病篇:
  为什么得病?因为五行不平,关于老师把五行和人体质的分类也是第一次接触,感觉很新鲜,而且非常的形象和使用,对于指导治病也是立竿见影的。以前认为人得病就是外感六淫、七情六欲、饮食内伤、过劳这么几个方面。根本没有体会到体质对于治病的重要性。
  (1)风善入孔窍,比如痔疮这个病,现在真的是理解的透透的,真的想不到孔窍和风这么大的关系。感触风邪的人还能吃,这也是新学到的,不会正确的中医思维真的就联系不到一块去。
  (2)在

中医基础篇三:中医入门经典古籍

  中医入门经典古籍都有哪些?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医入门经典古籍,一起来学习吧!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有四大经典之说,即《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研习中医学术必读的。然因其文字古奥,寓理深邃,初学者实难以问津;即使是学过一些中医基本理论的人,对如何进一步学习、钻研这“四大经典”,也感棘手。所以有些中医学者认为,首先必须从《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这四部医籍入手。因为这四部医籍,医理浅显易懂,容易掌握和理解,是初学中医最方便、实用的教材,相对于四大经典而言,故有四小经典之称谓。这是中医师传蒙学经典丛书之一。
  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乃明清以来中医师传教育的经典教材,其内容浅显易懂,多以歌赋成分,诵之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医学三字经》
  作者:清代陈念祖(字修园),共四卷,撰于1840年。全书以三言歌诀写成,附以注释。卷一、卷二医学源流及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卷三、卷四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此外,并附录脏腑图说及四诊运用。现存初刻本,20多种清刻本。
  《濒湖脉学》
  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是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父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其书中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有益于初学脉者学习理解。
  《药性赋》
  原书未著撰人,据考证约为金元时代作品。原为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汤头歌诀》
  清代汪昂撰,古代汉族医方著作,共一卷。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9923/

推荐访问:中医哲学基础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