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公式大全表格]初中化学公式大全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 时间:2018-07-24 15:00:04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公式大全篇(1):初中化学实验总结大全

  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初中化学实验总结大全吧!
  初中化学实验总结大全一: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目,需要考生不断地做实验,从实验中真实地看到各种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看到各种化学现象的产生。做完化学实验之后,学生们要写化学实验心得体会,将自己在化学实验中的所感所想写出来。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化学实验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课程。 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
  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好,在实验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也使学生们感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实验前理论知识的准备,也就是要事前了解将要做的实验的有关资料,如:实验要求,实验内 容,实验步骤,最重要的是要记录实验现象等等. 否则,老师讲解时就会听不懂,这将使做实验的难度加大,浪费做实验的宝贵时间。比如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的的实验要清楚各实验仪器的接法,如果 不清楚,在做实验时才去摸索,这将使你极大地浪费时间,会事倍功半. 虽然做实验时,老师会讲解一下实验步骤,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一些基础知识,那时是很难作得下去的,惟有胡乱按老师指使做,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做实验 时,一定要亲力亲为,务必要将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弄清楚,弄明白,实验后,还要复习,思考,这样,印象才深刻,记得才牢固,否则,过后不久就会忘得一干二 净,这还不如不做.做实验时,老师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那么的 广泛.
  学生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实验总是与课本知识相 关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实验效率的保证,有的人一开始就赶着做,结果却越做越忙,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在做实验时,开始没有认真吃 透实验步骤,忙着连接实验仪器、添加药品,结果实验失败,最后只好找其他同学帮忙。 特别是在做实验报告时,因为实验现象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将会很难的继续下去,对于思考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互相讨论,请教老师。
  我们做实验不要一成不变和墨守成规,应该有改良创新的精神。实际上,在弄懂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我们的时间是充分的,做实验应该是游刃有余的, 如果说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件难事,那改良总是有可能的。比如说,在做金属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制装置将实验改进。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前题是学生对每次实验的态度。如果学生在实验这方面很随便,等老师教怎么做,拿同学的报告去抄,尽管学生的成绩会很高,但对将来工作是不利的。
  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了良好的探究能力和科学道德,例如团队精神、交流能力、独立思考、实验前沿信息的捕获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增强创新意识。
  上面的化学实验心得体会,非常适合大家进行化学实验报告的写作,对大家进行化学实验心得写作非常有效。
  初中化学实验总结大全二:
  当今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发展和更新更是日新月异,它会随着学习者的不断学习,在学习本身那里得到不断拓展、深化、提高。化学科的教学也要遵循知识的这个客观规律,我们必须在化学教学的不同阶段对某个或某些知识点进行不断地联系、整合、开发和拓展,促进化学知识在学生心中的生长和发展。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式的学习,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提出了“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观点,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理当引导着的角色,为此,我校化学教研组结合化学科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情,实施了《化学实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的研究。从研究的这一阶段来看,完成了很多实验探究,对这些实验,我们都采用教师逐一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性学习,学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探索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中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丰富的化学实验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是很重要的内容,在这一阶段的探究中,正好有这几个实验,如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很快回答出制氧气的两种方法: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和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氧气。接着让学生回忆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学生很快可以回答,这两个都是基础性问题,学生通过回忆能把旧知识重现,当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后,我才问: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否适用于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氧气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比前两个问题提高了一个层次,学生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回答。我再问:为什么这个装置不适用于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氧气呢?怎样才能把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改成适用于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氧气呢?为什么要这样改?这些问题经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制氧气的两种方法所用的不同发生装置。但这时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教师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因此,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掌握了制氧气的两套发生装置的基础上,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时装置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这样通过重现已有的知识,再创设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不难对二氧化碳制取的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等找到答案了。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对其他气体的制取的发生装置选择、收集方法都会选择了。
  通过化学实验探究,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历实验的成功与失败,自己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升华,比死记硬背会有更深刻的印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继续实施,努力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初中化学公式大全篇(2):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今天,小编为您带来的是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感谢您的阅读!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某一种元素。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 、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5、 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6、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7、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8、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10、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1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2、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1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14、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FeSO4·7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15、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
  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与杂质占0、03% 。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NO2 、CO、SO2、、H2S、NO等物质 。
  3、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根)、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一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
  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说明:(1)pH=7,溶液呈中性;pH <7,溶液呈酸性;pH >7,溶液呈碱性。
  (2)pH越接近0,酸性越强;pH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金刚石、石墨:C
  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 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等大多数金属块状固体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 KMnO4为紫黑色 。
  3、红色固体:Cu、Fe2O3 (红棕色)、HgO、红磷 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蓝矾(又叫胆矾):蓝色 NO2 :红棕色气体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不溶于稀HNO3) 等
  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 白色↓:Mg(OH)2。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五、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六、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19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初中化学公式大全篇(3):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化学的学习需要大家每天的积累,这样才能提高化学成绩,下面是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的内容,欢迎阅读!
  1、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按顺序背诵)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④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
  注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2、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FeZn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干冰不是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水银不是银是汞;铅笔不是铅是石墨
  纯碱不是碱是盐(碳酸钠);塑钢不是钢是塑料。
  4、物质的检验
  (1) 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 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3)CO32— 或HCO3—的检验。
  将少量的盐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测物的试管中,如果有无色气体放出,将此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证明原待测物中CO32—或HCO3—的存在。
  (4)铵盐(NH4+):
  用浓NaOH溶液(微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5、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
  ①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②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
  ③在金属+酸盐+H2反应后,溶液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6、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7、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8、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9、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10、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
  ①使用托盘天平?使用托盘天平时,首先要调节平衡。调节平衡时,先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然后转动平衡螺母到达平衡。
  ②加热?使用试管或烧瓶给药品加热时,先预热,然后集中加热。
  ③制取气体?制取气体时,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药品。
  ④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固体液体相互混合或反应时,要先加入固体,然后加入液体。
  ⑤试验可燃性气体?在试验氢气等的可燃性时,要先检验氢气等气体的纯度,然后试验其可燃性等性质。
  ⑥氧化还原反应?用还原性的气体(如H2、CO)还原氧化铜等固体物质时,一般需要加热。实验时,要先通一会儿气体,然后再加热。实验完毕,继续通氢气,先移去酒精灯直到试管冷却,然后再移去导气管。
  ⑦稀释浓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先往烧杯里加入蒸馏水,然后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装瓶。
  ⑧分离混合物?用重结晶的方法分离食盐和硝酸钾的混合物,当食盐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加热蒸发饱和溶液,析出食盐晶体,过滤,然后再冷却母液析出硝酸钾晶体;当硝酸钾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冷却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过滤,然后再蒸发母液,析出食盐晶体。
  ⑨中和滴定?在做中和滴定的实验时,待测溶液一般选用碱溶液,应先向待测溶液中加入酚酞试剂,使之显红色,然后逐滴加入酸溶液,搅拌,直至红色恰好退去。
  ⑩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然后接着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⑾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然后再通过盛有石灰水的洗气瓶。
  ⑿金属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混合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金属混合物与一种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也是先远后近。
  11、反应中的一些规律:
  ①跟盐酸反应产生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一定是CO32—(也可能为HCO3— 离子,但一般不予以考虑)◆ 凡碳酸盐与酸都能反应产生CO2气体
  ②跟碱反应能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的,一定为NH4+(即为铵盐)。
  ●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只有NH3(NH3+H2O=NH3H2O)
  ③可溶性的碳酸盐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碳酸盐受热才能分解。CaCO3=CaO+CO2
  酸式碳酸盐也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12、实验中的规律:
  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9271/

推荐访问:初中化学公式大全表格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