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4 10:00:07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1) [正午太阳高度]初中地理试题;太阳直射点

  【—试题之太阳直射点】,日升日落,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0,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假设春分日(秋分日也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太阳直射(0°,120°E)这一点,120°E经线上各点都是正午对于(0°,120°E)这点来说,它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当然是0°啦(因为就是自己嘛)它的太阳高度角就是90°(因为直射它嘛)
  另外一个观测点,(1°N,120°E)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1°
  此时,这一点的太阳高度角为89°(根据上面的公式h=90°-φ-δ)
  聪明的你肯定知道,(1°S,120°E)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也是1°
  因此,当地的太阳高度角也是89°!
  同一时刻,下列各观测点,报告的太阳高度角度数如下:
  南北纬2°(与太阳直射点相距2°):88°(=90°-2°)
  南北纬3°(与太阳直射点相距3°):87°(=90°-3°)
  南北纬10°(与太阳直射点相距10°):80°(=90°-10°)
  南北纬30°(与太阳直射点相距30°):60°(=90°-30°)
  南北纬80°(与太阳直射点相距80°):10°(=90°-80°)
  南北纬90°(与太阳直射点相距90°):0°(=90°-90°)
  总结: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 °,表示正经历昼夜更替; 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大于0°,表示白昼;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小于0°,表示黑夜。

(2) [正午太阳高度]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说道高一地理必修一,很多同学都会说难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必修一地理是高中地理中最难的一部分,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对于大家进行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学习非常有帮助,为帮助大家学好高一地理必修一,小编整理了以下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到您!知识点较琐细,若有误欢迎留言指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 八大行星分类


  分类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3) [正午太阳高度]夏至的来历是什么意思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那么夏至的来历是怎么来的?有哪些习俗呢?

  夏至节气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日减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逐日降低。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诗人徐书信“在暑雨”一诗中,也对夏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8492/

推荐访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