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化学方程式]初中所有化学方程式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3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第一篇初中所有化学方程式:初中化学方程式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涵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通过练习、讨论,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方法:自主导学
  教学过程:
  提问: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从微观角度解释守恒的原因
  3.依据实验事实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设问:这个文字表达式能表示物质的变化及变化的条件,能体现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吗? 导入:化学反应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应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有,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另一种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
  板书:第二节 化学方程式
  讲述: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它有哪些涵义?怎样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本节课要认真探究的问题。
  一、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提问: 碳 + 氧气 —→ 二氧化碳
  C + O2 —→ CO2
  讨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此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回答:(因上式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没变,数目相等)用已有的知识认识新问题 引导:既然此式可体现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特点,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我们可以用“=”
  C + O2 === CO2
  讲述:化学上就是用这样一种既可表示反应物,又可表示生成物还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式子来表示化学反应的,这样的式子,化学上称为——化学方程式 提问:这个式子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不同?
  (1) 化学式代替名称
  (2)“→” 变为“=”
  启发学生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化学方程式与文字表达式的区别
  根据学生回答给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并板书,重点词做标记
  板书: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二.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提问:根据C + O2 点燃 CO2化学方程式(1)你能说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吗?
  讨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一定存在着质量关系,各物质间存在什么质量关系呢?(根据化学式可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C + O2 === CO2
  12 16×2 12+16×2
  12 32 44
  再现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使学生理解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讲解: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可以找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提问:这正是一个化学方程式所能表示的含义,你能总结出化学方程式有哪些涵义吗?(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 2、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学生归纳总结)
  (1)能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2)可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提问:如何读出这个化学方程式
  讲解:“+” ,“=” 在化学方程式中的意义与数学上的含义区别开 练习1:[投影] : 化学反应:S + O2 点燃 SO2中
  1、反应物是_______生成物是________,反应条件是_____ 。
  2、反应中,每_____份质量的硫与_____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能生成______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板书:
  三、书写化学方程
  式的原则:
  设问: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否只要写出化学式就可以了?
  练习:请写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分析学生写的各种可能的式子
  可能写出的情况有
  (1)P + O2 — P2O5
  (2)P + O2 — PO2
  (3)P2 + O5 — P2O5
  (4)4P + 5O2 — 2P2O5
  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1)符合实验事实但不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2)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而违背了客观事实,凭空臆造成生成物PO2
  (3)为使左右两边各原子数目相等而改动化学式(纯净物组成是固定的。各元素原子个数固定,不能任意改动)
  (4)符合事实又可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引导:分析从两方面考虑
  (1)是否符合实验事实
  (2)是否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课文:P71
  板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讲述:我们是在P + O2 — P2O5的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化学计量数4、5、2使得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这个过程叫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这一步体现了什么? 回答: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讲解:如何对上式进行配平呢?配平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使左右两边P、O原子数相等,改角标行吗?添化学计量数,化学计量数如何添?(学生讨论思考)这里所用的配平方法称为最小公倍数法。
  练习2:[投影]
  1.Al + O2 — Al2O3
  2.H2 + O2 — H2O
  设问:如何有步骤的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呢?
  指导阅读:课本第71——72页
  总结: 1、写化学式
  2、配平
  3、注反应条件及箭号“↑”“↓”
  模仿练习:请按步骤写出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要求:(1)3个步骤
  KClO3 — KCl + O2
  2KClO3 — 2KCl + 3O2
  2KClO3 = 2KCl + 3O2↑
  (2)练习过程中总结每步的记忆要点
  讲解:结合实例讲明“↑”和“↓”两符号的意义及使用注意事项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的原
  则,初步学会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
  运用导学
  例1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Mg + O2↑==== MgO2
  B.KClO3 === KCl + O2
  C.2P2O5 === 4P + 5O2
  D.H2 + CuO === Cu + H2O
  E.Fe + 2HCl === FeCl2 + H2↑
  选题目的:本题主要考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考察学生是否能依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及书写步骤,判断化学方程式是否书写正确。
  思路分析:书写化学方程式要依据书写原则和书写步骤,化学方程式书写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有:(1).物质化学式书写错误;(2)没有配平方程式或配平后各物质化学式前化学计量数有公约数;(3)化学方程式倒写;漏写或注错反应所必需的条件;(5)漏标或标错“↑” 或“↓”
  解答 E
  启示:化学方程式综合运用了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是化学用语的制高点,而且体现了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要多写多练,才能快速、准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
  例2 配平下列反应:
  Fe2O3 + CO → Fe3O4 + CO2
  选题目的:考察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技能。
  分析:从哪种元素入手配平,是配平的关键,如果选择氧,就显得难些。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四种物质里都有氧,变数太多。选择碳,两边的碳原子数正好相等,无配平的问题。再看铁元素,铁在反应物和生成物里各自只有一种,容易配平,反应物里有2个铁原子,生成物里有3个铁原子,可以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2与3的最小公倍数为6,在反应物Fe2O3前加3,生成物Fe3O4前加化学计量数2,然后再配平碳和氧。
  解答:第一步配Fe元素,分别在Fe2O3、Fe3O4前加化学计量数3、2
  第二步配C元素,反应前后C元素已守恒。
  第三步配O元素,反应前后O元素已定恒。
  答案:3Fe2O3 + CO → 2Fe3O4 + CO2
  点拨:最小公倍数法是一种比较简单、常见的方法,一般方程式都可适用。配平关键是找准某一较复杂物质中的某种元素为入手点,并确定该元素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3 (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C21 H 30O2)在空气中焚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题目的:本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能正确、熟练的书写化学方程式
  思路分析: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会正确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二要会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三要会配平化学方程式;四要会正确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解答:2C21H30O2 + 5O2 ==== 30H2O + 42CO2
  启示:对于任何知识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
  同步训练
  一、填空题
  1.用__________来表示__________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1)镁带在氧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 )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 )
  (3)高锰酸钾受热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 ) (4)氢气还原氧化铜____________________( ) (5)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 ) (6)锌跟稀盐酸反应制氢气____________________( ) 4.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___Al + ____O2 2O3 (2)___CH4 +_ _O22 + H2O (3)___Cu2(OH)2CO + ____CO2 + ___H2O (4)___H2 + ___WO + ___H2O (5)___NH3 + __O2 + ___H2O (6)___C2H6O + ___O CO2 + __ H2O 答案:1.化学式 化学反应 2. 客观性原则 质量守恒定律 3.(1) 2Mg + O2 (化合反应) (2)3Fe + 2O3O4(化合反应) (3)2KMnO4 + MnO2 + O2↑(分解反应) (4)H2 2O + Cu(置换反应) (5)2HgO2↑(分解反应) (6)Zn + 2HCl == ZnCl2 + H2 ↑(置换反应) 4.(1)4,3,2 (2)1,2,1,2 (3)1,2,1,1 (4)3,1,1,3
  (5)4,3,2,6 (6)1,3,2,3
  二、选择题
  1.化学方程式4P + 5O2O5的读法正确的是( )
  A.在点燃条件下,磷加氧气等于五氧化二磷
  B.4P和5O2等于2P2O5
  C.在点燃条件下,4个磷和5个氧已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
  D.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2.在反应A + B = C + D中,2gA和80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8gC,则反应中生成D的质量是( )
  A.82g B.96g C.64g D.60g
  3.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Mg + O2 = MgO2
  B. KClO3 = KCl + O3
  C. Zn + HCl = ZnCl + H2
  D. H2 + CuO △ Cu + H2O
  4.充分加热m克氯酸钾和n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剩余固体的质量为a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A.(m + n

第二篇初中所有化学方程式:初中化学化学方程式的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 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二氧化硫。1.6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
  讨论完成:
  S + O2 点燃 SO2
  32 32 64
  每32份硫与32 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 64
  1.6 3.2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 ,生成五氧化二磷 _________ 。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 加热分解11.6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96/x
  x=96 ×11.6/245=4.6
  (5)答: 答:可以得到4.6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
  练习3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需氧化铜多少?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 12.25氯酸钾和3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96/x x=96 ×11.6/245=4.6
  (5)答:可以得到4.6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第三篇初中所有化学方程式: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今天,小编为您带来的是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感谢您的阅读!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某一种元素。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 、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5、 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6、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7、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8、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10、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1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2、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1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14、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FeSO4·7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15、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
  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与杂质占0、03% 。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NO2 、CO、SO2、、H2S、NO等物质 。
  3、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根)、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一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
  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说明:(1)pH=7,溶液呈中性;pH <7,溶液呈酸性;pH >7,溶液呈碱性。
  (2)pH越接近0,酸性越强;pH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金刚石、石墨:C
  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 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等大多数金属块状固体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 KMnO4为紫黑色 。
  3、红色固体:Cu、Fe2O3 (红棕色)、HgO、红磷 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蓝矾(又叫胆矾):蓝色 NO2 :红棕色气体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不溶于稀HNO3) 等
  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 白色↓:Mg(OH)2。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五、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六、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19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7792/

推荐访问:初中常见化学方程式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