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阴符经全文]鬼谷子全文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3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第一篇鬼谷子全文:经典古籍《鬼谷子》

  《鬼谷子》是我国古代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古籍《鬼谷子》,欢迎参考阅读!
  创作背景
  《鬼谷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周朝衰微,无实际控制能力,中原各国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各国间战争日益加剧。根据 许倬云编写的统计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各国之间的竞争,也间接带动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于是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 孟子、 墨子、庄子、 荀子、 韩非子、以及 商鞅、 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鬼谷子是当时的纵横家,也是活跃于外交舞台上的名士张仪、苏秦的老师,俗称“鬼谷先生”。《 史记》的《 苏秦列传》和《 张仪列传》都说他们“习之于鬼谷先生”,“俱事鬼谷先生学术”。鬼谷子因隐居于鬼谷,以地得名。在战国时代频繁的外交活动和热烈的“百家争鸣”的激励下,他曾经东行游学于齐、魏等国,在那里授徒讲学。并在齐国留下其宝贵的讲稿。据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约与燕昭王处于同时代,而张仪则与秦惠文王处于同时代,苏秦的活动年代要比张仪晚二三十年。他们先后在鬼谷先生处学习游说技术,后来都成为著名的外交活动家,在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中建过功业,这些都先后为《鬼谷子》的成书创造了条件。
  哲学思想
  《鬼谷子》思想学说之所以能在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独树一峡,不仅在于他的与众不同的纵横理论,更在于他以“道”为理论依托,将其思想学说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在书中鬼谷子的哲学思想对老子道家思想进行了吸收并有进一步的突破发展,运用到实践领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道”是宇宙的本源
  先秦时代的文献中常有提及“天道”、“人道”等概念,而首先将“道”提到一个哲学范畴高度的是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将阴阳作为化生万物之因。“道者万物之奥”(六十二章)[|],这里的“奥”,有荫蔽,隐藏的意思,即道是万物藏身之所,是万物生长的庇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2]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产生原始混沛的气,再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又产生中和之气,阴阳二气与其作用产生的中和之气产生万物。万物都有阴阳二气,互相冲击渗透成为和气。之后的《庄子》也继承了这一思想:“夫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知北游》)天无“道”则不高,地无“道”则不广,日月无“道”则不行,万物无“道”则不能昌盛,世间万物都由“道”来决定。
  从本体论的进路来看,《老子》和《庄子〉〉的“道”皆是是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形而上的根据,《鬼谷子》也是如此,《本经阴符七术》云:“道者,天地之始也,一其纪也” 首先就说道是天地宇宙的本源。纪,纲纪,“一其纪”就是一是道的纲纪,是由道产生的万物的总原理。接着又说:“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一其化端”,一是化万物的开端,认为“道生一”并非常重视“一”的作用,这点与老庄的“道”相合,《老子》的“道”有时也用一表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三十九章)。《庄子》中也有相同论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天地》)。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鬼谷子》的宇宙生成模式,即道生一,一化气,气生天地而后有万物,这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即道生成一,一生成阴阳二气,阴阳交互生成天地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也是十分相近的。
  “道”无形无名、周密贵微
  上段引文提到道是“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的,陶弘景注曰:“言天道混成,阴阳陶铸,万物以之造化,天地以之生成,包容宏厚,莫见其形,至于化育之气,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状貌诘,不可以名字寻,妙万物而为言,是以谓之神灵” 因此《鬼谷子》的道无形无名,不可被感知,《本经阴符经》篇又云“神道混纯为一,以变论万,说义无穷” 是说道神妙混纯莫测,在《反应》篇中也有相关描述“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这些说到底都是对老子道论思想的吸收和利用。《老子》云:“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二十五章)又“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是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丨。道不是现象,具有无形无名,不可感知,不可言说的特点。
  在《鬼谷子》中,道的另一特点是周密贵微,“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阖篇》)。捭贵在周详,阖贵在隐密。周详隐秘,与道相合。又“故谋必欲周密”(《摩篇》)。将“道”的范畴引入游说纵横的谋略中,自然也必须周详隐秘。注重细节,从微观的角度,关注事物最细小的变化,以免招致祸患。上文介绍《鬼谷子?抵戏》篇提到“戏”有缝隙的意思,《抵戏》整篇所言都是对微小事物的防范,“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这也是老庄思想所主张的,《老子》有:“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比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六十四章)。《庄子?齐物论》有:“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3],与上面的"经“经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的说法非常相似。
  “道”之“无为”与"不争”
  《老子》认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4]。真正的修道工夫,须用减法,一步步否定减损固有的偏见思维和外部纷纷扰。老子的“无为”并非不为,什么都不去做,而是不妄为,要依照事物的自然属性,顺其自然地作为,因此又是无不为。
  《鬼谷子》继承了老子“为道日损”乃至“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在《本经阴符经》“损兑” 一段中有云:"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有关损兑的含义,陶弘景有注:"《老子》曰:‘塞其兑。’河上公曰:"兑,目也’《庄子》曰:‘心有眼’然则,兑者谓之以心眼察理也;损者谓减损他虑,专以心察也。”
  故这里的意思是指圣人用自然无为应对所得,言辞观察与具体事情相符合。专心观察,是为了了解事物;减少杂念,是为了坚持行动。减少杂念专心观察之后,事情如果还是不行,圣人是不会加强辩解的。这里既提到了 “为道日损”的体道工夫,又与《老子》的“圣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二章)的思想相契合。而对“无为”之强调,《鬼谷子》中也时有体现,认为谋略“无为而贵智”(《谋篇》),真人“无为以包志虑思意”,圣人“以无为待有德”“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养志“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本经阴符经》);“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捭阖》)。
  在道之“无为”的基础上,《鬼谷子》与《老子》都有着‘‘不争”的思想。《老子》认为水与道相似的原因在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鬼谷子》则是将“不争”的思想运用到为政治国、军事战略之中,这一点在《摩》篇中有着最集中的体现:“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主持政事总有成绩的人,积累德政,人们安居乐业,不知道是谁给了他们利益;积累善政,人们都去做,不知道是为什么。指挥战争常常胜利的人,通常不争取什么,不耗费资材,老百姓不知道为什么归服他,为什么害怕他。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明。《老子》在行军作战方面中也有“不争”的论断:“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六十八章)
  道法自然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人们效法大地劳作繁衍,大地效法上天孕育万物,上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即尊重事物的自然规律,顺其自然,顺应天地四时之变化。《鬼谷子?持枢篇》虽然残存简赅,但寥寥数句,也表达出顺应天地四时的观点。“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别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⑷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春天生发、夏天茂盛、秋天收获,冬天蔽藏,这是自然的运行之道,自然界的都要遵循这一根本法则,违背他就会自取灭亡。
  上面的“正”字,陶弘景注曰:“言春夏秋冬四时运用,不为而自然也。不为而自然,所以为正也”《庄子?德充符》言:“受命于天,惟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正生即正性,"正”是标准或法则。这里都是告诫世人做一切事都要要依循自然规律,效法自然。

第二篇鬼谷子全文:纵横家鬼谷子的故事


  中国古代着名军事家孙膑的老师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鬼谷子,他在教学中非常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方法也与众不同,别出心裁。
  据说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柴无烟,百担有余”,并要求他们必须在10天内完成。接到任务后,庞涓未加思索,每天早出晚归,砍柴不止。
  孙膑则经过认真考虑后,选择一些榆木放到一个自己建造的大肚子小门的窑洞里,烧成木炭,然后用一根柏树枝做成的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担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打来的干柴,火势虽旺,但浓烟滚滚。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这正是鬼谷子所期望的。不用说,虽然勤奋但不善思考的庞涓受到了鬼谷子的批评。
  还有一次,鬼谷子给弟子孙膑和庞涓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站在房子里,你们用什么办法让我走出去?庞涓说:“老师,这有什么难的,我把你使劲拉出来就成了。”鬼谷子说:“这样不算,必须让我自己走出来才算数。”
  孙膑思考良久,他不慌不忙地对老师说:“老师,我没有办法请你自己走出来,但是我有办法让你从房子外面自己走进去。”鬼谷子一听,说:“好吧,我倒要看你如何让我自己走进房子。”说着,他走出房子,来到院子里。孙膑一看老师走出房子,于是便说:“老师,您这不是自己从房子里走出来了吗?”这时,鬼谷子方知自己上当受骗。

第三篇鬼谷子全文:鬼谷子与孙膑的故事

  鬼谷子是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鬼谷子与孙膑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鬼谷子与孙膑的故事
  在鬼谷子的细心的教导下,孙膑和庞涓刻苦学习,对兵法已颇有造诣了。一日,庞涓下山打水,听说魏国用重金诚聘贤能,担任将相,心里的火再也按耐不住了,他急忙回到山中向鬼谷子先生辞行。但又不知下山之后能否成功,而求先生为他预测,于是鬼谷子说:“你到山中摘一只花来,我为你占上一课。”庞涓就到山中去采花,可六月的天,花期都过了,找了半天只找到一只草花。庞涓将此花连根拔起,想回去见先生,可又想草花不好,恐成不了气候,又把它扔在地上,但周围实在找不到任何花,只好又将草花拣起来,放在袖中,回去见先生说:“山里没有花,只有草花”。鬼谷子接过花。看花离土时间长了,加之又晒太阳,已经半萎了。“你知道这花的名字吗?这是马兜玲。一开就是十二朵,正好预示了你的发迹年数,采于鬼谷(鬼谷子先生隐居的地名)见日而萎,你成功的地方定与“魏”字有关,应在魏国无疑,我送你八个字,一定要记住。”
  “弟子愿意领教”。
  “遇羊而荣,遇马而瘁”。
  当时庞涓并不知这八个字是何意。
  庞涓自从离开鬼谷子以后,一路来到了魏国。首先,他先到了相国王错家与王错大谈兵法。王错很感兴趣,就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庞涓入朝的时候,正赶上魏王用膳,疱人送上来一头蒸羊。庞涓一喜,因为先生说过:遇羊而荣。看来是该从此发迹了,果然他一路是青云直上。
  后来大家都知道,庞涓被孙膑用减灶之计引入马陵道,并在深谷中设下埋伏,庞涓也死于乱箭之下正应了“遇马而瘁”之语。
  又过了一年的时间,庞涓让鬼谷子的老友墨翟捎来一封信希望孙膑能来魏国,共图大业,孙膑十分高兴,欲辞先生而投奔魏王,鬼谷子见状想给孙膑占上一课,也让他去摘一朵山花来。而孙膑等不及到山中采花,见先生几案上供有一枚黄菊,就随手摘下一只,呈给先生看后又插入瓶中。先生说:
  “此花已被折断,不为完好,必有伤残,但性耐岁寒,经霜不坏,虽有残害,不为大凶。且喜供养瓶中,为人所爱重。瓶乃范金而成,钟鼎之属,终当威行霜雪。但此花一经提拔,恐一时不能得意,仍旧归瓶,你的成功之处,应还是故土,我给你改个名,把“宾”(孙膑原名为宾)字改为“膑”。”孙膑辞过先生,就直去魏国了。孙膑本是齐国人,小时候连年战争,父亲和兄长均死于沙场,万般无奈,只好随母亲来魏国朝歌。
  按先生的预测他应去齐国故土发展才对,我们知道后来孙膑被师弟庞涓所害致残之后,孙膑才逃到齐国受齐王重用。
  此文虽为故事,但预测结果源于易经的原理,其预测原理都是来源于宇宙全息。世上一切事,即使看似毫不相干的,但也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这世上本身没有偶然。一切事物都是如同每日太阳的东升西落一样是必然而绝非偶然。鬼谷先生对弟子孙膑的黄菊解释的很详细了,但对庞涓的马兜铃似乎没有说清楚,只说了“遇羊而荣,遇马而瘁”,而没有讲为什么。我在这里试作一个解释,十二地支里“未”就代表“羊”,前面讲了“采于鬼谷,见日而萎”,所以成功的地方与“魏”有关。而未与魏都是谐音的。而当时为六月,也就是阳历的七月,正是未月。所以“未”是庞涓所喜的。因此“见羊而荣”。而马兜铃一开就是十二朵,正好预示了其发迹年数,十二为火数,当时鬼谷先生看到“看花离土时间长了,加之又晒太阳,已经半萎了”。午火为太阳之火,十二地支里“午”为“马”。此花被连根拔起,又被太阳晒的半萎。以注定其结局不好,被太阳晒萎,火为其所忌,又叫“马兜铃”有遇马归零之意,所以“遇马而瘁”。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7286/

推荐访问:鬼谷子阴符经全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