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龆龀好道]龆龀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2 10:00:03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龆龀篇一:水调歌头评课稿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他的《水调歌头》大家阅读了?
  水调歌头评课稿1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这首词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这一千古名篇,意境壮美,而又结构新颖,富含这里和人情。这首流传千古的诗词经过老师的解析与渲染,学生更从深层次理解并作者产生共鸣。这节课特色十分明显。
  首先,在诗词的朗诵指导方面。教师先从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读文。读文时老师明确表达了要求要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哪个字需要重读哪个字需要拖长音读,学生在自己读时就能加进自己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们就知道读这首词的应有的抑扬顿挫的意义。尤其是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时,把“久”和“娟”声音拖长,中间更添加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所要表达的诗人在中秋佳节思念亲人的浓烈的感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练读本词,在词所构造的意境中和诗人进行精神上的共鸣。
  其次,在理解文本内容方面。一开始教师就营造背景氛围,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尝试从注释中了解文本的内容,而不是急于去讲解诗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此时写词人苏轼所处的地方“身”在哪里,“心”在哪里,在这层次中让学生明白,此时诗人是在思念弟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由教师的范读去理解四幅画面(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把酒问天,词人问的是什么?学生从词人问的内容中去想想词人的内心,词人的动作。化身为词人后想想后三个画面中词人在想些什么,这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和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的综合体现。在层层深入的理解与引导下,矛盾——坦然——怨恨——豁达学生最终体会到词人身在密州、心怀子由其实是想表达身在失意、心怀天下。
  再次,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做的很到位。对于学生的回答尤其是自己理解的诗词的独特之处,教师都及时进行鼓励性的反馈,尤其是学生说到自己学习诗词是借助资料了解到的时候,教师立刻鼓励总结“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这也是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认可。
  这节课,教师在充分展现自己的高水准的素质的同时,也让我感受的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凸显,教师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感悟,让我不仅称赞这真是真正的和谐的交流的课堂。
  水调歌头评课稿2
  《水调歌头》一课,教学设计非常好,其优点大致总结如下:
  一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到位。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诗句,然后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借机向学生指明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应该拖音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如“久”、“娟”读得慢一点儿、悠长一点儿,留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进而再让学生读,从而步步提高朗读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让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朗读中,给更多的孩子起来朗读的机会,用音乐营造朗读氛围,调动孩子的朗读积极性。
  二是评价语贴切到位。让每个孩子起来读一句的时候,教师评价说每个孩子都在努力试着读出自己的味道,对孩子们的读进行肯定和鼓励。当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说借助资料了解到的内容,教师马上强化“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
  三是教学步骤清晰,由读引入到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使学生对词感情的把握步步引向深入。充分读课文之后,让孩子自己先看注释,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苏轼“身”在哪,“心”在哪,由浅层次的“身在密州,心怀子由”,让学生体会当时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老师的朗读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看到了“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四幅画面。进而注重对孩子句式的训练,按句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循循善诱,通过文章的步步深入学习,让学生最终体会到“身处失意,心怀天下”的情感,文章写时只是“兼怀自由”。最后,更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留下诗意的美。
  四是不仅注重课文讲解深入到位,更是注重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把酒问天”的画面详细讲解,让孩子思考“问”的内容,想象其动作,想象其心理活动,通过想象画面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后三个画面,先让孩子们自己分小组讨论想象,注重从动作、心态、语言几个角度去想象画面,然后把想象到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并配乐营造氛围。紧接着分画面交流体会,通过每个画面学生的描写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每个画面所代表的心情“矛盾—坦然—怨恨—豁达”的变化过程。
  五是教师的素质极好,善于对孩子引导,板书字迹非常好,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板书内容注重师生共同完成,发挥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

龆龀篇二:国学经典介绍:《三字经》


  在古代童蒙读物中,有这样的说法“三百千千”,即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其中《三字经》是最有代表性的教材之一,相传为宋儒王应麟所作,书中有关元明清部分为后人所加。从南宋起就被广泛用作蒙学教材,直到清末明初。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此书共三百八十句,结构严谨,文字简练,三字或三字倍数成句,句句谐韵,琅琅上口,深入浅出,流畅有趣。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涵盖面极广,涉及伦理道德规范、名物常识、经史子集、历史次第等,许多语句,如“养不教,父之过”“勤有功,戏无益”等等成为妇孺皆知、世代传诵、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被誉为“千古一奇书”。特别是其中对历史知识的叙述,尤为精炼,仅用了三百字就概括了从伏羲神农到清统一的五千年中华历史,真乃“袖里通鉴纲目”。
  附: 《三字经》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古代文化知识之 年龄称谓
  1.襁褓:“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3.齿龀:又称为龆龀(tíao chèn),指儿童换牙这个年龄。
  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林黛玉进贾府》)
  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6.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笄,女子成年之礼。《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7.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8.而立之年:三十岁。《论语》:“三十而立。”
  9.不惑之年:四十岁。《论语》:“四十不惑。”
  10.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五十知天命。”(《论语》)
  11.花甲、平头甲子:六十岁。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子或花甲。《唐事纪事》:“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12.耆(qí):六十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日耆。”《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13.古稀:七十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14.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左传·僖公九年》:“以伯摆动耋老,加劳。”
  15.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日耄。”
  16.期(jī)颐:一百岁。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5483/

推荐访问:龆龀好道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