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白酒]大凌河之战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1 15:00:04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大凌河之战一:张春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七年,哈刺慎部长汪烧饼者,拥众窥桃林口,春督守将擒三人。烧饼叩关愿受罚,春等责数之,誓不敢叛。崇祯元年,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阉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春言: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

大凌河之战二:关于吴三桂传奇故事

  关于吴三桂传奇故事
  吴三桂,乃明朝大将,武行出身,其父吴襄在大凌河之战大败获罪前任辽东总兵,吴三桂得势以前跟随明朝名将袁崇焕镇守辽东一带,带领明朝精锐部队关宁铁骑叱咤关内外。
  明朝吴三桂
  原本吴三桂势头正猛,足以成为明朝末期的又一救国大将,但后来袁崇焕受皇太极设计陷害,另崇祯帝错将明朝顶梁柱袁崇焕打入监牢,此事件令多数明朝将领寒心,其中包括吴三桂,另其对明朝的忠义之心大大减弱,间接导致明末时期出现历史的大转折,另满清族趁虚而入,窃夺明朝政权。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进军北京,长驱直入,连破大同、真定,崇祯皇帝恐京师难保,随即加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令其退兵宁远,班师回京,并启用其父吴襄提督京营。平西王称号地位仅次于皇帝,可见崇祯对吴三桂极为重视,也可以说吴三桂手上的兵力是落败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崇祯帝将生家性命全当赌注压在吴三桂身上。
  吴三桂奉旨增援京师,当其经过山海关,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已兵临城下,进攻北京城了,崇祯帝也已自缢于景山,北京城沦陷,大明朝倾覆。
  明朝政权覆灭后,吴三桂并未马上为崇祯帝复仇,反而引狼入室,引清兵入关,加入到这场与李自成的混战中,历史也从此开始掀开新的篇章,明王朝成为了难以倒退的旧黄历,而吴三桂也因此背负上了明朝罪臣的恶名。
  吴三桂为何放清兵入关
  历史上的清军入关又称入关战争,其实称其为战争不免有讽刺之意了,公元1644年,吴三桂投诚满洲族,解除山海关布防,满洲军队在吴三桂的铺排下一路南下,进入山海关,占领北京城,成为中国历史上横跨几百年的一大政权。
  这场入关战争的契机由来其实颇有看点,自古以来就有烽火戏诸侯,只为求得美人一笑,那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就是为了报李自成夺妻之仇,换一句话说,就是美人陈圆圆是清军顺利入关的一大契机。
  吴三桂身为明朝将领,拥兵十几万,对付李自成难道还怕力不从心吗?其实吴三桂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时明朝已是将倾大厦,关外又是满清铁骑虎视眈眈,若是吴三桂倾其兵力与李自成对抗,必定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只能暂且投降清兵,借其兵力一举歼灭李自成势力,按照关外少数民族的侵略路数,清军多半入驻中原后抢夺一番后,便会回到自己的领地,留下慌乱的中原腹地,到时吴三桂便能自立为王了。
  然而吴三桂千算万算算错了多尔衮的野心,满清族远居关外,不仅仅是觊觎中原丰硕的物资这么简单,他想要的是鸠占鹊巢,成为中原正主,统一天下。
  吴三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原本虎踞山海关,明朝再不济,清军入关也得花费几年功夫,怎会如此轻易地直掠华北咽喉,长驱直入。清兵入关,建立百年基业,开头竟然如此轻而易举,更像是历史跟吴三桂和多尔衮开了个玩笑。
  李自成大战吴三桂结果怎样
  李自成与吴三桂之间矛盾不仅仅在于乱世争霸、还有红颜相争,他们是天定的冤家对头,明末之际,大厦将倾,可以说是一山不容二虎,但李自成率农民军起义,先发制人,趁吴三桂远在山海关对抗清军,一举拿下北京城,逼迫崇祯景山自缢。明朝灭亡,看似李自成继承大统,已成定局,怎料李自成夺取吴三桂心上之人陈圆圆,触发吴三桂命门,逼的吴三桂大开山海关城门,放清军入关,逐鹿中原,加入到这场混战中。
  李自成遇上吴三桂,不知是不是因果报应。李自成数次招降吴三桂,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曾命令各个将领游说吴三桂,花费四万辆白银犒赏吴三桂的军队,并赏赐军队所需一年多的军饷,与此同时令其父亲吴襄撰写书信招降吴三桂。最终吴三桂同意招降,但是仍保持着高姿态,并试探其部下忠心,另其誓死效忠于自己,可见吴三桂投降于李自成仅为权宜之策,并非诚心,而崇祯皇帝被杀害后,吴三桂还命令将士全军缟素为崇祯举哀。
  吴三桂反李堪比四月的天,说翻脸就翻脸,议和不久,因陈圆圆被夺一事,吴三桂成了跳脚兔子,翻脸不认人,心中的怒火促成了吴三桂莽撞行事,将清兵引入关内,借其兵力剿灭李自成势力,中国明末的历史大改。
  吴三桂因红颜之祸投降满清招致千古骂名,李自成因贪图美色而丢了到嘴边的政权,此二人到底谁输的狼狈,结果一目了然。相比之下,李自成下如此大的血本才拉拢了吴三桂,最后却因意气用事,功亏一篑,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背后事实
  自古红颜多祸水,虽然以此来评判一介女流有失公正,但明朝之后汉人被满清族统治了数百年委实全因这位艳镇四方的陈圆圆挑起的祸端。
  陈圆圆,明朝末年位居“秦淮八艳”之首,未经世事便有名士争相追求,在当时的名气直逼温婉可人的董小宛,名满天下。不料这风流世间你争我夺,一介女流竟成为了政治工具,在历史上成为攻破山海关的最后一击。
  1644年,崇祯十七年,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帝在景山自缢,明王朝正式倒台。如此时局之下,大顺政权成为了中原腹地上最强大的势力。为招降明朝遗将吴三桂的军队,李自成数次派使者前往山海关一带,赏赐重金,并拨下军队三月军饷,犒赏军队士兵,吴三桂权衡利弊之下,遂亲自率不对赶赴京师,谒见李自成。本以为大功告成在即,不费吹灰之力便可稳固江山根基,但吴三桂在路途中听闻其父吴襄被大顺军拘禁,其爱妾陈圆圆更是被李自成部下掳走,吴三桂勃然大怒,豪言道:“大丈夫无力保护心爱之人,又有何颜面见人!”立即率其部众挥师北上,返回山海关,向满清势力投降,借助其势力平叛李自成政权。
  故而便留下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好戏,使得清军提前了近百年入关,并从此统治天下,成为中华最长久的王朝之一。
  吴三桂的宝藏
  纵观吴三桂的一生,可为传奇,让后人唏嘘不已。最让人好奇的是吴三桂宝藏。吴三桂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是明朝末东北人,祖籍现代江苏高邮人。吴三桂从小家庭环境优渥,出身将门望族,自幼练武,善于骑马射箭。从小在家人的教育和影响下,既会文也会武,年纪轻轻就参加过武举考试。然后跟着父亲舅舅,开始军队生活。
  吴三桂能勇善战,曾任职锦州总兵,勇猛无敌带领二十多人以少胜多打败清军救出父亲。从此名声远扬名,开始在京城生活,认识许多王公贵族,商人富贾,家底开始丰厚。1631年8月皇太极对明朝发难破凌河,吴三桂带领铁骑反抗。1644年李自成大军连续带领部队逼近京城,崇祯皇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去北京支援。吴三桂一路北上来到京城,不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李自成抛来橄榄枝劝其归降,吴三桂不值如何选择,最后因李自成绑其妾陈圆圆,他一怒之下带领清兵入关将李自成打败,得到李自成的埋藏的宝藏,顷刻间金银满屋,财帛充足!1657年吴三桂带领部下斩杀明朝余孽,吴三桂宝藏、财富更加壮大!
  1673年康熙命吴三桂撤藩,吴三桂不愿意,不得已带领部下反叛,被称为三藩之乱,自立王朝,国号为大周。可惜,年事已高,当年就病死。其子孙后代都被清朝杀光。吴三桂死时候将担心家财被清人抢走,命人将许多金银黄金藏于某处,只是到如今都未被人发现!

大凌河之战三:《观沧海》名家讲解


  引导语:《观沧海》是曹操的名作,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在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他会在诗中抒发怎样的情感?
  专家 |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大家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和赏析曹操的诗《观沧海》。
  曹操,何许人也?
  曹操此人有些特别,把他放到中国古代这些君主、帝王,所谓的政治家群体里面,他不是最好的。而把他放到文学家群体里面,作为诗人、散文家,也不算是最好的。但是他的特点在于难得的提供了一种机会,使我们认识到,一个帝王和一个有个性的、个人色彩极浓郁的诗人,这两种身份结合到一起时所产生的这种特点,正是这个特点使他不同于一般的帝王——“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显风骚”,也不同于一般的诗人,一般的诗人文诗居多,像杜甫、李白这些诗人,确是伟大的诗人,但是他们在政治上缺乏建树。而最要命的是他们认为在政治上缺乏建树,就是一辈子白过了,杜甫的这种感受尤其强烈。伟大的杜甫,他登高有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里面有“来”、有“下”,但是整个“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潦倒的,心情是很不好的。而且还有一股莫名的凄惶,其中登高和悲秋合到一起了。我们要理解《观沧海》这首诗,先要注意这个特点——也就是要找到一个观察这个诗的角度,就是看一个人在人生事业上,想做事且做到了,当他面对着一种独特的情景,抒发他的情感的时候,他会呈现什么样的特色。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从诗歌题材说,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从所写的内容来讲,这又是一个写秋天的诗。登高望远,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且往往一般壮怀激烈。比如登香山时有个特点,大家都喜叫唤,会作诗的人说几句诗,不会作诗的人叫一叫、抒抒情,那也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中国古代文献里有话说道“登高而赋,可以为大夫”,就是说作为一个搞政治的,登高望远的时候能抒抒情、能用有格调的文字抒抒情,这是本领之一。所谓士大夫九能,这就是九能之一,所以登高诗在中国并不鲜见,而是有着很悠久的传统,也有着千姿百态的作品。但是,登高看什么,登高以后的情绪表现如何,这就不同了。我们要说的这首诗,实际就是具有曹操文学特点的登高诗。我们要看的就是他所展现的人生自我,是他面对着一个伟大光景的时候的反应,以及在这种反应之下,他写的这种文学。
  作品背景是怎样的?
  我们先来谈谈这个作品的背景。这个作品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当时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所打击的对象是当时我国的北方——主要在辽西一带,古代的辽西,实际上就是辽宁与河北北部、东北部交界的这一带——有一个人群名乌桓,他的大本营在柳城,而柳城就在今天辽宁省朝阳市往西南走若干里。由于他总是在边疆上跟曹操势力范围的中原民众发生冲突、战争,不断骚扰魏国的边境,有时还闯进来进行掠夺,所以曹操就想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故而在建安十二年五月份,他率领大军来到了一个古代名叫无终的地方,也就是今天天津市的蓟县这一带。他在这里驻扎军队,准备作战。五月出发,转眼之间,走到河北北部、天津这一带就到秋天了。而那一年天工不作美,正赶上阴雨绵绵。他本准备走山海关沿海这一线往外包抄,然后再向北打,结果一下雨道路泥泞,所以,他就采取了另一种策略:走人迹罕到的地方,避开海滨,然后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率领骑兵出大凌河上游,走了800多里,一战就直捣乌桓的老巢,真是出其不意。而这个诗篇就是以这个战争为背景,它的时间正好是阴雨绵绵的秋天,不过当曹孟德登上高山望大海的时候,这种天工不作美的不顺,还有那种天气泥泞潮湿的气候,都没有了。由此,他创作了这一首著名的诗篇。正因为这样的诗篇,曹孟德在中国的诗坛占有他一席之地,且地位颇为独特。
  这首诗说了什么内容?
  接着我们下面来看作品。“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沧海横田大海,“临碣石”,登临碣石。他看到的先是近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由于这是一个秋天,他看到的大海不是掀起万丈巨浪的那种大海,不是那种浪花和礁石相撞击的大海,而是一个长养的世界、一个包容的世界。自然这可以说是因为大海降温慢,草木丰茂,但不如说,他眼中的这个大海的世界是一个蕴育的世界、丰富的世界。从写作上说,他看的大海确也符合远望大海的情景,澹澹的有波纹,而不是很大的波纹。但是他看到的更是里面的“山岛竦峙”。另外,“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天的气息何在,但他告诉我们这是秋天,即在大海的世界中,还是这么生机勃勃。不过虽有这一部分的突出,但实际上他知道这是秋天,他写道海上刮秋风——他不能背离了这个时节。所以此处的“秋风箫瑟”,不是要把海上的生物都吹得萧索了、吹得掉了叶子、吹得黄落了,而是要让大海见其精神——秋风一吹,“洪波涌起”,这里才起浪头。与现实中真的登上几百米的高山、看几十里外的海不同,这里不是一个实景,但是这就是文学。
  所以在这里,当大海呈现了它动的这一面、奔腾的这一面的时候,它的伟大气象越发地伟大。刚才是静态的长养,现在是吞吐宇宙。何以描绘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也可以读成日月之行(háng)。“若出其中”,这个句子是曹孟德自己造的吗?曹孟德有时经常向古人集子里面借用,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如这个句子就曾被他借到自己的一首诗里面,他成段地借用。而在这里,他借用了两句——借的是司马相如的。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里面说到皇家园林的大,就说太阳、月亮是从这个园子的东边升起,从这个园子的西边落下,这个句子当时就有,略有不同而已。可是,司马相如写的那个句子没有那么显著,即这个句子没有突显出来,其意被遮盖了。另外,一个皇家园林再大,你说太阳从它的东边出来,落到它的西边,这有点夸大了,所以并不令人觉得如何。可是经过曹操如此一借用,这个句子陡然生辉。
  再看“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如斯的包容精神,这个地方就见出曹孟德的心胸了。故而他遇到大海,和大海遇到他,是相得益彰的。他遇到大海这种伟大的光景,大海在风吹下的这种壮阔,好像找到了可表达自己心胸的光景。而大海要没有他曹孟德,也难以显现出那么好的、那么大的气象。
  这个诗篇确实在一种自然的光景和人格的魅力互相照映下,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诗篇。两相照映爆发了一种壮丽、雄浑的大境界。自然的伟大,和心胸的这种了不起,相得益彰。所以这个作品应该说是很少见的。像杜甫那么伟大的诗人,他未必写得出这种诗,因为整个的时代不让他有机会写,他人生的设想跟他的生活现实差异太大,所以看到伟大的场景的时候,他会马上有种主体人格的对不住、对不起。比如他上岳阳楼,他也去看水:“夕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好伟大的景象——吴楚从中间裂开,乾坤在里面浮现。但接着下面,“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鼻涕眼泪一块儿下来,清朝便有人说,这有点煞风景。这首诗是了不起的,但是其中写的杜甫的人格确是有杜甫那样沉郁的特征。之所以说《观沧海》这首诗奇特,在整个文学史里面,它有显著的位置,就是因为它独特的特点。
  所以“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写的是大海包容天地的气象。而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套词,是乐府歌唱最后都加的这么一句,音乐上属于乱、或者类似于乱的一种音乐形式。
  这首诗有何特点?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整个地看诗,过去有人把它列为中国的山水诗,但是,它绝对不是那种文人雅士的写山水。它有很特殊的一个地方——我们的诗歌从先秦以来、从《诗经》发展以来到两汉乐府,两汉乐府表现社会生活的表现得多,即多关怀现实。而真正将眼光放出去,投身于大自然的这种创作不多,曹操实际上在这个地方是有他独特的贡献的。另外,我们说过,写海,不是中国诗人常见的取材,即这种取材很少见。而且他除了把他的这种眼光投向大海,还赋予大海一种鲜明的个性特征,也是很少见。所以这首诗它的形式是乐府——因为他后面还加了汉乐府所有的套词,但是它又有强烈的曹操的个性特点在里面。
  这实际上是在整个诗歌的发展史上,这首诗所具有的地位。此外,这个作品是首四言,我们知道关于四言,《诗经》时代是一个以四言诗为主的时代,汉代人也有写四言的,但是写的好的实在少。而四言诗在汉魏之际又有一个小高潮,这应该说是由曹操的几首诗带动起来的。不过此时的四言诗,它的整个韵律、句法结构,跟《诗经》时代的四言已经相去甚远了。而在曹操之后,五言诗也兴起了,曹操的五言诗写得也不错,但是最代表曹操文学的,应该说还是《观沧海》《龟虽寿》这些四言诗。这些诗歌总的是以雄浑、壮阔的背景为主,另外它气韵又很雄沉,都说曹操的诗像幽燕老将,气度很大而且沉稳。
  像这首诗,回过头再看他特有的风格。他一开始不慌不忙,描写大海的包容性,虽是秋天,但在他的眼里,大海是丰富的、蓬勃的。“水何澹澹”,这几个字实际上给这首诗以一个底色似的东西,增了不少的色彩上的格调。接着,一阵箫瑟秋风。“箫瑟”这个词用的好,形容秋风,如宋玉写秋风,也用到一些连绵词,且一般提到秋风,我们都说,“女士怀春,男士悲秋”,而宋玉正是悲秋之祖,“悲哉秋之为气也”。但宋玉没有曹操用的好。这里虽然用了箫瑟秋风,但是整首诗却没有秋天的那种衰飒之气,这就是人格的体现。它并不违背生活的真实——秋天的时候,虽然万物行将衰落,但是还是会有一片绿色,秋天也还有新芽在诞生。可不同的诗人,却是选择它不同的景象,这是因为它毕竟是秋天。但是若是特殊的人物、特殊的心理、特殊的人格,他便会赋予秋天另外一种格调。这就是说在悲秋诗中,我们放眼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悲秋这个题材的作品,曹孟德这首诗《观沧海》也是独有格调的。
  这首诗历来有很多人喜欢它,且喜欢它的都是一些成年人,或者说中老年人。比如像王敦做大将军的时候,总是念着曹操的诗。他拿器物敲壶嘴,一边敲一边唱,把壶嘴都敲破了。再如毛主席写了一首《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所以这首《观沧海》有它独特的魅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4687/

推荐访问:大凌河白酒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