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基尔曼]托马斯曼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18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托马斯曼篇(1):关于才能的名言名句

  ●才能是上帝赏赐的无从之宝千万别毁了它(果戈里)
  ●才能它本身不就是痛苦吗?(托马斯曼)
  ●才华需要同情,需要有人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
  ●每个人都有靠自己的本事而受人尊重的(伊索)
  ●最漂亮的聘礼就是才干(巴尔扎克)
  ●轻易地完成别人难以完成的工作是才能;完成有才能的人力所不能及的工作是天才(阿米尔)
  ●才能存在于悟性之中,它常常可以由遗传获得;天才把理性和想象力变成行动,很少以至根本没有遗传的可能(柯尔律治)
  ●人有满腹才,不怕运不来
  ●莫愁胶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服装好只会引人注目,本领好才会受人欢迎(俄罗斯)
  ●富贵寓于才能之中,而不在财产之中(伊朗)
  ●聪明才智是拨动社会的杠杆(巴尔扎克)
  才能和天才的差别就如同泥瓦和雕塑家的差别(英格索尔)
  ●天赋是埋藏在矿里的黄金,才能是挖掘矿藏的矿工(英国)
  ●天才是智力的特殊表现(巴尔扎克)
  ●诗必兼才、学、识三者(清方东树)
  ●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清刘熙载)
  ●文高由识高(明王文禄)
  ●文辞犹金石也,志识炉锤也(清章学诚)
  ●学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之(明许学夷)
  ●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清刘熙载)
  ●见识到那里,字句亦随到那里(清徐增)
  ●何以称英雄?识以领其先(清袁枚)
  ●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纵文亦儿女语耳(清郑志鸿)
  ●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千古(明冯梦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胸中历历着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宋魏衍)
  ●消化,是吃东西的标准;能力,是干工作的尺度(藏族)
  ●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毛泽东)
  ●自然对于无能的人是鄙视的,而对有能力的人才泄露她的秘密(德国)
  ●能力永远和它的发挥有关,不论这种发挥是现实的或是很可能会实现的(休谟)
  ●才能是长期努力的报酬(福楼拜)
  ●才能是在寂静中造就,而品格则是在世间汹涌波涛中形成(歌德)
  ●才华总是通过独立的(精神上的)活动才能成长起来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在一个有才能的人的背后,总是有别的有才能的人(英国)
  ●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某种职业才能,就是看他能否热爱其中包含的枯燥劳动(洛根皮尔索尔史密斯)
  ●能轻而易举地做别人以为困难的事,乃是有才能的标志;能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则是天才的标志阿米艾尔)
  ●艺高人胆大,艺短人心慌
  ●知道事物就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狄德罗)
  ●如果你盼望有所成功,就得根据自己的才能(苏联)
  ●做将军需要的才能与做士兵需要的才能大相径庭(利维)
  ●狗熊嘴大啃西瓜,麻雀嘴小啄芝麻
  ●没有一个是一无所能的,也没有是万能的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才能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司汤达)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宋戴复古)
  ●纵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
  ●创举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歌德)
  ●所谓独创的能力,就是经过深思的模仿(伏尔泰)
  ●独创性并不是首次观察某种新事物,而是把旧的、很早就是已知的,或者是人人都视而不见的事物当新事物观察,这才证明是有真正的独创头脑(尼采)

托马斯曼篇(2):关于道德的名人警句


  导语: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欢迎查阅,谢谢。
  关于道德的名人警句
  1. 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蒙森
  2. 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机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托马斯·曼
  3.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望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但丁
  4.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春秋)管仲
  5. 道德的损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芥川龙之介
  6. 道德美……包含两个互相区别的因素,就是正义与慈爱。——库申
  7. 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列宁
  8.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
  9. 道德是一种获得——如同音乐,如同外国语,如同虔诚扑克和瘫痪——没有人生来就拥有道德。——马克吐温
  10. 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普卢塔克
  11. 道德是真理之花。——雨果
  12. 道德是自由的保卫者。——斯米茨
  13. 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章炳麟
  14. 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夸美纽斯
  15. 道德应当成为科学的指路明灯。——布夫勒
  16.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雪莱
  17. 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18. 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
  19. 爱国主义也和其它道德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他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凯洛夫
  20. 爱劳动是共产主义道德主要成分之一。但只有在工人阶级获得胜利以后,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劳动,才不会是沉重而可耻的负担,而成为荣誉和英勇的事业。——加里宁
  21. 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
  22.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贝多芬
  23. 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自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苏霍姆林斯基
  24. 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体。——苏霍姆林斯基
  25. 对于道德的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西塞罗
  26.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肯
  27.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谁要是没有强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中。——凯洛夫
  28.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这两者常常统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周扬
  29. 高雅的品味,崇高的道德标准,向社会大众负责及不施压力威胁的态度——这些事让你终有所获。——李奥贝纳
  30. 革命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日常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和锻炼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黄金越炼越纯一样。——胡志明
  31.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清·杜文澜《古谣谚》
  32. 即使不考虑道德因素,不诚实的广告也被证实无利可图。——李奥贝纳
  33. 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培根
  34. 骄傲道德导致丰盈,然后导致贫困,最后导致声誉扫地。——富兰克林
  35. 教师真正的教养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从他的话里听出他在号召他们成为忠于信念,对邪念不妥协的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
  36.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37.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38. 金玉满堂莫收,古人安此尘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魏晋)嵇康
  39.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尔
  40. 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还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志的志愿。——苏霍姆林斯基
  41. 劳动却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拉·乔乃尼奥里
  42. 劳动使一个人的道德变得高尚,使他习惯于小心地对待劳动的工具、器械和产品,重视书籍及其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物品,尊重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仇视那些寄生虫和剥削者、二流子、怯懦者和懒汉。——凯洛夫
  43.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乌申斯基
  44. 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杜威
  45. 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这种精神发展是由和谐的劳动产生的,它应当构成无产阶级社会公民区别于资产阶级社会公民的那种人的特质。——马卡连柯
  46. 老鼠正在房子里扒墙穿洞,但是他们不去检查猫的牙齿和脚爪,而要研究的却只是它是不是一只圣洁的猫,如果客观存在是一只虔诚的猫道德的猫,那就行了,决不计较它有没有别的才能,别的才能倒是不关紧要的。——马克·吐温
  47. 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唐·骆宾王《萤火赋》
  48. 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道德使人严肃,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Bacon,Francis
  49.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雪莱
  50. 道德对人的约束,要根据他所属社会阶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阳光照耀各地情况不同,于是产生了我们赞叹不止的四季。同样,道德也使社会义务与每人的等级地位相吻合。士兵犯的小过失,如果出在将军身上,就是重大罪行。反之亦然。一个收获庄稼的农家姑娘,一个日赚十五个苏发女工,一个零售小商人的女儿,一个年轻的布尔乔亚女子,一个富商大户人家的女孩,一个贵族之家的年轻女继承人,一个德埃斯特家族的女儿,要遵守的戒律是各不相同的。——巴尔扎克
  51. 道德方面的伟大,就在于对朋友始终不渝的爱,对敌人不可磨灭的恨。——莱辛
  52. 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可是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配的神明。——莎士比亚
  53. 道德活动既受政府长官支配,又受良心的制约。——洛克
  54. 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苏霍姆林斯基
  55. 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苏霍姆林斯基
  56. 道德教育最简单的要素是“爱”,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对人们积极的爱。这种儿童道德教育的基础,应在家庭中奠定。儿童对母亲的爱是从母亲对婴儿的热爱及其满足于身体生长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要素,则有待于学校教育。教师对儿童也应当具有父子般的爱,并把学校融化于大家庭之中。——裴斯泰洛齐

托马斯曼篇(3):19世纪德国现实主义小说推荐

  现实主义这一名词的出现始于法国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最初是法国小说家商弗洛利(1821--1599)用现实主义当作表现艺术新样式的名词,他于1850年在《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一文中,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19世纪德国现实主义小说推荐,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19世纪德国现实主义小说推荐
  “现代”这个概念,在20世纪之前就已存在;它有助于哲学家和艺术家与以往时代划清界限,从而为新的发展提供历史空间。但是对20世纪上半叶的艺术来说,“现代”这个概念似乎是一个经久不变的广义名称。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画像
  现代艺术是如此强盛地从过去时代脱颖而出,以致它强烈地冲击了迄今为止的美学规则。所有艺术种类都在寻找新的建构方式。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在他的美学提纲中所写下的,都在现代艺术中得到了证明:“理性只有一个,并在一切中相同:但是如同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自然和他独特的爱那样,他也拥有自己独特的诗情。这些必须留给他,只有这样,他才确定那个人是他自己,才有某些原本只属于他的在自身之中的。 ”面对来自外界的,诸如技术、技术的可再生产性、消费的需求、电影和电视的生产、艺术和书籍市场的挑战,艺术以一种迄今为止未被认知的不安全感和要求更多自主权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最初反应,因此产生了一些内容和艺术性都有着高水准的艺术作品;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趋向和潮流,它们相互接替,也相互排斥,开始了充满矛盾和挑战的伟大进程,正是这个进程孕育了一个划时代的统一。
  ......
  19世纪现实主义的叙述传统,在现代小说中得以传承。但是为了激起广泛的读者群对心理、文化哲学和社会批判问题的关注,现代小说拓展了语言作为叙述工具的应用。这就使现代小说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直接反射时代问题的镜子,同时也对文化意识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垃圾教授》
  德国的现代作家中,海因里希·曼(Heinrich Mann, 1871—1950)和他的兄弟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获得了国际认可和荣誉。海因里希·曼从一开始就将文学和社会批判结合在一起。他的《垃圾教授》(Professor Unrat)和《臣民》(Der Untertan)这两部小说,就是对世纪之交威廉社会的一种严厉清算。但他在小说中还是保留了一种象征着未来的信号,由两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和戏剧,都刻意表现了这些信号。他与弟弟托马斯不同,他的小说中有一种较为极端的政治思想
  托马斯·曼的作品涉及综合性的内容领域,比如19世纪末期的市民文化,艺术家的自我形象,教育的过程,德国从君主制到民主制、再到专制的历史发展。在流亡中,托马斯·曼指出纳粹的危险性,主张建立一个民主的德国。他是德国散文领域伟大的魔术师。他创作了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Buddenbrooks)、《魔山》(Der Zauberberg)、《浮士德博士》(Dr. Faustus)以及中篇小说、演说和随笔。
  《布登勃洛克一家》
  不管是描写人对宗教哲学的着迷,还是疾病和音乐对人的影响,托马斯·曼都运用讽刺性的写作风格,为他极其细腻地描写人的意识流赢得了自由回旋的空间。托马斯·曼认为自己属于叔本华、瓦格纳和尼采后继者的行列,他从他们中看到了坚守典型德国精神——以及它的优势和危害——的榜样。托马斯·曼是以怎样的方式将那些历史事件引进他的小说的,我们可以看一下以下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描述:
  那儿突然轰鸣起来——
  但羞愧和胆怯阻止我们,哪怕发出一丁点儿的声音,去叙述那轰鸣的事件。现在只求不张扬和不招摇,没有吹牛和大话!与这气氛相应的是,有人在说,那只是雷鸣;但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是由病态的冷漠和烦躁不安长期聚集而成的邪恶的爆炸声——一种历史的轰鸣,它以沉闷的声音敬畏地说,那震撼着大地根基的轰鸣,对我们来说,却只是霹雷的轰响,它炸开了魔山,把睡鼠粗暴地赶出门外,睡鼠惊讶地坐在草地上,揉揉眼睛,就像一个尽管得到过许多警告,却忽视了去读报正视这些警告的男人。——《魔山》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则有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学立场。他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却同时明确宣布与心理学脱离关系。三部作为遗作的小说《美国》(Amerika)、《诉讼》(Der Proze)和《城堡》(Das Schlo),以及众多短篇小说、日记、信件和笔记碎片,主要描写了人类生存所遭遇的威胁以及由此造成的绝望。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发现了他,并要求他为自己所用。他的作品往往是多义的,因此也招致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宗教等解释。
  《诉讼》
  卡夫卡的所有作品都是对荒诞的解密、比喻和揭示;但尽管如此,命运却仍然高深莫测。受卡夫卡小说表现视野的影响,现代小说获得了重要的创作源泉和动力。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1880—1942)的作品享有特殊的文学地位。他在分为许多独立章节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Der Mann ohne Eigenschaften)中,分析了欧洲社会的意识,是怎样没有预料地走向灾难的。小说语言精确,经过斟酌,也穿插了沉思。小说的目的是想指出,那个现代的不再有个人特征的人,也就是那个没有本质特征生存着的人。可以这么说,他将接受一切,而不会对这一切做进一步的确认。在社会的现实中保留一个拥有可能性的世界,是这部作品伟大的乌托邦式构思。
  《没有个性的人》
  赫尔曼·布洛赫(Hermann Broch,1886—1951)在其内容广博的小说《梦游者》(Der Schlafwandler)中,描述了价值和社会秩序崩溃的现象。布洛赫在小说中表现出,丧失良心的人怎样在社会变动中赢得社会优势;并运用心理分析的知识成果,在小说中对迄今为止普遍为人接受的人的形象,提出了质疑。布洛赫的语言,不再是叙述性的,而是一种随笔和观察视野不断交替变化的描述。他的主要著作《维吉尔之死》(Der Tod des Vergil)就是用一种有着赞美诗般的韵律的语言写成。这是一个伟大的幻象独白场景,显然是为了展现,人是怎么在死亡的恐惧中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赫尔曼·布洛赫
  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和库尔特·图霍尔斯基(Kurt Tucholsky)是散文式和格言式文学的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克劳斯在维也纳创立了一份论战性的杂志《火炬》(Die Fackel),通过这份杂志,为运用一种具有可信性的语言和为一个对政治负责的公众领域而斗争。图霍尔斯基在柏林时曾是《舞台观察》(Die Schaub hne)杂志的工作人员,在其中发表了对魏玛共和国有着尖锐批评的讽刺文章。在他数量众多的小说创作中,我们只能以少数几个关键词来选出他的代表作。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的作品经历了接受各种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玻璃球游戏》(Glasperlenspiel)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文化社会,曾是战后人们关注的主题,而他的早期著作,则尤其因为在作品中发现了自我而为年轻人所喜爱。
  《玻璃球游戏》
  相对于表现退回到乡村惬意生活中去的文学,大城市和大城市生活的画面则向叙事性文学提出了挑战。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 blin, 1878—1957)以他的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Berlin Alexanderplatz),第一次,并且也许是最有效地成功构思了大城市的生活。小说通过一个人的生活历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城市的诱惑、犯罪、失业和个人的爱情悲剧。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安娜·希格斯(Anna Seghers, 1900—1983)的早期小说,描述了在遭受专制统治的社会里人的极端不安全感。她的小说《过境签证》(Transit)表现的是移民逃亡的命运。她的写作风格是一种带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小说《第七个十字架》(Das siebte Kreuz)综合了时代的沮丧和希望。她在小说的结束语中写道:“我们都能感受到,外在的强力能够多么深和多么可怕地侵入人,直到他的最深处;但我们同样也能感受到,在人的最深处仍有一些无懈可击和坚不可摧的地方。 ”
  《德国文化简史》
  本文经授权摘选自《德国文化简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17年7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1273/

推荐访问:托马斯基尔曼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