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拼音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7-18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拼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内容由小编跟大家分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被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0、士:狱官。
  11、孙叔敖(áo):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拼音]《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以下是小编带来《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DD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DD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二、投影简介作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放录音范读课文
  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
  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
  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K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苦其心志……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二、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背诵的程度。
  三、作业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2、现代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
  板书设计:
  举实例         六位圣贤(排比)
  提观点
  苦  劳  饿  空  行拂
  心  筋  体  乏  乱所
  志  骨  肤  身  为
  艰苦磨炼
  作阐述       个人→国家
  得结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2】
  一、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于说明道义高于一切。
  二、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
  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
  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
  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 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七、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的中心论点。
  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处安思危
  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十六、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相关文章: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拼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阅读及答案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必先苦其心志 苦 ②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 迹
  ③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辄 ④猱则已走避高木 则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12.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业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3.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
  10.答案:①使……痛苦;②就;③追寻踪迹;④却。
  评分:每小题0.5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我偶尔得到一点食物,像生肉这类变得内心警觉、性格坚强、才能增强;乙文中的老虎沉湎于“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
  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类美食(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献给您。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中的舜等人历经磨难而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0876/

推荐访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