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怜故乡水观后感]仍怜故乡水

来源:观后感 时间:2018-07-18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观后感】

第一篇仍怜故乡水:仍怜故乡水作文800字

    仍怜故乡水作文800字——高一(7)班丁艺璇  又是侧面清寒剪风的季节,蓝天似打了蜡,在这样的春天里,在这样的春天里,我在扬城绿里走。  阳光的酒调得很醇,浅浅地斟在每一个杯形的花中,被湿润的青石小巷,缓缓踱来的丁香姑娘亦已弃了那手中紫色的雨伞,愁怨已散,在阳光的轻细抚摩下,已然是笑颜满面。一声极富韵味的吆喝声里,青绿色的叶上是一撮粲然的红,如玛瑙般的灿烂,晶莹得有点妖娆。那些细细碎碎的绿意、好像是久藏在翡翠中,又绕着竹的清新,一丝一丝在心头盘绕。  再向前是一道溪,流水浅浅,如一件狭长的器皿,盛着一碟静谧的时光。几棵三五成群的树,总会在两岸停下来,把手伸入水中。柳树条子总是惯于去捞水中花影,手法比李白高明得多。枝间流淌过风,那些刀形的小叶忽然活跃起来,像一些熙熙攘攘的船,航在青天的大海里,不用桨也不用楫,自由飘游着。  水极浅,小溪中多半是乱石小半是草,溪水静静流着,发出低语,起着旖旎的水绉,疑问荡在其中。  谁在溪间投下凌乱碎石,谁在石间播下春芜秋草,谁在草中立起了大树如碑,谁在树上裁剪四月的翠叶如酒旆,谁在这无数张招展的酒旆间酝酿五千年小城陈久而新鲜的芬芳?  我看见一叶舟。弃了轻愁,独上兰舟,不找彼岸、不寻渡口,只随它飘荡着,抖搂衣袖,把温暖的阳光从天上水里拢入我的怀里,在悠悠的荡漾中,我寻找我心中故乡,古人的多少诗词曾洒落在河水里,不知我能打捞上几何。只在站在坚实的故土上,面对沉淀着无数故乡情的流水,足以让我折柳微笑,何必在意来源与去路,这是我的故乡啊!  折柳结绳以记情,在叶里看它,是诗、是画、是乐、是舞,我沉浸其中,忘了我是谁,是呢,我是谁。  应只是仍怜故乡水的人罢。    仍怜故乡水作文800字——高一七刘慧  拔下耳机,揉揉微微泛痛的耳朵。不知道听了多久,看着低电量自动关机的手机,静坐在凤凰的江边,倾听阳光下江风的低语。  当多情的江风拂过脸庞,温暖的阳光倾洒而下,你是否也与我一样感到一阵心悸抑制或一丝惊喜?当仰望辽阔的苍穹,你是否会回首?是否会感受到互相的沉静?  不能说凤凰岛的江有多宽广,但她也不失丰韵。平畴阔野,天地相连,冥茫深深地天穹,之间那几条渔船连接大地,触摸天空,如同经纬线,似苍天的脉络。  侧耳倾听,江中传来阵阵微喘,也许她泛着涟漪,还在睡梦吧,一声汽笛声,像从亘古的边界款款荡来。  我时常暗自庆幸,庆幸我是个地道的扬州人,以至于对故乡的情感没有太深的印记。但她缩到给我的远不止庆幸。  风声中恍惚一个粗野的声音:“你要素面朝天蹒跚地穿过荆棘爬向前方还是愿戴面具更快的走向成功”也许这才是扬城千百年来留给我的感觉吧。愿意更快的发展现代化还是保留着那份淳朴?也许,是吧就是这样,纯粹的美净,荡涤城市的圣洁……  感觉坐在这里已经很好。我带着满身泥泞从尘世归来,坐在江边,摘下面具想让肌肤在这净水中自由的呼吸。可,面具之下还是面具,我急了,双手不停地摘下,地上的面具越来越多,我停了。好怕在这样下去我的脸也会消失。我一头栽进这方净水中,绝望地闭了双眼。忽而张开,泛铜的身体正在消失,白皙的皮肤正在回归。脸上的面具正在消融,露出苍白的脸庞。  这仅是一种思考,纷杂的思考似游丝,在心中慢慢沉沦,整个人都变得空了。  “忘却我陷落在危险的漩涡之中的幸与不幸,忘却我追忆不完全的梦境,忘却我大海的深刻的怨与爱,忘却我的冀与愿,忘却我的恩泽与灰感,忘却曾经割裂我灵魂的利刀,炮烙我的烈焰,摧毁我灵魂的狂飙与暴雨……徐志摩先生在北戴河畔有了这些忘却,而我,在凤凰岛。  灵魂无告,眼眸空落。    仍怜故乡水作文800字——高一(7)仇丽蓉  一船记忆,这就是痕迹。  一江碧水,那便是故乡。  ——题记  绿杨城郭,漫步春野。那些阳光在午后变得透明,蜿蜒向所有它可以到达的地方。我们肩并肩手挽手伴着香樟树凛冽的清香,踏上了离绿色最近的地方。光线里游转着的安静的尘埃,香樟的绿荫不停的移动着,像海一样。浓郁的树荫抵挡不住我们潮水般的欢愉。空气里绷着轻快而舒畅的节奏,像是永远停在了这一点。  我所看见的故乡——香樟树是流动的绿色汪洋。  青岸历历,人影憧憧。流动的人群涌向前方,每个角落充斥着欢语,阵阵喧嚣躁动在偌大的天空。风不经意的撩起????的香樟树叶,不间断的穿过耳畔。平日严肃的老师,腼腆的女生,在这一片春光中,褪去尘埃,接受故乡纯真的笼罩。如果没有遭遇时间的裁量,如果没有遇见脱轨的速度,如果没有被点燃殆尽,最后如同一截掉落的烟灰,吹散在空气里,状若无物……在湛蓝的天空中无限延伸。  我所看见的故乡——天空是静止的澄澈湖面。  楼影依旧,伫立一方。不经意间,就与伙伴来到楼台,灰黑暗沉的楼身阐述着岁月的积淀,往事匆匆,而故乡依旧。茕茕孑立于水中央,让时间化作思绪,记忆注满甘霖,碧水悠悠人戚戚。故乡的一江碧水承载着古今多少游子对它的爱恋,他们与它相通,相拥,相融。即使时空阻隔,故乡水依旧将思念带向自己所期盼的远方。斗转星移,亘古不变。  我所看见的故乡——碧水是思乡的源泉。  木雕流金,岁月涟漪。多少人浪迹天涯,但仍有一块土地让他们魂牵梦萦,仍有一片土壤让他们的眼睛常含泪水,天涯海角也阻隔不了。在对故乡深深地怜爱里,轻溢出满腹惆怅的回望,试图让双鬓斑白重新回到儿时,再去度过故乡那难忘的岁月,随遇而安。  我所看见的故乡——故乡水中的是丝丝深情。  于是,天空蔚蓝,芦苇流连。  若至远方,仍怜故乡水。上一篇:家风作文900字下一篇:凰之韵染作文1500字

第二篇仍怜故乡水: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第三篇仍怜故乡水: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 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0826/

推荐访问:仍怜故乡水观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