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视频]陈思和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18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陈思和篇1:《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阅读答案


  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
  1998年,巴金对前来采访的赵兰英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郜作品。”赵后来对此的评述是:“我感觉得出,这不是虚伪,而是清醒。这就是作家巴金。”对于巴金1999年的这句言说,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的理解是他晚年的亮点所在。这是巴金的巴金。被人们一演再演的《家》《春》《秋》他并不放在艰里。而这本《随想录》他看得那么重,因为这是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反思的一个起点啊,此前的作品则几乎是一条左翼文学延续线。而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的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对巴金作过访谈。据他回忆,巴金第一句话就说:“到现在我还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我写作是业余的。”陈思和当时就问他:“那么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巴金说:“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对社会进步做点实际工作。”
  如果联系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出巴金始终是一个持有坚定理想和信仰的人。他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社会秩序,他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社会的安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到后来(1930年代)、巴金发现现实离自己的理想很远很远,只得将自己的悲愤、绝望、痛苦,通过文学表达出来。所以他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只是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后来当作为文学家的巴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时候,他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少过。
  对此陈思和曾经在这部传记中写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于他的人格的完满,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他自己想从事的社会革命的事业,离他一步步地远去,而他不想做的文学的事业,却使他功成名就。文学地位越高,他就越痛苦;越痛苦,他的文学创作就越有个性。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了巴金独特的写作道路。
  陈思和说:“记得在那次采访中,我故意问他,如果你从事实际革命,恐怕你也做不到现在这个成就。还不如从事文学创作,能够对那么多人都产生过影响。”巴金笑了,说:“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从事点实际的工作。”陈思和对巴金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巴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他写作主要是发泄他达不到理想的悲愤,所以他觉得这是空洞的东西。而《随想录》则不同,对巴金来说,这是一部对实际生活产生了效应的书,是一部直接推动了社会理性、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反思历史的书。
  《随想录》不但使晚年的巴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创作高峰,他由此而表现出来的高尚的人格也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对此,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县有里程碑意义,即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夸饰时代,进入了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文学真正进入了关心人、尊重人的时代。
  但近年来,学术界对《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和成就开始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比如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欧梵先生认为,《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作一些感性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李欧梵说,人们为《随想录》这部作品所震动,多数是因为他在写作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情怀。
  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认为,说真话是最基本的品德,但在中国往往是最难的事,所以比起那些靠说假话求官获利的人,尤其是相比于那些漠视苦难和不公正、粉饰现实的作家,巴金非常令人尊敬。
  “即使如此,巴金仍然值得尊敬,”李欧梵说,“这样一个纯真的人,一直做一个好人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
  【相关连接】
  ①巴金自1978年底到1986年8月,历时八年,写完了《随想录》。这部四十二万字的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已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这是巴金高度的精神自觉和时代自觉的体现。(百度文库)
  ②《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百度知道)
  ③我想《随想录》是一个以文学形式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书……它与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存在某种方向上的一致性。 (胡景敏《巴金随想录与国家意识形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围绕巴金晚年写的《随想录》,借赵兰英、朱学勤、陈思和等人对巴金的评价,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B.对《家》《春》《秋》等有巨大影响的文学怍品,巴金并不放在眼里,而对《随想录》却看得那么重,这表现了巴金的理想信念。
  C.说巴金的写作“不足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是因为在巴金先生看来,文学剖作并不是他想做的实际工作。
  D.本文大量引用对巴金的采访、研究者的话,目的是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建立在有理有据、无可辩驳的理论高度之上。
  E.本文涉及到的“巴金”内涵不同:传媒热点中的“巴金”指的是作为文学家的巴金;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
  (2)对文题“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倒数二、三段,引用徐友渔和李欧梵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巴金为什么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请结合材料,就巴金的人生理想及文学创作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分)
  试题答案:
  12.(1)答B得3分,C得2分,E得1分,答A、D不给分。(A说“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过于宽泛,文章并没有涉及那么多内容。D目的是让人们能够更为深入地认识巴金,或者说认识“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E说“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理解过窄,作者通过写作本文,认识的应该是一个更接近于巴金自己的巴金。)
  (2)(6分)巴金的“巴金”,指的是在巴金自己看来,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他的写作只是业余的,他的理想是干些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工作;别人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在一般人看来,巴金是个作家,他因为创作出了人们喜爱的《家》《春》《秋》等著名文学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尊重。(从两个方面谈,一点3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3)(6分)①李欧梵对巴金的《随想录》思想价值和成就的评价,代表了近年来学术界不同观点中的一种,更客观地表现了学术界对巴金的《随想录》有不同的认识这一现实。②徐友渔的评价,是从中国现实状况的角度,运用对比的手法,对巴金在《随想录》中敢于说真话给予高度赞扬。③这两处引用,从具有不同认识的专家学者的角度来评价巴金的《随想录》,有一定的代表性,使评价更中肯。(一点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4)(8分)①从巴金对他自己文学创作的认识上看。巴金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②从巴金的人生理想上看,他是一个希望做对社会有用的实际工作、以实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他的《随想录》中对内心的自我拷问和忏悔对人的基本品德的回归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③从《随想录》的创作来看,巴金用八年的时间,以自己的全部人生经历来倾心创作,表达了他的理想追求和严肃的历史态度。④从《随想录》的社会意义来看,他在《随想录》中以文学的形式对社会文化进行了批判,与新时期的国家意识形态是一致的。(只要从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巴金想做什么、对自己从事的文学创作的看法以及对《随想录》的看法几个方面来谈,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层次混乱,语言不顺,扣2分)

陈思和篇2:谈《骆驼祥子》的电影改编

  《骆驼祥子》是凌子风执导的剧情影片,由张丰毅、斯琴高娃等主演,于1982年在内地上映。该片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讲述的是祥子作为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力车夫,历经三起三落,最终没有摆脱被旧社会吞没的命运 。
  谈《骆驼祥子》的电影改编
  [摘要] 影片《骆驼祥子》历来被认为是老舍先生作品改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也是凌子风导演最为普通观众所熟知的电影,但是仔细比读原著和影片,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处理上都有颇多值得商榷之处。
  [关键词] 老舍 祥子 虎妞 电影改编
  凌子风导演根据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改编的同名电影,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1]。不过,如果拿它和原著仔细比读,我们会发现仍存在一定的缺憾和不足。
  一、人物塑造
  1.虎妞。原著中的虎妞精于计算,常用理智而非感情来处理日常事物。对于父亲,她认为只要服个软,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继承家业;对于婚姻,她认为祥子是占尽了便宜,所以追起祥子来理直气壮;对于车,她认为只要牌子好,质量过硬,价钱便宜便可,所以她以极低价格买下了二强子卖女儿买进死老婆卖出的车;对朋友,她认为“朋友是朋友,事情是事情”[1](p392),所以借房子给小福子接客,她要收两毛钱;对于赚钱,她认为通过商业(做买卖)或租赁(买两辆车赁出去)的手段比拉车赚钱要快得多……虎妞性格中明显存在着精明干炼、善抓机遇、深通世故的优秀管理者的素质,可以说是有才又有财,要不是她长得又老又丑又黑又凶[2],还长着吓人的虎牙,如此地“反社会审美化”,断不至于出现富人不要、穷人不娶的尴尬局面。影片中虎妞在形貌上和原著有一定差距。斯琴高娃扮演的虎妞不老、不黑也不怎么丑,嘴里的虎牙也不明显,这明显违背了现实和原作的创作意图。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婚姻的要求是“郎才女貌”,所以女孩子要年轻、漂亮、白皙,祥子也不例外——他也不喜欢“老,丑,厉害”[3]的虎妞。正因为这种无法克服的生理上的厌恶,所以虎妞对祥子在工作上的关心照顾,在生活中的百般疼爱,在婚姻上的勇敢“下嫁”……都变成了无效、单向的感情投入——虎妞从来就没有得到过祥子的爱!而使她在爱情上吃大亏的罪魁祸首也正是她丑陋的长相与粗俗的性格,如果演员不够丑,那所有的努力在观众的眼中都要大打折扣。
  2.祥子。张丰毅扮演的祥子在造型和气质上虽然比较接近原著:厚嘴唇、光脑壳、宽肩背、“出号”的大脚、憨厚的笑等等,但是仍然存在差距:张丰毅是地道的美男子,不符合原著“没有什么模样”的特征;很多时候祥子不是以光头的形象出现,不符合原著中祥子的头“永远剃得发亮”的要求;且没有原著中祥子作为农民出身的典型特征:很健康——“脸上永远红扑扑的”,在颧骨和右耳之间有一块很亮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1](p229);且原著中祥子是戴着草帽的[4],影片中却一次也没有带过草帽;影片中忽略了关于祥子为拥有自己的第一辆车而辛苦打拼的一切努力的直观讲述,使祥子与车这种相当于农民与土地的深刻关系没能得到充分的揭示,使祥子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言说道具,从而导致祥子与虎妞的关系成为故事的主要情节,剧情大大偏离原著,祥子的形象也显得过分的懦弱,从而使祥子、虎妞、车的形象变得尴尬、模糊和难以自明。
  二、情节处理
  1.关于祥子的第一辆车。影片开始时祥子已被抓夫,半夜仍心疼自己的车,偷偷把车上的东西往下搬,枪响后大兵们四散逃走,祥子的车滚下山谷,祥子欲哭无泪的脸,晨曦中祥子拉着三匹骆驼逃脱,卖骆驼,买衣服,进城。观众如果没有读过原著看到这些心里肯定是一头雾水,只能等到祥子进入车厂见到虎妞父女,通过那番对话才能了解祥子和他的车的些许关系。可是在原著中,老舍在小说的第一章就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北京人力车夫的各种不同状况,并给了祥子一个高等车夫的准确的定位,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祥子为了拥有自己的一辆车而奋斗的过程,告诉我们拥有一辆车就是祥子的人生理想。如果影片能在开场部分加如下一组蒙太奇镜头来介绍祥子和他的第一辆车,对于主角祥子的形象塑造应该会起到很大的正面效应:烈日下祥子拉车奔跑在古城北京的街头、祥子数钱;暴雨下祥子拉车奔跑在古城北京的街头、祥子数钱;祥子拉各式各样的人、祥子数钱;祥子省吃俭用不抽烟不喝酒、祥子数钱;祥子在车行前和卖车人讲价,祥子付钱;祥子满脸喜悦地拉着自己的车奔跑、为了两块钱的高价,祥子和一个年轻车夫在兵荒马乱中一起拉车、祥子和车被大兵们劫走、在兵营中衣衫褴褛、脱了形的祥子、枪响后大兵四散逃走,祥子带骆驼逃脱……如果有了这组直观的介绍,观众对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就会做出如下的理解:穷苦善良的祥子想拉上自己的车,攒钱到乡下娶一个年轻力壮、吃苦耐劳、能洗能做的干净姑娘做媳妇的正当生活理想,不仅被抢车的大兵们、抢钱的特务们、吝啬的杨先生们、盘剥车夫的刘四爷们击得粉碎,还被做梦都不想娶的虎妞骗婚,致使梦想完全破灭,最后成为精神、肉体双重堕落的“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所以模糊了祥子生命中那辆自己的车,就必然会导致祥子这个人物形象的模糊不清,而导演忽略祥子第一辆车的处理方法。
  2.关于祥子在杨宅拉包月。电影中的情节是祥子接孩子们回来后,大太太指使他挑水,二太太指使他抱孩子,小少爷指使他擦皮鞋……祥子因杨家分派的家务活太多太重以至于没有时间吃饭而愤怒辞工——即电影中祥子辞工的底线是不给饭吃;而原著中祥子在杨宅的工作是:清早,接送大太太买菜、分头送年纪不同长相不同的少爷小姐们上初中、小学和幼稚园、送杨先生上衙门、送二太太上东安市场或去看亲友、接学生们回家吃午饭再送走、按大太太的吩咐挑水、按二太太的吩咐去买东西、按大太太的吩咐打扫院子、按二太太的吩咐打扫屋子、按二太太的吩咐抱孩子、按大太太的吩咐接孩子们回来、接杨先生回来……“爱钱如命”且不明就里的祥子“为了维持事情”[1](p268-269)只得忍气吞声,直到第四天,发现主人实在是吝啬刻薄,生财无望,才怒而辞工。即祥子辞工的底线是无钱可赚。辞工的原因与影片上是原则上的不同,且原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场景,如果用叙事性蒙太奇把这些情景全部表现出来,加上快节奏的背景音乐,造成一种紧张、忙碌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使祥子的迫不得已的辞工显得水到渠成。另外,原著中提到杨先生是上海人,他骂人具有“海式咒骂的毒辣”,杨太太是天津人,她骂人具有“天津口的雄壮”,杨二太太是苏州人,她骂人具有“苏州调的流利”,三人“素来是所向无敌” [1](p269)的。这说明三人的口音是南腔北调,但电影中的对白却全用普通话,缺乏生活气息。   3.关于虎妞诱祥子。影片中的描述是祥子从杨家辞工,沮丧的回到人和车场,当虎妞叫他到自己屋里来时,他在虎妞门外说:“什么事儿啊?虎姑娘?”这里应该是一个理解错误而不是口误,因为影片中祥子和车夫们都叫虎妞为“虎姑娘”,这是不合情理的,因为按常理推算,第一,刘四爷虽然想有一个男孩,也不会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叫刘虎;第二,虎妞只是因为厉害又长了虎牙,加上刘四爷的虎相,所以才得了这么个诨名——连阿Q都忌讳自己的癞疮疤,别人叫了还要奋力一搏以泄愤,何况有财有势眼里不揉沙子的虎妞?所以虎姑娘只是车夫们背地里叫的,而不是虎妞的真正名字——车夫们断不会也不敢当面叫虎妞为“虎姑娘”;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原著中祥子对虎妞的称呼是“刘姑娘” [1](p280)
  原著中虎妞和祥子发生了关系时的那个晚上的装扮是“擦了粉,嘴上抹了胭脂,身上穿着件浅绿的绸子小夹袄,下面一条青洋绉肥腿的单裤……因为短小,还露出一点点白裤腰来,使绿色更加明显素净。”[1](p274)这段关于虎妞的外貌描写突显了虎妞的女性特征,使一向布衣布裤,总是中性打扮的虎妞在祥子眼里复原了她的“女儿身”。此时影片中如果给虎妞一个特写镜头,代表祥子眼中观察到的不一样的虎妞——一个成熟异性。正因为虎妞突然“变形”,祥子心中才有了“慌乱”“不好意思”的感觉,甚至还隐隐感到一种美色的诱惑。于是酒壮色胆,情欲的力量击垮了祥子的意志,半是自愿半是主动地接受了虎妞的***:影片中观众借出来小解的车夫的视角看到虎妞房里的灯光透过红色的窗帘,一种洞房花烛的感觉和温馨。当看到虎妞要祥子喂自己喝酒时,都感到有种喝交杯酒的感觉了。于是,灯关了……
  面对此情此景,原著中接下来是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用天上群星刺入夜空的不同姿势,暗示人间的男欢女爱的体位和动作,并用“群星……在秋风上微笑” [1](p276)来暗示人间性爱的欢愉。整段话的语言飘然欲飞,暗示了天上人间的缱绻之爱——天空、大地、群星、流萤、秋风……这些美丽的意象、这么灵动的句词“不可能用来形容一场诱人上钩的肮脏圈套。”[2](p310)(陈思和观点)窃以为,此时影片中应该有一些起渲染烘托气氛作用的空镜头,来衬托一下虎妞和祥子这段人生中难得的快乐时刻,也给观众留一点遐想的时间和空间。可惜影片中紧接着的是天亮后祥子拉着车失魂落魄的脸,真是大煞风景!
  4.关于祥子和虎妞的婚姻。原著中虎妞为了嫁给祥子,失去了身份、地位和事业,甚至赔上了性命,可祥子却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对虎妞假怀孕骗婚事件感到“恶心”“厌烦” [1](p364),婚后第二天就去洗澡,想把自己身体上的脏东西统统洗净,以期再次达到初生婴儿的纯洁状态——祥子的这种感觉非常不正常,常人新婚的喜悦,在他好像只有痛苦和屈辱——像女孩子被人奸污了一样。[5]即便虎妞后来真的怀了他的孩子,也没看出他有半点喜悦,反而在虎妞难产之时借产婆之手结束了自己的婚姻[6]。而影片中关于洗澡的描述则是,两人婚后足足度了小半年的“蜜月”[7]后,祥子想去拉车,因为虎妞的一句:“就是不许你拉车,不许你臭烘烘的上我的炕。”[3]影片中便出现祥子在拉完车后先去洗澡再回家的情景——影片中的祥子还是在乎虎妞的感觉的。尤其是当虎妞发现刘老爷子拿钱人间蒸发后,在家伏床大哭时,祥子关切的询问,还用手摸虎妞的头看是否发烧,更彰显出祥子对虎妞的关心。当虎妞拿出私房钱让祥子“买辆好车”[8]时,祥子自信满满地说出“我拉车,养活得了你”的话,听起来仿佛是一句要白头偕老的誓言。祥子出车前还不忘把水壶坐在火上,一副小两口安心居家过日子的幸福场景。虎妞怀孕后,祥子更是一脸喜悦,浑身是力气,对虎妞照顾有加[9]。虎妞临终的最后一句话“祥子,你进来,让我再瞅瞅你”[3]。更令观众对这对恩爱夫妻阴阳两隔而痛惜不已。影片所增加的这些细节,虎妞的形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她不再是祥子的磨难和梦魇,而是一个既能体贴、关心、爱护他,又能在经济上给予他帮助的还算不赖的老婆的形象,这和原著相比简直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总之,影片给人的感觉是主要讲述的是祥子的情爱史,当虎妞和小福子双双死亡之后,祥子的故事就走到了尽头,只剩下衣衫褴褛地在街头游荡,被警察盘剥打骂,被年轻的车夫嘲笑,祥子可以看得到的未来就是“早晚是一个跟头会死在马路上” [1](p226)。由于影片删去了祥子出卖阮明、祥子向老主顾们骗钱、虎妞向小福子要钱等情节,影片《骆驼祥子》比原著《骆驼祥子》多了些温情而少了些冷峻,这不是老舍小说中的虎妞和祥子。
  注释
  [1]如在高校教学时作为课堂放映至今仍比较理想。
  [2]虎妞时年38岁,长得“虎头虎脑”,像个“大黑塔”,擦粉后是“黑枯了的树叶上挂了层霜”,嘴上又时常挂着、“臭嘎呗儿的!”“老东西”“我他妈”等词汇,给人一种丑、老和凶悍的感觉。
  [3]陈思和认为“不要脸”不能算是祥子不喜欢虎妞的原因,因为小福子比虎妞要“不良”百倍,但是祥子喜欢小福子。而虎妞把小福子的受辱经历看作是“女人所应有的享受”,正反映了她关于性的知识少得可怜。
  [4]如祥子从兵营逃脱后进城时就买了衣服和草帽;祥子进人和车厂刘四爷的房间时就戴着新草帽;祥子和虎妞结婚后病没全好就出车时也是把草帽拉得很低,怕人认出病得没有形的自己等都说明了祥子是戴草帽的,可是影片中却忽略了这个重要的道具。
  [5]陈思和认为,因为照常理,只有女子在遭到强暴后才会有清洗身体以驱除污浊行动,而祥子作为一个男子汉,在屈辱地清洗身体,给人的感觉就像被“被奸污过一样。”
  [6]蓝棣之认为:虎妞的难产是不至于死的,也不是没有钱上医院,问题是祥子想让虎妞死——如果祥子在虎妞活着的时候卖掉自己的车,虎妞是完全可以去医院生产的,可惜的是车是在虎妞死后卖掉的,这几证明了祥子不爱虎妞,也证明了祥子的残忍。
  [7]从服饰上我们可以看到,两人逛庙会从穿着棉袍(两人的婚期是正月初六)一直逛到换上单裤单褂。
  [8]和原著中的虎妞是自作主张地买了二强子的二手车给祥子拉不同,影片中祥子拉上自己的新车时二强子仍在拉车。
  [9]镜头1:和同行狗子打招呼,抑制不住将有孩子喜悦;镜头2:看虎妞做针线,从怀中掏出一只小骆驼;镜头3:给虎妞买桃子糕,掌柜恭喜,满脸是笑。
  参考文献
  [1]老舍. 老舍小说全集 第4卷[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2]陈思和.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凌子风. 骆驼祥子.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2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0656/

推荐访问:陈思和视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