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易经的吗]学易经有什么危害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18 10:00:03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第一篇学易经有什么危害:学习易经的好处


  测人和断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高招,尽管从古到今,所用的方法众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和易经紧密结合的。

  海内外很多朋友想跟郑博士学测人和断事,郑博士自然很愿意教授。但是,测人和断事是一门综合功课,换言之,不仅仅需要你的理论功底,同时也需要你的“临床经验”。而这前提是你对易经的领悟如何,是透彻还是一知半解。学习易经的好处是什么呢?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郑博士念了十年哲学书,199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其洋洋20万字的博士论文也是从“天人合一”这个重要概念出发来论人的非理性行为学说。
  郑博士认为,《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当人们去掉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就还原到最基本的人——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系词》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那么,阴阳是什么?在自然界为天与地,在天象为日和月,在地球为山和水,在人类为男和女。这其实就是“易”了。
  即是说,《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最近,媒体爆出,央视新大楼的建筑形状就是阴阳,朋友们可以从网上找来看看,颇具讽刺意义。
  如果简单说,一女一男,一阴一阳,便可以组成“易”。易经中的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这八个卦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只是8个不同的模式而已,其实每一个卦都有无穷变化的可能;而8个卦之间相互组合,又变出64个更加复杂的模式。概括起来说,这一切因阴阳的相互作用而变,阴阳乃产生万物万变的根源。
  那么,易经的精神是什么呢?朋友们请记住了,很简单就是:变易、不易、简易。
  无论阴阳还是八卦,其第一根本精髓所在是“变易”,即变化,也就是奥巴马就这演讲反复主张的“change、change、change”。不过,郑博士赞同一种说法:
  世界与人生其实绝不简单、绝不单纯,把人生提炼成维生素C,或者是提炼成氨基酸16,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永远是丰富的、复杂、变化的,只有复杂的体系才能包容一切,而这种复杂又要简单。《易经》非常奇怪,它的64卦恰恰和人的64个DNA遗传因子的排列完全一样。把复杂的世界“提炼”为八卦或64卦之类,这就是“简易”,简化、简单、抽象,便以“模型化”去运用。
  那么,究竟学《易经》有什么好处?
  《易经》是研究和掌握变化的学问,包含着“变易、不易、简易”。“变易”是世界万物的生存形态,“不易”即瞬息万变的背后有不变的东西,比如人总将衰老、死亡;而“简易”则是如果在万变中找到不变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比如,通俗地说,人生每天每时每分每秒都在变化着(变易),但总有一天会死(不易),那么,人生的要义是:人怎么活得更精彩(简易)?
  过去学《易》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其中条条框框,其实,完全不必,郑博士认为,死记硬背经文不是好办法,采用“边用边学”的办法不失为简单的好办法。最简单的用,就是用“抛硬币”来占事,只要有一枚硬币、一本《易经》便可以了。《易经》六十四卦,假如你每次找一个事情来查《易经》,重复的概率大概是一半,读完64卦则大概查128次。
  这样,学《易经》还可以像做游戏一样加深印象,一枚硬币每抛六次肯定出现一个卦(从下而上,从左到右),然后查《易经》的书,对照经文,查卦辞,查爻辞,从所查文字中理解所占卜的事情的含义或提示。每次你都带着问题去找,记忆深刻清楚,这样最难的经典也能用最简单、有趣的方法很快学会。
  此次,郑博士将招徒带学生,任何有志将易经学有所用的朋友,都能在诸如“做游戏”当中学会并领悟其中博大精深的奥秘,届时,你将不仅仅自己快乐无穷,更重要的是你能通过此来帮助他人,结缘众人,心胸坦荡。
  不信?呵呵,看看这位朋友如是说:
  最早接触《易经》,是从学了《易经》会秉卦开始的,带着满脑子的神秘,到处找书来看,现在,手头与《易经》有关的书已经有好几十本了。
  看得多了,方才发现,对于《易经》的理解,好像人人一部《红楼梦》,是怎么说、怎么解都行得通的。而且,千百年来争论的焦点都在这怎么说、怎么理解都行得通上。《易经》的特性,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模糊”。应对一切事物都采取模糊的态度、模糊的答案、模糊的方法,让人怎么想、怎么做,都是有道理的。好似万金油,什么地方都可以抹;恰似迷魂汤,洒在哪里都管用。
  无论怎么说、怎么问,就是不给一个标准的答案,准确的说法,让你去想,让你去猜,心中充满了期待。世间事就是如此,知道了谜底,知道了结果,就没有好奇心了。没有好奇心了,就没动力了。这大概就是《易经》的魅力吧,每一卦都是不确定的,又确定的。
  幸好,读了《易经》之后,我的专注点不在秉卦、解卦上,而在取其中一二点为我所用上,就没有被其中的奥秘迷住。截今为止,《易经》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那六个字:“简易、不易、变易”,两句话:鸣谦贞吉中心得,劳谦君子万民服。
  人生的过程,就是战胜艰难困苦而不倒的过程,就是历经曲曲折折而不后退的过程。这就像《易经》里面哪些卦象,永远都是变动不居的,充满祸福相依的。大凡幼年时节到少年时,所知甚少,便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简单;步入盛年,涉世渐深,考虑任何事情都渐趋复杂;中年,是考虑任何事情都很复杂的时节。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方方面面的责任,想简单都简单不成;到了老年,所经所历已经累积如山,浩如烟海,一切又复归简单起来。
  简单——复杂——简单,而人生并不是按照这个程序生产出来的,障碍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亦不知什么时候遇到。一切准备只是准备,没有准备好,也有可能起动了;准备好了,可能一辈子都派不上用场。而且,全都是如此这般,起起伏伏的没有一个定数。昨日有钱之人,一大早起来,遇到个什么事儿,也许从此就变成穷光蛋了。几分钟前还是倒霉蛋的,这一刻突然时来运转,红透顶了。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间万象,敲定不了的。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钱存在哪里最保险呢?存在脑壳里最保险。本事在身,是谁也偷不走,动不了的。就像一个国家,实力不在有多少储备,而在有多少的生产能力上。储备是用一点就少一点,生产能力是越生产就越旺盛。有钱的人终究是用一分少一分,有能力人总是挣一分多一分。
  检阅人生,发现很多人都是骄傲死的。随便点击,都会发现:任何一个有些成就,而又缺乏忧患意识的人,没有几个是清醒的。同时,骄傲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诸如:乐极生悲的一类,安于现状的一类,满足得不知道自己究竟姓啥的一类,虚张声势的一类,张虎皮做大旗的一类,外强中干的一类,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一类,只闻得好见不得差的一类,只想得到不愿意付出的一类,都有骄傲的成分在里面。
  知道了骄傲的不是,便常以“不忘本,要勤奋”自励,就有一些收获了。黑白分明而又相互交融的双鱼图,包涵了多少人生智慧、人生力量在里面?这怎能一个无穷大了得,又怎能几句话、一本书解释得了!
  关于易经,关于测人和断事,关于人生和幸福,郑博士和众多想学习易经的朋友们一样,期待有更多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篇学易经有什么危害:易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易经》位居五经之首。它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就是说《易经》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载体。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到底花落何处、归根于何处?这个答案在四书里有一些,在五经除了《易经》以外的其他四经里也有一些,但最终的答案是在《易经》里,这是我的一些认识。
  《易经》的“十翼”相当于孔子的成名作,因为《论语》、《中庸》都是他的弟子编著的,而《易经》的“十翼”是孔子自己著述的一部著作,其中一定有代表孔子或者说中华民族核心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思想主体。
  到底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是我今天下午想和大家分享交流的一个主要内容。名相上大家可能都有些认识,我的理解是:孔子是代表中国文化核心思想的一个人物,而他提出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易经》最终要表达的一个思想。儒家作为最主流的一个社会和人文学派,其带给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社会和谐关系的一个基础就是把自然、社会和思想统一,这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去反观《易经》影响我们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基础。
  《易经》本身有三个层面在演绎。现代社会和西方文化所认识的“变”的部份,所谓“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种认识论,只是《易经》的一个过程,不是《易经》要表达的主题。我们看《易经》都是从变的角度去看,实际上《易经》的本怀到底给我们解释了一种什么状态?到底《易经》要带领我们去到一个什么去处?这就是《易经》的“学”和“用”的一个关联。
  从“吉凶悔吝”到“元亨利贞”
  整部《易经》的原文就讲了八个字:“吉凶悔吝”和“元亨利贞”。“吉凶悔吝”的用,在中国文化里的一个主体就是“趋吉避凶”。“趋吉避凶”这个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的术术层面外化出来五术,就是山、医、命、相、卜,这五个模块都是在说明趋吉避凶。同有三和中医就是“医”的模块,病了就用“医”。而这五个模块都是从“易”里产生的。
  作为中国文化的元典,《易经》最根本的地方是在“元亨利贞”,但我们理解的“元亨利贞”和大家看到的“元亨利贞”是有差异的。“吉凶”这个概念一般是没有差异的,常态里大家都认为“我想要的这个事就是好的”,“我不想要的那个事就是坏的”,在哲学层面上很容易理解:我想要的事来了就是吉,我不想要的事来了就是凶。
  而“元亨”和“利贞”其实就是《易经》要告诉我们的那个东西,本质上《易经》是要我们知道“不变”的,它是从“简易”、“变易”带领我们到“不易”,我们学《易经》最终要学的是“不易”,不是“简易”也不是“变易”。什么东西是“不易”的?“元亨”是不易的,只有“元亨”了,才能“利贞”。
  所以我们需要探讨 “元亨”这个概念。一切万物开始的地方叫“元”,也就是您与一切万物相通的那个地方,通了以后就叫“元亨”。只有“元亨”才能“利贞”。每个人的生命都要“利贞”,而不是“吉凶”,也不是落于吉凶。如果避吉凶或落于吉凶,那就背道而驰了。这是《易经》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易经》就是帮助我们从趋吉避凶、“吉凶悔吝”的状态到达“元亨利贞”的状态。“悔吝”就是后悔、反悔、犹豫、纠结等。
  在儒家的定义里,“元亨”的“元”代表“仁”,“亨”代表“义”。“仁义礼智”就分别指代的是“元亨利贞”。《论语》里讲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个“归仁”实际上归的是“元”。什么叫“仁”?“仁”在儒家文化里是有结论的,“人同此心”以后才是“仁”,而不是做好事。做好事好不好?好!但做好事不是“仁”,是分别。孔子给了我们答案:做好事还没到“仁”,“仁”是原来的地方,也就是中国文化里的“悟道”,或者“见性”、“无我”,到了万物发生的源头,这个地方才是“天下归仁”,也就是“克己复礼”,通过“克己”的方式“复礼”,通过“复礼”来“归元”。
  当我们归回元点以后就“利贞”,所谓“贞”就是观察、洞察、观点、思想、行为、价值观、整体观。唐代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年号,一个是“贞观”,一个是“开元”。李世民是非常有文化的,“贞观”就是“无我观”或说“不二观”的状态,是超越吉凶的。《易经》对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影响就是从“趋吉避凶”到“超越吉凶”,这是我们人生很重要的一课。
  学《易经》的“学”就是要明白,“用”就是“贞观之治”,这是我的理解。
  中国文化是天文和人文并存的文化,这与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文化里,天文是天文,人文是哲学、宗教,而在中国文化里,人文和天文是一样的。那么圣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里描述天文和人文呢?是在心物一元的状态里,“心”是人文,“物”是天文,是在心物一元的状态里看阴阳、法阴阳、指代阴阳。
  从“简易”、“变易”到“不易”
  《易经》本身分三个模块:简易、变易和不易。“简易”是易理的部份,“变易”是卦象的部分,第三个模块是“不易”。我们都是用变化的视野去看变化,而《易经》是用不变的视野看变化。从参照系上讲,只有不变的才能显现出变,能不能转身,也就是《易经》能不能入门,就在这里。如果我们以动态的思维或视野去看这个世界,以变看变,参照系是错的,一定是雾里看花;或者说是“二乘”,以幻看幻,以变化的吉凶去求变化的吉凶,没有意义。在这样一种思想误区里,很多人学“易”越学越乱、越学越杂、越学越胡涂。因为不变是绝对的,变是基于不变的相对。
  因此,《易经》是通过“简易”、“变易”的描述来帮助我们实现“不易”,也就是不变。但我们被变化牵走了,活在变化里无可奈何。所谓中国文化的智慧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化应变化叫聪明,甚至叫糊涂。
  《易经》既有象术又有易理,既讲到了天道的决定性,又强调了君子之道和人性的是非善恶,肯定了对自由意志的追求和人的智慧选择。所以它是天道和人道并存的一个思想体系,因此中国文化的一个主题永远是“和”,而“和”的主题则永远是“天地人和”。强调人道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道复还天道,还复本来面目、天之本性,而不是帮助人道脱离天道,如果脱离天道的话,在中国文化里这就叫做“不归路”。
  《易经》里有句原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贲卦彖辞里的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天主时,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以察时变”,但我们经常“与事俱进”或“与人俱进”,这是我们行为的常态,跟着事走,或跟着人走,要么跟着别人走,要么跟着自己走。如何从“与事俱进”或“与人俱进”回到“与时俱进”呢?
  我们再来看艮卦的彖辞:“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人生要做到时间止则止,时间行则行。中国文化讲的是时间:中国文化的天文部份讲天时地利,其人文部份一样讲的是时间,是以时为参照,包括中医开方开的就是时方,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识时务者为俊杰”,中国文化就是帮助我们“识时务”,其讲的是时间、时令、时局、时候。
  人的行为规范是以什么为背景?我们经常以自己的诉求、愿望甚至欲望为背景,所以经常会事与愿违,我们的“愿”是我们的主张,但忽视了“时”,我们的时间概念只是停留在几点钟,而没有在中国文化表达的“时”里去思考我们做事应该以什么为中心。时间是我们思考的中心,所以“天时地利”放在前面,“人和”放在后面,这是有次第的。
  《易经·文言》里有句话:“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与天地合”才是德,《易经》对道德的结论是:依照道的行为才是德行。“与日月合”才是明,意思是明白的人是跟日月相通的。“与四时合其序”,四时就是春夏秋冬,或者东西南北都可以,在中国古代立法里,秋后问斩或秋后算账是个实相,到了秋天才来干这个事,秋天以前先把你抓起来,“与四时合其序”在文化和社会行为里面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结果。“序”就是秩序,人、社会、思想、行为都有秩序,文化也有秩序,我们是在遵循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生命旅程。就像每本书都有一个序,这个“序”代表书的一个流程。
  最后才是“与鬼神合其吉凶”,吉凶是放在最后的,我经常讲心里有鬼才有吉凶。就是通过不得已而说的人间的吉凶,慢慢帮助我们“与四时合其序”,也就是与时间同步,然后“与日月合其明”,再高一点“与天地合其德”。所以《文言》把《易经》人文的架构和秩序讲得很清楚。我们从吉凶的层面提高到遵守秩序的层面,你只要遵守了秩序,就不会被天地所罚。
  《道德经》的原文是“人法地,地法天”,但实际上经常是“天法地,地法人”,“人法地”是老子的境界,我们则是被地法人了还不知道,所以经常是被惩罚了才反思:我是不是哪里没有守秩序才被惩罚?在中国文化里,如果按秩序走,你肯定不会生病,你肯定不会不顺,因为不顺一定是有某种违逆,身也好,心也好,事情也好,主张也好,一旦产生违逆,必然就会有反作用,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就越大。人一旦失和,就会有灾、有难、有病,如中医讲的寒暑失和,受了寒就要病,因为你受了寒就必然会受寒的因果关系,所以中国文化讲的因果是不虚的,你只要这样做,就会有这样的果,你种了西瓜就得西瓜,种了芝麻就得芝麻。
  从“吉凶”到“序”这一部份的用,我相信对在座的诸位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我们过去对吉凶是茫然的,甚至是赌的,不知道未来是吉还是凶,只有碰到事的时候才知道是吉还是凶。如果我们回到“序”的层面,万物是有序的,人也是有序的,那么吉凶就不会无缘无故地错位,我们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所以第一个阶段我们要思考怎么样从“吉凶”回到“秩序”,而从“秩序”再到“明白”、再到“有德”,那是后面的几步。
  《易经》讲立天之道为阴阳,立地之道为刚柔。所以从立天之道,我们要法阴阳的方法、规则,“法阴阳”的儒家思想是安身立命的核心要素。
  孔子为什么学易?
  让我们来看《易纬·坤(乾)凿度》的一段话:
  仲尼,鲁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旋(旅),请益于商扭(瞿)氏,曰:“子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呜呼,天命之也!”叹讫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
  这段话讲的是孔子学《易经》的背景。孔子没有学易经之前,去算了一卦,得了“旅”卦,然后去找瞿氏解卦。瞿氏跟他说:“子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呜呼,天命之也!”孔子说的第一个“天也命也”是说的他自己的命,他认了:我有这么高的智慧,却没有成就没有作为。第二个“天命之也”,是说的“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凤鸟就是凤凰,是天上最吉祥的鸟,是指路的;凤鸟不来,就没有河图洛书,其实那个年代是有河图洛书的,可是解不清、看不懂,也就是孔子说的“河无图至”了,就像我常说的大家把《金刚经》读成了《金刚书》,看不懂就毫无意义了。
  “叹讫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削”。“息志”就是过去的所有想法都画上一个句号;“停读礼”,《礼记》是五经之一,地位很高。这句话很重要,为什么《易经》在中国文化里有那么高的地位,这句话就给了说明;“止史削”,五经里的《春秋》就是史,“停读礼,止史削”就是讲《礼记》和《春秋》都不看了。《春秋》和《礼记》是五经里很重要的两部经,这句话交待得很清楚,所以我们去关注元点的时候,它是有出处的。
  那去干嘛呢?“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中国文化里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孔子在知天命的状态里究易去了,作了《十翼》,而孔子作为万代师表的本钱就是《十翼》。
  中国文化其实是培养贵族的。在《四书》里我们能看到孔子的一些痕迹,当然江湖传闻半部《论语》治天下,但对儒门的内门来说,不到《易》还不能算入了儒家门,孔子自己也是这样的。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现在国学很热,学的人很多,但借孔子的原文,没有入“易”门,其实就没有入“儒”门。
  中国文化的四圣——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两千多年来只有四圣,没有五圣,都跟《易经》的著述有关系。包括唐代停祭周公、兴祭孔子这样一个国家行为也是跟《易经》有关,可见《易经》这部经典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大家可能多认为《易经》是本算卦的书,不否认《易经》能算卦,但这只是《易经》很小的一部份,其人文思想、智慧体系才是根本。 “善易者不卜”,这是前提,但我们很难做到“善易”。
  《易经》带给我们的就是明明白白,如果从“常道”或“非常道”来诠释,《易经》就是帮助我们从“有为”到“无为”,再从“无为”到“有为”的一个过程。
  下面这段话就是孔子自己描述为什么要学《易经》,学了《易经》做什么: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孔子说,我们为什么要学易经呢?我百度了一下,“开物成务”是香港理工大学的校训,这个词很重要,它说的是生命的价值:我们来这个世界到底是来干嘛的?中国文化是反对小乘的,反对自了,也就是求自己明心见性。中国文化是讲大乘的,生命的责任是“开物成务”。有两类人做着两种不同的事,一类是用自己具足的能力和智慧不断地帮助自己实现自我,另一类人则是通过自我的智慧不断地帮助别人实现他的价值。当然这两类人都产生了生命价值,但中国文化提倡的是后一类。
  所以在中国文化的价值观里,人的价值是怎么体现的呢?不是通过自我实现而体现。在中国文化的价值观里,一个人怎么算强者?第一个观点,强者不是体现在他赢不赢得了,而是体现在他输不输得起;第二个观点,强者不是帮助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而是要有足够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人甚至所有的人实现他们的价值。
  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是,第一步,帮助我们去实现自我,第二步,自我实现以后反哺社会,在这点上是不约而同的。“开物成务”意味着每个人的责任、每个生命的价值,就是把开一切物、开万物当成自己的本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这就是天下之道,就是把“开物成务”当作我们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人生目标。圣人因为有这个境界,所以才能“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这三个如果我们能做到,《易经》就学好了,如果做不到,《易经》就还没学好,这是孔子他老人家给我们定的标准。
  所以我们要思考,学《易经》的目的是什么?是“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这是孔子学《易经》的感受和心得,这是值得我们后世的华夏子孙去思考的:这么重要的一部经典,我们到底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眼界去看它,什么样的身心状态去受持它,以什么样的状态去研究它?
  为什么中国文化把《易经》当成群经之首,它是有道理的,是需要本钱的。算卦的书很多,但都不是《易经》,能称经的一定有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断天下之疑”,贪嗔痴慢的根就在“疑”上,有疑就有惑,有惑就有种种的糊涂、波折。疑根一断,信门就开了,中国文化讲的就是信,这是最难的一步,因为我们有所迷,才使我们不信,真到了信这一步,一切就都了结了,事情就很好办了。

第三篇学易经有什么危害:学习易经的心得和体会


  《易经》一书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各位学友,很高兴能在易经的大家庭中结识你们,这应该也是我们修来的福分,所以首先应该感谢良心网,感谢曾教授,感谢为我们辛勤付出的各位老师和同仁。
  我叫朱万军,是河洛一班学员,我是1969年出生,内蒙古五原县人。在这段学习易经基础的过程中,有些心得和体会,和大家分享。 我是2014年10月16日报学良心网曾仁强教授网络学习班(易经基础),11月3日正式开学,该班采用微信进行教学。我于11月8日购买了新手机,并注册了微信,可是不会用,也看不了视频,后来在暴老师的指导下终于会用了。
  我怕错过考试,11月9日凌晨1点多开始答题,凌晨2点39分答题完毕。自己也松了一口气,总算解决了自己的一个小难题。 学会了听视频的方法后,我每天至少要听一遍视频,并尽量做笔记,不懂不明白的下次再仔细听。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比较心急,视频内容听不明白,身边也没人懂这些知识,只好硬着头皮学吧。而且咱们的三位老师,我基本上全部向他们请教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的进度在逐步展开,渐渐地自己有些内容能完全掌握,有的还是一知半解,有的知识根本不了解。于是下定决心,只有坚持才是胜利。只能一点儿一点儿积累。
  第一次考核成绩公布后,我得了61分,我知道这一定是教师看我这么辛苦,给我的鼓励。
  第二次、第三次考核成绩分别为74、95。此时证明努力有了切实
  的回报。往后的学习相对能跟上节奏,变得相对轻松一些了,所以就更加用功,暗下决心一定要用百倍的勇气和精神完成这次学习班的学业,并奠定自己易学的基础,为以后的人生打下更坚实的底子,并且用易理指导自己的人生。
  曾教授在《如何学习易经》中提到,只要你把《易经真的很容易》读6遍,一定能够明白,像我这种慧根的人,只有读60、600或者更多遍,估计才能明白。但我们不能急,步一步来。我也制定了计划,前两个月只读《易经真的很容易》这本书,听教授的视频,查找一些相关资料。贪多嚼不烂,这是我自己的体会。《经的奥秘》、《易经的智慧》在后面的一个月里全部读完。
  曾教授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楷模,给千千万万人树立了榜样。更让我们这些晚辈钦佩和敬仰。我们既然已经选择正确的道路,就要在他们的指导下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用自己的努力“尽我们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责任”。 以上是自己的浅薄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如能给学友们带来帮助,我将十分荣幸,让我们一起共勉!
  拓展:
  易经简介
  由伏羲制卦,文王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49952/

推荐访问:有学易经的吗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