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导师]潘麟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7-16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潘麟篇一:潘麟着《心经直解》


  印度四大种姓中最高的种姓——婆罗门,父亲是当时很有名的论师,母亲怀胎时就有异于常人的智慧,据说这是受胎儿的影响。

  度一切苦厄
  “度”乃化除、超越、止息之义。“一切”是指所有、无有遗漏之义。“苦”是指人生的八苦,一般指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人类)之苦。“厄”是苦中之苦,一般指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之苦。佛法将众生一切苦厄概括为“八苦”:
  1。生苦——①入胎,前生阿赖耶识在业力驱动之下,进入某个母胎之中。刚入母腹时感受窄隘不净,异常难受。②受胎,胎儿随母体气息出入,不得自在。③住胎,胎儿于母腹中,经九个月,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但母腹空间有限,狭窄如狱。④出胎,初出生时,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如受刀刮。⑤种姓,生而即有富贵贫贱之分,有残全美丑之别。如不幸生而为低种姓,终身为奴,生不如死。
  2。老苦——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此为“老苦”。而衰老之于女人,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世事无常,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都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3。病苦——①身病,谓四大(地、水、火、风)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臃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②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患得患失。
  4。死苦——死亡现前时,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极度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妻幼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中呈现。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5。爱别离苦——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6。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
  7。求不得苦——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8。五蕴炽盛苦——即五蕴中的某一蕴或某几蕴特别炽盛,而引生的各种苦痛,谓之“五蕴炽盛苦”。
  受蕴炽盛,会沉溺于情绪感受之中,难以自拔。《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受蕴炽盛。整日沉陷于自己的情绪感受之中,不可自拔。最终因此而死。那让黛玉小姐不要整日里,沉陷于自己的情绪感受之中不行吗?不行,为何?因她的受蕴远比他人炽盛之故,她非得如此,不由自己。凡是沉陷于某种情绪或感受之中难以自己者,即为“受蕴炽盛”。
  行蕴炽盛就是生物本能太强,如性欲太强、食欲太强、睡欲太强、太固执己见、太任性放纵、太自私自我等等,这些都属于行蕴炽盛。
  但凡人类几大文化思想体系,都有一个最为基本的精神或观念贯穿于其中。此即孔子所谓的“吾道一以贯之”那个“一贯”之道。儒家以什么观念为其一贯之道呢?是忧患意识。儒家以道德立学,与天地合其德,与鬼神合其吉凶。故儒家有着非常强的忧患意识——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人世间总有种种不圆满之处,故需君子出,求仁亲民,参赞化育,与世中忧。
  活动就是什么也不做,让一切复原为自然——这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一切在无为无我中,大化流行,万物生长。此谓之“道之化境”,又名之为“独化”或“逍遥”。
  通过自己的八苦,再推想到他人的八苦,再推想到一切众生的八苦。渐渐地坚定了出离苦海的决心——修行,具体说就是追求自觉和觉他,自度和度人。苦业意识有多强,追求离苦得乐的决心就有多大。为了不断强化修行者离苦得乐的决心,故佛教不断地引领我们感受自己和这个世界上的种种苦难与不幸,以此来坚固我们的道心不退。
  观自在菩萨叫了一声“舍利子”。这在玄奘法师的译本中,此节经文出现的很突兀。这是因为玄奘法师将此经的“序分”删除之故。在序分中,观自在菩萨先向世尊主动提出:“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这句话“藏”字和“心”字,皆属多余,是译者擅自加上去的,是画蛇添足之笔。就“说诸菩萨普遍智般若波罗密多”即可以了。“普遍智”与“般若波罗密多”是同义语。这句话中有这两者的其中一个即可。不用将这两个名词放于一句之中。自在即般若,般若即超越一切、无有封限的大光明智慧,这种智慧遍布万有,并作为万物的前提、基础、归宿、轨范等。这种大光明智慧,聚而为物,现而为形。因此,大光明智慧聚之所在,即物之所在,亦即形之所在。普遍智即此大光明智慧之异名——因般若遍布一切物,成就一切物,化现一切物之故,名曰“普遍智”。
  舍利子有两个含意:一个意思是人名,舍利子又名舍利弗(梵文Sariputra),即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着称的舍利子。
  印度四大种姓中最高的种姓——婆罗门,父亲是当时很有名的论师,母亲怀胎时就有异于常人的智慧,据说这是受胎儿的影响。舍利弗八岁的时候便升上论师宝座,语惊四座,受到诸大论师的佩服及国王的赞叹欢喜。在释迦佛门下学习时,因为舍利弗持戒多闻、智慧敏捷、善讲佛法,释迦佛常让舍利弗替他说法。当佛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佛称赞他是“众生的生母”。僧团碰到些棘手的问题,都由舍利弗来解决。
  198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西洗石庵住持、93岁高龄的宽能法师圆寂,火化后得到了3颗碧绿色、晶莹透明的舍利子,每颗直径3-4厘米,好像绿宝石一般。
  Saria的音译,意思是“身骨”,也曰“灵骨”或“坚固子”。但这只是就大部分舍利是来自人的身体而言。因为舍利大多从人的遗体焚化而得。最早的,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示寂后,焚身化作八斛四斗舍利。因此,舍利也叫“身骨”。但也有不是身骨的舍利。如宋朝时,吕元益居士刻《龙舒净土文》,刻至《祝愿篇》时,版中迸出舍利,共有三次。古代还有善女人绣经,针下有碍,发现有舍利,以及念佛或念经时,从口中得到舍利等等不可思议的事迹。还有高僧在洗澡时,徒弟为其揩背,出现舍利的。雪岩钦禅师剃头时,头发变成一串舍利。更不可思议的是,宋朝长庆闲禅师圆寂焚化时,正刮大风,大风将烟一直吹出四十里外,凡烟所到之处,屋上、树上、草上都有舍利,收集起来共有四石之多。
  1、全身舍利:广东韶关六祖慧能大师、安徽九华山肉身殿所奉之金地藏和尚;四川成都石经寺之石经祖师等。就是所谓的肉身不腐的“肉身菩萨”。
  2、碎身舍利:就是平时大家所说的舍利子。释迦牟尼佛火化后之舍利、近代印光大师舍利、章嘉活佛……均为碎身舍利。
  3、法身舍利:佛教的一切经论,皆属法身舍利。它们是佛陀和历代大德们,留给后人的智慧结晶。

潘麟篇二:潘麟着《心经直解》连载


  《心经》的精华就是“观自在”三个字。整部《心经》无非是这三个字的进一步展开。

  得大自在
  从哲学上讲,有阴必有阳,有现象必有本体,有束缚必有解脱,有他在也必有自在——既然一切宇宙现象皆为缘起他在,那必有不依因待缘而起的存在,也就是说,必有不依他而在的存在,佛法称此“不依他而在的存在”为“自在”。说得哲学化一些,“自在”就是存在之在其自己,“他在”就是存在之对其自己。
  依华严宗和《华严经》,存在(真如)有“不变随缘”和“随缘不变”两大特征。“随缘”即是现象世界,也即是生灭法、有为法;“不变”即是本体世界,也即无生法、无为法。依《般若心经》,随缘的就是他在,因缘所生就是他在;不变的就是自在,非因缘所生就是自在。入于感官者,方是现象,入于感官者,方构成我们的经验。故现象世界即感官所及之世界,现象即构成经验之世界。因现象是缘起而来,故现象即是他在。本体非因缘生起,故本体即自在。那么自在(即本体)与他在(即现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是“不变随缘”和“随缘不变”的关系。也是“全水是波”和“全波是水”的关系。
  佛法不是用来谈论的,她是用来体证和达成的。故下面所论,请大家一定要将身心融入进来,也可以理解为将经文经境融入进我们的身心存在中去。我们讲什么,就是在我们的生命中自发地、真实地、清楚地、亲切地呈现出什么——这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无为止观”。因无为止观又名“圆顿止观”,不存在我修行一段时间后才能到达此境。不是这样的,是此时就呈现此境,是当下就到达此境。无为止观又名“佛果止观”——即于佛之果位上来自发地、真实地、清楚地、亲切地呈现出经中所说一切境界、一切内涵、一切功德。
  什么叫“自在”?自在就是不假缘起、不依他物的自己而在。没有谁让我成为这个样子的,是我自己让我成为这个样子的。如果是别的什么东西让我成为这样,而不是那样。那么这种存在就不是自在,又成了“他在”了。自在的意思就是,不是任何他物让我这样,是我自己让我这样的。这就叫“自己而在”,故名“自在”。
  就像上帝的存在那样。是谁让上帝成为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的呢?没有人!是上帝他自己让自己成为这个样子的,是上帝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本来就是”,这就叫“自在”。如果有一个什么人把上帝设计成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那上帝就不再是上帝了。因为上帝已经依赖于他之外的什么东西而存在了。如此,上帝就不再是上帝了。上帝要想永远成为他自己,永远是他自己,那么他必须做到一点:就是他必须保持着自己的自在之本性,不然,他就不可能永远保持着是他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
  也就是说,只有自在才能不变。不变就是永恒之别名。一切现象之物,都是无常的,而不是恒常的。佛陀发现,缘起必缘灭。缘起之物,因为是因缘而起,就不可能永恒。当因缘发生变化时,此物也必然随着发生相应之变化。因为现象万有皆为缘起,缘起即他在。他在就不可能恒久,必随“他”而变。
  只有非因缘所生,方可永恒。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永恒。“非因缘所生”者,是什么呢?就是“自在”。因为自在是自己而在,非假依他物而在。
  自在即自生。自在不可能从他而生,一旦从他而生。那又成了因缘所生了,又落入缘起的现象之中了。自在必自生——即自己生下自己。自生即是不生。佛经中称为“无生”。修行佛法就是悟入和证入此无生之境——实即悟入或证入此自在之境。
  上帝不能有妈。上帝一旦有妈,上帝就不是自在了——而成了一个他在,依他母亲而在。上帝的母亲是什么意思?就是“他”的意思。如果上帝有母亲,上帝就成了一个依“他”而在者。上帝不可以成为一个依他而在者,一旦成一个依他而在者,上帝就不再是永恒的了。因为依他而在者,必无常,必受束,必沉落。所以,上帝不可以有母亲。如果上帝没有父母,那上帝来自哪里呢?上帝哪也不来,上帝来自他自己。因为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源头,也是一切事物的归宿。上帝是万有之母,但上帝自己是没有父母的。
  如果把“上帝”这个词,改为“自在”这个词。那么上述对上帝所有特征的描述,全部适用于“自在”。在西方,人们把那个最终的存在,名之曰“上帝”,在东方,佛陀称其为“自在”。其实,上帝就是自在。自在就是上帝。差别只在于,西方人认为,上帝在遥远的远方;东方人认为,自在就在生命的深处,就在存在的当下。自生即创造。没有自在,即没有自生。没有自生,即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即没有这个生生不息的世间万有。
  自在即自发:自发地创造万物。在西方,是上帝创造万物。那么,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万物呢?为什么要创造这个宇宙和这个人类呢?不创造不行吗?不行!为什么,因为这就是上帝。“因为这就是上帝”——这等于没有回答,但也是最正确的回答。在此处没有“为什么”,我们不能问“为什么上帝要创造这个宇宙,而不是不创造呢?”这种问法就是错误的。因为问法是错误的,那么所有的回答,当然也就全是错误的。此处不可以问“为什么”,因为没有为什么。如果于此处非得问个为什么这样的话,那只能回答说:因为自在,所以自发。上帝在自在的前提,自发地(不是某个人命令他这样做,上帝这样做,纯属自己乐意这样做)创造了这个宇宙。
  同理,我们也不可以问依《华严经》创立的中国华严宗:为什么真如(即自在)不守自性,忽然念起,以成“无明”呢?又由于“无明”的妄念执着,从而生起生灭变化的森罗万象。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里没有“为什么”,这样就是这样了——但没有为什么这样。这就是自在的自发性,使其如此——而不是如彼。
  自在而自生,自在而自发,又引伸出另一个特性:自然。自然就是自己而然——不是他物让我这样的,是我自己让我这样的,这就叫“自然”。为什么自在是自己而在的呢?为什么自在是自生的呢?为什么自在是自发的呢?为什么自在要“不守自性,忽然念起”,“从而生起生灭变化的森罗万象”呢?或者换一种问法:为什么上帝要创造这个世界呢?为什么上帝要将这个世界创造成这个样子,而不是其他可能的样子呢?……
  上述这些问题没有人可以回答,佛陀也不会回答。——因为这些问题都属于佛陀明确规定不予回答的“十四无记”之例。不仅佛陀没法回答我们这些问题,就是上帝也没法回答这些问题?如果我是上帝的话,我可能回答说:没有为什么,因为我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这等于没有回答。
  “就是这样的”——这就叫“自然”——自己而然。
  “自然”在佛家的专有术语是“法尔如是”:法——一切现象,一切存在,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其他样子?没有为什么,规律之使然,法则之使然。如果乐意,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追问:是什么让规律成为这样的呢?是什么让法则成为这样的呢?佛陀说:是规律让规律这个样子的,是法则让法则成为这个样子的。这很像是个绕口令,在玩弄文字游戏。但是没有办法,让谁来回答这个问题,都只能是这样子回答,别无他途。
  “自然”在道家的都专有术语是“道法自然”。在道家,“道”这个词没有确指,大概是指天地的法则、规律、属性和存在等,这些形而上的东西。“道法自然”里的“法”字,有“源于”“效法”“依持”之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道——天地的法则,存在的根源,它来自哪里呢?它们哪里也没有来,道就来源于它自己。是道自己让道成为这个样子,而不是别的什么样子的。用西方人的话说:是上帝让这一切成为这个样子的,这就是上帝的意志。
  “道法自然”的完整句子是这样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效法和依持于地,地效法依持于天,天效法依持于道。唯有“道”谁也没法效法和依持,因为在道之外,别无他物。那么道怎么办呢?它只能效法依持于它自己。这就叫“道法自然”。
  西方对外界物理世界研究的科学,翻译为汉语,叫作“自然科学”,并将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称之为“自然界”。其实,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理世界,经验世界,又名现象世界,唯独不可以称之为“自然世界”,因为“物理世界”“经验世界”“现象世界”正好是“他然世界”——依他而在的世界,万不可称之为“自然世界”。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已经将其翻译为“自然科学”一百多年了,习惯了。若将其再译为“他然科学”,大家会不习惯的。但于我们心中应有一个认识,就是断不可混淆,中国人所说的“道法自然”与西方的“自然科学”中的“自然”二字,其义正相对立。
  “道法自然”在儒家的专有术语是“天道使然”。为什么一切是这个样子?儒家说,是天道让其这个样子的。“天道”就是佛家所说的“佛性”“法身”“真如”“涅

潘麟篇三:与书中人物对话作文三篇

  书籍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书籍里面有很多很特别的人,很想和他们说说话。下面是与书中人物对话作文三篇,欢迎阅读!
  【篇一:和书中人物对话】
  晚上,我躺在床上甜甜的入睡了。突然,一道亮光,将我送进了童话世界。
  我觉的得身上十分的疼,慢慢的,我睁开了眼睛,一位美丽大方的女孩站在了我的面前。“你还好吗?”白雪公主担心地问我。
  “没事,咦!你不是白雪公主吗?”我惊讶地问。
  “嗯,我就是白雪公主。你是?”白雪公主疑惑不解地问。
  “我是来自未来世界的小学生杨丽。”我兴奋地回答,“我能问你几个问题可以吗?白雪公主。
  “嗯,好的!你就叫我白雪吧。”白雪公主兴奋的说。
  “那白雪,你恨你的继母吗?”我疑惑的问。
  “我当然恨她啦!因为她我差一点就没有生命了!但也因为她让我遇到了怎么好的王子啊,所以我也得谢谢她啊!”白雪公主笑眯眯的回答。
  “那你现在幸福吗?”我笑呵呵的问。
  “嗯,我现在十分的幸福。王子十分的爱我,我也十分的爱他。要不是继母的毒药,是我‘死’了,我也不会有遇到他了。”白雪公主害羞的说,“我们要举行婚礼了,欢迎你来参加哦!”
  “恩,好的,咱们走吧!”我激动地说。于是,我们来到了城堡的大殿。开始了白须公主和王子的婚礼。我拿出随声携带的戒指送给了白雪公主。
  “祝你们幸福快乐哦!王子要对白雪公主好啊!”我笑吟吟的说。正当我说完话后,出现了一道亮光,将我带回了现实世界。
  “快醒醒啊,起来写作业了!”一阵阵叫声使我从美妙的梦中醒来了。
  “原来是一场梦啊!”我笑容可掬地自言自语。
  【篇二:与历史人物对话】
  最近,我们班上读了一本书,名叫《上下五千年》。我最喜欢的就是项羽。
  因为,项羽永远都是最勇敢、一身正气、不屈的。因为,他宁愿自刎,也不让自己掉入敌人的手里。而且,他特别爱民,虽然他是一个粗人。但是他的武功特别好,虽然最后败给了刘邦,但是我也特别的崇拜他。
  因为,那本书太好看了,我在桌子上看着看着就睡着了。醒来就发现我在项羽的屋子里。
  在哪里,我在项羽的屋子里,我问了他很多的问题。为什么不杀掉你的叔伯呢?他如此的坏,在你与刘邦大战前,去与刘邦通风报信,难道你就一点也不恨他吗?要是我的话,我可以毫不犹豫的杀掉他呀,别说是我的叔伯,就算是我的爸爸妈妈。我也就不允许他们去通风报信。
  还有,您为什么在鸿门宴上,不听范增的话?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而却要来一场舞剑,项庄的剑尖差不多每一剑都想杀掉刘邦,您为什么偏偏不让,而且最后还让他找上茅厕的借口逃走呀。这样一来,以后的天下必定是您的,您也不用在乌江自刎了呀?
  还有,您的武功是怎么练的呢?您那是在山上只有二十八个子弟兵,冲到山脚就却只死了两个,是不是又有什么秘籍呢?要是我有您这样的武功,在学校我就不用被人家欺负了。
  在这里,我希望您能多多听取别人的意见,您就是在鸿门宴上没有听范增。最后惨败给了刘邦,虽然我很敬佩您坚持自己的意见的这种志气,但是有的时候还是多多听一下别人的意见比较好。
  最后,我隐隐约约听到了妈妈的声音,他一直叫;“起床了,起床了。”我才知道这原来是一场梦。
  【篇三:与书中人物对话作文】
  一个神秘的夜晚,我最在床上看《夏洛的网》,突然万紫千红的光源落在我的身上,“嗖”的一声,我来到了我慢慢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居然在有着费里斯转轮的集市里,不过现在,这里十分宁静,因为现在是王牌猪比赛的前一天夜晚。这里只有坦普尔顿大吃特吃的声音,只有蜘蛛在匆匆忙忙织网的声音,我凑到网前一看,上面隐隐约约地显出几个字:谦卑。
  我惊喜地看着这两个字,觉得兴奋极了,我实在是没想到自己居然走进了《夏洛的网》这本书里。我敏捷地跳上猪圈中的肥料堆上,点起脚尖,仰起头,轻轻地而又小心翼翼地问:“您好,我是来自未来世界的小学生潘麟请问,你是夏洛先生吗?”
  我直视着夏洛,问:“你为什么这么匆忙地织网啊?威尔伯又不是你的亲人,只是你生命当中的一个朋友而已,你为什么还要用尽自己一生的精力来救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的朋友呢?”
  夏洛一边织网一边回答道:“友谊和亲情一样珍贵,一样是无价之宝。如果你失去了一个亲人,就永远也看不到他了,友谊也是如此,如果你失去了一个真正的朋友,一个能与你吐露心声的朋友,一个把你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朋友,那你可能就永远也找不到一个这样的朋友了。威尔伯便是这样一个朋友,它依赖我,信任我,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我,我怎么能够象扔垃圾一样,把它的生命给扔出去,撒手不管呢?”
  “我看,你救威尔伯的目的不只有这一个吧!”我扭了扭脖子说。
  “这个嘛,听我给你慢慢讲吧。”夏洛停下了手中的活,吃了一只储藏着的小虫子,“为了让人类从我这一生中的故事里了解到:爱是永恒的,也是坚硬的,它可以突破任何现实的障碍,直达对方的心灵深处。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世界上的每个生物都是平等的,这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生死有命的悲观,没有人类中弱肉强食的现实。
  我想:连蜘蛛都懂得世界上的情与爱,而我们人呢?何必杀人灭口,何必弱肉强食,难道我们连一只蜘蛛都不如吗?想到这儿,我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渐渐地模糊了我的视线,我觉得我离夏洛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我回到了现实的世界,回味着下落说的那番话,我渐渐陷入了沉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47323/

推荐访问:潘麟导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