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内部结构]阳什么结构

来源:学生作文作业 时间:2018-07-13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学生作文作业】

阳什么结构篇一:作文常见结构有哪些

  导语: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定有分明完整的结构。下面是作文常见结构介绍,欢迎参考!
  一、总分式结构
  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
  1.先总后分,文章开头部分总括提出所要叙述事件的整体面貌、基本特征或中心观点;以下分别从若干方面列举事例具体详细地加以描写或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论点具体加以阐述。
  2.先分后总;
  3.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注意,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
  [范文](2000年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生命如风
  在风、雨、雷、电中,我偏爱风。
  喜爱风,是因为风的来无影、去无踪;喜爱风,是因为风的温馨,风的热烈,风的潇洒,风的狂暴。
  有人问我:“四季之风,你最偏爱哪种?”对我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又怎能惟一?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的风都有一种人生境界。
  春风,太温柔太温柔,宛如婴儿的小手,亲抚你的脸。她默默送来梅的清香,捎来春的绿意。“吹面不寒杨柳风”,不寒是假的,微寒总有吧?正是这丝丝微寒,使人不至于在这阳光灿烂的春日陶然睡去,而忘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哦,春风,你拂去冬的寒意,吹来了满眼的勃勃生机。这样美好的春风,教我怎能不爱?
  夏天亮丽而生动的色彩造就了夏风的热烈。这热烈的夏风使人觉得胸襟开阔,使人想起遥远的海边踏浪,想去险峻的高峰歌唱,想在月明风清的夏夜里乘风揽月。朋友,闭上双眼,静静地感受夏风赠给你的这份清爽吧!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叶落的时候,秋风早来了。  “秋风秋雨愁煞人”,可见秋风并不为人们所青睐,况且它还曾大胆地吹破过杜甫的茅屋,怎能不叫人记恨?但不管怎样,我爱秋风,而且偏偏是爱了那伤人而人避犹不及的萧瑟。萧瑟之于我,竟然是一种生命的绝荚。我喜欢在秋日的黄昏,看秋风吹落满枝的枯叶,感受那份叶落归根的留恋。也喜欢在静静的秋夜独自爱步,自由地呼吸凉爽的空气。让秋风拂去我一身的疲惫,还我原来的靖醒。白天难得有放松的时候,但这寂寂黑夜瑟瑟秋风,却让我的心胸开阔而澄清。我爱秋风!
  我曾担心过冬风,担心刺骨的冬风会残酷地扼杀一切生命的绿色,担心狂暴的冬风会无情地吹熄萌发生命的灯。可我现在才知道,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冬风只是在履行它应尽的责任。试想,如果没有经过刺骨、狂暴的冬风的考验,如果没有经过冬天的洗礼,那生机勃勃的春风又何以出生?
  四季之风,给了我太多对生命的感情:春风带给我生命的希冀;夏风告诉我生命的美好;秋风教会我冷静;冬风促使我拼搏。所以,要问我最喜欢哪一种风,我的答案有四种,随便哪一种,都是我的喜爱。正是因为四季之风,我才懂得了生活的道理,得到了生命的许多启示。
  生命如风,我爱生命!我爱风!
  [结构点评]
  总一分一总:本文结构明晰,呈总一分一总式。开篇总写“我”偏爱风的类型,主体部分依次分别写春风的温馨、夏风的热烈、秋风的潇洒、冬风的狂暴,结尾又总束全文,水到渠成。
  二、并列式结构
  是从若干方面入笔,不分主次、并列平行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或以几个并列的层次论证中心论点的结构方式。其特点是将事件、事物或论题分成几个方面来叙写、说明和议论,每个部分都是独立完整的部分,与其他部分是并列平行关系。
  运用并列式结构注意点:
  1.并列的几个内容各自独立,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2.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要防止各个方面交叉或从属。
  小标题式结构也属于其中的一种,在高考中常有佳作。
  [范文](2003年话题“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
  给感情一把尺
  无论何时,月光都会将皎洁的亮色洒向大地,不管它是高是低;无论何地,蒲公英都会把种子撒向大地,不管它是贫瘠还是肥沃;身处“非典”病房的白衣天使们,更是在每个人心里种上了一棵“爱心”树,不管他是敌是友;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给心灵、给情感一把尺,别让感情的亲疏迷乱了你我的良知。
  (一)给感情一把尺,给理智一条路;
  生活给了我们无数路口,让我们用心去选择,当面临亲与疏的判断之时,该给心灵一把尺,去警示自己凭正义作出选择;该给感情一把尺,别让亲切阻断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长途,让理智的感情伴你人生长途,才会使心更轻松,才会使世界更加美好。
  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

阳什么结构篇二:内经的阳主阴从


  导语:看过内经,古人的智慧真是我等后辈远远无法企及的。内经的阳主阴从又是怎么回事?小编为你解答。
  在《内经》里面,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强调阳气,尤其大家很熟悉的《素问·生气通天论》,里面有一句名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我们知道火神派的开山祖师,郑钦安的弟子,就是卢崇汉老师的祖父卢铸之先生强调过,为医者如果能够悟透这句话,这个医生就有办法,这句话怎么悟透呢?“阳气者,若天与日”,像天、像日一样,刚刚我们讲了,就是像乾这样。“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人的寿命是以阳为本,那么“失其所”是什么“所”?这个“所”是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代词?我在读这一句的时候,就感慨很深,发现20多年都没有读懂这一句话,都是在囫囵吞枣,好像懂了,知道阳气很重要,却从来没有去认真的考虑这个“所”是什么,实际上这是秘密所在,我们今天要谈扶阳,要真正弄清楚扶阳,关键词就在这个“所”字。因为这句话是名言,所以从读书开始就要读,考试肯定也要考这句,但可以说,我读了几十年,都没有真正弄清楚,现在回过头来看,秘密就在这个“所”上,什么“所”呢?
  实际上,我们把它放到乾,就知道,这个“所”就是指“元亨利贞”之所,所以“失其所”不是指的一个“所”,不是指的某一样,它是指的四个“所”。如果还连带坤讲的“元亨利牝马之贞”,那就是五行俱全了,还加上土。土不主时,所以在《周易》的“乾”里面,土也是不主时的,它旺于四时。这说明阳气不是一个单纯的因素,那么在元这个“所”或者在春,它对应的是什么?阳气是什么功用呢?阳气是生发的功用,也就是肝,春就是肝,就是木,这个就到五行上面来了,到脏腑上面来了,所以这是一环一环相扣。肝的根本在哪里呢?我们要研究肝的生理也好,病理也好,当然这个词是现在的词,它的本是什么?《内经》讲生之本是本于阴阳,《内经》又讲治病必求于本,“本”是什么?肝的本是什么?我们要探索这一脏,他的本就在于“生”,这个“生”指的是阳的生,阳气的生,所以肝为什么会生病呢?讲肝条达也好,藏血也好,都不离这一点,都不离其“生”,所以肝的阳气不能生发,就是肝病的根本。
  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现在误区太多,由于没有很好的理解阴阳,所以现在治病的方以苦寒为主。因为西医给我们提供了病毒这个概念,所以大家都去清热解毒,其实不然,苦寒,不是生,是杀。春三月,讲的是生而勿杀,予而勿夺。我跟我的师父卢老师就非常有体会,有一位兰州的病人,这个病人是位西医,而且是传染科的副主任医师,本身就是搞传染的,但是自己患肝炎,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西医都治不好,病情越来越重,最后这个病人找到我,我为了学习,就找到我的师父。现在几个月下来各项指标都非常好,最主要是人完全改观。那么思路呢,看起来,原来的思路都是违反了圣言,圣人讲到了“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呀。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各位当领导的要切记,早上起来切莫批评人,早上起来就给你劈头盖脸的骂一顿,大家想想会是什么感觉?早上刚起来,睡眼惺惺的就被批评,那绝对很伤人的。这是春,应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这一点是大原则。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违反了,违反了怎么样?就生机匮乏,那还能不硬化?所以这一点很重要,这是肝。那心呢,心的根本是什么?心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心就是主管阳气的宣通,它的本在这里,主“长”。肺主管什么呢?也就是秋,秋是主“收”。这一点实际上《素问》讲得很清楚,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是这样来的,西方就主收。《素问》讲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肺是禀秋之法而成的,秋是什么?是“收”,所以肺就是一个“收”字。肾呢?就是贞了,就是冬,冬的特征就是藏,所以肾所,肾之本就在于藏,这个已经讲了,“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那么这样我们就从阴阳落实到了很具体的问题上,所以我们所说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是这样一个意思。如果在春,在元这个“所”失掉了,就意味着肝不能生。如果是在夏,失掉了亨这个“所”,就意味着心不能长。如果是在利这个“所”失掉了,那么就意味着肺不能主收了。如果在冬,在贞这个“所”失掉了,就意味着肾不能够主藏了。肾不能藏,心不能长,肝不能生,肺不能收,脾不能够旺于四季,不能够周流,不能够运转,这样还有生命吗?当然没有,所以折寿而不彰,这个根本就在这里。
  拓展阅读:《内经》食疗养生
  合理膳食,科学进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因此,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养颜美容,科学的营养是基础。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说明饮食五味各养五脏。《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更详细说明了五味调养五脏的方法是:“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咸……肾色黑,宜食辛”。并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些论述充分说明要维持五脏精气的充盛,保持身体的健美,饮食必须做到平衡、全面。《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对饮食偏嗜对人体毛发、筋骨、肌肤、爪甲的荣润色泽的伤害作了详细的阐述。此外,“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故要做到“饮食有节”,要“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勿令腹空”。在物质迅速丰富的今天,尤其要注意五谷杂粮和蔬菜水果的摄取,要忌烟戒酒,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既不要禁不住美食的诱惑嗜食无度,也不要追求“骨感美”而禁绝水谷。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首先就是合理的膳食。许多人总是关心我每天都吃些什么,说明大家也都认识到了饮食与健康、饮食与美容的密切关系。我体会养生驻颜必须从每日的饮食入手。多年来,我对自己的每日膳食是这样安排的:
  早餐:一碗牛奶麦片,一块小点心,半个苹果;每周吃两个鸡蛋。
  午餐:略为丰富些。以菠菜、芹菜、盖菜、油菜等时令绿色蔬菜和西红柿、山药、豆芽、豆腐为主,配少量鱼肉、米饭。我不吃肉,但每日都要吃些鱼,米饭一般只吃一两左右。
  晚餐:以杂粮粥为主。用各种杂粮如小米、红豆、大米、小麦、紫米、薏米、芸豆等,有时加上些红枣、莲子、白果熬成粥,佐以蔬菜和少量的鱼肉。
  每晚临睡前我一定要吃些水果。每晚一个橙子是必吃的,再加上一些其他市场上供应的时令水果。但高糖的水果我是不吃的,如荔枝、桂圆、芒果等。
  多年来我一直保持上述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膳食中还注意五色的摄入,这已被现代营养学所认同。那些鲍鱼、鱼翅等营养品与我无缘。我的血糖、血脂、胆固醇等指标始终保持正常,身体还算健康。除了膳食营养的搭配,我对饮食的五味和进食的多少也注意控制。酸、苦、甘、辛、咸五味中,我不吃辛辣,少吃咸,甜食也吃得很少,从不吸烟、从不饮酒。在进食中,我按照中国古代医圣、长寿老人孙思邈所说的,做到食不宜过饱,食不宜过烫、过凉。每餐无论是多么诱人的美馔佳肴,吃到八分饱就可以了,绝不贪吃。这样的进食习惯我已坚持多年。为了保持我的进食习惯,我不愿参加宴会。现在我除了血压略高外,别无他病,每天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工作

阳什么结构篇三:《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不但蕴含着自然万物的生长发展之道,而且还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内部运行状况,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现代医疗应用,平常的保健养生,都发挥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黄帝内经》通过古人对自然万物细致观察,深刻认识人体本身,由内向外看其身体器官的特质与筋脉阴阳的品性,将人体本身放在自然界中,讲究顺其自然,因循四季变迁。这种讲究自然调和的自然观中,蕴含着阴阳五行学的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其主要是说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利用这种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的关系来为我们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黄帝内经》还将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身体的五种脏器肝心脾肺肾,同样与一年中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相对应,这样的配比方法告诉我们怎么养生何时养生,同样也告诉了我们身体之间的联系。无论是人的身体还是自然四季再或是五行都是生克循环,运行不息的,我们要保持我们的身体的平衡和自然界的无穷无尽,同时也要知道自然万物与人体本身同样也存在着相乘相侮,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分寸,在对待身体的问题上时同样要注意,太过与不及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一、阴阳学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一年四节的变化,从春温,夏热到秋凉,冬寒,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彼此转化的结果。阴阳的运动始终影响着自然界,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那么可以说阴阳的运动通过自然界而影响着人体。岐伯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的意思是,真正懂得养生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更重要的是加以适应调和养生之法,从而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既然已经知道阴阳之于自然之于人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化阴阳,如何从根本上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之道,从阴阳学的角度来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相生相化和互根互用这个四个方面能够让我们理解并为我们阐述阴阳之道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
  1.“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所谓“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说的是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说日为阳,月为阴,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是伴随着月落日升而度过的,从未看到过日月同在天的正中这样的现象。如一年四季,如果说夏为阳胜,冬为阴胜,那么四季的轮转也是一种阴阳此消彼长的现象。我们所说的阴阳平衡绝不是静止的平衡,而是运动着的平衡,只有阴阳之间有消长运动的发生,才能维持生命的动态,保证万物无限的发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里说的是阴阳之间的制衡关系,利用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用水制阳,用火消阴。也是用来说明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
  阴阳之间本身存在着发生、升降的演化规律的。自然界的正常规律是阳升阴降。如果因为某些原因破坏了正常的升降规律,阳应升反而下降,阴应降反而上升,这时就会出现“阴阳反作”的现象。这种异常规律在病症中表现为清气应升反而降者,则生飧泄;浊气应降反而升者,则生胀。这就是“病之逆从”,也就是说由于阴阳升降的不和规律而出现的病症。清气具体指脾之清阳之气,在正常的情况下,脾气主升以敷布全身,其性温和,可以使水谷腐熟而蒸腾上升。飧泄,完谷不化的滞泄。王冰曰:“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因为脾之清阳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之气而上行,反而下注大肠,就会形成虚寒的飧泄。在人体内阴阳的消长是有一定规律的,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因循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为身体正常的阴阳平衡打下基础。
  2.“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所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简单说就是阴阳各司其职,但又相互制约平衡。我国最早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中庸之道”,追求的便是阴阳和合的和谐之道。道家思想中“上善若水”,同样也是追求一种阴阳调和的温润和“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广博心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他的意思是:清阳上升,积聚而为天,浊阴下降,积聚而为地。阴主安静而阳主躁动,阴阳之气既能生、长万物,又能杀、藏万物。阳的运动可以化生清气和能量,阴的运动可以构成有形的物质。“阴生阳长”是阴阳之治,就是阴阳平衡之时;“阳杀阴藏”是阴阳之乱。也就是说当阴阳处于和合的状态时,阴阳是可以生发生长的,而当阳亢阴凝时,就会出现焦枯,固闭的情况。
  从这之中也就让我们知道,阴阳之间的制约平衡造就了万物的生长生发,同样在对待身体的问题上时,一定要讲究阴阳制衡,不食极寒极热的食物,如果要食用也一定要找到阴阳制衡的办法。比如说,中国人讲究食法,鸭子的性凉,所以我们吃鸭子一般要用烤的,这样可以减轻鸭肉本身对人体的影响,除了美味可口,这也是北京烤鸭能够传承下来的理由之一。
  3.“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也就是说阴阳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互根其实就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比如说,阴和阳,天和地,上和下,寒和热,动和静,散和聚,虚和实等。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如果没有阴就没有所谓阳,没有上也没有所谓下,它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阴是阳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反之,阳是阴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医贯·阴阳论》中说到:“阴阳又可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无论是阴阳之间的消长关系,还是对立制衡,再或是相生相化,互根互用,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人还是世间万物,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与平衡,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穷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达到极致。这是自然教会我们的道理,在不停运动的基础上才有了发展和进步,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循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规律。
  二、《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  
   《黄帝内经》主张由内向外看,先寻找自身的秘密,自然界中的奥秘也很自然的就解开了,人的身体包含着脏腑,由经络连接而成;肌肉之大会小会,与骨骼相连;阴阳经脉配合穴位,使得人成为了大自然最完美也最复杂的作品。所以阴阳五行在人体结构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五行可代表人的五脏,五官,五音,五志,亦可代表人能分辨的五色,品尝的五味等。五形之间的关系可分成两个方面,一则是当五行运作正常,那么五行之间生克循环,运行不息。当五行之间关系异常克制,那么就会出现相乘相侮,过犹不及的现象。
  1.生克循环,运行不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这也就是好说五行中的某一位是与自然中的其他物质环环相扣的,比如,南方可以生热,而热又可以生火,火会生苦等,以此类推。这告诉我们万事万物不是孤立的一个单位,而是处于一个环形链状中的某一环节。这也四为什么在生物链中破坏其中一环,就会导致整个链条瘫痪。人体也是一样的,某一部位的受损多多少少会牵扯全身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人体的五脏与体表组织结构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维持正常功能。“心之合,脉也,其容在色也。”这就是在说脏器与组织之间的所合,所荣问题。人体不是仅仅由五种脏器配合就可以运转的,在人体内需要复杂的协调和统一,这样才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存活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这是说,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风气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文章用五段内容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将五脏与自然各种事物相联系,这种五行生克规律与方位,五脏,五色,五音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可以从彼此身上体现出生克规律的重要意义。利用人体与自然界无所不在的联系,不但可以服务于人类,并且可以更好的理解自然要义。
  2.相乘相侮,过犹不及
  相乘相侮是一种病态的关系,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使得万事万物运转不息,而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则会破坏无形之间本身健康向上的关系。我们说相乘,就是说五行之间的相克太过,也就是说五行之间原本存在的良性制衡变成一种非正常的制衡。人的身体某一脏器太过发展超出自己本身的平衡点,会造成整个身体器官之间的混乱和不协调。而相侮就是五行之间的反相克,就是本身属于受制约地位的物,反过来去制约着对方。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意思是说,凡气有余,则能克制自己所能克制的气,而又能欺侮克制自己的气;气不足,则克制自己的气趁其不足而来欺侮,自己所能克制的气也轻蔑的欺侮自己。由于本气有余而进行欺侮或乘别气之不足而进行欺侮的,也往往要受邪,是因为他无所畏惧所以缺少了防御能力。无论是趁虚侵袭,或者是恃强凛弱,在五行相生的过程中都是病态的。要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定是不能大补大损的,这种同样属于阴阳中的大阴或大阳,都是不健康的。行止有度,食寝有常,只有健康的生活状态才有可能给我们一个健康平衡的身体和生活。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蕴含着自然万物的生长发展之道。它所蕴含着的道理不只是应用于人的身体,更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世间万物的大道。自然生万物,万物又归结于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做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复杂,殊不知,简单地看待这个世界,所呈现出的也不过是纯真的自然。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42805/

推荐访问:大阳内部结构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