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现实意义]人民的名义社会意义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 时间:2018-07-09 15:00:04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心得体会】

篇一:[人民的名义社会意义]人民的名义观看心得


  《人民的名义》热播,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一点。电视剧取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生动实践,基于真实案例进行艺术加工,通过讲述检察官群体在某省查办贪腐案件、维护公平正义的故事。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的人民的名义观看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民的名义观看心得1】
  从最初的调研与设计,到反复的研究与修改,再到后期的敲定与拍摄,可以说,“人民的名义”所走过来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为其“竖起大拇指”。当然,醇酒才算香甜,精心打造的“反腐大戏”必然蕴涵着更实、更好、更多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笔者看来,这种蕴意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强烈的政治意义。从创作背景来看,在此之前,反贪剧、反腐剧、涉案剧等政治色彩浓烈的影视剧基本上退出了卫视黄金档,甚至出现了搁浅状态,直到《于成龙》《刑警队长》《后海不是海》等一批电视剧的强势回归,所谓的“政治剧”才开始解冻,而“人民的名义”的热播与走红恰恰表明这类影视剧已经成为观众收看的“香饽饽”。当然,相比这些,“人民的名义”所传递的政治意义更在于对反贪惩腐的坚定决心与必胜信念。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敢于踏石留印、勇于抓铁有痕、坚定惩治腐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赢得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拥护与喝彩。“人民的名义”正是通过人民检察官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来展现这种良好的政治生态以及“永远在路上”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非凡的社会意义。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部很“政治”又“严肃”的反腐电视剧怎么会登陆以仙侠玄幻、青春题材为主的湖南卫视呢?不过,在湖南广播电视台节目管理中心主任肖宁看来:“《人民的名义》承载了非凡的社会意义,尽管和湖南卫视以往播出电视剧的风格不太一样,但我们依然毫不犹豫选择了这部剧。”因此,即使风格不同,只要足够优秀,都能激起非同一般的社会反响。此外,该剧的发布会地点之所以选择清华大学,目的就是在于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反腐大戏”,掀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度,从而激发社会反腐的应有作用,正如该剧编剧周梅森所言:“社会反腐的形成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包括作家、艺术家,这也是这部戏的意义。”与此同时,“人民的名义”还通过“正义与丑恶的较量”起到“重塑三观”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受众的青少年,而这也正是这部反腐剧的另番社会意义所在。
  独特的启迪意义。近年来,穿越戏、宫斗戏、卡通戏等频频霸占市场。当然,这类影视剧有其新颖与独特之处,但是“娱乐过度”这样的“硬伤”难以掩盖当前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瓶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影视剧如何打开一条新路子尤为关键。“人民的名义”以反腐倡廉这个时代主题为创作背景与现实题材,不仅积极响应了党和国家的号召,而且切合发展潮流与人民期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与时代和人民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无疑为当下的影视剧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启迪意义:只有紧扣时代主题,只有关注现实生活,只有立足人民所需,才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剧“拼杀”中分得一杯羹。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作为中国反腐倡廉的一个“聚光灯”,“人民的名义”不仅表明“反腐强风”正当时,肃纪惩贪深得人心、温暖大地,更是折射“反腐长风”继续吹,反腐倡廉的力度和强度将持续“加码”。当然,有了人民的“名义”,我们就会信心百倍,一定能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久战!
  【人民的名义观看心得2】
  最近,随着《人民的名义》热播,剧中令群众叫苦不迭的蹲式窗口,在现实中被曝光,涉事部门大都表态及时整改,或拆除围挡,或增加座椅,尽可能方便群众办理业务。
  有了疏漏就弥补,态度让人欣慰。可还有多少类似的窗口给群众制造着不便?为何一定要借助舆论热点,才能对公共服务形成监督和敦促?
  有人说,跟媒体的传播理念和方式有关系。这次蹲式窗口的接连现形并引发热议,是爆料者和媒体蹭热点。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虚构的剧情一旦与现实场景建立起对应关系,就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态度和情绪上的共鸣,随即变身成对实际现象的围观者、议论者,由此带动媒体介入,演变成广泛的社会话题。
  但是,由电视剧来触发公共服务的改善,充满偶然性。只有建立正常的意见传输渠道,并使其发挥行之有效的作用,才能治到根子上。
  蹲式窗口长期存在,表明在服务单位和办事群众之间,缺乏一种稳定的意见表达机制,以及一种有效的受理反馈机制。双方没有良性互动,百姓即便感受到不适,也无法下情上达;就算讲出来、说出去,恐怕也难以对现实产生影响和作用。久而久之,大伙儿没地儿说也就不愿说了,加剧了部分公共部门维持现状的惰性,导致公共服务水平的下降。
  目前,各地正在倡导和落实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要求公共服务要更加注重细节的打磨和完善,而蹲式窗口的存在、意见表达机制的缺失,正反映了在城市管理的设计和运转上还存在粗糙之处,相互之间的衔接尚未做到严丝合缝。但不能小看这些缝隙——往往会恶化群众对公共服务的体验和评判,进而伤害政府的公信力。
  办事窗口虽小,却体现着经营城市的态度和理念,何况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公共服务牵涉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城市管理者能执着于服务细节的完善,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减少粗粝,精益求精。

篇二:[人民的名义社会意义]《人民的名义》如何写观后感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好评不断,引发热议。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一
  近日,周口市委办公室机关党委就发出通知,要求党员干部收看《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还要写一定字数的观后感。(4月18日 中国网)
  《人民的名义》火了,它以相对原生态的场景再现形式吐露了百姓心声。官场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都以前所未有的“尺度”震撼了公众内心。尤其是,将反腐倡廉这个热门话题作为叙事内容,极大地回应了反对腐败的民心所愿。
  也正如此,很多地方都把收看《人民的名义》当作政治任务来抓,旨在党员干部中起到教育警戒作用。可见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力之大。从拉开序幕的“面币思过”,到肮脏的官商勾结,这些都在现实中有鲜活的案例。可以说,触目惊心的一幕幕都像是一面镜子,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自视自省。
  那么,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收看《人民的名义》?答案很简单,以人民的名义!即要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电视剧中的腐败情节显示,很多干部都是因为放松了自我要求,在一点一点贪腐中走向了背离群众的道路。因此,收看《人民的名义》,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部电视剧来欣赏,也不能浅尝辄止地在现象表面夸夸其谈,而是要真正以严肃的态度去审视这部电视剧的现实意义。
  当然,有人会把千把字的感悟看作是满满的收获。其实非然。观剧的目的在于防范腐败、杜绝腐败。换句话说,就是要“知行合一”。现实中,有部分干部谈起反腐问题就是义正言辞,转过身来就把反腐的呼声抛到九霄云外。所以,组织党员收看《人民的名义》不能成为一种形式,要看其疗效作用。
  不可否认,收看《人民的名义》的确会让部分党员干部“红红脸、出出汗”,但敷衍了事的迹象已有所抬头。希望相关部门能在提出收看倡议的同时,把目光聚焦在工作实践上,并以此作为考核的标准。做好了这点,相信“治病救人”的效果会更为明显!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二
  《人民的名义》这部当代检察反腐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和现实中轰轰烈烈的反腐行动交相辉映。剧情、人物都让人们津津乐道,其契合时代的脉搏,符合广大群众的反腐愿望,想不“火”都不行。
  除了艺术上的可圈可点外,其反腐意义更是值得关注,有多地党组织已经要求党员干部集体收看《人民的名义》,将之作为生动教材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这一顺势而为的举措可以有!
  看《人民的名义》可以让党员干部辨忠奸,明得失,知进退。剧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实的“执权者”,那些满嘴人民正义而又满身铜臭气味,满脸风光得意而又满心纸醉金迷的“老虎”“苍蝇”,最终将受到正义的审判,被人民所唾弃。党员干部们从剧中人联系现实,置身于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必会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才是具有震撼力的。
  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人民的名义》太有必要了,但是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要以不影响工作为前提。可以像周口市委办公室机关党委通知要求要求的那样,各支部要把组织收看《人民的名义》作为支部学习教育内容之一,列入年度学习计划,督促支部党员干部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认真收看,做到工作学习两促进。要求党员干部收看这部电视剧,还要写一定字数的观后感。还可以如新疆塔城地区下辖的乌苏市在网络上公开发布的通知那般,要求党员干部采取下班回家或回看等形式灵活进行观看。但是都应该要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强化督促检查,以保观看要求的落实。
  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人民的名义》,要以教育见成效为最终目的。要求党员干部写观后感是通常的做法,要让他们有所感有所思,只要能写出他们的真实感受,只要对他们有所触动,文章长短并不重要。
  观看《人民的名义》,党员干部更该主动,去好好吸取其中的教训,去认真品味这道反腐“精神大餐”,让自己的情感随着剧中正能量而不断升华。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三
  反腐从来都不仅仅是中纪委的事,如何扩大公众参与监督,通过广泛的社会监督夯实反腐基础,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变政治生态,本来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径。
  正在热播的年度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成了这个清明节社交媒体最热的话题之一,并引发年轻人纷纷“追剧”。这部被业界誉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无论是人物设定、背景格局还是社会深度,较以往作品都有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人物设定更是突破以往尺度直至副国级。
  其实,与现实生活中波涛汹涌的贪腐案相比,剧中的“反角”级别、官场厮杀、利益输送等等,并不特别新鲜,似乎也很难拽得住观众。此剧编剧周梅森此前就曾说过,“公布出来的腐败案件的广度、深度远远超出了作家的想象,生活远远走到作家艺术想象的前面去了。”
  既如此,《人民的名义》为何还能成功地成为话题中心并引领舆论?
  这一方面与艺术产品的“公共性”有关。一部反腐剧一旦播出,评价、衡量它的尺度,就不再是单向的剧情展示、价值输出了,而是必须要经由观众的互动才能完成“共谋”。剧中的情境与观众的体验相遇、碰撞,会有触动、有衍生、有想象,进而共同完成对作品的形象塑造与价值诠释。能不能找到一个契合点,能不能让民众的心声与作品产生共鸣,本来就是检验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往的案情披露固然触目惊心,但贪钱几何、房产几处、情妇若干,以及心路历程等等,往往只是结果的呈现,没有丰富的细节,缺乏过程的展现。而电视剧则不同,不只有血有肉、有内在逻辑,观众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而参与其中。也因此,往往有着更大的教育、感化意义。而这,也是判决书或庭审实录区别于艺术作品的根源所在。
  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公众对现实反腐的深刻期许有关。尽管《人民的名义》只是一部非写实的电视剧,但因为反映的是反腐这一公众高度关注的题材,其所承载的是人民长久以来的不平、不满,甚至还被人赋予“改变国家”的殷切期许,因此也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现实“代入感”。毕竟,至少十多年来,如此贴近现实的反腐剧已经基本看不到了。
  这也难怪,人们不只一一“还原”剧中角色,为其找“原型”,还“碎碎念”剧中台词,以为“尺度大”的佐证。比如,剧中贪官侯德汉被检察官侯亮平反驳:“你这种人,就是专门用来对不起人民的!”又如,剧中省委书记沙瑞金说某贪官:“科学家的名字一个都叫不出,再偏远的女干部的乳名都知道,每天晚上都跟女干部喝酒,总要喝倒几个。”还有,剧中省委副书记高育良说:“中国目前的政治生态,就是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等等。
  这些台词,尽管均有特定的情境,但却往往在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一切尽在不言中。并不是反腐剧的言论尺度大,而是贪官的行为太出格、太戏剧化了。
  事实上,反腐从来都不仅仅是中纪委的事,如何扩大公众参与监督,通过广泛的社会监督夯实反腐基础,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变政治生态,本来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的名义》就是这样一部收拾人心、凝聚共识、推进改革的上乘之作。

篇三:[人民的名义社会意义]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精选】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一
  反腐从来都不仅仅是中纪委的事,如何扩大公众参与监督,通过广泛的社会监督夯实反腐基础,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变政治生态,本来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径。
  正在热播的年度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成了这个清明节社交媒体最热的话题之一,并引发年轻人纷纷“追剧”。这部被业界誉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无论是人物设定、背景格局还是社会深度,较以往作品都有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人物设定更是突破以往尺度直至副国级。
  其实,与现实生活中波涛汹涌的贪腐案相比,剧中的“反角”级别、官场厮杀、利益输送等等,并不特别新鲜,似乎也很难拽得住观众。此剧编剧周梅森此前就曾说过,“公布出来的腐朽案件的广度、深度远远超出了作家的想象,生活远远走到作家艺术想象的前面去了。”
  既如此,《人民的名义》为何还能成功地成为话题中心并引领舆论?
  这一方面与艺术产品的“公共性”有关。一部反腐剧一旦播出,评价、衡量它的尺度,就不再是单向的剧情展示、价值输出了,而是必须要经由观众的互动才能完成“共谋”。剧中的情境与观众的体验相遇、碰撞,会有触动、有衍生、有想象,进而共同完成对作品的形象塑造与价值诠释。能不能找到一个契合点,能不能让民众的心声与作品产生共鸣,本来就是检验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往的案情披露固然触目惊心,但贪钱几何、房产几处、情妇若干,以及心路历程等等,往往只是结果的呈现,没有丰富的细节,缺乏过程的展现。而电视剧则不同,不只有血有肉、有内在逻辑,观众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而参与其中。也因此,往往有着更大的教育、感化意义。而这,也是判决书或庭审实录区别于艺术作品的根源所在。
  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公众对现实反腐的深刻期许有关。尽管《人民的名义》只是一部非写实的电视剧,但因为反映的是反腐这一公众高度关注的题材,其所承载的是人民长久以来的不平、不满,甚至还被人赋予“改变国家”的殷切期许,因此也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现实“代入感”。毕竟,至少十多年来,如此贴近现实的反腐剧已经基本看不到了。
  这也难怪,人们不只一一“还原”剧中角色,为其找“原型”,还“碎碎念”剧中台词,以为“尺度大”的佐证。比如,剧中贪官侯德汉被检察官侯亮平反驳:“你这种人,就是专门用来对不起人民的!”又如,剧中省委书记沙瑞金说某贪官:“科学家的名字一个都叫不出,再偏远的女干部的乳名都知道,每天晚上都跟女干部喝酒,总要喝倒几个。”还有,剧中省委副书记高育良说:“中国目前的政治生态,就是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等等。
  这些台词,尽管均有特定的情境,但却往往在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一切尽在不言中。并不是反腐剧的言论尺度大,而是贪官的行为太出格、太戏剧化了。
  事实上,反腐从来都不仅仅是中纪委的事,如何扩大公众参与监督,通过广泛的社会监督夯实反腐基础,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变政治生态,本来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的名义》就是这样一部收拾人心、凝聚共识、推进改革的上乘之作。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二
  这几天,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好评不断,引发热议。
  一部电视剧再次带动了全社会对腐朽问题的关注,也提醒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反腐朽斗争,究竟是在较量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始终在路上,成效显著,反腐朽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这不意味着反腐朽可以停一停、缓一缓,须知道腐朽与反腐朽永远处在权力天平的两端,一直进行着残酷的较量,也只有反腐朽的力度和强度不断加大,才会真正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腐朽的成绩都是暂时的,反腐朽的斗争需要持续进行下去,这也是锤炼党员干部队伍、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既然反腐朽斗争是一场持久战、拉锯战,那么这场必须打赢的战役究竟在争夺什么呢?不弄清楚这一点,就无法弄清楚反腐朽斗争工作的重点和深远意义。当然,围绕着权力展开的腐朽与反腐朽的斗争,对不同主体而言,所较量的也不尽相同。
  对官员来说,反腐朽是在较量“如何用好权”。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但是它往往由官员直接行使,腐朽就是滥用权力的结果。最朴素的理解,反腐朽斗争就是让官员们敬畏权力、善待权力、善用权力。否则,不管官大如苏xx,为自己和家人谋利,开设“权钱交易所”;还是官小如魏鹏远,用审批权巨额被贿赂,成为“小官巨贪”,无不是异化了权力、扭曲了自我。其实,电视剧中的部委处长和副市长,都是权力观、金钱观出现了大问题,如此,谈何人生观、价值观,更没有对党和人民的初心了。
  对政党来说,反腐朽是在较量“如何更纯洁”。一个政党犹如一棵树,从小树苗到大树干,每一次成长都伴随着“阵痛”,需要找找蛀虫、杀杀病菌。相反,如果任由贪腐分子吮吸“营养”,就算是长大了也免不了千疮百孔,看似有规模、够庞大,但终究难以“参天”。说到底,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尤其是带领13亿多人民追梦的执政大党,自身不健康,如何有力量来干事创业。对执政党来说,反腐朽就是对自身疾病的一场勇敢“反动”,是剜毒疗伤,这少不了疼痛,就像我们党在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16.2万件,给予纪律处分119.9万人,2014年以来共追回外逃人员2566名。数字背后是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成果,“纯洁”决不是形容词,而是反腐朽斗争中的“动词”,是每一名党员都应达标的底线要求。
  对人民来说,反腐朽是在较量“如何得民心”。权力离老百姓很近也很远,就像人们在关注反腐剧、讨论反腐斗争一样。不过,官员廉不廉、政党纯不纯,老百姓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党能够从弱变强、从建党到建国,成功经验就在于“得民心”。总书记曾说:“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朽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一语直击反腐朽斗争的要害: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人心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反腐朽的实践证明,赢得民心需要打虎拍蝇、打虎拍蝇也赢得了民心。
  “腐朽最严重的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人的堕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义》是艺术化了的现实,而我们更需要直面现实、直面问题。这也如同行进中的中国,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绩有多好,都不能忘了发展是在较量着什么,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而这也恰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人民名义”。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三
  最近我一直在观看《人民的名义》这一部从尺度到现实教育意义巨大的反腐题材的巨作,每一集看后,都在我心里产生巨大震撼,从一个处级干部贪赃2.3亿之多的现金到一个公安局局长利用职务违规违纪,看的我是触目惊心,震惊的过后,内心又在思索,剧中反应的剧情跟现实是那么的吻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是儿戏,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的表现,少数党员蛀虫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从剧中李达康书记一句话倒出了现在群众的顾虑“以前群众怕政府不做好事,现在群众对政府做好事不相信”这一句话刺痛了作为支部书记的我,经济在发展,是群众发生了变化还是我们党员干部发生了变化?
  剧中的陈老是一名老革命、老领导,在他给省委讲党课时,说了一件“只有一天党龄的故事”,战争年代只有党员才能有资格背起炸药包,那我们现在发生的违法事件大多数是编外人员才能背起“炸药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陈老的口头禅,到现在这句话还是那么的时髦,在总书记执政以来从群众路线到三严三实,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两学一做”,这无不体现党的宗旨,体现我党的传统优良作风。党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从新拾起群众的信任,是需要靠全国八千多万名共产党员共同努力。上至党中央下至基层党支部,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当我们举起右手面对党旗宣誓时,那份喜悦的心情和激动的泪水,我希望常驻在我们党员的心中,时刻回忆、时刻警醒、时刻牢记。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37801/

推荐访问:人民的名义现实意义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