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平均数]平均数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6-27 19:00:03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平均数篇1:八年级数学下册的说课稿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下册的说课稿,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八年级数学下册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平均数”,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进取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二、学生分析
  1、学生与教材
  (1)小学已学过平均数(2)生活接触过平均数
  2、学生的特点(心理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1)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的动力多来自兴趣激情,收获多来自“无意注意”。
  (2)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动力和效果都不稳定。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思考”“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四、学法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6个成次的学法,①创设情境——引入概念②对比讨论——形成概念③例题讲解——深化概念④即时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⑥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首先由学生的平均成绩、平均年龄引入,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求法。接着,我将以课本136页的问题一为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比讨论——形成概念
  在学生计算出以上问题的平均数后,小组讨论研究,看谁做的对,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后,老师提问,然后引导对比分析以上两个问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讨论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三)例题讲解——深化概念
  接着以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一个很贴近实际的应聘问题,第一问设计很简单,用算术平均数易求,接着出示第二问,给每个数赋上“权”,让学生探讨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真正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⑵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和确定方法。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六)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和确定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其中包括了必做题和选做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这样也充分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教学的设计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非常强调的一点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的模型,并能加以解释和应用它。
  六、简述板书设计。
  我将黑板分为了四个板块,左边的一块用以引出概念,中间左边的一块我将书写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用星号加以标注,而剩余两块用以向学生讲解例题。
  以上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平均数篇2:平均数课件参考

  导语: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小编为你整理好平均数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准备
  小黑板、姓名笔划数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一个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姓名王振方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姓氏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到求笔画总数和平均数上。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笔画数是6画,这又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1)表示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2)表示王振方这个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6画与王振方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注意:(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6叫做王振方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有学生姓名两个字,有学生姓名三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从(1)比笔画数的总数。(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王振方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龙滚中心学校五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45人。
  (2)四(1)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72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懂得:(1)45是五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五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45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2)72分是四(1)班上学期期末数学总分除以全班人数所得到的。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四)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1、选择
  (1)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 )棵
  A、181 B、165 C、145
  (2)自行车商店第一天卖出自行车54辆,第二天上午卖出25辆,下午卖出23辆,平均每天卖出多少辆?正确的列式是( )
  A、(54+25+23)÷3 B、(54+25+23)÷2
  2、李老师家今年1——3月用水吨数如下:
  月份1月2月3月
  吨数687
  (1)从中你能知道什么?
  (2)能否预测出今年全年的用水吨数?
  (3)你还想对老师说什么?

平均数篇3:平均数教学课件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一、教材分析
  “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42页的内容。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二、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因此我在教学是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三、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秒表、绳子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听体育老师贾老师说咱们班的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6名同学的“跳绳”成绩挺不错的!我很想知道两个小组,哪个更好些?有什么办法?
  生:比赛,在规定1分钟内看哪个小组跳的总数多,就是胜利者。
  师:哦,好建议。不过,一节课只有40分钟,谁来出个好主意,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
  生:6人一起跳,分组数数。
  师:哦,好主意!那就按你的方法比赛吧!
  {课伊始,趣已生。从同学们体育测试项目——跳绳入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自己想出比赛方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学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 引出“平均数”,体验“平均数”产生价值。
  6名学生开始比赛,其余学生认真地数着。生汇报,师板书如下:
  第一组:82、86、81第二组:78、83、82
  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口算算出结果,并汇报补充板书如下:
  第一组:82+86+81=249第二组:78+83+82=243
  师:(热情洋溢)通过比总数,第一组以248大于243获胜了,恭喜你们(师与他们一一握手表示祝贺,这时发现第二组同学鸦雀无声,面无表情)
  师:我加入第二组,让老师也来跳一跳,你们帮我数着。(学生欢呼)
  师跳了83下,改板书如下:第二组:78+83+82+(83)=326,现在第二组获胜了吧,你们高兴吗?
  生:(议论纷纷,有几个喊叫)不公平的,第二组4个人,当然获胜了。
  师(面带疑惑)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时,用比总数办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组总体跳绳水平的高低了吗?
  (全班寂然无声,学生思索着,半晌,有学生举手了)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类似的情况,比较平均数就可以了。
  (这时有很多学生表示赞同,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师:(赞赏)哦,你知道的知识真多,老师佩服你!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学生们感受着“平均数”此时出现的价值,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怎样计算每个组跳绳的平均数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方法,师要求任选一组说想法)
  生1:我用算术法求第一组的平均数,我是这样算的:(82+86+81)/3=83
  生2:我从86里拿出3个,给82加1也变成83,给81加2也变成83,每人都是83,那平均数就是83
  师:谁听明白了吗?(再指5名学生说)
  师:(看着生2)你能给你的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由于平时有渗透过这种方法,生2很自然地说出是“移多补少”)
  师板书:算术法移多补少法
  师小结:刚才生1和生2分别用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求出了第一组的平均数是83,那有谁求出第二组的平均数了?
  (生摇头,大胆学生说:除不尽的)
  师:(乘机)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用我们学过的“估算”
  师:好,那你们试试吧!(指1名板演)
  板书:(78+83+82+83)/4~81
  师:从两组平均数83和81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第一组平均数大,所以还是第一组总体水平好一些。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应用能力,而且在教学中,强调生生交流,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第一组的83表示什么?你怎么理解“83”这个数?
  (引导学生明白:“83”是个“虚数”,第一组的83不表示每人真跳了83下,有可能小于83,有可能大于83,还有可能等于83。)
  师:通过刚刚的情景,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是谁帮助了咱们?(平均数),那你想对“平均数”说什么心里话?
  生(自由发言)生1:平均数,你真厉害,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生2:平均数,因为有了你,世界上才会太平
  。。。。。。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描述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并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增强对平均数应用价值的理解,有助于将抽象知识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生举例:统计考试成绩需要平均数;平均每月用电量;节目比赛打分用到平均数。。。。。。
  师:我这儿有一些生活中的信息:
  (1)我国10周岁儿童的平均身高为140厘米,平均体重为34千克;
  附:中国10周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3)我国地下水有8300亿吨,河流流量2.7亿吨,总数量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平均占有量却只有2600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2月27日我市的平均气温为6摄氏度,2月28日我市的平均气温为3摄氏度;
  师:看了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生自由发言,渗透营养学、锻炼身体、关注天气变化、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及“平均数”是“虚数”的理解。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了对平均数的感受,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思想品德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寓于教学之中。}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多媒体呈现:下面是某县1999—2003年家庭电脑拥有量的统计图。
  图略:1999年350台,2000年600台,2001年1000台,2002年1600台,2003年2500台
  (1)求出这五年来,平均每年拥有电脑多少台?
  (出现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两种方法)
  (2)估计一下,到2004年这个县的家庭电脑拥有量是多少?为什么?
  (3)从图上你还知道些什么?
  2、多媒体呈现一幅统计图,内容为:小刚家每个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师: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哪个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a、生举手表决
  b、辩论交流得出正确答案(2)
  c、师生小结:计算平均数时,得从问题出发去选择正确的总数和总份数后,再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3、判断并说理由
  (2)四(3)班每个人的分数都要比另两个班的同学分数高()(1)四(1)班每个人的分数都是85()
  (3)四(3)班的总体成绩最好,四(2)班最差()
  4、星期天,小明高高兴兴去学游泳。他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度是126厘米,小明身高是134厘米。他在这个游泳池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不会()可能会()可能不会()
  a、把自己想法与同桌交流
  b、指名汇报后交流
  c、学生评价
  d、师小结: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它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浅,也可能比126厘米深,还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在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5、拓展练习:小强刚发下的成绩单不小心被墨水弄污了,你能帮他算出数学成绩吗?
  a、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b、汇报说想法(算术法或移多补少)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觉得这些知识对你以后生活或学习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不仅对知识有整理效果,而且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题能
  七、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
  第一组:(82+86+81)/3=83第二组:(78+83+82+83)/4~81
  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我们就得看“平均数”。
  “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 ;小于平均数 ; 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八、教学反思
  根据儿童追求公平心理,创设了“跳绳”人数不相等时比较总数来决定胜负这样一个不公平的问题情境,引出“平均数”这个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领悟可以用算术法或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在教学时,我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挖掘教材,便于学生在循序渐进过程中不断地掌握新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性的学习,在课堂上经常问这样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好主意?”“谁明白你说什么?”这样让学生充分地把他们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而且调动了生生间的交流,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20200/

推荐访问:调和平均数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