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秋暝]山暝听猿愁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6-21 10:00:08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一:[山暝听猿愁]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古诗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古诗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古诗
  1、《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2、《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3、《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6、《青溪》
  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7、《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8、《秋登万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0、《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2、《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古诗]相关文章:
1.赞美祖国的古诗50字
2.赞美祖国情怀的古诗
3.诵赞美祖国的古诗
4.赞美夏天的古诗句
5.古代赞美老师的古诗句
6.秋天的古诗大全
7.歌颂老师的古诗
8.大班古诗大全
9.有关秋天的古诗
10.关于秋天的古诗

二:[山暝听猿愁]论孟浩然田园诗的绘画美(2)


  (三)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气韵生动
  我国的诗与画从来都是强调“传神”。唐代山水田园诗不仅仅只是模山范水,对形似的追求,它特别强调的是以景传情,既富有山水田园之意趣,又极具自然景物之情貌;既富有诗人的感性,又极具自然景物之形象。孟诗有的具有动静结合之妙处,把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从而调动读者的感观。例如《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家喻户晓的小诗,它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它的韵味。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只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来进行描写,却有不铺展开,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的感情轨道,余下的,就由读者自己沿着他的思路去丰富和充实了。诗中鸟声婉转,春雨飘飘洒洒,这种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调动了读者的感观,从而形成了通感。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烂漫的春光,觅得大自然的趣味,大自然的精髓。又例如《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这首诗: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冷清或寂寞,情绪上则带有孤独感。“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写日暮、山深、猿啼,也与上首诗有着同样的意境,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使得读者调动感观,形成通感。环境的清廖,情绪的暗淡,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下一句中“风”也是吹的木叶发出声响,虽然有月,但是月光照亮的却是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更加被触动得厉害。即便是开头的“愁”和“急”,也比较一般化,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思维的的表达发展得更为自然。这也是凸显了孟浩然诗词笔调的“淡”。
  二、孟诗“绘画美”与王诗、陶诗的比较
  (一)孟浩然与王维的田园诗比较
  孟浩然和王维都是以田园诗著称于世。由于王孟两人都有长期的隐居生活经历,这共同的生活经历使他们都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隐居使他们长期在自然界体验田园村野的生活,为田园诗的创作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由于王孟创作时间、创作环境等的不同,导致了他们的诗歌存在诸多差异。孟浩然有很多“诗中有画”的诗作。如孟浩然的诗中有的写景名句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过故人庄》)“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夏日南亭怀辛大》)等,不仅写景浑然天成,而且远近结合,高低映衬,疏中有密,画面的立体感极强,具有明显的画意。但是,他却主要用诗法处理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的。虽然具有绘画美,但是却是绘画难以画出的。下面看《宿业师山房期丁公不至》这首诗: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嗅。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在这首诗中,无论是是夕阳西下、松月生凉,都是出于听觉、触觉等表现出来的,画面是不可能画出来表达的。像这样的例子,在孟浩然的诗中比比皆是。而王维呢,他不仅擅长写诗,还善于绘画。他在创作中往往自觉地将诗与画的技法结合运用,融画法与诗法于一炉。在写诗中,他首先是以画家的眼光观察景物,然后再入诗。王维在绘画中的色彩环节上把握的非常好。如其前期他的思想较为积极,对人生态度也比较豁达,所作多为“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田园乐}))之类色彩明丽的春光的诗作。到了后期,由于现实的种种打击,他的消极避世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诗歌也常常以灰暗的颜色为主,在所描绘的画面中注入了自己的感情色彩。如“渡头余日落,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之类运色素淡的夕阳秋色,形成简洁的田园写意。尽管孟、王的山水田园诗都具有冲淡自然的风格,但王诗于冲淡之中又表现出精工秀丽的特色,孟诗则显得更疏淡、朴素。因此,通常我们认为,在田园诗的发展过程中,孟浩然开风气之先,为田园诗定下了基调,王维则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把田园诗推向顶峰。
  (二)孟浩然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比较
  陶渊明、孟浩然都在中国诗坛写了大量的田园诗,他们孤高傲岸的人格和清新淳朴的诗风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时代和个人经历的不同,他们的田园诗还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创作题材上,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而孟浩然则在效仿陶渊明田园诗的基础之上,又融合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因此,与陶渊明相比,孟浩然的创作题材范围更广。另外,孟浩然的诗中经常是田园和山水两者皆备,使得田园和山水的题材融为一体。如《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三:[山暝听猿愁]唐诗赏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这是一首抒写旅中寄友的诗,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作者: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解】
  桐庐江:即桐江,是钱塘江流经桐庐县境的部分。
  广陵:即扬州,又称维扬。
  旧游:老朋友。
  暝:指黄昏。
  沧江:同“苍江”,指桐庐江。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建德:今属浙江,居桐江上游。这里泛言桐庐、建德一带江域。
  非吾土:不是我的家乡。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维扬:即扬州。《洞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忆旧游:怀念扬州的老朋友。
  遥寄:远寄。
  海西头:指扬州。扬州近海,故日海西头。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翻译】
  山色迷漾,只能听到一阵阵愁猿的哀鸣。江水苍苍,在夜词也决不停息,向东急急奔流。秋风掠过两岸的树林,声声入耳,淡月笼罩傍江的孤舟,历历在目。这建德地面并非是我的故土,只身羁旅他乡,令我怀念起远在扬州的老朋友来。相隔千里,只能把两行思念的热泪化作这充满情意的诗篇,寄给遥远的海西头的友人。
  【韵译】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评析】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钱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德当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看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肯定会分外显得吃力。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诗兴到时,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点评】
  这首诗写作者长安失遇后,漫游吴越,夜宿桐庐江,将去建德,而建德一无亲故,故思念维扬旧游。诗中“广陵”、“维扬”都是扬州旧名或别称。‘隋场帝《泛龙舟歌》有“借问扬州何处在?淮南淮北海西头。”故“海西头”亦指扬州。
  夜幕降临,山色昏黄,以诗人失意更兼旅途孤寂的心情来感受,猿啼正是愁音。墨绿色的江水不舍昼夜地奔流,一个“急”字拟人,隐隐透出“逝者如斯”的生命之感。又两句皆暗用通感,“听猿愁”是把心觉移作听觉,“急夜流”则把视觉换为心觉,意境由之深邃。额联是一副工对,使人想到王湾的名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有异曲同工之妙.风鸣岸叶是动,月照孤舟是静,相一映衬,更显幽寂。颈联“非吾土”句,用王聚《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之意,感叹建德无友可投,因而忆念维扬。“猿愁”、“江急”、“风鸣”、“月照”合成的境界已十分凄凉,加之孤舟独处,来日不知何投,本一失意之心灵,至此竟被逼出两行清泪。情深语挚,令人感动。中国古人总说:“愁苦之言易好”,因为“愁苦则其情沉著,沉著则舒籁发声,动与天会”(明张煌言语),一个西方人干脆说:“最美丽的诗歌就是最绝望的,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缪塞语)。如此说来,诗人的不幸,不又是诗的大幸么?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10000/

推荐访问:山中秋暝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