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的故事]杜甫的故事

来源:章程规章制度 时间:2018-05-11 12:08:06 阅读:

【www.bbjkw.net--章程规章制度】

杜甫的故事篇1:杜甫的故事参考

  杜甫的故事: 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
  唐开元年间,乐工李龟年、李彭年、李鹤年兄弟三人,都很有才学和很大的名声。李彭年善舞,鹤年、龟年能唱歌,特别善于制渭川之曲,受到唐玄宗的特别看顾恩遇。李龟年兄弟在东都大兴土木,建筑府第。府第制度的宏大,超出了公侯的规格,极其奢侈豪华。宅第在东都通远里,中堂的制度规模,在东都属第一。
  安史之乱以后,李龟年流落在江南,每遇上良辰胜赏,为人家唱几首歌,座中的人听他唱歌,没有不掩面泣下的,经常为之罢酒。杜甫也流落到江南,在一次宴会上听到了李龟年的演唱,就写了一首《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值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在二十岁至三十五岁的十多年间,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以及诗歌创作都很有好处。他第一次出游吴越,是沿着水路南下,以运河经长江到达江南。
  此时正当唐朝繁盛之际,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物产丰足,社会安定,他的叔父杜登当时任武康(今浙江湖州)县尉,另一位姑丈也在常熟县尉任上,这为他的江南之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长达三四年的漫游生活,使他置身在江南明媚秀丽的山水之中,虎丘、姑苏台、剑池、剡溪、鉴湖等名胜古迹,唤起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古代文明的向往。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为参加进士考试回到洛阳,但因考试落第,失去一次仕进的机会。次年,他又出游齐赵,登泰山,过赵王丛台,后来他回忆起这段漫游的生活时依然留恋不已: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这种呼鹰骑马、逐兽射猎、放荡轻狂的游侠式生活,延续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开元二十九年回到洛阳不久,又与著名诗人李白、高适一起游梁宋,梁园、吹台、单父琴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先后长达近十年的漫游,是他一生中最为无忧无虑的岁月,所谓“快意八九年”,正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这一时期他先后创作了一千余首诗歌,可惜流传至今的只有凤毛麟角,其中《望岳》就是代表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自古以来,登览泰山的骚人墨客不知留下了多少诗篇,但惟有杜甫这诗影响最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何等的气魄!正是这种盛唐气象,使它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简直可以和泰山永世并存。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 ,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杜甫的故事:杜甫改掉贪玩的习惯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
  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
  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的故事:杜甫的漂泊岁月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杜甫的故事篇2:诗圣杜甫的故事

杜甫的故事_诗圣杜甫的故事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诗圣杜甫的故事吧!
  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他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他的祖父杜审言,是与宋之问、沈期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对五言律诗的形成和发展也作出过贡献。杜甫的父亲曾任兖州司马,母亲崔氏早逝。
  杜甫从小就饱读诗书。正如他在一首诗中自称的那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知识渊博,很有政治抱负。公元736年,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没考中。于是他漫游了山东、河北一带,写下了他留存的最早的几首诗,如《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等,其中《望岳》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千古名句。
  公元744年,杜甫在东都洛阳遇到了被唐玄宗放还的大诗人李白。诗坛双星,相见甚欢。他们一同游览了梁(今河南开封)、宋(今商丘一带),并会见了善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高适。第二年,杜甫又与李白再次相见。他们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兖州一带逗留了好几个月,饮酒赋诗,到山中访隐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亲密得形影不离。但此后两人就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公元746年,杜甫回到京都。第二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凡通一艺的士人都可到京师应试。但那时唐玄宗任用的宰相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阴险奸诈、妒贤忌能的奸臣。他最怕有才干的人进入朝廷,妨碍他弄权营私,就指使考官,一个人也不录取。
  杜甫再次落第,生活日益贫困。他不得不向一些达官贵人投诗,以显示才华。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唐玄宗要举行三个祭祀大典。杜甫抓住机会,写了《三大礼赋》,果然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又经过集贤院的考试,杜甫只得到了一个候选官吏的资格,又过了四年,才得到兵曹参军的职位。
  困守长安的十年,使杜甫逐渐认清了封建统治集团荒淫腐朽的面目,看到了贫苦百姓的苦难生活,这使他在思想上、创作上更接近人民大众。公元755年秋天,杜甫离京还家。在路过骊山行宫时,他看到唐玄宗正带着亲信通宵达旦地寻欢作乐。可是回到家中,他才知道自己最小的儿子已经饿死了。正是秋收季节,他大小还是个官,孩子竟然饿死。这对杜甫的刺激太大了,再联想到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该是怎样的困苦。于是他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这首长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已成了家喻户晓的警句。
  安禄山叛乱时,他被困在长安,公元757年才从长安逃出,在凤翔见到了已即位的唐肃宗。唐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这是个皇帝身边的谏官,但官阶比七品芝麻官还小。任职不到一个月,就遇到唐肃宗罢免宰相房之事,杜甫上书进谏,为房辩护。谁知触怒肃宗,下令审问杜甫。多亏新任宰相张镐等人说话,才使杜甫免除处分。
  公元758年,杜甫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在华州,他更多地看到了百姓们在战乱中的悲苦生活,看到了战争给劳苦大众带来了多少人间悲剧。由此,他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诗歌史上的不朽名篇“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六首组诗中,《石壕吏》更以白描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官吏们强征兵,造成了百姓们家破人亡的悲剧,其艺术感染力震撼人心。
  第二年,杜甫放弃官职来到成都,在郊外的浣花溪边筑起了几间茅屋。这就是至今都很著名的“杜甫草堂”。在成都,杜甫的生活相对比较安定,但仍很穷困。一年秋天,大风卷走了茅屋顶上的草。他由自己的困苦想到了更多没有归所的文人学士,因而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成了传诵至今的名句。
  公元765年,杜甫的老朋友、镇守成都的剑南节度使严武病故。杜甫失去依靠,于是携全家沿长江东下。他先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在那儿生活了两年,写下了四百多首诗。
  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沿江南下,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漂泊生涯。他先后到过江陵、公安、岳阳、潭州(今湖南长沙),原打算投奔老朋友、潭州刺史韦之晋,可韦之晋已去世,加上潭州发生兵乱,他只好带领全家沿湘江而上,去郴(chēn)州(治所在今湖南郴州)投靠舅父崔伟。但船到耒阳(今湖南莱阳)时,江水猛涨,船不能行驶,只好停泊在方田驿。他们在方田驿挨了五天饿,幸亏耒阳县令得到消息,派人送了酒食,总算没有饿死。
  由于无法南行,他们只能返回潭州。他原打算以潭州再北上襄阳、秦中。但此时杜甫已经病得很重。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在小船上写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一诗后不久,便病死在船上了。时年五十九岁。
  当时,家人把他葬在岳阳。直到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才把他的灵柩归葬在河南偃师。一代大诗人的晚年后事,竟如此凄凉。
  杜甫身后为我们留下了诗作一千四百多首。他的现实主义的手法,他对劳苦大众所寄以的深切同情,体现了儒家的仁爱风范,因而获得了“诗圣”的美名。他的作品又大量而直接地描绘了动乱时期的真实社会生活,所以被誉为“诗史”。千百年来,不少人试图评比李白、杜甫的高下。其实,他们是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家,但对诗歌创作的贡献是同样巨大的。正如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的故事篇3:杜甫 酒仙

杜甫的故事_杜甫 酒仙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酒仙这个称号好像是李白的专利,所以老辈儿的人喝了酒就敢说有李白的感觉,随便一个酒楼都敢叫“太白楼”。还有很多李白喝酒的小故事,让人称赞喝酒的境界。比如泾川豪士汪伦,久慕李白大名,非常希望有机会一睹这位大诗人的风采。他听说李白将要到安徽来游玩,就修书一封,邀请李白赴泾川游历。其中写道:“先生喜欢旅游吗?这里有十里桃花的美景;先生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供您痛饮。”李白读后,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泾川,却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告诉他:“花是潭水名,并无桃花;万家是一位店主的姓,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尽欢而散。其实喝酒能达到仙人级别的有的是,杜甫写的那个《酒中八仙歌》里面八个人都可以叫酒仙。就连诗人杜甫自己,不但是“诗圣”,也是个“酒圣”,他嗜酒的程度并不亚于李白。

  杜甫嗜酒,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据他自己说:“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十四五岁的杜甫已经是位酒豪了。到了壮年时期,杜甫同李白交往,二人在一起有景同赏,有酒同醉,亲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仍然和往常一样纵酒作乐。“朝回日日典青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当时的杜甫已到了要典当衣服来换酒喝的地步了,每次都要喝得“尽醉”。没有衣服只好赊债,而且处处都有酒债。看来杜甫并没有指望活到七十岁,只要拼命喝酒就好了。
  杜甫穷困潦倒的时候,仍然嗜酒如命。“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径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这位白发老人嗜酒的雄心不减当年,即使用大杯受罚百次也在所不辞,喝醉了无处归身,只管自己独立在苍茫之中放声诵诗。后来杜甫一次醉后骑马,不料马失前蹄,将诗圣摔下马来。诗人卧床养伤,许多朋友前来慰问,更加够朋友的是,他们都是带着酒肉来的,宾主便开怀畅饮。“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共指西日不相贷,喧呼且覆怀中禄。”酒肉如山,又有琵琶和羌笛的合奏,宾主们欢呼痛饮,不管太阳是否西坠,诗人也完全忘记了伤痛。
  进入暮年的杜甫,嗜酒的欲望愈强。“酒酣耳热忘白头,感君意气无所惜。”杜甫靠贵人和朋友的接济,还要拼命痛饮。直到他喝了过多的酒,衰弱的身体实在承受不了,就在一个晚上与世长辞了。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统计杜甫现存诗文1400首,写饮酒的300首,占总数的21%。
  拓展:
  杜甫的“夜班”生活
  漫漫长夜不能睡觉,这滋味可真不好受,连姑苏寒山寺里值夜班的和尚也瞧着“江枫渔火对愁眠”,好不容易偷偷打个盹,还冷不丁被“夜半钟声”给惊醒了。
  在古代,值夜班叫“更直”,主要是针对官员的。它始于春秋,汉唐两代基本形成了制度,《后汉书》和《旧唐书》里均有相关记载。
  如东汉尚书台郎官黄香,“常独止宿台上, 昼夜不离省闼,帝闻善之”。黄香值夜班,因为忠于职守,后来做了尚书令。唐德宗贞元年间的中书舍人权德舆,也经常值夜班。“独德舆直禁垣,数旬始归”,按这则记载来看,权老先生非常辛苦,连续一个多月不能调休,生物钟紊乱那是一定的了。难怪他感觉吃不消,请求皇帝增派人手。
  谁都知道值夜班不好过,尤其是一个人独自值班时,更是难熬。那么,古人的夜班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
  东汉人蔡质写过一本书,叫《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书中介绍,尚书郎值夜班时,政府指派“尚书郎伯使一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
  如果该记载是真的,那就惬意了,有美女作陪,有男仆侍候,倒也不会太寂寞。但这可能吗?要知道,汉代尚书郎是皇帝的贴身秘书,比较敬业的皇帝大多夜间批阅文件,决策国事,尚书郎夜班侍奉皇帝责任重大,焉能如此儿戏?《唐律·职制律》有过明确规定:“诸在官应直不直,应宿不宿,各笞二十;通昼夜者,笞三十。”所以,若是不守夜班纪律,就要小心屁股开花了。
  大诗人杜甫上夜班就比较敬业,十个小时,坚守岗位,很是认真。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九月,杜甫从�州还京,任左拾遗。这个官属门下省,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是专门挑刺找皇帝毛病的。
  某日,轮到杜甫值夜班,他写了一首诗,记录了值班全过程:“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春宿左省》)“左省”,即门下省。
  古代“日暮”时分大概是戌时,即从晚上7点到9点,以8点为正点。日已西斜,鸟儿吵着归巢,天快黑了,夜班生活正式开始。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看着京城里闪烁的万家灯火,想起安史叛军终于被王师赶跑,老百姓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了,而自己再次回到权力中心,靠近天廷,又可以一展胸中抱负了。想到这,杜甫的心情好了起来,也不怎么觉得冷清了。反正宵夜是没有的,想想开心的事儿,挺好!
  子夜到凌晨的这段时间最难熬,杜甫感觉到了,告诫自己千万不能睡,他似乎听到了有人在拿钥匙开宫门的声音,是不是皇帝在派人查岗呢?但他随即又哑然失笑,原来是飒飒的风声,好像马铃的声音。
  最后一句显得有些焦躁,值夜班的人恐怕都有这体会。“明朝有封事”,是说明天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要做,而这夜班却无事可做,不是瞎耽误工夫嘛,务实之风溢于言表。“数问夜如何”,大概是指杜甫时不时地会听听打更人敲的棒子声,以此判断时间,那个时候可没有手表和闹钟。
  就这样在东想西想、坐卧不安中,天渐渐泛出鱼肚白,卯时到了,杜甫的夜班生活随即结束。卯时,即早晨5点到7点,皇帝要早朝,诸大臣特别是在京的官员,都得去报到,听候点检,又称为应卯。
  现代的人值夜班,可以玩玩微博,打打电话,喝喝小酒,看看书,生活很丰富。再看大诗人杜甫,真是不容易。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9508/

推荐访问:杜甫草堂的故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