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出塞王之涣]出塞王之涣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5-15 09:59:01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1) [出塞王之涣]王之涣是边塞诗人吗

  每当人们吟起《登鹳雀楼》和《凉州词》这两首脍炙人口的诗,自然想起了王之涣。眼前浮现出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优雅地立于高台之上,襟怀豪放,尽情放歌。这两首诗名气大得惊人,前一首,是被称作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后一首,被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称之为绝句之最。其流传范围之广,时间之长,不言而喻,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传乎乐章,布在人中”。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运城市新绛县),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尤以边塞诗引人入胜。“歌从军,吟出塞",反映 “关山明月之思”是其独特的风格。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氏,属中下层官僚家庭。后魏绛州刺史王隆是其先祖,祖父王表为瀛州文安县令,父亲王昱曾任鸿胪主簿、浚仪县令。王之涣从小聪明过人,唐人靳能(河南府永宁县尉)为其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中赞:“么不盈弱冠,则究文章之精,未及壮年,已穷经义之

(2) [出塞王之涣]描写寒上风光的古诗

  古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 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描写寒上风光的古诗,欢迎大家参考。
  描写寒上风光的古诗
  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唐 王维 《使至塞上》
  3、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唐 李白《塞下曲》
  4、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 李白《关山月》
  5、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唐 李白《塞下曲》
  6、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凉州词》
  7、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唐 李白《关山月》
  8、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唐 王维《陇西行》
  9、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唐 杜甫 《前出塞》
  10、塞下风来秋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11、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七
  1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 王昌龄 《从军行》
  1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出塞》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出塞》
  15、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
  16、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1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王贺.《南国》
  1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 李白《关山月》
  19、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
  20、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21、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22、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唐.马戴.《出塞》
  2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2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5、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唐 李白《关山月》
  26、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唐 王维《陇西行》
  27、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28、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唐 李白《关山月》
  2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 王昌龄 《出塞》
  3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 王维 《使至塞上》
  32、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 李白《关山月》
  33、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

(3) [出塞王之涣]《出塞》王之涣


  导语:边塞诗的绝唱的诗歌《出塞》千百年以来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是著名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创作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出塞》,欢迎阅读!
  《出塞》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
  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评析】: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简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
  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可谓深得作者用心。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29967/

推荐访问:古诗出塞王之涣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