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反复发烧是什么原因|婴儿发烧的护理知识

来源:叙事作文 时间:2019-04-15 23:30:02 阅读:

【www.bbjkw.net--叙事作文】

发烧,体内第一道“防护墙”发烧是一种症状,是体内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有帮助杀菌及提升抵抗力的作用。发烧时,机体内的各种免疫功能都被“激活”,新陈代谢增快、抗体合成增加和吞噬细胞活性增强等。这些免疫反应,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妈妈们只要了解了正确的护理,就可以从容以对,因为有时,发烧,也不全是坏事。下面是五度学习网www.wudu001.com分享的婴儿发烧的护理知识。供大家参考!

  婴儿发烧的护理知识


  照顾发烧的宝宝,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知道一些相关的护理知识。否则,面对宝宝体温的升降起伏,你可能难以应付!

  7个月的妞妞发烧了!

  这是妞妞第一次发烧,妈妈有些手足无措!没关系,让我们陪着她,一起和宝宝度过发烧最初的24小时吧!

  上午10:00 宝宝发烧了!

  发热的分度

  宝宝发热的分度目前尚不统一,目前大多数都采用以下标准:

  37.5℃~ 38℃为低热

  38.1℃~ 39℃为中度发热

  39.1℃~ 40.4℃为高热

  40.5℃以上为超高热

  上午10:00 宝宝发烧了! 妞妞今天有点咳嗽、流鼻涕,而且妈妈抱着她时,发现她身上有点儿热。妈妈用嘴唇和前额分别试了试妞妞的额头,觉得确实有点儿烫。可能是发烧了。 怀疑宝宝发烧,首先要给宝宝测量体温,确切了解宝宝体温的高低,以便采取不同的措施。

  如果宝宝体温在38.5℃以内,不必要吃退烧药,可采取其他措施降温。首先应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18℃~25℃)、通风良好,衣被不可过厚,如果出汗多,要及时为宝宝更换干净衣服,并用温水擦洗。宝宝发烧时,呼吸会加快,蒸发的水分多,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让宝宝多喝温开水,促使多排尿、多发汗而降温。

  上午11:30 做物理降温!

  刚发现妞妞发烧,妈妈就给妞妞试了体温,当时是37.5℃。妈妈先把妞妞的衣服脱掉一件,然后给妞妞少量多次地喝水,开窗通风。可是,11点半时,妞妞的体温已经上升到了38.3℃,于是,妈妈准备做物理降温。

  如果宝宝体温较高,又没有到吃退烧药的程度,可以做物理降温。

  具体方法:用温水蘸湿毛巾,拧得稍干后,给宝宝擦脖子、胳膊、前胸、后背、 大腿等部位,位于肘窝、腋窝、颈部的大血管部位要多擦 几下,以微红为适度。也可将冰袋或冷毛巾放在孩子前额, 降低脑部的耗氧量,起到降低体温、保护大脑的作用。 不要用酒精擦浴降温,因为宝宝的皮肤娇嫩,酒精容 易吸收入体内,会引起宝宝烦躁、哭闹。

  下午3:00 体温升高了!

  到了下午3点,妞妞的体温已经上升到了39℃,看来得给宝宝用退热药了!

  如果宝宝体温在38.5℃以上,可服用退热药。 给宝宝使用退热药物应严格按体重服用。宝宝常用的退烧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 如泰诺林、百服宁)和布洛芬( 如美林、托恩),这些都属于解热镇痛类药物。对乙酰氨基酚起效快、作用强、安全性高,可首选该药。布洛芬退热快而平稳,退热持续时间达6 ~ 8 小时,一般用于6 个月以上的儿童。

  退热药是通过发汗达到退烧目的的,所以,吃了退热药后,要给宝宝多喝温水发汗,或用温水擦浴协助退热。

  下午6:00 体温再次升高!

  吃了退烧药后半个多小时,妞妞头上开始出汗了,体温降到了37.9℃,人也精神了许多。可是过了3个小时左右,妞妞的体温又再次升高到39.1℃,小脸烧得通红。药物说明书上说要间隔4~6小时才能再次服用,怎么办?

  很多妈妈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宝宝吃了退烧药后不到4个小时,体温又升到了38.5℃以上,这时候又不能再给宝宝吃退烧药,只能看着宝宝烧。其实应对这种情况是有办法的,就是同时准备对乙酰氨基酚( 如泰诺林) 和布洛芬( 如美林) 两种不同成分的药物,将两种药物交替使用,这样可以减少每种药物24小时内使用的次数,还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具体服用方法是: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后4个小时,可给宝宝服用布洛芬。

  服用布洛芬后6小时后,如果体温再次升高,可再服用对乙酰氨基酚。

  如果宝宝服药后不到4个小时体温再次升高,不能继续吃上一次吃的退烧药,而要换另外一种退热药物。

  如果宝宝出现高热惊厥,两种药物可以同时选用,剂量照旧。

  凌晨2:30 半夜发高烧!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宝宝在夜间容易发高烧。这是因为宝宝身体的含水比例较成人高,只要轻度缺水就影响散热,导致体温升高。而宝宝生病的时候,精神差、睡得久,夜间长时间不进食、不喝水,体温就更容易升高。

  如果晚上宝宝睡着了,体温很高,要把他叫起来喂退烧药或做物理降温,否则体温过高会导致高热惊厥。若宝宝体温持续超过39℃,且精神萎靡或有高热惊厥病史,可先在家中口服退热药后,及时送医院就诊。

  到了半夜,妞妞的体温再次升高。妈妈又着急又不知道如何处理:是把宝宝叫醒了喂退烧药呢,还是让她继续睡?

  早上7:00 体温下降了!

  妞妞的体温终于降到了37.5℃,妈妈松了一口气。 通常宝宝的体温在上午会有所降低,但如果引起的发烧病因未去除,体温在几个小时后还会再次升高,如果宝宝是因为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烧,可以继续像前一天那样做降温处理。

  大部分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冒一般多呈体温持续升高,退热药物有一定的效果。而且病毒性感冒有自限性,到了一定的病程,体温就自然而然地降下来了。所以,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烧期间,要让宝宝多喝水、多休息,体温超过38.5℃时使用退热药。

  ● 4个月以下的宝宝不宜用退热药,只需多喂水并适当减少衣服散热即可,如果体温降不下来,要带宝宝去医院看医生。

  ● 目前不主张肌肉注射解热剂,因其可能引起局部感染或臀肌萎缩、坐骨神经损伤等。尤其是安痛定或复方氨基比林,注射后还可产生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专家提醒:小儿发热家长切勿急降体温

  据美国侨报报道,儿童发热是非常常见的症状,一旦发现孩子体温上升,家长急着给小孩退热把体温降下来反而会让孩子的病程更加延长。

  专家提醒:发热是人体自然防御功能在“抵抗外敌”的表现,发热的程度和类型是判断病因的重要指针。

  如果在确诊病因前就急于用药物强行降温,等于支持病原体的致病作用,让孩子病得更重。

  发热的主要两大病因

  §感染性发热:发热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最为常见。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有细菌性的,如扁桃体炎、败血症等;也有病毒性的,如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等;还有寄生虫病,如疟疾等。

  §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也很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疫苗反应;大量组织坏死或破坏,如大面积烧伤、急性溶血、血管栓塞、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何杰金氏病、恶性淋巴瘤及其他恶性肿瘤等。

  §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全、暑热症、脑出血等也会引起发热。

  病因不清莫急于退热

  专家建议家长,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初起症状,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先不要急于为孩子退热。

  研究证明,发热时机体内的各种免疫功能都被“激活”,比体温正常时反应更加敏捷,表现为新陈代谢增快、抗体合成增加和吞噬细胞活性增强等。这些免疫功能,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有利于病人恢复,因此是我们体内的一道“防护墙”。

  同时,受不同病原微生物“攻击”,人体表现出的发热的热度、热程、热型各有不同,可反映病情变化。因此,发热表现是用来作为诊断疾病、评价疗效和估计效果的重要参考。

  因此,在没有搞清楚发热的根源是什么的时候,如果急于用药物强行降温,不但退热药本身会有副作用,而且挫伤了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支持了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使病程延长,并且可能因退热而掩盖了症状,造成原发病的诊断困难,延误治疗。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马上带孩子到医院,做血液的化验检查,根据化验结果,医生会告诉你可能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发热。知道是怎么回事,家长就不用担心了。

  发热家庭护理法

  §休息

  小儿发热需卧床休息,室内环境应安静、温度适中(18℃~25℃)、通风良好、衣被不可过厚,如果出汗多,要及时为孩子更换干净衣服,并用温水擦洗。

  §喝水

  发热时呼吸快,蒸发的水分多,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水还可促使多排尿,通过排尿有利于降温和毒素的排泄。最好饮用温开水,有利于发汗。

  §饮食

  孩子发热时,新陈代谢加快,营养物质的消耗大大增加,体内水分的消耗也明显增加。同时,在发热的时候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小儿发热的饮食应以供给充足的水分,补充大量维生素和无机盐,供给适量的热量和蛋白质为原则。饮食应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

  §退热

  弄清病因对症下药之后,家长就要注意给孩子退热,因为高热可使小儿头痛、身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等,为了减轻不适症状,可给孩子进行退热。退热方法有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种。

  物理降温虽然降温速度较慢,但对孩子的身体没有任何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一种较安全的降温方法。

  方法一:用温水(手放在水中感觉不冷不热,其温度大概在38℃~41℃)蘸湿毛巾,拧得稍干后,擦脖子、胳膊、前胸、后背、大腿等部位,位于肘窝、腋窝、颈部的大血管部位多擦几下,以微红为适度。这样,水的蒸发可带走大量的热,起到降温的作用。

  方法二:将冰袋或冷毛巾放在孩子脑门上,可降低脑部的耗氧量,起到降低体温,保护大脑的作用。至于药物退热,用于退热的药物很多,临床上一般是孩子体温在38.5度才服用退热药。

  专家提醒:体温超38.5℃才用退热药。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比如刺激胃黏膜、破坏食欲、引发贫血、损害肝脏和肾脏,有的还可引起过敏反应,起皮疹。

更多相关内容: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