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说明文的结构

来源:说明文作文 时间:2018-05-14 09:53:15 阅读:

【www.bbjkw.net--说明文作文】

说明文的结构一: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介绍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就是说明文,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
  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高 " 。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
  若没有,则:
  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
  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五、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六、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七、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①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结构二:《海底世界》的课文原文

  引导语:《海底世界》这篇课文相信很多人都学过,那么有关《海底世界》的课文原文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海底世界
  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
  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就拿大家族海藻来说,从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单细胞硅藻、甲藻,到长达几百米的巨藻,就有八千多种。
  海底有山峰,也有峡谷。这里富含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附加阅读:如何做阅读理解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
  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文体知识备忘录: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 看文章题目;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4、明确说明方法(1)说明方法(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记叙文阅读: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 人物描写细节描写(2) 环境描写的作用(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4)特指,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说明文的结构三:中考语文复习之说明文复习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复习
  一、考点解读
  新课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因此,说明文的阅读考查往往突出下列考点:评价考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考查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的能力;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能力;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考点分析
  年份题型分值比率考查知识点备注
  2005年
  2006年说明文阅读1510%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弄清其在文中的作用,谈阅读后的启示
  2007年说明文阅读149.3%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弄清其在文中的作用,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
  三、复习策略
  近年来,选自课外的说明文,大都体现研究成果的先进性、联系生活的广泛性、说明语言的可读性,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因此,说明文的阅读复习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文体特点。要熟悉说明文的特点和有关知识,明确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及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明确阅读目的,快速筛选信息,根据要求或摘引文中原句或自行组织语言回答。筛选信息就是扣题阅读文章,在相应的段落里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整合,概括要点。
  3、重视“开放题”的答题训练。说明文中的开放题,一般采用主观题型,常见的有:感悟题,即谈阅读后的体会、感想、启示等;补充题,即联系上下文,补充一句或几句话;仿写题,联想、想象题等。这种题型注重题目的开放性和答案弹性,是平时学习的拓展和迁移,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创新空间。
  四、配套习题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弄清说明对象。
  2、准确抓住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
  3、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并弄清其在文中的作用。
  4、具体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
  5、了解和识别各种说明顺序。
  归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事物或事理为主要内容,它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首先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其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特征,即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所以说关注文章标题,把握中心句、寻找关键句是我们迅捷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当然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有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的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二)、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用等。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1、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能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 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
  2、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3、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般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的几倍(几分之一)”、“……大似……”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5、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说明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7、作诠释:即对说明对象作出通俗地解释,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
  8、画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9、引用: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谚、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生动。
  体会文章使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时,要注意其前后方具有领起作用的概括性语句。作者一般会在使用说明方法之前或之后,尤其是在连续使用多种说明方法之前,用一句概述性的话领起,表达出自己的一种见解,随后才使用说明方法来更好的阐释它。阅读时只要找出这句概述性的话,通常就可以知道运用的说明方法具体所起的作用了。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般模式为:运用某说明方法,具体(根据说明方法选用加点字)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
  (三)、理清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运用时文中一般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2、空间顺序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如介绍建筑物、名胜等,多以此为序。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六类。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局部的说明顺序,又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说明性文章一般都很讲究条理性,这种条理性,在书面表达上常常表现为一些标志性词语的使用。如表示先后关系的“首先”、“其次”、“再其次”;表示总括性的词语“总之”、“总而言之”、“总的来说”;表示一些结论性的或结果性的语句,如“证明了”、“表明了”、“反映出了”、“标志着”,发现这些词语出现一定要有警觉,最好用笔圈点起来,对这些词语利用得好,就可以使自己看清文章的层次顺序和逻辑关系了。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五)、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特点首先是“准确”,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随着近年阅读文本的变化,一些带有文学性、文化性倾向的文本,则可能同时具有“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为,(1)合理使用修饰、限制的词语,使表意准确、严密、科学;(2)准确选用同义词,使表意立体而精确;(3)恰当运用模糊语言。除了用科学、准确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如“左右、上下”等;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事实,用表示推测的语言,如“可能、也许”等。这种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
  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重要的是与对文章整体的理解结合起来,将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辨析理解,切忌“就事论事”。
  解题的基本模式:某词不能去掉,因为某词的意思是……,这样运用的好处是……。
  测试卷:
  遵义市2007年初中学业统一考试试卷
  微波武器 冯永平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成人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好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
  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坦克、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3分)
  答:
  2、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4分)
  构成:
  杀伤对象:
  3、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①说明方法:
  ②举例分析:
  4、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答案:1、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3分)2、构成: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杀伤对象: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答对“构成”给1分答对“对象”给3分。共4分)3、①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②示例:第四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微波武器的攻击目标非常多。(答对两种说明方法给2分,举例分析正确给2分,共4分)4、不能删去。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观点正确给1分,分析准确给2分,共3分)
  山东省
  滨州市二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26954/

推荐访问: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