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时记朝夕】书时光日记

来源:日记作文 时间:2019-03-24 20:30:22 阅读:

【www.bbjkw.net--日记作文】

书时光日记

  8月2日,六月十一,周三,阴

  翻出周作人的《夜读抄》读之,欲学“读书日志”的写法。在孙犁《耕堂读书记》的代后记《谈读书记》一文获知:

  “在古时,读书记,或藏书题跋,都属于目录学。目录之学,汉刘歆始著《七略》,至荀勖分为四部。唐以后把书籍分为经史子集,藏入四库。这样的分类法,一直相沿至清代。无论公私藏书,著录之时,都对书籍的内容,作者的身世,加以简单介绍,题于卷首或书尾,这就是所谓提要、题跋。把此等文字,辑为一书,就是我们现在谈的读书记了。”

  照此言说,我所写的《书时光》非为正规的读书日志的写法。虽文章并无特定章法,贵在能自创文体者,乃成大家。然于我等才智平庸的初学者而言,还是少发此宏议,于规则之中踏实务学为好。且我之《书时光》实为好文好句的摘抄,附录零星感悟,无异于阅读时在书页上即兴的眉批。如此写作,是偷懒的活法。何来此说?

  首先从作文的角度而言,没有中心主旨和谋篇布局,不讲究用词的准确规范,是最不费脑子的机械记账。

  其次,停留于片段的、即时的感悟,不予展开,也不连贯,不作更深层次的理性归总与分析,使得写下的文字始终是一堆散落一地的碎片材料,没有继续完成更高度难度创作的兴致和勇气。

  再次,缺乏持久深入的定力。我先前总认为,思想的深度源于一矢中的,一眼看穿的天赋神力,而今更相信水滴石穿,在时间中缓慢积聚的愚功,那种寄望于偶然的守株待兔,大多以失败告终。即便是天才,也是要历经长年累月、超乎常人的刻苦训练。如果后天不努力养持,灵性会稍纵即逝,泯然同于众人矣。随兴而致的碎片化阅读虽然也是需要的,但只能作为课余的调剂与消遣。有人说喜欢交叉阅读,耐不住从一而终的枯燥,于是读一篇周作人即放下,再读上几页昆德拉,后又读一章庄子,念几段诗行。如此无中心、重点的阅读,走马观花逛了一天,脑袋里只剩下一片灯红酒绿的混乱景象。若改变一下时间分配,先读五至八个小时的周作人,然后在临睡前随意翻翻其他,白天读的周作人,此时能不断地在其他书页中找到印证和显现。虽同样是这几本书,但阅读的收获却是大为不同的。阅读要有集中的兴趣和方向,若举一生之力,对准一个点锲而不舍地挖掘,无有不掘成一口深井的道理。我们把网络阅读视为碎片化的信息,殊不知纸质阅读的随便翻翻也是碎片化的行为。碎片化其实是心智瘫痪的行为表现,它会在生活各方面发生连锁反应。写作的碎片化虽然是由阅读碎片化直接引发,然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深入思索的耐力和自信。而于生活其他方面亦是如此,浮躁,难以沉入,表面看似五光十色,内心却充满厌倦,无法在一件事物集中全部心智,获得深度的快乐和满足,整日如浮萍游魂般东游西荡。这确是消极而懒惰的活法。

  今日读周作人的《夜读抄》,文章的体式延续古人的作法。写一本书,首先交待书名、作者,出版社,何时出版,刊印几部。我先前写书评,对于这些自以为无关紧要的信息,总觉没必要交待,但从藏书角度而言,似乎又是极为重要的要素。

  此外,交待作者的生平,或介绍该书的思想主题在历史上的流变。当然,周作人的书写重点也仍是围绕文本的内容,有大段的摘抄,对摘抄的内容发表自己的思想碰撞。其阐发的议论,触及社会人性的各个层面。这与当下许多人的书评写作不同,当下有些书评写的多为文本之外的东西,对文本本身的阅读是不细致的。而周作人既有对书的整体评价,又有片段引发的感想。他确是进行逐字逐句的扎实阅读。

  读毕,我以为要写此类读书志,恐非当日就能完成。周作人在一篇文末写道:

  “六月中阅《学记》始写此文,到七月底才了,现在再加笔削成此,却已过国庆日久矣了。”

  可见,一篇文章历时数月之久。要写一篇完整的书评,需得一段时间围绕一本书,或一个主题的阅读,此外还需借助现代搜索工具,掌握大量的材料。所谓日记,只合是流水账的记录。读书日志应该是成品文的创作题材吧。

  但即便是流水账,没必要对一日内容面面俱到的交待,也应有突出的主题,知识材料的串联运用,慢慢学习摸索。

更多相关内容: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