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端午节的诗]关于屈原的诗6篇

来源:端午节作文 时间:2018-09-01 15:00:05 阅读:

【www.bbjkw.net--端午节作文】

一:[关于屈原的诗]浪漫诗风之祖-屈原

    屈原(前 340~前 278),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其传世之作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他的作品富有独创性和浪漫主义色彩,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少年时代,屈原家住山上,每天读书必须跨过湍急的溪水,穿过苍苍林莽到山下的乐平里。他早去晚归,家里人很不放心,妈妈常让姐姐屈须到书房去接他。
    一天,浓重的夜色笼罩着山头,屈原还没有回来。屈须到山下书房问塾师,知道弟弟背完晚书,第一个离开书房回家了。屈须返回家里,屈原还没回来。妈妈着急了,连忙求邻居帮忙到溪涧和后山上去找。结果,到处不见屈原的影儿。妈妈失望地回到家,一进门,却看见屈原正吃饭呢。问他刚才到哪儿去了,他只是笑笑,就是不说话。
    这件事引起了姐姐的好奇。第二天下午,屈须早早赶到书房,等弟弟背完晚书,便悄悄地跟在后边。穿过树林,越过溪流,她跟着,跟着,只见屈原在溪旁一闪,不见了。屈须以为弟弟回家了,可是到了家里,才知道弟弟并没有回来。屈须更加奇怪,就又返回去找弟弟。
    原来,小溪旁边有一个天然岩洞,每天放学以后,屈原总要钻进这个岩洞里刻苦读书。这个岩洞虽然不大,但景物别致:洞壁如浮雕图案,花鸟虫草,情态各异;洞顶悬挂着石钟乳,千姿百态,水顺着钟乳石尖一滴一滴地滴下来,叮咚叮咚,犹如玉落银盘,更显得洞里幽静深邃。这天,屈原照例走进洞里,来到他早已支好的石桌石凳旁边,把小藤包放在桌上,掏出书本,端坐在凳子上,低声背诵起来。他哼着哼着,不禁声音渐渐激昂起来,音韵深沉,宛如惊涛拍岸……过了一会儿,他义坐下来,双手托腮,疲惫地闭上双目。恍惚间,屈原看见一个人影从石缝中走出来,提着衣裙,飘飘悠悠地来到屈原身旁,舞着长袖,向他施礼,然后捧着一叠厚厚的书简献给他。屈原不由心中一怔:难道真是仙女面传天书吗?他急忙参拜仙女,接过书一看,原来是一部《楚声》。“渔夫歌”“五谷调”“砍柴曲”“蚕花谣”“越人歌”……尽是楚国各地民歌民谣。屈原惊疑道:“人间烟火之事,上天如何知道?”他分外激动,再拜仙女,低声问道:“好诗向谁求?请仙姑赐教。”

说完,抬头一看,眼前仙姑已不知去向,手中天书也无影无踪。半晌,听见一女子的声音:“真诗乃在民间!”这声音把屈原弄懵了。“仙姑在哪里?”
屈原惊叫着,回头一看,原来是姐姐屈须。屈须寻到洞里,见弟弟打盹,说着梦话,便答了一句,这才使屈原从迷梦中清醒过来。
    屈须一边责备弟弟,一边拉着他向洞外走。一出洞,姐弟俩便听见山上传来丁丁(zhēng)的伐木声和悠扬的山歌声。屈原央求着:“好姐姐,咱们听一会好吗?”姐弟俩坐在溪边,只听见:    河水清清哟,波汶像连环    栽秧割稻你不管哟,凭什么千捆万捆往家搬?……    屈原听到这歌声带着无比的愤怒和怨恨,深深地感叹道:“果真‘好诗在民间’。”他边听边记,记好了就读给姐姐听,直到很晚了才回到家中。
    从此,屈原常找樵夫、猎人、渔翁、蚕女、巫师等采集民间歌谣,并在小溪旁这个岩洞里加以整理、吟咏。这为他后来创造出文学的一种形式-骚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屈原以后官至三闾大夫,因直谏而遭贬。他爱国的抱负无法施展,于公元前 278 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二:[关于屈原的诗]橘颂读后感

   《橘颂》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之一:“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著名学者、楚辞专家文怀沙先生对《橘颂》写下这样的译文:“在皇天之下,厚土之上,有一种美丽的树木生长着;那树上载负着能服习于我们水土的橘果。你,橘果,秉受这坚定的意志,繁生在绚丽的南国。根深蒂固,那不容易转变的素质,正表现出意志的不可消磨……青赤的颜色,洁白的内在,正暗示我们对人处事应该如何去做。你具有多种多样的美好的风姿,简直找不到任何小疵,多么完美!  《橘颂》实际上述说了一个爱国主义者对自己故土深沉的爱。屈原的很多作品都是通过物来表现的,他缘物寄情,用美人、芳草比喻君子,把恶草、丑草比作小人。因此,他总带着花环,歌颂花,歌颂生命。他不愿让花凋零。全诗正是寄托了这样的情感,通过对橘树的歌颂,说明自己的坚贞,洋溢着诗人热爱祖国的一片精诚。《橘颂》是对一个坚贞美丽性格的肯定,是对一个坚贞美丽灵魂的歌颂。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能激起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文怀沙先生毕生研究屈原,“骚音铮铮”,为了美好的理想和信念,一生经历了巨大的磨难,但爱国之却心始终不变。这正是我们为之讴歌的屈原精神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古老的华夏再度腾飞,而蕴含在历史深处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汲取的伟力之源。今天,我们重读《橘颂》,旨在从古老的诗篇中获得新的启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铸民族之魂。(涂玫)

三:[关于屈原的诗]2016青海高考零分作文:时间都TM流失了


岁月如梭,如白驴过隙,转眼间,我长大了,从一个懵懂的孩子,变成了至今在高考沙场奋斗的英雄少年,是什么让我成熟,是什么让我来到了人才济济的高考战场,我想说:是时间,是时间在流失!因为时间的流失,让我这颗祖国的花朵,在悄悄的绽放!

时间在流失,的确,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偶何尝不是这样的感触呢?! 时钟滴答滴答的响着,就如同外面的小雨打在窗户上,虽然没下雨但我渴望着,今年很干旱,天气也很烦躁,一如我这颗烦躁的心,为高考烦躁,为农民伯伯着急,天干人燥的天气下让我写这篇作文,真的是有点小难啊,偶看了一下时间还有四十多分钟,时间依然在流失着! 不知道是否还有更多的时间让俺凑上800字,原本我想在时间不够的时候写篇诗歌的,这样可以分好多段,就可以完成800的目标了。

然而,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我定睛看了一下:除诗歌以外,几个黑字映入眼帘!我晕! 我本想气壮山河的抒发来自我内心世界的情感,除诗歌以外,这5个字无情的把我的才华抹杀了,我想诗歌是我的强项!也许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吧,连高考都在难为我,此时的我感觉像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默默的在强忍着每一双鞋子从我头上走过,关键还有几个臭鞋子,让我受不了!我感觉很委屈,时间在流失,我该怎么办??伤不起啊,伤不起?! 爸,妈,您的孩子的天赋今天是发挥不出来了,万一我写跑题了,那可就麻烦了!

终于我像麦兜一样得出了命题的真谛:诗歌还是不能写的!这让我思绪万千,让我想到了前两年哪个老兄高考时写了诗歌得零分的事情,想罢,我为之一颤,感觉身上起了鸭皮疙瘩:诗歌还是不能写的!

就这样我的笔在我的手下像一匹骏马驰骋在广阔的草原,写着,写着,外面不知从哪飘来阵阵米香,我想我是饿了!这让我想到了昨天是端午节,让我想到了我爱吃的蛋黄粽子,想着,想着,我的口水快流下来了,我赶紧用胳膊挡住,因为我还想拿个卷面整洁分呢! 米香,蛋黄粽子,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偶像屈原先生,只可惜我不能以诗歌的方式,向他表达我的爱!我想屈先生在九泉之下也会不高兴的,也会说还不如我那个时代,思想自由发挥,我还创作了骚体!在此,我要对屈原说,对不起!

每一次的思绪想象都伴随着时间的流失,我又查了查一遍字数,不经意间(截止到不经意间)已经有了1083个字,我笑了,我想我字数够了!

然后我按照考前老师的嘱咐认真的检查一下,我有没有跑题,有没有错别字!我想我是完全按照命题要求来写的,而且在整个写作过程当中时间都在流失着,没跑题,我也没用我最擅长诗歌的形式写作,我想我的确给力了,我没想到我一口气写了这么多,我想我的偶像屈原给了我灵感,让我的文章像离骚那样的诗歌那样的长!

在此,我想感谢我的爸妈,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培养了我,在时间流失的过程中我长大了,父母却老了。我也感谢党和国家给予我这次高考的机会,让我从花蕾变成绽放的花朵,还要感谢屈原我的偶像!如果,如果,阅卷老师仍然很苛刻不喜欢我这样的文采型男,请,请你手下留情!!看在我父母的份上,看在屈原的份上,看在祖国培育了我多年的份上,手下留情,难道你就忍心让祖国好不容易绽放的花朵过早的夭折吗??我想每个人都是有良心的,请热爱生命吧!

时间在流失,我终于一气呵成!最后来自内心的呐喊:热爱生命,多关爱祖国的花朵!

四:[关于屈原的诗]写端午节的作文三篇 传统节日作文


写端午节的作文三篇 传统节日作文

第一篇:话说端午节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相传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军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去吃他的身体。这天正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从此民间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即使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但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端午佳节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传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显现。XX年,端午民俗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年后,“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其中节令习俗为端午节赛龙舟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

随着人们对历史节日的重新认识,传统端午民俗也历久弥香。在江苏昆山的阳澄湖水上公园,急促粗犷的鼓声在晨风中敲响,13只龙舟如同离弦的箭,在湖面上荡起阵阵浪花。XX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昆山巴城站日前已拉开帷幕,海内外300余名选手参与了较量。

传承为根,创新是魂。随着政府将“端午节”列为正式节日和时代的变迁,中国民众在对端午文化和历史习俗的传播推广中注入了更多的现代生活元素,不断谋新图变。

对于90后的我们而言,端午并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让我们意识到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一批世代相传、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需要用自己的责任去挑起肩上的担子!弘扬中国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特色才是端午真正的内涵所在。

第二篇:话说端午节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这首诗吧?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

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这本书当中得知,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

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德清,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据说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们还会佩带着香袋,姑娘们以这五彩缤纷的香袋做饰物,既香味袅袅,又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来了不少小伙们留连的目光。

偶然间,我从网上看到去年,韩国打算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国家的遗产,我非常惊奇,觉得这是对我们中国人的羞辱,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怎么可以让给别的国家去申报呢!这可能跟有些人喜欢过洋人的节日有关吧!我想,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为保护宏扬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了《我们的节日》,那一个个传统、有趣的节日,正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我们的节日》一书,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们通过另一个角度,去审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更有理由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第三篇:话说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

这个节日,是我们裹粽子的日子。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裹粽子,许许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种类的粽子,都会在这个粽香的季节纷纷涌现。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现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屈原的故事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了。

五:[关于屈原的诗]节日习俗作文两篇 家乡的端午节


节日习俗作文两篇 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作文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

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于门——因为艾能僻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

食粽——本地有名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夏天,气温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黄枝汁搅拌成的粽,表示食后寒天过去温暖的夏天就到来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的包团子。它的由来是由中原传来的。是中原水乡百姓纪念大诗人屈原的一种风俗食物。

赛龙舟——来自对屈原的怀念。沿江水乡在端午节前后组织龙舟竞赛。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肥肥大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聪明的我。可是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都跳了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一点,我才舒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放了下来。我经过了一些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一个步骤——扎棕绳。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所以我接过棕绳,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这才交给奶奶。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活儿,包起来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端午节作文

“节分难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是为纪念屈原而写下的。端午节也是因为屈原而流传于世的。包粽子、赛龙舟等端午节特有的习俗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赛龙舟是因为当时捞救投泊罗江而死的屈原所传承下来的。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赛龙舟不再只是单纯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了。它演变成了一项最富激情、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奋争,拼搏向上的精神的运动。赛龙舟这项具有纪念意义的运动,不仅突破了时间、地域的界限,还成为了国际性的赛事,得到了新的发展。

包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纪念意义。粽子本身是用江米或糯米做成的,再用芦苇叶在外围包上一圈,就算完成了。当然,粽子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地区,就会包出不同的粽子。虽然形状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非常的香甜可口,虽然风味大不相同,但都寄托着老百姓对屈原这位伟人的思念。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到了。可是,心中却有一种淡淡的失落感。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节的节日气氛也在逐渐减弱。端午节和众多的中国传统佳节一样,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之说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个,但却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虽是众说纷纭,却也为它增添了不少神秘与魅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华人民的想象力,也折射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端午节在我国已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从而赋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内涵。

其次,端午节还浸透了民族美好的情感,端午节的每一种延续下来的纪念活动,无不是寄托了古代人民美好的情感与心愿。如果说端午节是因为传说而显得更加动人,那浸透在端午节中美好的民族情感则让它散发出永恒的魅力。传说可以动人,而情更加感人!

节日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于挖掘和弘扬,有时我们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我们的社会,应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传统文化绝不是“封建”、“落后”的代名词,而应该成为新时代我们引以为豪、为傲的民族瑰宝。

六:[关于屈原的诗]初二下册第五单元作文 古诗中的XX


作文要求:从小学到现在,你读过不少古诗了。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以“古诗中的__”为题,围绕你选定的专题,把你所记得的和能够查阅到的相关古诗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集。如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你可以为自己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为每一首诗做一题解,说明作者、朝代,并对原诗内容做简要介绍,对摘录的诗句加以点评。你还可以为诗集写一篇“前言”或“编后记”,说一说自己编辑的过程,以及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编好之后,在同学之间互相传阅,共享“编书”的快乐。

范文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土,他是我国继居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潮,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达权贵。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绝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乘舟远渡门以外,想去古时的楚国一带浏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而逐渐消失,翻涌的江水奔入茫茫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水中摇荡的月亮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变幻的云彩结成奇丽的海市蜃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仍然爱故乡深情的江水,万里迢迢伴送着我的行舟,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描写了长江的近景,江水送我,抒发离别之意。

这首诗中的画面极其广阔,其中群山的消失,平原的广阔,江流的貌远等景象,都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旋夜书怀》,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等雄伟的画卷,这首诗融情入景,格调激越奔放,健爽明快。

古诗中的四季

春,鸟语花香,花团锦簇;夏,烈日炎炎,荷花绽放;秋,秋高气爽,果实累累;冬,鹅毛大雪,冰天雪地。古诗中的春夏秋冬优美、典雅,令人向往。

春之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不知不觉得来临,天气转暧,万物复苏。“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如一双温柔的母亲的手,抚摸着树木刚发出的嫩芽。“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细雨蒙蒙,世间万物接受着春雨的洗礼,雨停后,世界仿佛奂然一新,清新自然,空气中夹杂着草的清香,花的芬芳。

夏之莲

忆莲,“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婀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荷花婀娜多姿,让我久久不能遗忘,莲那清淡的花香让我忘记夏天的炎热,只知道夏天空气中的清香。

对莲,“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莲那洁白高雅的身躯伫立在池塘中,莲似乎成了仙的象征,淡雅,超脱世俗。莲在炎夏中盛开,谁还会记得夏的炎热?恐怕只记得那怡人的芳香吧!

秋之夜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秋天的夜晚是多么的宁静,凉爽的风吹拂着我的脸庞。月高挂天中,河水因微风而起阵阵涟漪,是否忧伤?是否思念?

冬之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严寒的冬日,梅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在一片雪地中独立开放。“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梅在冬日给人们带来一丝生机。冬去春来,梅是春天的孩子吗?

春夏秋冬,在古诗中都饱含着诗人的情感,春——暧意,夏——激情,秋——忧愁,冬——寒心,尽在不言中。

古诗中的扬州美

烟花三月,舅爷爷来到扬州。

舅爷爷是个戏剧家,说话总喜欢引用诗文。一开始,我老躲着他,后来一想,怕什么呀,我也学过许多唐诗呢!于是,我大大方方地站在他面前,背起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舅爷爷不断点头,然后问:“你知道为什么叫烟花三月啊?”我回答:“因为,扬州春天的时候,柳絮杨花会到处飞舞,远看就好像轻烟一样,春雨中各种各样的花儿,朦朦胧胧的,就像一片烟雾中的花海,非常美……”

舅爷爷惊讶地看着我:“扬州到底是文化古城啊,连小学生都这么厉害!”我有点不好意思了:“我不算什么,我们学校里的同学都会背诵许多古诗的。”

第二天,我们来到瘦西湖。舅爷爷笑着考我:“为什么叫做瘦西湖不叫胖西湖呢?能不能用诗来回答?”这可难不倒我,我每次来瘦西湖,都会听到导游讲解这首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最初我听不懂也记不清,还特地回家查资料问妈妈呢。

在二十四桥,我指着一块汉白玉的石碑,告诉舅爷爷,上面是毛主席的手迹,抄的是杜牧的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我们漫步到莲花桥上,我给舅爷爷讲起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传说,还背起了徐凝的《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一旁的妈妈告诉舅爷爷,唐诗三百首中,就有二十四首是写扬州的。比如禅智寺,杜牧就题了“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优美诗句。平山堂、茱萸湾、琼花观、瓜洲古渡,也都留下许多后人传颂的诗文。

舅爷爷一边听,一边欣赏着眼前碧波荡漾、绿柳依依的美景,不禁感叹:怪不得“人生只合扬州死”!扬州,真是一座文化古城,风景也和古诗一样的优美啊!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自古以来,离愁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关于离愁的诗更是数不胜数,离乡之情,别友之情溢满了文化史。

身处异地,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色凄凉,作者独自一人身处异乡,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想起自己在故乡的一切,不禁感到无尽的酸楚,只能对月空吟,留下这千古传颂的名句。

背景离乡,李月也曾吟诵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自己对家乡的依恋转化为家乡水对自己的万里送别,构思何其巧妙,感情何甚强烈,铺案写下这传颂千古的名句。

与多年好友相别,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吟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好友相交多年,而今日一别,却不知何时才能够再会,自然心生不舍,但诗人却以乐观的态度,抛开惜别之情,丝毫不会哭哭啼啼作儿女态,挥豪写下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

而面对离别,王维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情吐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山阳关无故人。”以叙述的口吻,传情的动作表达真挚的惜别之情,青青河畔,折柳相送,轻吟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句。

喜欢读古诗,体味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旅游,沉醉共中,甚至让我不想醒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212533/

推荐访问:屈原端午节的诗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