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肃反运动]红军肃反

来源:童话寓言 时间:2018-08-06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童话寓言】

红军肃反篇一:长征故事:四位亲人冤死在“肃反”枪口下

  引导语:红军长征涌现出很多的传奇英雄,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位传奇女性王新兰的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80年前,她从四川省宣汉县的一座豪门大宅里走出,9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1岁入团,13岁入党,是全程经历徒步长征年龄最小的红军女战士。这位九死一生的传奇女性,就是肖华上将的夫人、原兰州的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王新兰。
  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记者在北京育群胡同一个幽静的庭院里,探望了82岁高龄的王新兰阿姨。
  与前几年相比,老人那丈量过雪山草地的腿脚已不太灵便,有时走路还得借助拐杖,但依然热情、乐观、风趣、豁达。
  “肃反”——这个带着火药味的沉重话题,是王新兰心头永远的伤痛。她的二哥、三哥、十姐和六姐夫都冤死在张国焘所谓的“肃反”中。光阴流逝,冲刷掉人世间的浮华,而这些充满血腥的记忆深深地沉淀在老人的心底。
  1 小姑娘江边苦寻亲人
  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
  年仅10岁的王新兰当时是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跟着部队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老人回忆说,10万人的部队聚集在嘉陵江边,人挤人、枪碰枪,前面看不到头,后面找不到尾。
  随队等候过江时,这个稚气未脱的小红军瞪着一双大眼睛,仔细留意从她身边走过的一支支队伍。因为在这川流不息的队伍里有她的4位亲人:二哥王心敏、三哥王心正、十姐王心国和六姐夫任峻卿。
  突然,她看见有位背影酷似她二哥的红军战士正随队朝江边走去,王新兰连忙撵上去,脱口喊了声:“二哥!”很遗憾,不是她二哥。那一刻,王新兰的眼睛溢满了泪水,她呆呆地望着那位红军战士渐渐远去。
  月光下,身材矮小的王新兰伫立在寒风中。这时,红四军军长许世友看到了王新兰,他上前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关切地问道:“新兰,你一个人站在这里干什么?”王新兰说:“我错把一个红军当成了我二哥。”许世友又问:“你二哥是哪部分的?”王新兰说:“我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夫都在红33军,还有一个姐姐在川陕省委。”许世友说:“这里有10万大军,你到哪里找哥哥?赶快回队去。”王新兰低声地回了句:“我想他们。”
  许世友沉吟一会儿,摸了摸王新兰的头说:“快回队,等过了江,我帮你去找。”
  “谢谢许军长。”王新兰破涕为笑,她向许世友行了个军礼,转身便回宣传队去了。
  部队过江后,许世友没有忘记对一个小女兵的承诺。他一有机会就向人打听,可是,没有任何线索。
  善良的许世友和王新兰都没料到,就在红四方面军西征前,王新兰的4位亲人先后离开了人世。他们不是牺牲在与敌人搏杀的疆场上,而是冤死在张国焘所谓的“肃反”中。
  2 “肃反”到了嗜血程度
  以“肃反”为名大开杀戒,清除异己,建立封建独裁的家长式统治,是张国焘的看家本领。
  由土生土长的川东游击军改编而来的红33军,创始人就是王新兰的亲叔叔王维舟。张国焘认为,这支部队“成分复杂,历史不清”,是“肃反”的重点。
  据史料记载,红33军经过四次大规模“肃反”,加上战争伤亡,原来将近2万人的部队,迅速减员到5000人左右,王维舟也被张国焘撤消了军长职务。
  王新兰对记者说:“在川陕"肃反"运动中,我家冤死了4位亲人,我姐夫任峻卿是最先遇害的,他生前是个红军营长,作战勇敢,对敌斗争经验丰富,尤其在我老家清溪场一带名气很大。”
  一天下午,任峻卿正在组织全营传达学习张国焘题为《坚决肃清反革命》的讲话,一帮保卫局的人冲进了会场,他们朝任营长一拥而上,下了他的盒子枪,还铐上了手铐。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任峻卿大声质问:“你们要干什么?我是这个营的营长。”一个保卫局的人冷笑着吼道:“带走!”“凭什么抓人?为什么要抓我们营长?”在场的干部、战士立即骚动起来。
  那人索性掏出枪,朝天鸣枪示警。这时,任峻卿面向自己的部属和战友,举起戴铐的双手示意大家安静,他说:“我去一下就回来。”便从容地离开了现场。
  任峻卿被关进一间空荡荡的小土屋,除了墙角边有一堆干草,其余什么都没有。晚上过了开饭时间,也没有人来送饭送水,饥饿中,任峻卿只能敲敲门板,招呼门外的看守人员给他弄点水喝。
  不一会儿,屋门打开了,水没有送来,却拥进来一群全副武装的人员,其中有两个是下午到现场抓任峻卿的保卫局干部。有一人冷冰冰地对任峻卿宣布:“你是国民党打入红军的奸细,保卫局决定对你执行死刑。”任峻卿毫不畏惧,大声责问:“你们凭什么?”当他还要继续申辩时,嘴已经被人用一团棉絮紧紧塞住,然后被五花大绑、连推带搡地押出土屋,在野外的一块低洼的荒滩上遇害了……
  这位曾在战场上与敌人浴血搏斗的红军营长,被诬陷为国民党奸细而冤死。任峻卿死不瞑目。
  3 残酷的三湾岩“整顿”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
  1934年12月初,正在洲河前线作战的98师接到方面军总部的紧急命令:全师排以上干部立即赴军部集中,要进行整顿。
  时任排长的王新兰的二哥王心敏当夜和连队的5位干部一起,赶到了位于三湾岩的红33军军部。当时驻地附近的老乡家里都挤得满满当当,但气氛极为沉闷。
  第二天,军部召开了“整顿”动员大会,可奇怪的是,军长王维舟、政委杨克明都没有参加。会上,方面军总政委首先讲了话,政治保卫局局长宣布了“整顿”纪律,会议强调的重点是,要揪出一批混进红33军的地主、富农、AB团、改组派、国民党奸细等反革命;还宣称,从军部到班排战士,层层都有不少坏人。
  一天上午,王心敏被押往审讯室。刚进门,一个保卫局的人就要王心敏把手伸出来,看了看,对身边的记录员说:“记下,他没有老茧。”接着他又了解了王心敏参军前的一些家庭情况。
  忽然,那人阴阳怪气地问道:“你这个地主少爷是怎么混进共产党的?”听到这刺耳的言语,血气方刚的王心敏被激怒了,他义正词严地反驳,结果遭到一阵毒打。3天后,王心敏和20多名红军干部被保卫局的人押到一片竹林后边枪毙了。
  那次三湾岩“整顿”先后有50多位干部遇害,其中包括98师师长冉南轩、298团团长吴志太和副团长刘君门等。
  王新兰说,她的三哥也是在三湾岩被“肃杀”的,死的时候只有13岁,具体细节无人知道。
  据说,王新兰两个哥哥的死与军直属队一个姓张的文书有关,他和王心敏、王心正是中学同学,“肃反”时,有人要他揭发混进红33军的反革命,他挨不过酷刑,就胡说了几个成份高的,其中就有王新兰的两个哥哥。那几个被他供出来的“反革命”无一幸免。之后,张文书自己也被杀了。
  4 花季少女在“肃杀”中夭折
  在王新兰的记忆中,她的心国姐姐是最美丽、最漂亮的。
  老人回忆说:“在我7个哥哥姐姐中,我与十姐心国感情最深,我们俩是家中排行最小的女孩,从小就形影不离,大家都说我是心国的尾巴,是她领着我参加红军的。”
  在“肃反”中,王心国的死至今是个谜。
  原来,王心国与妹妹王新兰同在红四军。一天,王心国奉命调往川陕省委工作,她来不及向妹妹告别,只留了张便条就匆匆赴任。因为王心国文化高,字又写得好,人聪明漂亮,组织上决定让她给省委书记当秘书。凡是接触过她的人,都说她人小水平高,刻蜡版、写标语、整理发言稿、收发电报文件,样样干得井井有条。她的人缘也特别好,在机关里,大大小小都叫她“小王秘书”。突然,有一天王心国不明不白“失踪”了,大家都感到很蹊跷,不过谁也不敢打听。
  后来,是川陕省苏维埃主席熊国炳第一个打听到王心国的下落。他到省委开会,发现省委书记秘书换了,就问:“小王秘书呢?”有人告诉他,王心国是AB团,被“肃杀”了。熊国炳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一脸疑惑。一名年仅16岁的花季少女就这样夭折了。
  长征胜利后,王新兰到达延安。她从叔叔王维舟那里获悉4位亲人被“肃杀”的噩耗。
  王新兰说到这里,悲伤地低下了头,沉默不语。她的眼泪早已流干了,但心还在流血……
  几十年来,王新兰从未怀疑过她的4位亲人的血是炽热的、鲜红的。这位老人已在心灵深处,为她冤死的亲人设置了最神圣、最庄严的祭坛。
  往事如烟。1985年3月15日,记者在北京西山采访肖华伯伯时,老人曾对我说过,他的父亲和两位叔叔都是在赣南苏区相继被诬陷成AB团遭杀害的。肖华、王新兰,这两个相隔千里的家庭,却有相似的悲剧,两家在“肃反”中共有7位亲人牺牲。
  告别了王新兰阿姨,记者心情沉重地走在东四大街上,这次采访犹如目睹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悲剧。此刻,记者的眼前闪现出王新兰老人那慈祥的面容,又想起她的临别赠言:“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你们年轻一代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
  王新兰同志简历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省宣汉县。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共青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分队长等职。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抗日军政大学学员,任新华通讯社国际新闻台报务员、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新闻电台报务主任、电台台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满人民自卫军司令部机要秘书兼电台台长等职。建国后,曾任总政治部机要科副科长、专家工作室主任,交通部外事处处长,总政治部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军委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兰州的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等职。
  【知识拓展】
  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我记不起这是我第几次想起长征了,在我的记忆中,它就像古希腊文学中一部长长的史诗,我至今才读懂它一个小小的章节。
  在漫长的历史与文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多辉煌的过去,穿越时空的苍凉与沉重,是历经沧桑后的繁华,的确,我们的民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风吹过,雨打过,火烧过,铁蹄践踏过,但宁折不弯的是中国人的脊梁,这就是长征的真实写照。
  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百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
  坚定不移地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在当今的词典中,没有哪一个词能够像“长征”那样,包含了所有这些令人感动的崇高精神和象征意义!
  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
  展望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船正劈波斩浪,昂首向前!
  淋浴着新世纪灿烂的阳光,历史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这一代少年的肩上。过去,长征使中国辉煌;今天我们要将长征精神发扬下去。我相信,未来的中国载入世界编年史的一定是更华美的篇章!

红军肃反篇二:2016年《隐秘征程》纪录片观后感


  一次被迫的转移,造就了一个世界的神话;一些平凡的英雄谱写了一曲长征的悲歌.我思,我想,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流伟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
  2016年《隐秘征程》纪录片观后感【篇一】
  第一集 悲壮出发
  本集从一本珍藏的红军号谱切入,叙述“左”的错误军事指挥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反“围剿”的战争是残酷的,红军付出重大牺牲,仍难挽回局面。毛泽东被排斥在军事指挥核心之外,但他对前途和胜利充满信心,写下了“风景这边独好”的诗篇。红军退出根据地,在连续突破敌四道封锁线后,代价惨重。历史正酝酿着重大转折。
  第二集 伟大转折
  从过老山界开始,中央内部开始对红军转移方向问题发生激烈争论。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人们越来越感到必须解决错误的军事指挥问题。与共产国际联系的中断,使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解决自己政治、军事重大的问题的进程。遵义会议的召开,终止了错误军事指挥,毛泽东进入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第三集 雄关漫道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在滇贵川黔的崇山峻岭中,像插上了翅膀,迷惑敌人、调动敌人,打击敌人,最终甩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前后的红军作战,点化了当代中国战争史上的壮伟奇观。
  第四集 坚韧不拔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上,我们清晰看到,各路红军部队,在中国大西南和大西北的广袤地域上,由分散到汇聚,由弱小到刚强,肩负人民希望,向着北方,向着挽救民族危亡的战场,坚韧地走下去。而留在根据地的部分红军战士,则舍身忘命,始终坚持而红旗不倒。整个长征,就像中国革命领导的大汇聚。它休戚与共、众志成城,百川归海。  第五集 生命颂歌
  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艰辛、艰苦和悲壮,构成了人间奇迹。穿越水草地,跋涉大雪山;饥饿、病痛、负伤、牺牲,随时都可能降临在红军勇士身上。但没人惧怕,更没人屈服。不仅不屈服,乐观情绪竟在最艰难的时刻发出光华。这情绪,甚至演化为一种长征文化。而眼泪,总是禁不住地为红军战士的悲壮而流出,因为那是红军战士以自己的生命,唱出的一曲无人能及的颂歌。
  第六集 情深意长
  人民是革命之母。长征,是党、红军与人民血乳相连的舞台。无论多么艰难,多么困苦,红军都严守纪律,严守信义,严守承诺,严守初心。红军不仅解救人民于水火,而且用生命保护、救治人民群众,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甚至,群众把为自己牺牲的红军战士,当作“菩萨”。长征,也是一首“情深意长”的歌谣。
  第七集 北上北上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曾是长征中一件极为令人欢欣的大事。但是,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野心,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中阴暗爆发。为北上的战略目标,党中央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作了坚决斗争。张国焘一意孤行,带队南下,另立中央,犯下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分裂罪行。在党中央的严厉批评和朱德、刘伯承,以及北上会师的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贺龙、王震及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斗争下,张国焘被迫取消另立的中央。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终于北上实现大会师。
  第八集 奠基西北
  毛泽东说,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和中共中央抵达陕北吴起。随着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和迅速解决陕北的错误肃反,红军终于在行程二万五千里后,找到了家。经过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东征、西征,经过西安事变,中国革命终于奠基西北。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迅即出师抗击敌寇战场。历史从不凝固。它总是不断向前。而长征和它形成的精神,却凝固在党、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中。可以断言,长征,将是中国人心里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2016年《隐秘征程》纪录片观后感【篇二】
  《隐秘征程》纪录片立项之初,就明确了“以体验还原历史、以数据验证奇迹”的创作方向,以实地体验进行原真性模拟,以详实的数据参数传达事实真相,最终推动故事的生动与严谨表达,提升当代受众的观赏体验。
  为了极尽真实地实现这一目的,本片的拍摄调动了各方力量,其中特别组织了216位武警官兵和民兵战士,努力遵循80年前的自然地理等相关条件,重现了翻越雪山,穿行草地,飞渡索桥,舟船横渡,标语篆刻等重要历史场景……
  穿越80年时光体验长征, 216位体能强健的武警、民兵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层面,真实去感受二万五千里穿行的艰难凶险,他们挑战了沼泽险恶、高海拔严寒、行军体能极限……
  这是最具有“挑战性、还原性”的长征拍摄,以肉躯体验过二万五千里的艰与难、凶与险,从精神上深切感知由坚定信仰成就的伟大征程。
  该片篇幅为8集,每集长度为25分钟。2016年10月19日晚21:30在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播出,10月24日晚20:00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21:20在四川卫视播出。
  2016年《隐秘征程》纪录片观后感【篇三】
  为了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四川广播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倾力合作,精心制作了八集纪录片《隐秘征程——红军长征在四川》。作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征程,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并通过各种文学艺术载体特别是影视作品得到充分展现。而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实践,《隐秘征程》无论在内容线索或表现形式上都传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作为长征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尝试,《隐秘征程》正如片名所言,意在透过大众所熟悉的故事表象,走进历史的深处探微索隐,挖掘最“隐秘”的叙事元素,换一个角度解读历史,实现伟大长征的另类表达与当代诉求。
  据介绍,《隐秘征程》纪录片立项之初,就明确了“以体验还原历史、以数据验证奇迹”的创作方向,以实地体验进行原真性模拟,以详实的数据参数传达事实真相,最终推动故事的生动与严谨表达,提升当代受众的观赏体验。为了极尽真实地实现这一目的,本片的拍摄调动了各方力量,努力遵循80年前的自然地理等相关条件,重现了翻越雪山,穿行草地,飞渡索桥,舟船横渡,标语篆刻等重要历史场景……
  在以往许多长征题材影视作品中,或者立足于全景式的宏大叙事,或者聚焦于某个故事的典型呈现,而作为一部既要关联全貌、又当立足四川的《隐秘征程》一方面有整体背景的清晰交待,另一方面又没有停留在内容过程的线性描述。

红军肃反篇三:2016年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


  民族的集体记忆,再一次沉浸于一种“宏大叙事”的语境.傲古凌今的中国,对长征不再仅仅是遐想.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正不懈创新与长征精神对话和接续的最佳路径.
  2016年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一:
  第一集 悲壮出发
  本集从一本珍藏的红军号谱切入,叙述“左”的错误军事指挥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反“围剿”的战争是残酷的,红军付出重大牺牲,仍难挽回局面。毛泽东被排斥在军事指挥核心之外,但他对前途和胜利充满信心,写下了“风景这边独好”的诗篇。红军退出根据地,在连续突破敌四道封锁线后,代价惨重。历史正酝酿着重大转折。
  第二集 伟大转折
  从过老山界开始,中央内部开始对红军转移方向问题发生激烈争论。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人们越来越感到必须解决错误的军事指挥问题。与共产国际联系的中断,使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解决自己政治、军事重大的问题的进程。遵义会议的召开,终止了错误军事指挥,毛泽东进入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第三集 雄关漫道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在滇贵川黔的崇山峻岭中,像插上了翅膀,迷惑敌人、调动敌人,打击敌人,最终甩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前后的红军作战,点化了当代中国战争史上的壮伟奇观。
  第四集 坚韧不拔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上,我们清晰看到,各路红军部队,在中国大西南和大西北的广袤地域上,由分散到汇聚,由弱小到刚强,肩负人民希望,向着北方,向着挽救民族危亡的战场,坚韧地走下去。而留在根据地的部分红军战士,则舍身忘命,始终坚持而红旗不倒。整个长征,就像中国革命领导的大汇聚。它休戚与共、众志成城,百川归海。
  第五集 生命颂歌
  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艰辛、艰苦和悲壮,构成了人间奇迹。穿越水草地,跋涉大雪山;饥饿、病痛、负伤、牺牲,随时都可能降临在红军勇士身上。但没人惧怕,更没人屈服。不仅不屈服,乐观情绪竟在最艰难的时刻发出光华。这情绪,甚至演化为一种长征文化。而眼泪,总是禁不住地为红军战士的悲壮而流出,因为那是红军战士以自己的生命,唱出的一曲无人能及的颂歌。
  第六集 情深意长
  人民是革命之母。长征,是党、红军与人民血乳相连的舞台。无论多么艰难,多么困苦,红军都严守纪律,严守信义,严守承诺,严守初心。红军不仅解救人民于水火,而且用生命保护、救治人民群众,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甚至,群众把为自己牺牲的红军战士,当作“菩萨”。长征,也是一首“情深意长”的歌谣。
  第七集 北上北上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曾是长征中一件极为令人欢欣的大事。但是,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野心,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中阴暗爆发。为北上的战略目标,党中央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作了坚决斗争。张国焘一意孤行,带队南下,另立中央,犯下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分裂罪行。在党中央的严厉批评和朱德、刘伯承,以及北上会师的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贺龙、王震及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斗争下,张国焘被迫取消另立的中央。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终于北上实现大会师。
  第八集 奠基西北
  毛泽东说,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和中共中央抵达陕北吴起。随着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和迅速解决陕北的错误肃反,红军终于在行程二万五千里后,找到了家。经过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东征、西征,经过西安事变,中国革命终于奠基西北。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迅即出师抗击敌寇战场。历史从不凝固。它总是不断向前。而长征和它形成的精神,却凝固在党、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中。可以断言,长征,将是中国人心里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2016年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二:
  作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征程,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并通过各种文学艺术载体特别是影视作品得到充分展现。而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实践,《隐秘征程》无论在内容线索或表现形式上都传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该纪录片定位于“弘扬红军精神,铭记红军信念,传承长征品格,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核心宗旨,从独特的视角重组历史线索,以体验的影像再现民族记忆,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鲜活有力地展示了四川在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贡献。借助本片,今天的观众可以通过新的角度认识长征,感受长征,并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
  2016年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三:
  作为长征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尝试,《隐秘征程》正如片名所言,意在透过大众所熟悉的故事表象,走进历史的深处探微索隐,挖掘最“隐秘”的叙事元素,换一个角度解读历史,实现伟大长征的另类表达与当代诉求。
  该纪录片定位于“弘扬红军精神,铭记红军信念,传承长征品格,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核心宗旨,从独特的视角重组历史线索,以体验的影像再现民族记忆,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鲜活有力地展示了四川在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贡
更多热门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78613/

推荐访问:红军肃反运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