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籀文]籀文

来源:童话寓言 时间:2018-08-05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童话寓言】

第一篇籀文:中国汉字故事大全

  汉字可以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文字了。它从原始人用以记事的简单图画,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最终成为一种兼具音、形、意、韵的独特文字。在世界诸多文字中,绽放着它独一无二的光彩。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国汉字故事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汉字故事大全
  大篆
  大篆又叫做籀文。《说文解字》保存了220多个籀文。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
  籀文、石鼓文、诅楚文和部分秦国金文,都属同一字体,统称大篆或籀文。大篆笔道匀称,字体整齐,是当时官定的标准文字,曾长期使用。
  隋唐之际,在天兴县(今陕西省凤翔县)发现了十个石碣,样子像高脚馒头,又有些像鼓,就起名为“石鼓”。每个石鼓上都刻着一首六七十字的四言诗。据专家考证,这些石鼓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的东西,这些诗是歌颂秦王的;石鼓父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北宋时发现了三块刻字石头,文字内容是秦王诅咒楚王,后人称上面的文字是“诅楚文”。
  隶书
  隶书是由籀文的草率写法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因为籀文圆转弯曲的笔道太多,写起来很费时间,所以人们在非郑重的场合,就将字写得草率一点,一些本该工整的弧形笔道变成了比较平直的笔画。这种字体在战国后期的秦国开始出现,后来逐渐流行开来。
  隶书分秦隶、汉隶和八分。秦隶指秦始皇时期使用的简体字。汉代日常应用仍是隶书,但是形体、笔势不断发展。东汉中期出现庄重典雅的新体,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以新隶体立石经于太学,成为国家的标准书体。魏以后称为八分。
  晋代卫恒《四体书势》说:“下士人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员,员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其实,秦人写简笔字并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才有。历年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的兵器、漆器、陶器上,笔划省减、直多弯少的简体字都出于当时的工匠之手,已是隶书的雏形。程邈本是小吏,在狱中对照大篆把他熟悉的简体字加以整理,也是合乎情理的事。
  关于隶书的起名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因为这种字体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差役、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汉字演变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隶变之后的汉字形体,基本就接近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了。
  宋体字的来源
  中国文字有正、草、隶、篆、行五种。每种字体中,又根据各种风格,以书家的姓氏来命名,像楷书中有欧(欧询)体、严(真卿)体、柳(公权)体等等。真是体中有体,令人目不暇接。有一种字体,却不是创始人的姓氏,用朝代名来命名,这就是宋体字。
  宋体字的创始人是秦桧。这个秦桧博学多才,在书法上很有造诣。他综合前人之长,自成一家,创立了一种用于印刷的字体。
  按一般的习惯,应该叫秦体字才对。可是由于他人品太差,在抗金斗争中,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父子,成为千古罪人,所以人们痛恨他,虽然应用他创立的字体,可是却把字体命名为宋体。
  虽然源于宋代,但是宋体字在明代确立。

第二篇籀文:《山居晚眺赠王道士》王勃鉴赏

  《山居晚眺赠王道士》作品介绍
  《山居晚眺赠王道士》的作者是王勃,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6卷第16首。
  《山居晚眺赠王道士》原文
  山居晚眺赠王道士
  作者:唐·王勃
  金坛疏俗宇,玉洞侣仙群。
  花枝栖晚露,峰叶度晴云。
  斜照移山影,回沙拥籀文。
  琴尊方待兴,竹树已迎曛。
  《山居晚眺赠王道士》注释
  ①金坛:句曲山山洞,道书所称洞天福地之一,在江苏句容县。诗中借指道观。
  ②露:全诗校:“一作雾。”
  ③斜:全诗校:“一作落。”
  ④籀文:古代书体之一,即大篆。以著录于《史籀篇》,故称籀文。籀:全诗校:“一作溜。”
  ⑤曛:黄昏。
  《山居晚眺赠王道士》作者介绍
  王勃,(650~675)唐代诗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阁序》。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

第三篇籀文:汉字演化故事大全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汉字演化故事吧!
  汉字演化故事【1】
  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汉字演化故事【2】
  一、汉字的最初模样
  甲骨文
  甲骨文最早在龙骨上发现,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历史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由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金文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
  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
  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
  图为毛公鼎及铭文。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二、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
  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大篆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
  根据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甲骨文、金文(或称“钟鼎文”)、籀(zhòu)文之别。
  汉字发展到大篆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大篆具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刻有秦国文字——大篆的石鼓
  三、汉字的统一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
  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
  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
  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77419/

推荐访问:大篆籀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