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痴狂]痴狂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7-24 19:00:04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痴狂篇一:青春校园散文精选

  青春的梦想是燃烧的火把,青春的憧憬是汹涌的大海,青春的生命灿烂夺目的,下面是青春校园散文,欢迎参考!
  青春校园励志散文篇1:青春校园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题记
  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以及远去的笑声,耳畔不断地响起这样的旋律,罗大佑,光阴的故事。
  时间如同白驹过隙般匆匆如梭,又是一年的六月,我依然驰骋在一条叫梦想的大道上,只是陪伴我们一起向六月奔跑的人已经变了很多。也许,生活就是一个循环,当一批新的学弟学妹来的时候就意味着有一批人即将离开这里,即使,倔强的我们从不愿意承认。
  回想四年前,那个难忘的夏季,童真幼稚的我们进入这个校园,“迎着晨风,披着朝阳,我们迎来了六年级新生”我们从陌生到熟悉,我们从四年前到了四年后,流年在奔跑我们在追逐,穿越时间的回廊,偷窥岁月的罅隙,我们已不是当初的摸样。我们是一种人,我们在一起是一类人,但当即将离别的我们并排站立时,映现的是那张定格在篮球场上的毕业照,。我们在一起,同时地做同一件事情,也保持着相似的情感。那张毕业照总是悄悄的提醒我们,四年的时光,已经不知不觉走到了尽头。
  曾经多么的盼望早些离开校园,离开课堂,离开书本。但到了真正不得不离开的时刻,才知道,自己原来对着片土地是多么留恋。
  曾经的朋友,已不能在同一球场上挥汗,曾经的同桌,也不能再一同追逐打闹,曾经的老师已不能指导前程了。曾经闷骚的诗句,曾经逗比的班歌,曾经激扬的文字,似乎都随着六月一一离去。六月的殇歌,舟过千帆,时间湮没了一切,唯不变的是永恒的青春记忆。因为这里,有激昂的高歌,有最凝重的眸子,有最伤感的眼神。我们来过,待过,笑过,哭过,成长过。
  离别已在眼前,才发现能做的也只有咽下即将溢出的泪水,露出一个笑容,挥一挥手……
  别了,朝露纯净的校园,别了,青春作伴的时光,要相信在岁月的岸口,会有一艘渡河的船,载着我们去一个未知的远方。掩上过往的重门,在流光依依的巷陌,似乎总有一个声音在说,是否有一种青春叫重来。
  青春校园励志散文篇2:致我的青春
  身后我总听得/时光之神架着有翼的马车/飞驰而来/而在我面前遥遥横亘的/却是永恒的无边荒漠
  ——题记
  时间是青春轨道上行进的列车,在你还来不及回首的时候,满载着喜怒悲欢,然后呼啸而过。在这样的季节,若有若无的伤感蛰伏在空气里的每一个角落,只等着某个不经意的时刻钻进你的心里,留下无法言语的感觉。
  驻足校园,我在无数消逝了的足迹中看到那个走过夏日的湖边,踩过秋天的满地黄叶,感受过冬日风雷的自己,当然还有那个埋首于书堆中,惘然于知之无涯的自己。
  我感到自己的青春好像抓不住的流质,正从我的指缝间悄悄溜走。泪在瞬间剑一般洞穿于我的身体。
  曾经刚处于花季的年龄,却懵懵懂懂地干了许多傻事。那时的我天真地以为,快乐才是青春的本质。然而何为快乐?那时对快乐的定义只有一个字:玩。是的,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固然很快乐,可与此同时,失去的也很多很多。当时光老人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他一定会皱起眉头,而他得到的只是我的不屑。
  直到现在才明白那时的肤浅,生命中是止不住的空虚。就像大海的表层看似平静,而内部却是强大的激流和暗涌。有一天也许会爆发,喷涌然后将我吞没。
  每每在晚上一个人看天的时候,会触及我无尽的伤感。月光照样毫不吝啬地洒在每一寸大地上,只是我分明地感受到它对我的谴责。我的青春被我任意抛掷,让每个人都可以从它上面踩过。我后悔了,发疯似的后悔了,我为我年少的无知感到心痛。泪黯然落下,除了月光,没有谁会记得。在我醒悟的一刹那,一切都有了感知。谁都不需要记得,只要我明白就好。
  青春依然是流质,只是被我装在杯子中,然后紧握。我已浪费过它一次,但不能有第二次。紧握着它,我觉得自己的生命正一点点地充实。
  其实青春就像一堆沙,泪流过,它才会凝结。
  泪流过,才让我懂得青春的真谛。
  青春校园励志散文篇3:我们的名字叫青春
  喜欢把自信写在脸上,手里紧握着倔强与疾狂,然后哼着看似怪涎的歌,摆着属于自己的招牌动作,因为我们的名字叫--青春!
  我们叫青春,自信的青春。我们是初生牛犊,就注定无所畏惧。夕阳悄无声息地染红西天的云朵,我们或继续在我们那方领地上耕耘着,或开始一次新的探索与找寻,而不是呆坐着做一些"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式的无病呻吟,信心满满地,我们在人生之路上边走边唱,然后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不管狂风暴雨、阳光明媚,我们只要抬起头,看到的那片天空就好像永远蔚蓝,永远澄澈,永远美丽。在我们眼里年轻没有失败,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所以我们喜欢炫耀一个属于我们的口号,那就是--我秀故我在!
  我们叫青春,痴狂的青春。痴狂地爱吾所爱,恨我所恨,想我所想,做我所做,我们无所遮掩。曾为一场球赛,我们无眠过;曾为一个题目,我们和老师争得脸红脖子粗过;曾为一个发型,我们义无反顾过。痴狂于自我信仰,我们受伤、痛苦,但更多的是无怨无悔。当19岁的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以惊人的速度冲向了终点后,我们一度那么痴狂地崇拜他。青春的痴狂也是有理性的。痴狂于某首歌,因为歌里写着自己的心情和梦想;痴狂于某明星,因为他(她)的成长与成功夹带着自己追逐的某些东西,已得到的或未得到的。我们看似浪漫的做法其实包含了很多现实的无耐。坚持于自己的梦想,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找一份万众瞩目的工作,赚令人咂舌般多的钱,然后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买辆车然后带上家人去旅行。在痴狂中,我们心安理得。是的,我们是狂人,有梦想的痴狂者。
  我们叫青春,个性的青春。为了个性我们几乎不惜一切代价。"天空没留下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不管结果是什么,我们努力过,都会坦然接受。这就是我们的个性。"有所作为,至少我为了梦想不会逃避,活得畏首畏尾,绝不觉得惭愧。"这句歌词真的写得很好。
  我们的名字叫青春!
  青春无所畏惧,青春无所不能!

痴狂篇二:徐志摩:毕生行为都是诗,一生为爱痴狂


  徐志摩从小有“神童”之誉 新月社何时成立成谜
  公元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保宁坊第四进院子的楼上。他父亲给他除了按谱名用字取名章塘外,又取字檩森,小字幼申。"檩森"即幼申的谐音,不过字面上看起来文雅些。志摩这个名字,是他北大肄业赴美之前自己取的。
  徐志摩童年时,正是中国新旧学制交替的时期,科举虽已废除,地方上的新式学堂尚未开办,大都仍是入私塾读书。徐家是大户人家,有家塾。志摩四岁入家塾开蒙,业师孙荫轩先生。1907年,硖石开办小学校,叫开智学堂,徐志摩即转入该校读书。成绩全班第一,有"神童"之誉。
  提到徐志摩,就不得不提新月社,提及新月社,不能不说聚餐会。就新月社的来历,徐志摩明确说过:“最初是‘聚餐会’,从‘聚餐会’产生新月社”因此,既可以说聚餐会是新月社的前身,也可以说新月社是由聚餐会发展而来。
  那么,他的这个聚餐会是在什么时候成立的?目前尚存争议。一种说法是1923年初,也就是在他回国之初。具体地说,是在这年的3月。甚至有人干脆说,新月社成立于此时;一种说法是1923年年底,即他回国一年之后。
  徐志摩1922年深秋返回国内,随即应邀四处演讲,除了在清华演讲《艺术和人生》外,他还在文友会上做题为《我对威尔斯、嘉本特和曼殊斐尔的印象》的英文演讲。次年1月,他在“罗文干事件”中撰文支持蔡元培;春天,他经恩师梁启超介绍,在北京西单牌楼石虎胡同七号松坡图书馆(梁启超任馆长)英文部谋到了一个英文干事的差事,他自己,就寓居于此。如果第一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他就应该是在这个时候,组织成立了聚餐会。
  1922年5月,徐志摩“得罪”了郭沫若,由此和创造社交恶,而此事件最直接的后果,是他和胡适走得更近了。之后又不经意间开罪了文学研究会,使他认识到,他其实和他们无论是在艺术主张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事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他在胡适身上,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共同点:平和、诗性、唯美和绅士。显然,他与他是可以为伍的。
  因此,在参与了种种活动,与各种人打了交道,特别是和创造社有了过节之后,徐志摩的身边渐渐聚拢了一些胡适般志同道同的“同志”,形成了一个有相近出身、相近阅历、相近教育背景、相近志趣、相近文艺追求的自己的小圈子(或称小团体),有了这样的小圈子或小团体,徐志摩才会自然而然地组织成聚餐会。
  当然,这里的“聚餐”,并不限于吃吃喝喝,也在吃喝之余诵诗作画、浅吟小唱。这从徐志摩的一首名为《石虎胡同七号》的诗中可以感受得到,诗中写做一个“神仙似的酒翁”,是快乐而逍遥的,但却不是徐志摩、胡适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正如徐志摩在《天下本无事》一文中所说:“我们决心要为艺术牺牲”。也就是说,他的人生目标是要为艺术的,他不可能长久沉浸在荡漾着无限温柔的“小园庭”中。于是,在聚餐会基础上成立的新月社,便有了明确的艺术宗旨和人生追求。
  张幼仪:“他一生遇到的女人里面,我最爱他”
  1900年,张幼仪出生在宝山县城张宅,父亲张祖泽(润之),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医生。张家原先很富有,到张祖泽这一辈就开始中落了,以致在幼仪七岁,父亲不得不带着妻子和儿女搬到南翔县居住行医。后来又从南翔搬到上海住家。幼仪就是从上海嫁到硖石徐家的。
  1913年,徐志摩在杭州府中学上学时,与张幼仪订婚。结婚还要再过两年。这年志摩十六岁,幼仪十三岁,正在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婚后张幼仪才知道,徐志摩对这桩婚姻并不满意,只是碍于父母之命或者说是张家的声势,才订婚并结婚的。婚后在婆家住了几年,有个佣人才告诉了她,徐志摩第一次看她照片时的情形--把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
  1920年冬,志摩在英国留学时,幼仪赴英与之团聚,转年夏两人分手,其时幼仪已有身孕。l922年2月24日在德国生下次子德生,西文名Peter(彼得),1925年3月19日夭折。同年张幼仪回国,将德生的骨灰带回硖石,葬在西山白水泉山坡。碑上用中西两种文字镌刻姓名与生卒年月日,中文为梁启超所书。
  幼仪在德国期间,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l926年初,应徐申如之命回国。理由是徐志摩要和陆小曼结婚,徐申如要当面听听幼仪的意见,若幼仪不同意离婚,他就不允许志摩跟陆小曼结婚。幼仪认为这是徐家给她很大的面子,欣然回国,在上海见到徐申如,当着志摩的面表示同意离婚。
  离婚后,徐申如认幼仪为寄女(干女儿)。幼仪的主要业绩,一是经营云裳服装公司,一是接办女子储备银行。徐志摩去世后,抚养儿子成人,成了她最大的职志。
  担任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副总裁,幼仪干得很漂亮,为她赢得了声望。也获得了财富,不过这已是志摩去世后的事了。
  1949年4月大陆解放前夕,幼仪来到香港居住。1953年8月与同住一楼、上下相邻的苏季子医师结婚。相偕飞赴日本东京,在某大酒店举行结婚典礼。l974年苏医生去世后,幼仪迁往美国与儿子一家共同生活。
  幼仪晚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促成了台湾版《徐志摩全集》的出版,这是世间最早的一套《徐志摩全集》。它的最大特点,是书中所收的徐志摩的整部著作,不是重新排版,而是将原书影印,另加页码统一编排,对原书中的错讹之处,每本著作后附校勘表更正。这是囿于当时的条件,无意中却保存了徐氏著作的原貌,真可说是功德无量。另一个是给自己的侄孙女讲述了自己的一生,使这位侄孙女写出了她的传记,一本名为《小脚与西服》的英文著作。
  1988年1月21日,张幼仪以八十八岁高龄去世。
  林徽因:“徐志摩爱的是诗人浪漫想象出来的林徽因”
  在徐志摩的婚恋中,传得最广的,最神秘的,说道最多的,是与林徽因的恋情。深挚是有的,恐怕不会有人们想像的那么豁朗。林徽因既不回避,他人也不必遮掩,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探究。
  林徽因原名徽音,16岁时随父赴英并游历欧洲大陆。转年回国。1924年6月赴美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1927年暑假后人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l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领事馆结婚。8月返国,受聘于沈阳大学建筑系。
  在伦敦,徐志摩陷入与林徽因的恋爱中。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
  1931年初,志摩来到北平教书,林徽因肺病加重辞去东北大学教职,在北平西山养病之后。初到北平,志摩也未料到林会因病不回沈阳。
  这一阶段,两人之间的交往实在是太频繁了。林在西山养病时,志摩一次次地去看望,林回到城里以后,一起赴宴,一起看戏,一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平日更是屡屡造访。几乎可以说,徐志摩一到北平,就投入了林徽因的感情的怀抱。
  当年徐林两人感情的发展,已到了对梁思成的家庭构成威胁这样危险的地步。这样的感情,就是用最严格的定义来衡量,也得叫做爱情了。
  徐志摩遇难后,梁思成和张奚若代表北平的朋友去济南处理善后事宜。梁思成从失事现场带回一块飞机上的残片,林徽因一直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直至逝世。
  爱上有夫之妇陆小曼:陆小曼花销大 几百大洋都养不起她
  1922年,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
  陆小曼和徐志摩相恋,有许多名分上的障碍。对于有教养的女人来说,最不屑为之的,是步他人的后尘。不光是道义上的约束,也有心理上的考虑。步其后尘必然蒙其尘垢,要擦拭就要擦拭个干干净净。徐志摩与张幼仪已正式离婚,后来相恋的女子是林徽因,陆徐相恋,套用一句老话--这江山得自李闯,并非得自大明。
  两人的热恋,很快就在北京社交界传开了,很快小曼的母亲就知道了,很快王赓也知道了。这一时期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厅长,有一种说法是,王赓扬言要杀徐志摩,怕是一种世俗的想像。不用说杀,光王赓知道后,徐王两人关系的尴尬,就足使志摩出国避一避了。
  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早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
  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要从父亲处拿钱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
  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
  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家庭的花销。陆小曼之所以会养成这样大手大脚的毛病,是因为她出身名门,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因而养成小姐脾气。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
  坠机身亡:事发前陆小曼曾有预感
  1930年冬,徐志摩辞去上海的教职,抱着“另辟生活”的愿望,应邀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并与陈梦家、方玮德一起创办《诗刊》季刊。而留在上海的陆小曼照旧纵情享乐,并不断写信向徐志摩要钱。
  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连续打电报催徐志摩回沪。11月11日,徐志摩搭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南京,于13日回到上海家中。不料,夫妇俩一见面就吵了起来。11月17日,徐志摩晚上和几个朋友在家中聊天。陆小曼依然很晚才回家,而且喝得醉眼朦胧。徐志摩见此窝了一肚子火,但当着朋友的面又不便发作。第二天,徐志摩好心劝导陆小曼,陆却恶语相伤。
  据郁达夫回忆说:“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徐志摩一怒之下,负气出走。18日,他乘早车到南京,住在朋友何竞武家。他本打算再乘张学良的专机回北京,但临行前,张学良通知他因事改期。徐志摩为了赶回北京参加19日晚举行的林徽因的学术讲座,便托人疏通关系,于19日早上免费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一架“济南号”邮政班机,飞往北京(当时称北平)。
  登机之前,他还给陆小曼留了一封短信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当天11点35分,飞机飞至济南上空时,遇到了大雾天气。为了寻找航线,驾驶员不得不一再降低飞行高度。就这样,灾难在一瞬间发生了,飞机一头撞到了济南西南的北大山上,立即爆炸起火,徐志摩和机上的两位驾驶员一同罹难。
  还值得一提的是,据陆小曼的表妹吴锦回忆,陆小曼曾多次跟她讲起一件奇怪的事:徐志摩坠机的那天中午,悬挂在家中客堂的一个镶有徐志摩照片的镜框突然掉了下来,相架跌坏,玻璃碎片散落在徐志摩的照片上。陆小曼预感到这是不祥之兆,嘴上不说,心却跳得厉害。第二天一早,南京航空公司的保君健就跑到徐家,给陆小曼送来了噩耗……
  徐志摩遇难的消息迅速传开,他的生前亲友及文化界、教育界等各界知名人士纷纷赶来吊唁,有的送来挽联,有的写出悼念文章。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挽联这样写道: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这一挽联高度概括了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同时也对他的死作出了乐观的阐释。
  在众多悼念文章中,陆小曼的文章最引人注目。她在《哭摩》一文中,愧悔交加,痛彻心扉,字字血、声声泪…
  尽管陆小曼在行为上有不少可指摘之处,但她的这片真情却异常感人。而且,自徐志摩去世后,她也如梦初醒,一改常态,终生素服,不再去任何娱乐场所,在生活上有很大改变。倘徐志摩天上有知,也一定会为此感到欣慰的吧。
  (本策划摘自《徐志摩传》,《徐志摩新月社》。)

痴狂篇三:小学作文_我为好书而痴狂

  我为好书而痴狂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我每时每刻都需要读书。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可以化为我人生之路上的精神驱动力。每有空闲,我总是手不释卷,不断充实自己的闲暇时光。书,是我的好朋友。
  ——题记
  (一)
  论好书
  好书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好书就是指好的书,好看的书,适合自己的书,并且是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益的书。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好书。
  (二)
  追忆:“吃”报、“吃”书之旅
  4岁时,幼儿园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一天都带一张报纸来,每一天都用框框画出自己认识的字。
  开始时,我认为这很简单,而且对这个任务感到十分的新奇。可是我错了,一看到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字就厌倦了,而且我认识的字又不多,画的框框总是屈指可数。我十分地烦躁,心想:这样下去是不对的,我的认识这张报纸上的所有字!于是,我每天回家都把小小的头埋进了大大的汉字卡片堆里:“一、二、三……天、日、月……”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付出的努力终不负期望:第一天我只认识十六个字,第二天我就认识了二十七个字……读报的坚持是我在读书上迈出的第一个脚印。
  4岁半了,我长高了一些。
  那天,我发现阳台旁边那个很大的柜子够得到了,惊喜之余,满怀激动地打开一看——哇,这么多的书!
  迫不及待地抽出一本书来看,却不知那书是本老书,一下子撕了一道长长的裂缝。妈妈闻声赶来,教训了我一顿。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懂得了珍惜书本。
  (三)
  经历:小书虫的日子
  现在,我爱看书简直成了迷:谁要是有好书,我一定得借来,啃上个半天才肯还回去。最近,班里流行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一同学家有好多此类书,我就一次性借过来,看完一本还一本,前后不到两个星期,统统被我吞下肚。到闺蜜家去做客,参观她的房间时,我发现她家有“马小跳系列”的全套丛书,便不顾一切地借回家里看。下课时,除了必要的外出,我总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眼睛紧紧地盯着手头的书;自修课,作业一做完,心爱的书又捧在了手心;更不必说在家的日子了……
  如今的我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每周看书的最高纪录已经达到58本。
  在读书之路上,我回头望了一眼,发现起点,早已消失在地平线了……
  (四)
  期待:爬格子生活
  书是我的血液,是我生命的支柱。不能没有你,我最最心爱的书。将来,如果能让我自由选择职业的话,我期待与书为伍,更期待成为书的主人。能每天与书相会,倾听作者的心声,交流彼此的理念;能每天将自己的所思所得与人分享;更期待不久的将来,手头的那一个个小铅字,爬上写字台,攀上书柜,走进图书馆,遍布千家万户。
[小学作文_我为好书而痴狂]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59682/

推荐访问:一世痴狂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