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朗诵]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5-09 10:09:40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1:《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范本


  引导语:《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作为老师,怎么才能更加生动形象的讲完这节课,让学生更高效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范本,欢迎大家参考改正。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范本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范本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2: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_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赏析这首诗以巧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表现主题思想的写作特点。
  3、感受作者蔑视权贵不同流俗的反抗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 教学难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式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2000年底,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将“剡溪”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这条古水道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往来期间,那一山一水无不寄托着诗人们浓浓的诗情。难怪“诗仙”李白做梦都要飞度镜湖、飘临剡溪。今天,我们就走进诗人的梦境,由剡溪去领略天姥山的仙境美景,感受诗人的浪漫情怀和高远的追求。
  二、 解题
  【问】大家都知道:好题一半文,好的题目能带给读者若干启示与喜悦。那么,我们能从诗题中读到些什么呢?
  (提示:“梦游”是一种表现手法,并非真梦。本诗既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吟”是古诗中的文体,内容多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多样,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留别,留恋作别。此诗是一篇临别赠友表心情制作。)
  三、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 、个别朗读(请学生读)
  2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做好圈点勾画)
  3 、集体朗读(提示:注意读音及音节的停顿)
  4 、预习检测(结合资料书检测重点字词的意思)
  5、带着问题集体默读,整体把握。
  【问】本诗分为三层,请概括每层的层意?
  明确:1、入梦之由 2、梦中奇景 3、梦后嗟叹
  四、问题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诗人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呢?
  明确:神奇、可睹。
  2、 诗人怎样描写登山的游程?
  (讨论后明确)
  3、、诗人怎样叙写仙境的神奇?
  (学生找出意象,试用现代诗歌化的语言描述其景,后教师明确)
  4、、神仙的世界固然美好,但人总要回到现实。梦醒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嗟叹呢?
  (探究:言之有理即可)
  五、作业
  李白是个才子,但是在封建社会他却被排挤,不被重用,难道只有李白的命运是这样吗,中国古代文人,他们的命运怎样呢,请大家写一篇小探究文,谈谈你的观点。
  附:(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入梦之由神奇、可睹(对比、夸张)
  流连天姥(凄清、幽静、高大奇险)
  梦中见闻目睹仙境(神奇、壮丽、和谐美好)
  梦破神伤(痛苦、惆怅)
  梦后嗟叹向往自由,蔑视权贵(主旨)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3:《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_《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解题:
  1、解题
  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所以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作者分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二、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诗作的思路,并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鉴赏“梦游”,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
  三、理清诗歌思路
  (一)听录音,然后用课文语句回答。
  ①入梦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二)试用几个词语概括诗歌的脉络。
  (既然诗歌主体是梦游,诗人首先交代了为什么梦。所以诗歌首先交代梦因,接下来当然是梦游的过程《梦程》,最后的“安„„„”是诗人梦游后的感悟,我们可以称之为梦悟。)
  梦因——梦境——梦悟
  四、研读第一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
  2、朗读思考:天姥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发作者去游历呢?用一、二词语概括。 神秘、高大(夸张、对比、衬托) 提示:抓住个别意象,进行整合。“明灭”、“连天”“拔”
  3、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姥山的特点。(修辞、表现) 夸张、对比、衬托。
  五、研读第二段
  1、集体朗读
  2、思考: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 提示:以地点和时间作为划分依据
  月夜渡湖: 时间:夜 地点:镜湖。写诗人在月光照耀下飞渡镜湖的情景。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夜)
  山之日景: 时间:天亮了。黎明时分,诗人著履登山,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壮观雄奇 (青云梯、红日、天鸡鸣叫。)
  山之夜景: 时间:夜,地点:山。神奇迷离,甚至恐怖的。( 熊咆龙吟电闪扉开、烟雾笼罩)仙人登场: 地点人物皆变。金银台、霓为衣、骑凤作马、老虎奏琴、鸾凤驾车、仙人济济一堂。富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每个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分工,字数约150字以内) (1)、各个画面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二词语概括。 (2)、请你用独特的手法描绘各自画面的意境。 你可以设想自己是李白然后去描绘, 你可以从摄影师的角度去描述,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5627/

推荐访问:梦游天姥吟留别朗诵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