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欲影评]生之欲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7-22 10:00:03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生之欲篇(一):生命生命课文原文


  《生命生命》是现代作家杏林子的散文,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生命生命》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旋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眼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动了,可是那双翅膀在我手中挣扎,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许多年前,有一次,我借来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生命生命》教学案
  【教学设想】
  教学《生命 生命》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以及语文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指导。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们做个游戏,请大家双手捧胸,双眼合闭,静心感受或聆听自己的心跳。然后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学生自由谈感受)人的生命细算却只有两万多天,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是死亡。今天我们读的课文也跟这生命有关,题目是《生命 生命》(板书),文章的作者杏林子12岁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读一下这篇文章,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杏林子对“生命”这个人最宝贵的东西有何感悟呢。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思考: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三、交流探讨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思考:
  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明确:
  ⑴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飞蛾:求生之欲望。
  香瓜子:生命之顽强。
  心跳:生命之可贵。
  ⑵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要使生命“有意义”“有价值”不辜负生命意味着要为生命而“奋斗”。
  2、其实,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事物能引发我们思考“生命”这一话题。下面,就请大家从社会、生活、历史或文学作品中找一些能引起对“生命”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的例子,说说能引发那些思考?先分小组交流,再在组内推举一位讲得精彩的同学作全班交流。

生之欲篇(二):《永恒的敌人》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永恒的敌人
  冯骥才
  ①我面对着雄伟浩瀚、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心里的问号不是这二百三十万块巨石怎样堆砌上去的,也没有想到天外来客,而是奇怪这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竟是一座坟墓。
  ②当代人的生命观变得似乎豁达了。他们在遗嘱中表明,死后要将骨灰扬弃到山川湖海,或者做一次植树葬,将属于自己最后的生命物质,变为一丛鲜亮的绿色奉献给永别的世界。当天文学家的望远镜把一个个被神话包裹的星球看得清清楚楚,古远天国的梦便让位于世人的现实享受。人们愈来愈把生命看作一个短暂的兴灭过程。于是,物质的享乐主义便成了一种新宗教。
  ③但是,不论你是怎样一个坚定的享乐主义者,抑或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你还是被他们建造的这座人类史上最大的坟墓所震撼——不仅由于那种精神的庄严,那种信仰的单纯,更重要的是那种神话一般死的概念和对死的无比神圣的态度与方式。
  ④古埃及把死当作由此生度到来世的桥梁,或是一条神秘的通道。他们相信只要保存遗体的完好,死者便依然如同在世那样生活,甚至再生。按照古埃及人的说法,世间的住宅不过是旅店,坟墓才是长久的居室。金字塔的庞大与坚固正是为了把这种奇想变成惊人的现实。
  ⑤永生,就是生命之永恒。这是整个人类与生俱来最本能、也是最壮丽的向往。
  ⑥远古人的陵墓都是用石头造的。石头坚固,能够耐久,也象征永存。然而四千五百年过去了,阿布辛比勒宏伟的神像已被风沙倾覆,尼罗河两岸大大小小几乎所有的金字塔,都被窃贼掏空。数不尽的木乃伊成为古董贩子们手里发财的王牌。不用说木乃伊终会腐烂,古埃及人决不会想到,到头来那些建造坟墓的石头也会朽烂。金字塔上的石头一块块往下滚落,斯芬克斯被风化得面目全非。这叫我想起中国人的一句成语:海枯石烂。站在今天回过头去,古埃及人那永生的信念,早已成为人类童年的一厢情愿的痴想。
  ⑦永恒的敌人是什么?它并不是摧残、破坏、寇乱、窃盗、消磨、腐烂、散失和死亡。永恒的敌人是时间。时间不会无止无休地载运任何事物。时间的来去全是空的。在它的车厢里,上上下下都是一时的光彩和瞬息的强大。时间不会把任何事物变得永恒不灭,只能把一切都变得愈来愈短暂有限和微不足道。
  ⑧当我再次面对着吉萨大金字塔,我更强烈地为它所震撼。我明白了,这埋葬法老的人类最伟大的建筑,并非死亡象征,乃是生之崇拜,生之渴望,生之欲求。
  ⑨金字塔是全人类的最神圣的生命图腾①!
  ⑩想到这里,我们真是充满了激情。也许现代人过于自信现阶段的科学对生命那种单一的物质化的解释,才导致人们沉溺于浮光掠影般的现实享乐。有时,我们往往不如远古的人,虽然愚顽,却凭直觉,直率又固执地表现生命最本能的欲望。一切生命的本质,都是顽强追求存在,以及永存。只有穿过死亡,才能永生。那么人类所需要的,不仅是能力和智慧,更是燃烧着的精神与无比瑰丽的想象!古埃及人虽然没有跨过死亡,没有使木乃伊再生,但他们的精神已然超越了过去。
  ⑾永恒没有终极,只有它灿烂和轰鸣着的过程。
  ⑿正是由于人类一直与自己的局限斗争,它才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
  ——节选自《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注】①图腾:(totom)源于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此处应理解为“崇拜对象”。
  13.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人的生命有限,人死不能复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木乃伊和石棺石墓终会腐烂风化。但远古人类对永生顽强追求的精神,却仍然辉耀后世。
  B.作者意在提醒读者,人类在时间这个永恒的敌人面前是渺小而无能为力的,生命在时间长河中是十分短暂的,时间把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都变得愈来愈短暂有限和微不足道。
  C.作者通过瞻仰埃及金字塔,表达了这样一种意念:我们既不能像古埃及人那样苦苦地企盼死后进入天国,获得所谓生命永恒,也不能像现代人那样沉溺于现实享乐而缺乏精神追求。
  D.“正是由于人类一直与自己的局限斗争,它才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的意思是:人类就是在为自己有限的生命,即顽强地寻求存在而与那永恒的敌人——时间——做斗争的过程中而充满活力,不断进步的。
  E.由于人们重视信念、理想、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向往,才出现了众多伟大人物,成为各个时代的旗帜,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所以说,人的物质生命短暂,形骸不能永存。
  14.请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当天文学家的望远镜把一个个被神话包裹的星球看得清清楚楚,古远天国的梦便让位于世人的现实享受”这句话的含义。(4分)
  15.古埃及人认为“坟墓才是长久的居室”,他们建造了金字塔,而最终他们还是“没有跨过死亡,没有使木乃伊再生”,但作者却说“他们的精神已然超越了过去”。请问该如何理解?(6分)
  答案:
  13.BE(B项,作者意在提醒读者,尽管时间把包括人类生命在内的一切都变得愈来愈短暂有限和微不足道,但人类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要懂得对生之崇拜,对生之渴望,对生之欲求,这才是整个人类与生俱来最本能、也是最壮丽的向往。E项,因果倒置。)
  14.指古代人类对于未知的世界,包括宇宙和死后的世界,曾经予以了奇妙的幻想和想象(1分),而随着人类进入了科技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1分),这种幻想和想象便渐渐消亡(1分),取而代之的是今天人类对浮光掠影般的现实享乐的追求和沉溺(1分)。
  15.古埃及人不把生命存在看做永恒,而是把死亡看做是生命的永恒,(1分)他们建造金字塔正是对生的崇拜,对生的渴望和对生的欲求的过程。(1分)这是整个人类与生俱来最本能、也是最壮丽的向往,(1分)也是人类一直与自己生命的局限斗争的过程,(1分)而这个过程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1分)所以说古埃及人的这种精神已然超越了过去人们对死的看法和做法。(1分)

生之欲篇(三):初中语文说课稿的范文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的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生命,生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编排在鲁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六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并非易事”,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也将面对种种困难,这一单元的文章告诉我们怎样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不幸,是初一新生非常需要的,从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教材中的单元导读明确指出: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关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生命生命》写的都是寻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美好的人生。这篇散文,语多不赘,尽意而止,非常简洁,向你娓娓道来生命的真谛,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可以在作文选材方面有所收获。
  本单元是初中学段第一个单元,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另一方面要注意到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要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努力形成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
  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根据本课的特点,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
  意图。
  (2)学习从平常小事中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的写法。
  (3)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相关课外材料,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初读并不难懂,为了防止浅尝辄止,不但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意,而且要比较深入地研究课文,争取有更多的收获,所以把通过对三个事例的分析比较,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确定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这个教学重点。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生命这个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可能很少或者比较肤浅,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人生的问题并且真正有所收获,不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调动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和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三、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依据新课程标准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指导学生朗读: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本节课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语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力求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在读的过程中辨析作者选材的精当,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启发点拨:初一新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于养成,对新的教学
  方式也不够熟悉,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和组织者应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进行学习方法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学法
  1、朗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
  达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大胆发言,学会围绕中心明确表达自己的思考。
  3、联系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通过各种形式获取有效信息,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阔语文学习的思路。
  五、教学过程(一课时)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4分钟)
  我们播放的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与疾病和孤独为伴,却创作出了许多杰出的音乐作品。贝多芬有一句名言:扼住命运的咽喉。这位音乐家用音乐表达了与残酷命运顽强不屈抗争的精神。高尔基说,苦难是一所大学。是的,苦难可以使人遭受不幸,苦难也可以使人更深刻地思索人生,台湾作家杏林子遭受疾病的折磨,(学生看注释了解杏林子的情况)下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看看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思考。(板书课题)
  上课开始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提问学生在预习时有没有查阅到贝多芬的事例的?如果有让学生回答,如果没有教师简单介绍贝多芬的事迹。导语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贝多芬的事迹和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振作学生的精神,贝多芬的经历与本课作者也有相似之处。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自己崇拜的一位名人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事迹。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段浸着血汗的奋斗史,这方面的资料应该比较好找,并且也可以启发学生体会美好人生需要奋斗的道理。
  2、朗读课文——整体感悟(8分钟)
  (1)点名让学生准确读出以下词语 骚扰 小憩 茁壮 糟蹋 庸碌 辜负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课下注解和字典解决生字词,逐渐养成自学字词的习惯。
  (2)点名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停顿适当。注意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事例?飞蛾绝境求生,瓜子困境萌生,自己静听心跳。(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读音的错误,不恰当的停顿。板书。鼓励学生发言,不必拘泥板书内容。)
  (3)各自练读课文,要求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着重朗读最后三段,看看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
  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第二点思考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也就是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第三点思考的是要珍惜生命,为生命不懈奋斗。(板书。启发学生用原文回答,划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3、合作研讨——深入探究(20分钟)
  这篇文章写得都是寻常小事,作者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读来既亲切又发人深思。作者写得这三个事例是随意选择的吗?可不可以调换顺序?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小事吗?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今后作文方面能得到什么启发?下面我们仔细研究课文,争取得到更多收获。
  读完两遍课文,整体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之后,学生会认为自己已经读懂课文,这时及时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让学生可以跳起来摘到桃子”,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识规律。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事例,画出主题词或关键词,小组内朗读。这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朗读,关键词要重读,读出感情,特别是议论部分,要用深情的,赞美的语气朗读。
  关键词 生之欲望 生命力 生命(或奋斗)
  第一个事例的主题词是生之欲望,强调凡是生命都有强烈的生命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第二个事例从生命诞生的角度去说生命力之强大。第三个事例是静听自己的心跳,这时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自然引发出了作者对自己生命的思考。这个题目可以培养学生辨析的能力,读课文不至于囫囵吞枣。在前一问的基础上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应该有思路,言之成理即可。
  (2)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事例?
  说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人了。学生谈不透时,教师可引导: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为什么不举狮子,大象等庞然大物、只说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这样排序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作者写的都是平常小事,却引发出深刻的哲理。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包涵深刻道理的小事?学了这篇课文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收获?
  启发学生联系以往的生活和作文经验,谈出自己的收获。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受课文内容的限制,举例时选择与课文内容相似的例子,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谈。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第二问的目的就是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启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学会挖掘生活中平凡小事蕴含的意义,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的好处。这方面的学习要在课后延伸,与学生的课外练笔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选材,解决学生写周记“无米下锅”的问题。
  (4)本文题目《生命 生命》改成《生命》好不好?为什么?
  本文题目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呼唤,流露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如果改变就没有这样的效果。可以引导学生谈出不同见解。联系作者的特殊经历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用深情的、呼唤的语气朗读课文题目,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朗读全文。
  小结研讨的内容。
  4、联系材料——拓展提高(12分钟)
  设计一:一名沉溺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13岁男孩小艺(化名),选择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站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一个花季少年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请你结合学习课文的收获,以“小艺,我想对你说”为中心内容说一段话。杏林子的人生是不幸的,因为她从12岁开始就饱受疾病的折磨,杏林子的人生是精彩的,因为她努力写作,勇敢奋斗,让自己的生命焕发了光彩。根据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你能不能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重点引导学生从珍惜生命的角度去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对话的形式来让学生谈思想上的收获,有预设的听众,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
  第二个问题联系学生的课前预习及平时的积累,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可以举,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的问题。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学习的鲜活材料,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
  教师不可能通过一课时的语文教学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如果能通过研读课文,链接相关材料让学生对生命或深或浅有一点理性的思考,哪怕是开始思考,这堂语文课的情感价值目标就算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设计二:对比阅读:将这篇课文跟课后附录的同题文章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本题进行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也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中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学生喜欢哪篇文章应该尊重个人不同的爱好,关键要启发学生回答出“为什么”,要求讲出点理由,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结束语 人生是一个深奥而复杂的命题,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人生书写着自己的答案。“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这是战士雷锋的回答;“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革命者裴多菲的回答;“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回答;“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这是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回答……同学们想用自己的生命写出怎样的人生答卷呢?大家从现在就开始认真地思考吧!
  5、布置作业(1分钟)
  (1)将搜集的资料经过选择整理到阅读笔记上。
  (2)注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平常小事蕴涵的意义,准备写作周记。
  六、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杏林子
  飞蛾绝境求生 生之欲望
  瓜子困境萌生 生命力
  自己静听心跳 生命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55397/

推荐访问:生之欲影评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