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关于钓鱼的诗句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7-13 19:00:07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一:[关于钓鱼的诗句]优秀诗歌:钓鱼组诗

  只做垂钓者
  与妻子发生矛盾
  我从不和她斗嘴。我喜欢来到河边
  去抛竿引线
  与水中的鱼儿斗智斗勇
  都说,愿者上钩
  其实,没有一条鱼儿愿意上钩
  我洒下的是诱惑
  就像世间的人
  抵挡不了诱惑,就当俘虏和囚徒
  科学家研究,鱼的记忆只有七秒
  所以,他们面对死亡
  才会这样前赴后继
  而这,恰恰是对我的诱惑
  我远离城市的烦躁和繁华
  我只坐在这水和空气的交界处
  静静的,看着浮标
  做一名痴情的垂钓者
  另一个垂钓者
  与其说他是一位垂钓者
  倒不如说是一位杂技高手
  他能把鱼儿调教的异常听话
  他的甩钩和鱼儿的咬钩异常默契
  鱼儿一条一条被他叫到岸上
  鱼儿蹦蹦跳跳的
  又被他请进网兜里
  好像他只是让鱼儿集中在一起开会
  他最潇洒的动作是,临走之前
  把网兜翻过来,把所有的鱼放生
  他说,不和你们玩了,我回家了
  你们也该回家了
  他又说,鱼儿,谢谢了
  我钓的是寂寞
  你们却给了我那么多的快乐
  然后,做了一个幽默的动作
  手一挥,转身离开
  垂钓者就要风雨无阻
  我决定做一名垂钓者
  风雨无阻。面对一河之水向西流
  珍惜时间
  珍惜与每条鱼儿的缘分
  我争取到大量的休闲
  不陪妻儿,不陪电视和网络
  我全身轻松和清静
  来赴一场美人鱼的约会
  不怕不钓,就怕钓上瘾
  我把钓鱼变成了行为艺术
  我的背影,我专注的眼神
  将成为一座伟大的雕塑
  做一个幸福的垂钓者
  我要把我的收获与爱我的人分享
  滋补他们的身体和心灵
  作为垂钓者,这是我的责任

二:[关于钓鱼的诗句]小儿垂钓古诗


  《小儿垂钓》
  朝代:唐代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唐诗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三:[关于钓鱼的诗句]小儿垂钓古诗赏析

  导语:关于小儿垂钓古诗赏析,烈日当头的正午,诗人胡令能信步走在乡间小道上。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原文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1,侧坐莓苔草映身2。
  路人借问遥招手3,怕得鱼惊不应人4。
  词句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lún):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méi):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问路。
  应(yìng):回应,答应,理睬。
  白话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创作背景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整体赏析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较少,因而显得可贵。本诗分垂钓与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形:垂钓,第三、四句重在传神:问路。
  第一、二句,“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让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听问路,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43438/

推荐访问:春天的诗句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