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人物访谈]创业人物

来源:童话寓言 时间:2018-07-09 10:00:03 阅读:

【www.bbjkw.net--童话寓言】

第一篇创业人物:白手起家创业人物故事

  社会上有很多白手起家的人,大家阅读过他们的故事吗?以下是小编整理好的白手起家创业人物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名女富二代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1】
  周群飞,1970年出生于湖南湘乡,香港户籍,蓝思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人。从事玻璃制造20余年,掌握了一套特种玻璃加工生产工艺。从做手表玻璃起家,成为“手机玻璃大王”。2015年3月30日,蓝思科技已经高达每股70.98元,公司董事长周群飞手中所持的5.92亿股市值也高达420.2亿元。周群飞成为新的中国女首富。
  打工妹变成中国女首富
  15岁的打工妹,30年间变成身家400亿元的中国女首富,你正在见证一个在中国发生的、真实的造富故事。
  2015年3月18日,蓝思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交易。像众多A股新上市公司一样,蓝思科技也拉开了股价连续涨停的序幕。
  45岁的“手机玻璃女王”、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持有公司5.92亿股,占总股本的87.96%。资本市场上已经急不可待地预测,蓝思科技股价在首日达到44.02%的涨幅上限之后,至少能走出8个涨停板,股价达到70元以上,那时周群飞的持股市值将达到420亿元。而2015年福布斯亿万富豪榜上,内地女首富为房地产商、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陈丽华家族,身家为61亿美元,约合375亿元人民币。
  换句话说,对于周群飞而言,变身中国女首富只是时间问题。
  位于湖南浏阳的蓝思科技,主营业务是视窗防护玻璃。视窗防护玻璃是一种玻璃镜片,多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相机等电子产品。
  眼下,蓝思科技的大客户包括苹果、三星和华为等,2014年营业收入144.97亿元,净利润11.76亿元,其中对苹果的销售收入为68.8亿元,占营收的比重为47%。近三年,苹果一直是蓝思科技的最大客户。
  蓝思科技上市让周群飞火了,特别是一个段子在网上疯传之后:
  “农村寒门出身,背井离乡到城市某工厂打工。历任老板的小三、二老板娘、正牌老板娘。做正室后不久,说服老公为她新开一家公司。成立不久,挖了原工厂绝大多数中高层,及全部客户。然后,和老公离婚,独自经营。如今公司即将上市,她可能成为新的中国女首富。这是听过最励志的小三成长史。”
  自1993年创业20余年来,周群飞极少接受外界采访,那么周群飞到底是怎样走到今天的呢?
  自称“没有高调的资本”
  周群飞的老家,位于距湖南省湘乡市近60公里的群山之中。在湘乡坐上到壶天镇的汽车,在山路上颠簸近两个小时后,还要走上4公里左右的山路才能到达。
  周群飞还有两个叔叔住在这个小山村,其中一个就住在周群飞家隔壁。周群飞家两层的房子是在1990年建的。后来周群飞全家(父亲、哥哥和姐姐)都去了深圳,房子就几乎没人住,现在院子里早已长满荒草。
  隔壁婶婶说,周群飞5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在上个世纪60年代因做炸药出现事故,致使双目失明,手指也被炸掉了两根。周父很聪明,年轻时候就是个篾工,会做竹背篮。事故后,周父就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三个孩子,还供养他们读了一段时间的书。
  3月18日蓝思科技上市仪式结束后,周群飞在接受访问时说,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他请人教她念三字经,要她抄写《增广贤文》。周群飞称,自己比较喜欢去搞创新、研发,跟她父亲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父亲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他拜过很多师傅。
  和外界公开的说法不同,周群飞婶婶说,周群飞实际上是出生在1971年,而不是1970年(编注:后面提到的年龄均按1971年算起)。婶婶夸赞说周群飞从小帮家里做各种家务。周群飞在上学时,每天背着竹篮到山上砍柴、砍竹子、打猪草,然后回家喂猪、喂鸡。
  家里很穷,父亲又行动不便,周家靠编竹背筐和种水稻,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因为生计艰辛,周父曾有过几次轻生的举动,但最终都被人救了下来。
  周群飞小时候的同班同学、后来跟周群飞一起去深圳打工的王君骐(化名)透露,因为付不起学费,周群飞的哥哥和姐姐小学还没读完就要开始为生计忙活,而周群飞则在当地的山坪中学读完了初二。
  2001年,不到70岁的周父在深圳去世,周群飞将其送回老家安葬。
  “得意时不要太得意,失意时不要太失意。”周群飞父亲的教导让她终身受益。外界普遍认为周群飞低调,周群飞称自己没有高调的资本。
  15岁外出打工 一直想出人头地
  或许是因为生计分神,周群飞上初二时的班主任蒋次锡说,当时班级有80余人,周群飞的成绩属于中等。
  蒋次锡称,周群飞那时候给他的印象是沉闷、内向,而且还有些自卑,很少愿意找同学交谈。但周群飞的同龄好友王君骐却觉得周不是很自卑,也不是不愿交谈,只是因为要忙着帮家里干活,没时间闲聊。在王君骐印象里,周群飞很能吃苦耐劳,而且也一直想出人头地。
  这与周群飞在接受访问时的说法颇为契合。“因为我家里比较困难,那个时候属于比较自卑的,还有一点清高。老师是非常赏识我,给我很多机会。”周群飞说。
  但周群飞在读完初二后就辍学了,那时她刚过15岁。王君骐说,周群飞辍学后就选择了外出打工。周群飞的表舅当时在广东做桥梁建筑的活计,就把她介绍过去帮忙看守工棚。做了四个多月后,周群飞跟一个同乡女孩去了深圳澳亚光学工厂打工,当时那个工厂主要做手表玻璃。于是,周群飞白天打工,晚上去读夜校。
  那个时候正是南方打工潮刚起,一部名为《外来妹》的电视剧火遍神州,而主人公赵小芸当时的成功故事,现在看来就是周群飞的最好预演。不过,周群飞的生意无疑更大。
  周群飞初到深圳本来是想学服装设计,因为当时家乡嫁女流行的嫁妆就是缝纫机,跟她一起长大的闺蜜都去学了缝纫,“那时,我也爱美,在村里时就爱穿新衣服和高跟鞋。”
  周群飞的婶婶说,周群飞去深圳打工一去就是两年。1989年春节回家探亲时,周群飞就已经成为厂里不大不小的管理人员之一。在家过节时,周群飞也向婶婶抱怨过工作的辛劳,还给她看过脚上磨出的水泡。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2】
  穷怕了,我是怎么走上餐饮这条路的
  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就业状态却越来越紧张。而同时新一批年轻人,90后已经出来早早的创业,而00后还沉浸在生活的快乐中。
  我出生的条件可能是当时最困难的时候,上学时家里最困难的时候连一块钱的学费都叫不出了。家里除了能吃饱外,就没有什么剩余的钱了。每年暑假勤工俭学,有钱人家交钱,我们只能到处捡垃圾去卖。
  母亲务农,一个人10亩地,像男人一样犁地,那时候因为没钱,所以也不敢叫骡子犁地,更不敢叫拖拉机,因为费用高,只好叫老黄牛,或者小一点的就自己一镢头一镢头挖。每天早上6点起来,晚上8点回家。中午只会回来给我们做一顿饭。
  父亲在外做木工,但是恰恰就那么几年木工揽不到活了,陷入困顿,只好又做了一名泥瓦工,一年四季只能回家几次,而每次回来都只是农忙。忙完就走。
  在记忆里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上学时,拿着黄面馒头悄悄地吃完,然后看着别人在学校外买的菜夹馍和一些小吃,咽了咽唾沫,假装很不在乎。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站在了我面前,他问我在学校怎么样,然后从他沾满水泥的衣服里好久掏出皱巴巴的四块钱,这应该是他很久攒下来的,在当时简直太多了。他塞给我,我不要。最后还是给了我。那些钱被他反复摸过不知道多少次,还有他的汗泽。父亲塞给我钱,一声不吭地走了。我看到他在抹眼泪。我那时在上学期间最高档的饭也是他从工地领取的,舍不得吃的方便面。我一个月起一共吃过三包。
  那时候家里紧张,常常有人来家里要债,半天坐着不走,父亲倒是没躲债,但是只能说好话。
  那时候为了凑足我们的学费,父亲每年都要拉下脸去上门借钱,有些远远地看到父亲来就躲起来,有些还没等开口就直喊没钱,而有些直接指桑骂槐,让父亲无地自容。但是又有什么办法?
  我真的穷怕了,在同村的小伙伴面前都似乎低人一等,被很多人看不起也就算了,但是,还会职责父母养不起我们。那时候每年过节,我唯一能玩的就是拿在手里的手火花,就这样还没钱买,省着点玩。
  那时候村里人有些有电视机的,想看电视都会把我们关在门外,富人的孩子跟富人玩,而穷人的孩子也不一定跟穷人玩,因为大多数都在努力巴结富人,希望能得到他们的一点零食,一本好书。
  我上小学时还没意识到太多,唯一的爱好就是领着一帮子小伙伴做饭吃,这是我唯一能让他们和我玩的方式。那时候简陋,在野外挖个坑,弄个锅,自己弄调料,然后煮东西吃,算是小火锅的原型吧!
  上到初中,我已经严重意识到了穷的可怕。母亲一个人为了拉扯我们,能从大山沟下一捆一捆的背玉米,农忙后去工地拉沙子拉水泥。我不想上学了,这样不但拖累家里我也于心不安。那时候我特别喜欢雕刻,又喜欢做各种吃的,于是家里决定让我去上烹饪学校,学习餐饮雕刻。但是算计下来一年的学费也不便宜。这等于雪上加霜,虽然家里人一再地想让我上学,但我还是决定去打工。
  年纪轻轻的我,跟随着一个老乡来到了一个酒楼,开始了我真正的餐饮历程。从杀鱼开始,一步步到后厨管理。简单的杀鱼,应该是进入厨房的必修课,每一个都是从从这里起步,但是我杀的鱼比别人都好,因为勤快,杀的干净快速,又自愿的加班。得到了老板的充分信任。
  为了去跟别人学习,想尽办法巴结人家,虽然我个子高,大家都喜欢调侃,但是却没人愿意无偿的教你东西,于是我只能隔三差五的给别人买盒烟,然后别人干活时就允许我在边上看,我一遍看一遍记,记了满满一本子,晚上回到住所,一个人打开看,一边看一边琢磨。后来后厨的伙伴嫌弃我们伙食差,我便尝试着给他们去做菜,结果他们一个个都很喜欢。就这样,我一步步去学,去琢磨。在学习各种菜式时,我一直在做小火锅研究。几年下来慢慢积淀。
  我记得当我第一次给家里寄去我的工资时,家里人开心的表情,我知道我母亲在背地里哭过很多次,为我们在外边,担心操心。她有几次想来看我,但是自己一个人不认识字不认得路,也就作罢。
  在打工的这段时期,我积累了太多,但是工资远远解决不了我们目前的问题,家庭负担依然很重,父母渐渐年龄大了,他们再也不能那么无所顾忌的去打工挣钱,所以我必须改变现状,因此我决定了创业,而所需的资金又是个问题,没钱,就去天津,新疆当修路工,当模具工人。
  三番五次的资金积累屡受困难,让我更加萌生了必须创业的念头。于是便开始了我一波三折的创业经历。而现在的程大个小火锅,就是我这么一步步磨出来的。
  真的穷怕了,所以我很理解现在一些农村出来的,或者家庭条件不好的,或者很有独立精神想自己努力的这些同龄人。对他们天生有好感。我愿意帮助他们。所以开始了程大个小火锅加盟,因为大家走过的路,应该都很相同。我希望,我们都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让父母在村子里能抬得起头,让他们也能受到别人的尊敬,甚至羡慕的目光。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第二篇创业人物:成功创业人物故事介绍

  选择创业需要拥有很大的勇气,敢为人先有需要足够的魄力。看看成功创业人物故事,感受他们的创业精神,激励自己走向成功!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成功创业人物故事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成功创业人物故事(一)
  首富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首富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首富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首富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首富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首富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首富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首富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首富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首富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首富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首富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首富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首富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首富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首富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首富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首富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首富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成功创业人物故事(二)
  任正非,华为创始人、总裁,1944年10月出生于贵州省镇宁县,是中国最神秘低调的总裁。在他的带领下,华为挺进世界500强,2014年排行全球第285位,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带领华为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任正非的个人持股却不到1%。2015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排行榜中,70岁高龄的任正非排名第三,仅次于马云和马化腾。
  43岁的创始人
  任正非曾说过,他下海纯属出于无奈。从部队转业到深圳南油集团后,任正非的家庭和事业上都出了状况。他的夫人转业后进入南油集团领导层,而他所在的南油下属企业连续亏损,再加上父母与弟妹和他们同住产生的生活压力,最终导致家庭解体。
  在解决生活压力和创出一番新天地的双重动力之下,1988年任正非创办了华为,而启动资金只有区区的2万元,业务是销售通讯设备。
  任正非能在43岁的“高龄”勇敢创业,是源自他对通讯设备的精通。他19岁考上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尚未毕业文革就开始牵连,让他第二天早上立即回校。分别时,父亲脱下唯一的翻毛皮鞋给他,特别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在父亲的叮嘱下,任正非排除干扰,苦修数学、哲学,并自学了三门外语,奠定事业基础的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入门。后来,任正非入伍当通讯兵,参与一项军事通讯系统工程时取得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33岁时,他还因技术突出成就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山里走出的大学生
  回望任正非的人生路,最初,他只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任正非出生在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山区小村庄,那里最着名的就是黄果树大瀑布。父亲在北京上过大学,母亲念过高中,都当老师。任家有兄妹7人,任正非是老大。全家9口人全靠父母的微薄工资维持,吃饭实行分饭制,都有份,但都不多。任正非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发慌,却只能用米糠充饥。
  任正非结婚时,拮据的家境仍未改变。创办华为后,任正非和父母、侄子住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里,在阳台上做饭。为了节约钱,母亲只敢买死鱼死虾,晚上出去买便宜蔬菜与西瓜。
  最初两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代销是一种既无风险又能获利的方式,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公司财务有了好转。不过,任正非没有拿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改善生活,而是投到经营中,华为很快就进入了发展的轨道。
  大方的小气鬼
  任正非酷爱《毛泽东文选》,他重新注解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企业最重要的是将产品卖出去。
  为了销售,华为不吝投入,甚至不计成本:在与爱立信血战的黑龙江,华为派出人数多过对手十余倍的技术人员,在每个县电信局展开肉搏战。哪里出问题,华为人立即赶到现场。为拿下一个项目,华为会花费七八个月时间和与回报不符的投入……做法看似愚蠢,却能从跨国巨头手中抢下客户。
  2000年,华为参加香港电信展,邀请世界5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电信官员、运营商和代理商参加。2000多人往返一律头等舱或者商务舱,住在五星级宾馆,还拎走上千台笔记本电脑——为此,华为耗费2亿港元。这是华为第一次高调地在国际电信界展示自己的实力。事实证明,任正非的“出手阔绰”,得到了高额回报,2000年,华为开始大举全球扩张,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但任正非并非是挥金如土的人。1996年3月,为了和南斯拉夫洽谈合资项目,任正非率领一个十多人的团队入住贝尔格莱德的香格里拉。他们订了一间总统套房,每天房费约2000美元。不过,房间并非任正非独享,而是大家一起打地铺休息。
  任正非的大方,还体现在员工待遇上。3年前的2012年,华为赚了154亿元,却大手笔拿出125亿元作为年终奖,15万华为员工人均年终奖可达8.33万元!
  虎口夺食者
  众所周知,任正非在华为内部提倡“狼性”文化。他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榜样,“狼性”永远不会过时。“华为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从虎口夺食的历史,他面对的是老虎,所以每时每刻不能懈怠。”一名华为内部员工说。
  华为进军美国,就是一场经典的“虎口夺食”战。当年,华为的脚步一进入美国市场,在数据通信领域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的思科公司就开始阻击。2003年1月23日,思科正式起诉华为以及华为美国分公司,理由是后者对公司的产品进行了仿制,侵犯其知识产权。
  面对思科的打压,任正非一边在美国聘请律师应诉,一边着手结盟思科在美国的死对头3COM公司。2003年3月,华为和当时已进入衰退期的3COM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华为三康”,3COM公司的CEO专程作证——华为没有侵犯思科的知识产权。任正非在诉讼最关键时刻祭出的合纵连横奇招,瞬间令思科的围剿土崩瓦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从此,华为在美国的扩张,没有了拦路虎。
  跨国巨头合作伙伴
  毋庸置疑,任正非超乎常人的谋略和视野,是华为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华为与IBM的合作,就彰显了这一点。
  2007年初,任正非致信IBM公司CEO彭明盛,希望IBM公司派出财务人员,帮助华为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当然,华为将支付巨额费用。
  为什么要雇IBM?因为任正非注意到,虽然华为销售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净利润却逐年下降,他甚至不知道一个单子接下来是否会赚钱。尽管从2000年开始华为公司的财务部门已经参与成本核算,但是公司还是缺乏前瞻性的预算管理——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很难做到这点,但这却是跨国企业擅长的。
  不久,华为公司正式启动了IFS(集成财务转型)项目。与此同时,IBM正式把华为公司升级为事业部客户——在其全球几十家事业部客户中,华为是唯一一家中国企业。单纯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任正非的眼光,超出其他国内企业。
  IFS项目给华为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财务总监,他们把规范的财务流程植入到华为公司的运营流程,实现了收入与利润的平衡发展,这也是近几年华为虽然营收增长放缓,但利润的增长仍然不错的重要原因。
  从不接受媒体采访
  在中国的企业家中,任正非是最低调神秘的,从未接受过任何媒体的正面采访,从不参加评选、颁奖活动和企业家峰会,甚至连有利于华为品牌形象宣传的活动,他都一律拒绝参加。
  他说:“我为什么不见媒体,因为我有自知之明。见媒体说什么?说好恐怕言过其实;说不好别人又不相信,甚至还认为虚伪,只好不见为好。因此,我才耐得住寂寞,甘于平淡。我知道自己的缺点并不比优点少,并不是所谓的刻意低调。”他希望华为员工要“安安静静”的,不要到网上辩论,“那是帮公司的倒忙。”
  追根溯源,任正非这样做,是“文革”期间,任父受到批斗,导致他入伍后尽管多次立功,却一直没有通过入党申请。这让他习惯了不得奖的平静生活。文革结束后,“标兵”“功臣”等荣誉排山倒海向任正非涌来。受过去经历对心理素质的“打磨”,面对这一切,任正非早已淡定。
  首创人人股份制
  2011年12月,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论坛发布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篇文章,揭开了一个华为崛起的重大秘密:人人股份制。
  在华为的股份中,任正非只持有不到1%,其他股份都由员工持股会代表员工持有。如果你离职,你的股份该得多少,马上数票子给你。哪怕是几千万元的现金,任正非眼睛也不眨一下。但是你离开公司,就不能再继续持有华为股份。华为股份只给那些现在还在为华为效力的人。这样一种体制的设计,是全球没有的。
  任正非透露,设计这个制度受了父母不自私、节俭、忍耐与慈爱的影响。
  任正非还创立了华为的CEO轮值制度,每人轮值半年。此举为避免公司成败系于一人,亦避免一朝天子一朝臣。
  任正非总是流露出发人深省的危机意识,伴随着华为的高速成长,他开始为“发展太快,赚得太多”感到焦虑。2014年,华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达到460亿美元,利润高达54亿美元。深谙“过冬理论”的任正非,决意把“多余的钱”花到前瞻性领域。2014年,华为卖出了7500万部智能手机,仅次于苹果和三星,还铺设了全球46%的4G网络。任正非保守地抛出2015年的目标:“560亿美元以上的销售收入应该没有问题”。
  当被问及华为“成功的秘密”,任正非的答案是:华为没有秘密,任何人都可以学。任正非说,华为没什么背景,没什么依靠,也没什么资源,唯有努力工作才可能获得机会。任正非说,华为只是一棵小草,在把自己脱胎换骨成小树苗的过程中,还需要向西方学习各种管理的东西。
  成功创业人物故事(三)
  曹国伟是中国第一个由CFO成功变成CEO的人,现在又变成一个真正创业者。三次转身,背后的支撑力是什么?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或许能看到点什么。
  新浪CEO曹国伟入选美国《时代》杂志2011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同时入选的还有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这一刻,新浪与当今世界互联网的两个巨头站在了一起。
  《时代》评价称,新浪微博已成为中国最为开放的网络平台之一。
  在中国互联网的阵营中,自1998年张朝阳成为《时代》“全球计算机数字化领域的50名风云人物”开始,其后,2007年的马化腾,2009年的马云,2010年的李彦宏,都曾获得当年《时代》杂志的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的殊荣。
  回看中国互联网这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草根,富豪,天使投资,纳斯达克……屡屡成为关键词。而中国第一门户新浪的成长故事则充满了向上、领先、失落、突破的味道。
  但曹国伟给了业界诸多的意外。新浪的故事,许多人都猜对了开头,却没有猜对结尾。
  选择
  在新浪20层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的曹国伟坐在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后,忙碌着。他穿了一套藏青色的西装,但西装明显地大了一个码。寒暄间,曹国伟说春节后他瘦了十多斤,理由“就是想轻一点”。
  当然,在助手和一些朋友的印象中,曹国伟是个美食家。他对各种美食如数家珍,却很容易地控制了自己的体重。这个非常理性的人,在人生面对重要选择的时候,“实际上在很多复杂的环境里面,很难去做一个非常清楚的论证、评判,大的决定几乎都是凭直觉做”。
  而在1999年选择来新浪,对于33岁的曹国伟来说,却充满了偶然。
  1999年,曹国伟是美国普华永道的注册会计师。那一年,曹国伟被派到了北京,来指导普华永道对一家公司的审计工作。仅仅两周后,曹国伟就回了美国。当时,很多硅谷公司已经向曹国伟伸出了橄榄枝,邀他加盟。斟酌一番之后,他有点为如何选择最后的两家公司,举棋不定。
  与此同时,时任新浪CEO的王志东(也是新浪网的创始人)正在物色一个CFO,而曹国伟也在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他在硅谷已经呆了6年。曹国伟有颇多选择,有两家硅谷企业邀请他。曹国伟在选择上有些犹豫,于是便向一位社会经验丰富的老朋友请教,他就是时任新浪首席运营长茅道临。
  曹国伟告诉茅道临:“我想换工作了,你帮我看下哪一个更好?”听完曹国伟的介绍,茅道临觉得每个选择都很不错,但他还是建议曹国伟来新浪试试。曹国伟考虑了两天,就做出了选择,来新浪上班。那时候新浪的总部在美国,在一个仓库里面办公,与大厦鳞次栉比的硅谷没任何可比性。
  “我一直觉得,在美国,华人要往上走的话,总是有天花板,至少在那个时候是很明显的,而新浪是跟中国联系起来的一家公司。”尽管,1999年的中国互联网,显然没有今天这样风光。新浪、搜狐、网易初具雏形,马云创业的序幕刚刚拉开,腾讯的马化腾刚刚在2月份开发出了基于中文的QQ前身。
  曹国伟成为新浪主管财务的副总裁。半年之后,在他的推动下,新浪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并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门户网站。而新浪首创的,通过离岸公司控股内资公司上市的形式,也成为之后国内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的普遍模式,并被称为“新浪模式”。
  新浪在2000年完成上市后,曹国伟并没有“闪人”,而是做起了幕后英雄。
  因此,业界给他打上了内敛、严谨、富有逻辑等诸多标签,此外,他还极其低调,接受采访的频率也不高。有个颇有意思的细节,他出生于1965年11月10日,但在诸多媒体报道中,他的出生日期却是1969年7月。
  幕后英雄
  “我做过3任以上的CFO,这是在一般公司很少见的事情。一方面说明我在这个职位上还是很称职的,每任CEO都相信我能把这个职位做好,另外一方面说明我对这个公司还是有价值的。”曹国伟如此回顾他在新浪的早些年。
  在曹国伟的主导下,新浪网于2003年和2004年分别完成了广州讯龙以及深圳Crillion两大无线增值业务公司的重要并购,使新浪网一举跻身无线增值领域前列,并由亏损逐渐走向赢利。
  这里有一个背景需要交待,2004年,新浪的网络广告出现了瓶颈,虽然还在自然增长,但幅度已经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2005年,曹国伟被派去负责广告业务,那一年的第二季度,新浪就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那段时间,是曹国伟特别艰难的时期, “在IPO以后,我做CFO的时候,更多是做后端的管理,2004年兼做COO以后,我把前端跟后端都管起来,这两个角色是有分工和冲突的,比如管营销,要业绩;管财务的话,要控制风险和成本开支,这些都是矛盾的。”曹国伟说。
  在曹国伟的助手、已经为新浪工作10年的刘运利看来,CFO阶段的曹国伟有点抠门,很多项目的审批都是在他那里被否决掉的。
  那个阶段的曹国伟,成功地化解了盛大企图从股票市场控制新浪的图谋。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新浪股票的交易量狂涨,有四千多万股的交易量。那是大年夜,2月8日是除夕,第二天我要带着全家飞澳大利亚度假,在悉尼的时候,我接到了陈天桥的电话。”曹国伟回忆当时的场景。
  盛大的陈天桥跟曹国伟说了这个事情,盛大花了2.3亿美金,在二级市场收购了新浪约19.5%的股份,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陈天桥的这个电话让曹国伟抛下妻子和孩子,并立即回国参加董事会商讨对策。
  盛大突袭之后的第四天晚上22点,曹国伟制定了“股东购股权计划”(即“毒丸计划”),成功地抵制了陈天桥的偷袭。如果盛大再收购超过0.5%的新浪股权,就会启动“毒丸”。届时新浪其他股东有权以半价购买普通股,从而稀释新浪股份,而盛大持有新浪股份也将蒙受损失。
  “一家公司如果从二级市场上,没有障碍地去控制另一家公司,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他告诉记者。
  走到前台
  在中国互联网公司阵营中,新浪可能是关注度最高的那个,从来都不缺少新闻。
  2006年,曹国伟由幕后被推到前台。5月10日,北京西北四环理想大厦的20层,一场新闻发布会正在进行,主角是曹国伟,主持人用一句话就交代了这次发布会的主题,“根据汪延先生的推荐,董事会一致同意由曹国伟先生接任新浪CEO。”
  在这次履新会议上,曹国伟被形容为“理性且喜欢用数字说话的人”。
  当记者问及当年成为CEO的一些细节时,他说:“我只记得一件事,那天我成为CEO以后,花旗银行的分析师出了一个报告,给新浪公司股票提升了等级,这个我有点印象,其它我就没有什么印象。”
  这场履新发布会对曹国伟来说,权力更迭的意味似乎不那么明显,“不是说谁来选我做CEO,而是我决定要不要做的问题,如果我想做的话,一定是我做。”这个事情曹国伟考虑了大半年,他接下了这个盘子。
  曹国伟的谨慎,回溯新浪过往的历史,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头绪。
  新浪的CEO总是充满挑战的,因为曹国伟以前的历任CEO——沙正治、王志东、茅道临、汪延、在业绩不好的时候,均难逃“两年”宿命。业界普遍认为,这与新浪分散的股权结构相关。
  在新浪历届CEO中,王志东的离开最能说明华尔街的逻辑。新浪上市后,适逢互联网的冬天,股价曾跌至1美元,王志东的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在董事们不止一次的质疑面前,他神凝气定,“新浪还有1.1亿美元现金,以现在的亏损速度,至少还能支持5年。”
  “我们拿着成千上万的钱,给王志东打名声”,段永基的话已经足够表达“CEO坐等转机,不是投资者们能接受的逻辑”。回顾新浪的这段历史,或许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理性的曹国伟为什么用了半年时间来思考是否接下新浪的CEO之职。
  “我知道,实际上你做了CEO,不是你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说你要承担的责任更大了;你不能说今天试一下,做得不好,我就走了,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所以你必须想清楚,你愿不愿意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扛下这个公司的未来。”

第三篇创业人物:中国创业人物励志故事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创业,也出了很多的创业人物,他们的创业故事都是很励志的,那么中国创业人物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创业人物励志故事:湖南金领伟业梁云的创业故事
  2010年,一家家政培训公司在湖南悄然建立,7个员工,180平方米破破烂烂的商住二用楼办公室。在那时,家政行业从业门槛较低,行业规范模糊,工作发展前景也不被看好。然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公司在短短5年的时间从一班只有一人的培训机构发展为一个集家政母婴服务领域新职业研发与培训、管理咨询、移动互联O2O、个性化家政服务商业模式设计等四位一体的现代家庭服务连锁商业服务平台,成为帮助中小微家政企业快速成长最强劲的助推器,并即将成为“中国家政培训第一股”,创造了家政行业的奇迹。
  创造“家政奇迹”的就是湖南金领伟业现代家庭服务产业联盟管理有限公司。奇迹是如何造就的?公司的运营有什么特别吗?在众多家政公司中,金领伟业为何如此突出?带着一系列的疑问,记者采访了湖南金领伟业创始人兼总裁——梁云先生。
  厚积薄发:困难不是失败,是积累
  创业的路途从不会一帆风顺,就算是创造了奇迹的梁云也不例外。金领伟业以家政培训为主,前期的职业研发、人力资源等工作的投入很大,并且投资周期很长。在创业的前两年,公司累计投入了700多万,却一直没有明显的收益。在这一段时间,整个团队所面对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万一创业失败怎么办?万一投资不能收回怎么办?作为老板,梁云在这个时期面临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就在2013年,公司发展困难期,梁云借钱给员工发工资,导致自己家里捉襟见肘,发生了让梁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两件事。那一年,梁云的孩子5岁,到了学习启蒙的年纪,然而以员工为先的梁云,已经拿不出孩子上幼儿园的学费,一个月学费480元的幼儿园已经是比较普通的幼儿园了,可是梁云还是交不起,让孩子在家呆了三个月,没有上学。还是在这个时期,家里1280元的有线电视费梁云也拿不出来,有线电视停了半年,在别人孩子看动画片时,自己的孩子只能失望的哭闹着。
  说到这里,梁云的表情有些黯然,不过困难的时期已经成功地“熬”了过来。他认为,困难不是失败,而是沉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沉淀,才达到了厚积薄发的效果。公司在2013年上半年进入市场,仅仅一年时间就在全国设立了80多个分校,培训了8000余人。也就在这一年,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分校,让中国家政正式走入世界。截至2014年,公司在全国开设200多家分校,培训人数超过12000。2015年,公司发展更快,已经准备新三板上市了
  这样的经历,让梁云懂得了坚持的可贵,“作为创业者,没有坚持不懈这种心态、精神,是很难做出一番成就的,一定要有韧性。”这是梁云最大的感受。
  群策群力:风雨同舟,打造高效团队
  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奇迹的创造,与团队的同心协力密不可分。当问到创业过程中最感谢谁时,梁云毫不犹豫地说是陪自己风雨同舟的团队。
  作为老板,梁云很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将决策与谦虚之间的尺度把握得很好。也正是这样的品质,梁云才更能得到员工的支持。跟随公司一路五年走过来的行政经理怀孕8个月还坚持上班;牛耳教育创始人、索菲亚营销总监纷纷为梁云效力,成为金领伟业的核心管理层;就连金领伟业集团旗下科技公司的技术总监都放弃2万8的月薪,拿着现在的1万2的薪水每天微笑着一天18小时以上的拼命工作。公司的发展不能缺少人才,而从这些例子就可以看出梁云对员工的真诚和他的人格魅力。
  提到人格魅力,梁云很谦虚,他认为他是用可以实现的梦想来吸引人才。他深知高管更在意的是能否与企业一起筑梦远航。“老板的梦想与格局不大的话,是很难去吸引优秀员工的。人才跟着没有梦想的老板是感觉不到希望的,没有希望那人才为什么要跟着你呢?”不过光有梦想也不行,“梦想和希望又要是切实的,不能让人觉得你在吹牛。”
  就是这样一个“有梦想”的老板,在不被人看好的家政行业闯出了一片天。现在的金领伟业107位管理人员全部是大学以上文凭,其中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2人,公司核心管理层都是家政行业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为了规范公司的基本组织构架,还建立了品牌中心、企划部、网络部、标准研发中心等现代管理运营部门,实现了公司运营和体系的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2014年公司启动标准化教学和标准化服务制定计划,完成了标准化教学培训体系和标准化经营体系的制定,并成为湖南省发改委、湖南省标准化委员会《湖南省母婴保健一站式服务标准化试点》机构,成为湖南省地方标准的制定者。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的力量一定要比个人强大。梁云十分懂得这一点,奇迹离不开他倾力打造的高效团队。
  与时俱进:创新比什么都重要
  梁云说:“我把创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创新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在公司成立初期,梁云带领公司积极进行职业研发,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成功申办“催乳师、母婴保健师、产后恢复师、小儿推拿保健师、病患陪护人员、家政职业经理人”等现代家庭服务专业人员新职业的立项,并拥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
  有了核心技术还不够,梁云知道,公司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互联网+”的大时代带来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也给梁云带来了新的想法:打造属于家政行业自己的专业网络平台,为从业人员提供便利。
  梁云表示,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做的平台是线上的平台,但是家政人员光有线上的平台是无法解决问题的,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从业人员离不开实操和经验。在这一点上梁云充分利用了公司的优势,线上开发行业专属网络平台,线下机构联动支持,凭借着5年积累的300多个学校,2000多家门店,将近5万的从业人员,成功打造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家政领域内的在线教育平台和母婴服务平台——金拇指O2O移动互联网平台,为家政从业人员与客户搭建最直接的沟通平台,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送人玫瑰:帮助别人,成就自己
  作为湖南人,梁云不仅“吃得苦,霸得蛮”,更兼具心怀天下的湖湘精神。公司在不停发展的同时,梁云一刻也没有忘记过自己和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凭着眼光独到、前瞻力强,梁云预测到“全面二孩”的开放将给金领伟业带来无限的发展机会,他早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公告发布之前运筹帷幄,提出了金领伟业发展的第二个“三五计划”。
  在梁云的第二个“三五计划”里面,制定了一个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中心的宏伟计划,实现公司成为“中小微家政企业快速成长的助推器”的企业愿景。计划五年之内依托现有的资源,结合已经开发出来的在线教育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完成“三个五工程”:第一,五年之内培训五十万高端家政母婴从业人员,确保每一个从业人员能够依托公司的互联网平台实现年收入10万以上;第二,五年之内帮助五千个小微家政企业能够依托公司的互联网平台实现年收入50万以上;第三,帮助五百个企业能够依托公司的互联网平台实现年收入100万以上。
  关于“三五计划”,梁云心里是有一笔账的:第一,凭公司现在的规模和移动互联网在线教育和母婴服务平台,五年内达成50万人的培训,每个培训出来高端母婴服务人员,能达到10万的收入,50万人能产生500个亿的GDP;第二,5000个小微机构在公司帮助下实现每一个机构50万的收益,共计产生25亿GDP;第三,500个小微机构在公司帮助下实现每一个机构100万的收益,共计产生5亿GDP;这三项加起来将可以给国家带来530亿的GDP收入,106亿的税收!“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民办机构,但是能够给国家创造530亿的GDP收入。这个530亿再用于消费,增加税收,那么又要达到106亿左右的税收,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说到这里,梁云笑道,“你懂的,当我们能够为国家创造这么大的GDP贡献的时候,公司肯定也盆满钵满了”
  据梁云介绍,金领伟业正在自己的网络平台上举办“金领杯”全国最美创业家政人比赛,截至采访日期,已有7000多人报名。凭借着强大的网络平台数据库和多年积累的资源,相信梁云“三五计划”的实现确实不是天方夜谭。
  现在,梁云在全国各地开展演讲,分享他的创业经验,他演讲的开头往往是:“不是所有人都是马云,我也是云,不过我是梁云,我们在不同的行业里创造着不同的奇迹和梦想。”他确实在家政行业里创造了惊人的奇迹,而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是他骨子里的果敢、创新、坚守、分享,成就了他的今天,成就了“金领”的“伟业”。
  中国创业人物励志故事: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的创业故事
  张朝阳,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于同年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199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麻省理工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1996年8月手持风险资金,回国创建了爱特信公司,公司于1998年正式推出其品牌网站搜狐网,同时更名为搜狐公司。
  现如今,“搜狐”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的名字。张朝阳的搜狐网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与公信力的新闻中心、联动娱乐市场,跨界经营的娱乐中心、深受体育迷欢迎的体育中心、引领潮流的时尚文化中心。
  来看看张朝阳的创业故事,在搜狐发展初期那些辛酸的创业史
  在张朝阳的印象中,当时的美国人对中国十分陌生,几乎没有投资人愿意听他的计划。事实上,那个时候能够找到一个愿意接见这个中国创业者的投资人都很困难。
  如何创业?在罗伯特和尼葛洛庞蒂的引荐下,张朝阳自费前去美国加州见那些亿万富豪。他先在加州的一个小旅馆住下,用绿卡租了辆车,然后用了两天时间不停地打电话与几位可能改变他的公司命运的人约定见面时间。
  1997年9月11日让张朝阳终生难忘,他至今为自己在这一天表现出来的能力而骄傲,在这一天中他马不停蹄地见了4位风险投资人。
  按照事先约好的时间,张朝阳应该在早上9点先去见英特尔投资公司的人,接着是12点与世纪投资的负责人会谈,下午3点是软银,下午5点则是后来给王志东投资的亿万富翁罗伯森、斯蒂文森。前三位投资人都在硅谷附近,而最后一位则在旧金山。
  如何创业?为了充分利用分分秒秒,头一天晚上张朝阳利用雅虎地图已经把路线搞清楚,准备第二天飞车前去会见这4位超级富翁。
  谁知道第一个会面就被推后了半个小时,虽然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面,但当会面结束时,已经中午12点了。张朝阳匆匆在麦当劳买了食物然后一边开车一边吃地赶往世纪投资。
  如何创业?当张朝阳见完前三位投资人的时候,时间已经晚了,再加之那天赶上旧金山的地铁xx,所有的车都在地面上爬行,严重的堵车迫使张朝阳勉强开下高速公路。到了距离罗伯森。斯蒂文森还有7个街区的时候,他将车弃置在一个停车场后提着笔记本电脑飞奔着跑到了见面地点,他到的时候,罗伯森。斯蒂文森已经等了他将近一个半小时。还好,双方谈得不错,罗伯森。斯蒂文森表示出很强的投资意向(但最后并没有投资搜狐,倒是后来投资了四通利方,成就了新浪),新浪投资好项目。
  张朝阳那天见的4拨投资人,最后实际投资给钱的只有一家,那就是英特尔投资公司。即便英特尔投资公司,也给的并不利索。英特尔投资公司对张朝阳进行了前后长达6个月的问题"审问",平均每天6个问题。有一天晚上英特尔投资公司的投资人打长途电话过来说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张朝阳当时在发烧,但是生怕投资人觉得自己身体不好最后不再投资,所以不敢说自己在发烧,只能咬牙回答他的问题。
  1998年到2000年上半年,英特尔投资公司的投资关注方向是软件市场,目的是为了促进硬件的销售。"而要去了解一个市场,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其中的一两家企业。"在这个阶段,英特尔投资的洪恩、速达、适普等都是软件企业。
  搜狐所代表的门户网站,最初并没有进入英特尔投资的视野。英特尔总部投资部曾流传一份投资建议书,但他们最后没有投,而他们错过的这家公司叫雅虎。1997年中国互联网官方出了一个调查,称阻碍中国人上网的第一大原因是中文网页的缺乏。英特尔因此认为投资像搜狐这样的公司可以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这又能带动电脑和服务器的销售,于是,搜狐成为英特尔的投资对象。
  英特尔的投资对搜狐至关重要。英特尔本身也是中国互联网广告业的大金主。中国的网络广告起源于1997年3月,当时灵智大洋互动媒介部经理吕勇代表IBM在ChinaByte上投放了一个banner广告,几乎在同时,英特尔也为其新出品的奔腾处理器在ChinaByte上试水网络广告,这一单同样来自吕勇。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36882/

推荐访问:创业人物访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