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应用心理学论文

来源:其他免费论文 时间:2018-06-02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免费论文】

(1) [应用心理学论文]心理学论文:浅谈歌唱心理的培养

  声乐学习者要累积自己所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歌唱技术,又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学论文:浅谈歌唱心理的培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声乐的技巧性,艺术性,同时也在考察我们的心理素质,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才能把自己所学正常发挥出来,这需要培养我们歌唱时的心理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这样不仅仅有利于营造健康的歌唱心理状态,并且有益于演唱者整体歌唱能力水平的有效发挥并充分展示出来。
  关键词:声乐 心理 歌唱 培养
  前言:
  歌唱艺术是人类在长期歌唱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产物,歌唱者在声乐表演中,始终贯穿着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是歌唱者完整地表现艺术作品并提高其表演艺术水平的重要保证。 心理素质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歌唱实践能力!人类的心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良好的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良好的歌唱心理对歌唱行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歌唱心理是指歌唱时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歌唱心理与歌唱行为相互影响并紧密联系着。演唱者的心理活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在歌唱中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直接影响着歌唱技巧的发挥与演唱者的艺术表演力、感染力,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人的歌唱实践能力。其次,歌唱心理直接影响到歌唱者演唱时生理机制的平衡力。在声乐演唱中,歌唱者只有用良好的心理去控制、协调自己的各个生理器官,使他们处于自然、灵活、和谐的状态,才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所以,良好的歌唱心理培养对于一个声乐演唱者来说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演唱歌曲时的要素
  1.1注意力。
  在演唱时,注意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演唱者的心理活动是否能有明确的方向,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注意力起到了至关的作用,没有了注意力,演唱者就会比较盲目的去歌唱,这样是没有效果的。再就是,注意力能根据一个人的思想、兴趣和爱好,把心理活动集中到某一对象上,这样一来就减少了演唱者对其他事物所受到的干扰,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演唱。我们要正确的去认识演唱者的注意力,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1.2情绪
  同时,演唱中,我们也要注意歌唱时的情绪。歌唱中的情绪对于演唱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演唱中,情绪的好坏能够对歌者能够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歌者更好的去表现。由于情绪的正确的调整,能够使演唱者在歌唱中更加的让自己身体放松,能够让歌者更完美的演唱作品,从而带动观众的气氛,也就更能够让观众认真的听你演唱,也能让观众更进一步的去理解作品、欣赏作品。
  1.3技巧性
  在声乐学习中,作为一名学生来说,认真观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在老师示范的时候去了解老师发声时候的共鸣腔体在哪里,同时思考,相对于老师的示范,自己的共鸣腔体的位置是否正确。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集中注意力找到歌唱的位置等等。不集中注意横膈膜的扩张与收缩,就会引起提胸吸气,导致歌唱时的“根基不稳”;不注意张大嘴吸气、打开喉咙歌唱,喉咙就会用力。
  1.4良好心理素质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歌唱实践能力!人类的心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良好的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良好的歌唱心理对歌唱行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歌唱心理是指歌唱时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歌唱心理与歌唱行为相互影响并紧密联系着。演唱者的心理活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在歌唱中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直接影响着歌唱技巧的发挥与演唱者的艺术表演力、感染力,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人的歌唱实践能力。其次,歌唱心理直接影响到歌唱者演唱时生理机制的平衡力。在声乐演唱中,歌唱者只有用良好的心理去控制、协调自己的各个生理器官,使他们处于自然、灵活、和谐的状态,才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所以,良好的歌唱心理培养对于一个声乐演唱者来说就显得极为重要。
  再次,良好的歌唱心理,可以克服表演过程中的胆怯、焦虑、畏惧和软弱无力等不良现象。实践证明,声乐表演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身体状态构成了最佳的发声状态,其中演唱者的心理状态是能否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因此良好的歌唱心理,是关系到激发演唱者的表演激情,稳定发声与气息并使其正常发挥演唱水平。对于展示演唱者的舞台表现力、演唱技巧与自然流畅地完成整个演唱过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对由于心理因素从而影响演唱结果好坏的现象感触颇多,以下就是我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分别论述如下:
  二、在演唱中的不良歌唱心理素质表现与成因
  2.1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自我评价,一种在认知上产生偏差的,认为自己是无能软弱的情感。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自卑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总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做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是一种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自己不认同的心理表现。
  在声乐演唱活动中,由演唱者的内心自卑,造成歌唱心理障碍的情况非常普遍。演唱者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对歌唱技巧和歌唱能力的不自信评价,这类型的人无论其演唱能力如何,在他对自己的歌唱能力作评价时,总是存在着期待水平与实际水平的鲜明落差,并最终因为信心的缺失而无法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还有,习惯用自己的缺点去和别人的优点比较,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把自己期待的水平当成自己的现实水平,以此人为地给自己加设各种不必要的心理障碍。经常性地夸大了自己与别人的水平差异,从而不自觉地加大了自己的现实能力与所期待技巧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演唱时歌唱者若是有自卑心理的话,他的情绪多半是不够稳定并且会经常走神,其情感状态不能真正地贴近角色,贴近作品形象所规定的情境和意境氛围,这样的歌唱心理使歌唱者难以达到艺术表现的最佳状态。
  缺乏自信心的歌唱者,总是过分地关注自己技术上的缺陷,过分地担心失误并过分地害怕失败,因此极易受到惊吓,容易造成情绪焦虑并容易在行动上发生动摇。所以,他们通常会消极的想象着自己,怀疑着自己会失败,并由此最终导致真正的失败,使得他们什么事情做不成也做不好,并在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羞耻感和挫折感,成为自己精神上的俘虏。
  消极的自我想象增强了他们对自身能力的怀疑,造成了对失败的客观期望。这种消极的自我想象和自我怀疑不仅会在不知不觉中阻碍歌唱者在艺术表现能力上的发展,还会使得自己本已掌握的歌唱技巧无法有效地展示和发挥出来;甚至因此不堪承受心理压力,从而导致技术操作上频繁的失误,使之与心理障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并最终诱发舞台恐惧症。
  2.2恐惧心理
  人的情绪是对刺激物的一种反应,又是产生这一系列反应的原因。如果消极的情绪过于持久,体验过于深刻,就会破坏情绪的信号功能和调节功能,引起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混乱。因此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是恐惧的情绪。外部环境和躯体本身的致病因素,常常首先使人产生恐惧的情绪反应,然后才产生其他心理、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它是人们在臆想的或真正的惧怕而产生一种较稳定的情感或一种短时间的激情。
  演唱者对观众和舞台的恐惧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它源于人们对不熟悉或不了解事物所发展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产生于每个人的内心,即使是酷爱和热衷于挑战未知世界的人,也极易产生同样的心理。至于恐惧程度的差异,则在于每个人在应对未知事物时所具备的经验和心理素质。
  在声乐演唱活动中,导致心理恐惧的主要原因是精神的过度紧张和兴奋,而由恐惧引发的演唱问题则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性的,二是的生理性。精神的敌人是歌唱时恐惧心理所引发的自信心缺失;生理的敌人是歌唱时肌体运动的失衡和肌肉力度的高度紧张。在现实生活中,二者既影响和制约缺又相互联系着。因为精神恐惧会使演唱者失去自我的控制能力,从而造成肌体歌唱生理运动平衡的丧失和嗓音力度的僵硬;而肌体运动协调性的丧失和肌肉力度的紧张僵硬,会导致精神情绪的紧张,使恐惧心理加剧。所以,正确地协调和平衡两者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恐惧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有些恐惧源于听众;有些恐惧源于对竞争对手的担心;有些恐惧出自于演出准备的不充分;有些恐惧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有些恐惧来于演出场景及周围情景的紧张气氛;还有些恐惧则形成于演唱时听觉环境的变化...总之,无论出现哪种情况,一旦对歌唱者的演唱心理产生负面制约,歌唱者的恐惧心理将不可避免地出现。
  三、如何培养:
  按照以上两点所述并以自身为例,在刚学习声乐时,单独面对老师时会害羞也害怕唱得不好会被骂;慢慢适应后可以跟着老师的步伐去学习;到后来,同样的环境下,一起学习的同学越来越多,就开始有点害羞了;又例如在家里,单独在家时,会练练声,唱唱歌,或者去弹弹琴,但父母回来后,就不会再碰这些东西,也生怕父母会评教;还会联想到艺考的时候,面试部分,就算在学校练熟练了,但到现场时,会被周围的人和氛围所带动,变得紧张,就容易出错;还有在学习演唱时,在某个点重复出现错误。例如一首歌唱到某高音处会破音,在之后的每一次演唱中,在这个高音处就会成为你的心理障碍,心情就会出现起伏,气也会沉不下来,越担心出错的地方就越会出错。
  总结出来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心理障碍,如何培养歌唱心理,归纳出以下几点:
  3.1正确看待失败。
  培养歌唱心态一是要有不怕失败的心理准备,树立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意识。对于在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希望自己取得好的成绩,得到老师、同学以及观众的好评或早出名,这是正常现象。但由于我们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技巧、实际演唱经验等都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也有一个由观念转化为行为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出现问题都是正常的现象,不要怕挨批评,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期望“一鸣惊人”。同时,要调整心态,让自己心态平和,豁达乐观,用积极自信的态度对待一时的得与失,才能轻松愉快的学习、考试、比赛。二是要不断总结和善于总结。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结束后,都要自觉地进行反思、体会和总结,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长期坚持,那么,每一次失败或效果不好都是迈向成功的阶梯,都应是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也在每一次失败和不断的总结过程中得到培养。
  3.2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歌唱态度学生能否在学习或演唱中能否获得进步与成功,自身的态度也极为重要,也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因此,学生要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态度。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克服练唱时学习兴趣不浓,精神萎靡不振,思想意识不集中,缺乏应有的激情等现象;才能在练声或练唱前,有意识地调动自己内在的积极性,诱发自己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调动自己的歌唱情绪,从而使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器官处于它们应有的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而发生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进而避免或减少学习和演唱时的失误,也有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要培养自己坚韧的歌唱毅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某一学习阶段,或某一考试、演出、比赛时遭遇失败的情况下,能以积极的态度,乐观向上的情绪,美好的歌唱状态带动积极的歌唱生理活动,这样,才能够克服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从而获得良好的歌唱效果,良好的歌唱心理也得到培养。
  3.3夯实理论知识。
  增强歌唱信心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我们的实践。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对于学生的演唱技能技巧的形成、演唱水平的提高、艺术修养的涵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和演唱自信心的增强,紧张、恐惧、怯场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克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校期间,要努力夯实自己专业理论知识。一是在平时学习训练过程中要克服不重视理论学习的倾向,要严格要求自己的理论学习,不达到标准不放松,不原谅自己。二是除了专业方面的知识外,要多看一些专业以外的书,如哲学、美学、文学等。因为声乐作品的演唱是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所以演唱时必须要赋予歌曲以生命,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对歌曲进行再创造。因此,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有利于自己更深刻地理解歌曲,更准确地表达歌曲,更动情地演绎歌曲,从而增强演唱的信心,使演唱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也培养了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3.4积极参加实践,积累歌唱经验
  演唱经验对学生的演唱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和演唱技能技巧也是在演唱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和提升的。所以,在校学生应该注重演唱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和观众沟通的技巧和经验,帮助自己的演唱取得圆满成功。在平时无论是小课、大课或是大的演出活动,都要以积极主动姿态和饱满的激情去对待,适应不同的歌唱环境与歌唱氛围,不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断改善,心理障碍得到消除,驾驭自己心理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对自己的表演成功充满信心,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得到培养。
  四、结论
  声乐学习者要累积自己所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歌唱技术,又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并且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的不足,多参加舞台表演,累积经验。所以,歌唱艺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兼顾多方面的发展。综合以上所述,良好的心理和歌唱技术是演唱成功的原因,缺一不可。

(2) [应用心理学论文]创业心理学专题论文

  创业人士的创业心理是怎么样的呢?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创业心理学专题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第一篇:创业心理学专题论文
  一、心理适应能力不强
  习惯了家长的庇护,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笔者对所在学院的194名大一接受心理普测的学生量表筛查后,对其中的2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9名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有5名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为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而产生,占所有心理有问题学生的55.56%,学院入学学生总数的2.58%。创业者进入不同的环境,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困难,挫折、失败感的连环打击容易让心里承受能力不强的当事人产生退缩心理,从而导致创业失败。刘芳、林刚、周超从认知心理维度、情感心理维度、意志心理维度三方面分析了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陈述了大学生在面对创业产生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心理变化。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资。随着创业热潮的掀起,国内不少学院开办了创业教育,聘请知名企业做作为客座教师传授创业理论知识,然而对于心理辅导这块,鲜有学校开设创业心理学的系列课程。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对策
  1.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激发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调研发现,很多大学生虽然有想法,也有创业的能力,但对具体实施流程及后续管理缺少概念,没有创业意识。为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成功校友企业家的讲座,分享校友的成功经历。一方面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创业的基本流程,对创业形成初步概念,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创业成功的信心,消除对创业的恐惧,激发创业兴趣。
  2.加快创业课程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第二课堂在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纵观中国的创业教育,部分学校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然而,还有些学校重金聘请行业专家,在课上教授较多的实战经验。这也导致了中国创业教育的两级分化,重理论、轻实践或轻理论、重实践。然而,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也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是否正确,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因此在创业教育中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通过行内专家讲座的形式,剖析创业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此外,通过建设专业社团,开展沙盘模拟经营等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参与到创业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长运营企业的经验。
  3.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开设创业心理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笔者在查阅国内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后发现,大多数学校都将心理课程列为必修课,但鲜有学校开设一系列有关创业心理学的课程,并为之组建专门的师资队伍,对学生因创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干预,提供咨询。在访谈学院8支解散的学生创业团队时了解到,终止他们创业梦想的不但是融资、经营等专业性难题,合伙人之间观念上的差异,沟通等也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合作。通过持续关注创业者的心理,进行团队辅导等方式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业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因学生不成熟想法及处事方式而造成创业失败显得尤为重要。
  4.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自我教育,为创业做准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人格。
  三、结语
  笔者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从创业意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自身教育四方面对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进行探析,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第二篇:创业心理学专题论文
  摘要:
  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全新课题,是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趋势。心理学专业以其在社会广泛领域的应用性,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加强心理学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其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基础,对创新心理学专业的创业教育进行了理论思考。
  关键词:
  心理学、创业教育、思考
  胡同志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于心理学专业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水平仍旧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知识讲授,不能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更大的创业发展空间。因此在对心理学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以目标,促进心理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更好地投身我国经济社会建设。
  一、创业教育的发展以及现状:
  高校创业教育最早产生于1947年的美国,以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创设以MBA学员为对象,含有职业训练目的的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为肇始。然而在当时以大企业为主流的经济环境下,“创业”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硅谷创业奇迹的出现,高校业教育开始倍受各国的关注。至今,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颇具规模,有些学校甚至以专注创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做为学校的策略重心及竞争优势。著名的哈佛商学院亦在这一股潮流压力下,将必修的「一般管理学」改为「创业精神管理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创业相关课程更已经高达24门,其它如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史丹佛等等著名的大学,目前都在倾力专注于此一领域,以求在新经济的趋势里站稳脚步。
  美国大学及研究所的的创业教育如此兴盛与发达,以及外部容忍度高的大环境配合下,成就了创业型知识经济社会,而此新兴现象也在亚洲各国蔓延开来,如大陆、台湾、新加坡等国,国内不但陆续出现了大型的创业竞赛,且大专院校也陆续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日本虽略晚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但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在官产学密切配合的社会支持体系下,逐步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摸索出具有本土化特点的创业教育模式。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开展了“创业设计”大赛的课外活动, 并引起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此后公布的《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标志我国创业教育理念正式形成。[1]但是我国创业教育快速发展,形成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活动引导机制。在多数高校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课程中有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的表述。随着创业教育的进一步,针对特定专业的创业教育的理论思考逐步兴起,钱亚琴等提出了针对医学生的创业教育的哲学模型,李云先等提出对艺术生的创业教育。
  二、心理学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特征:
  心理学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极强的应用型和人本性。目前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着严重瓶颈,主要体现在:第一,作为新兴行业,社会认同度较低。目前多数国人对于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水平较低,往往将心理学庸俗化神秘化,不能正确认识到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对于心理学专业知识的需求不高。第二,以就业教育为主,创业教育相对薄弱。各高校心理学专业能够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重要性,但是忽视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从属。第三,创业渠道狭窄,社会扶持力度有限。心理学专业创业渠道狭窄,多数创业活动集中于心理学咨询机构等几个较窄领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业活动的发展。
  心理学作为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科,在社会各领域都有广泛的运动。创新的心理学专业创业教育应当具有以下的特征:
  1、开拓性:
  心理学专业创业教育要鼓励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注重学科间融合,主动向相关专业开拓。心理学专业与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宗教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生物学、工程设计等工科具有密切联系。心理学专业的创业教育应当关注心理学与其他专业的融合部分,以不同专业的重叠区域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在专业交接处寻找机会。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加强对于相关专业的认识,进行必要的知识积累。
  2、适应性:
  心理学专业创业教育要适应适合不同专业方向,突显不同高校学科优势。由于心理学专业的特殊性,不同性质的专业方向在未来创业过程中的辐射专业以及创业路径应当有所差距。以师范类学校为代表的心理学专业,在培养计划和目标中,更多倾向于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而医学类学校的心理学专业主要是培养精神科医疗人员。各类不同的专业方向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紧密联系各自专业方向的特点与要求,鼓励学生立足自身专业特点,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各高校在一定区域的专业领域内具有龙头和母机的作用,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借助高校的发展平台,为自己的腾飞做积淀。
  3、连贯性:
  心理学专业创业教育要与心理学专业学习密切衔接,要成为学生生涯规划方案的重要组成。创业教育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教育外部因素作用于教育, 教育对其做出反应的必然结果。创业教育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辩证否定。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应当体现出,创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创业教育应当贯穿于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大学生涯的整个过程,在大学各阶段应当突出创业教育不同内容,对低年级大学生开展创业启蒙教育活动,工厂企业参观,举办创业者系列讲座;对中年级大学生注重创业实践教育,如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参加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研究等;对高年级则给其直接参与真实创业实践的机会,参与社会创业等;也可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或研究课题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创业教育要成为学生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在进入大学之处的生涯规划中就要体现出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思想。
  三、心理学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途径:
  1、以生涯规划为引导,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学生对于创业的意识普遍不足。社会传统意识还是以就业为主,因此创业教育的首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进行大学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就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到创业对于未来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生涯规划中贯穿创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要鼓励学生将创业教育与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心理学专业学生,应当加强其对于专业的全面认识,在生涯辅导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学专业的特殊性,加强学生对于心理学应用性的认识,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
  2、以创业教育课程为核心,提升学生创业素养:
  创业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是创业教育的核心,也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2]心理学专业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模式较为单一,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往往限定在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或者精神科医疗人员等方面,往往只注重专业技能,突出设计训练技巧,而忽视了综合素质、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课程应很好弥补专业教育在此方面的不足。学校应当深化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以必修课、选修课或实施学分制的形式来改变当前创业教育方法不多、途径单一、模式封闭、内容陈旧的现状。[3]
  3、以创业竞赛为牵引,加强学生创业能力:
  要鼓励心理学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实践设计大赛,例如国内高校每两年一度的"挑战杯"便是专门为有创业实践热情和能力的大学生举办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大赛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大学生专业比赛。从某种程度而言,创业实践大赛是高等院校与现实社会和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学校要建立整套创业实践活动体系,积极利用各类新型传播工具,改变创业活动形式化的弊病,使得学生能真正地在创业活动中有所思,有所得。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创业活动的指导和教育,将创业实践设计活动打造成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弥补单纯的知识性的传授带来的不足。
  4、以实践活动为补充,强化学生专业技能:
  要鼓励心理学专业学生利用志愿服务等平台,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任何创业活动都必须以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基础,心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利用各级团组织组织志愿者活动,深入基层应用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的学校的专业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也可以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基层,了解社会对于专业的需要,发现创业的机遇。学校应当将组织社会实践专业化特色化,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以社会联动为支持,营造学生创业氛围:
  开展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和政府应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的条件,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政府应当积极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利的契机。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受我国传统的算命和西方的星座、血型等伪科学的错误影响,社会上对于心理学有各种误解,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此外社会还应当在政策上给予大学生创业以扶持,降低大学生创业的准入门槛。
  四、结语:
  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近三十年来发展迅速,但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心理学专业应用方面,鼓励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践,一方面可以促进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可以促进我国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使我们认识到大众的心理健康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价值。鼓励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践,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必将极大地激发起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创业热情,他们也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多的贡献。

(3) [应用心理学论文]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由于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格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他们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
  1.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学习类问题
  1.1.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每天复杂、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长期置身于学习中,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一系列问题。
  1.1.2考试焦虑,是一种自信心或自卑心理过强而产生的对考试的恐惧感,他往往随着不同级别的考试而表现不同。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1.2人际关系不协调
  1.2.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导致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教师死板老化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偏差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拒绝他人的建议。另外“,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的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消极情绪,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1.2.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然而生活中的矛盾时刻冲击着同学间的友好关系,有的同学就流露出一种莫名的孤独感,最终远离班集体。
  1.2.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1.3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1.3.1青春期闭锁心理。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比较新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格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1.3.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时期的心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2.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2.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造成青少年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的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在2004年3月西安发生的一起少年团伙持刀杀人案中,13名犯罪嫌疑人中有8人是父母离异的青少年。据中央综治办和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未成年人犯罪调查中显示,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而属父母离异的青少年就占了其中的50%。
  2.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家庭是学生最初接触的社会场所,也是影响学生品格的最初环境。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或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骄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2.3社会环境“污染”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是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青少年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盗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
  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3.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之中。只有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
  3.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3.3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生活空间,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龙德宏.加强中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刍议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4,(1)
  [2]聂喜飞.刍议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中学班主任的谈话艺术.东方青年教师,2010,(5)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82544/

推荐访问: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