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就业问题]农民问题

来源:其他免费论文 时间:2018-05-16 09:34:53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免费论文】

一:[农民问题]行政管理本科毕业的论文范文

  行政管理作为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具有全局性,统筹性,这就要求新一代的管理人员具备管理职能、协调职能和服务职能。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行政管理本科毕业的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一是找问题——找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查“病因”——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最后才是“开药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规划。
  关键词:新农村 社会主义 人才流失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当前,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一) 投入严重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8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农村增长18%,与城镇投资相比,差距明显。(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大多地方仍旧是以“锄头加扁担”和家庭单干为主的传统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投资太少,特别是农业研究和推广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3)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如河南省2003年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平均值为601元、小学为7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728元。河南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足城镇的三分之一。(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据统计,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已有5%到10%的适龄儿童没机会入小学,更有15%到30%的小孩未能上初中。(5)高辍学率在农村的初中阶段已经很明显,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0%—30%.
  (二)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 动力不断增加,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首先,由于财政投资的不足, 农村的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 有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资源,农村广泛存在“看病难、读书难”的现象。其次,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工的处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保证。三是改革过程中农民被侵权事件也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目前,在我国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环 境、资源不协调的严重问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文件公布的数字,我国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具体到农村的话,每年增长近750多万人。同时,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导致我国农村生态急剧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农村能源短缺。
  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一) 体制上的原因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从体制上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城市,党在政策上对城市实行倾斜,主要表现在:第一,财政政策的倾斜。第二,设置严格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设置将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禁锢在农村的土地上,农民不得随意迁往城市。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就业、投保等机会的不平等,从而引起收入不平等,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第三,用人机制的不健全。农村干部中大量存在不重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敢于坚持真理、说真话、办实事、讲实效的人才得不到提拔和重用,甚至受到打压排挤。
  (二) 改革的负面影响
  第一,造成了农技人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行企事业单位改制分流后,农村地区的农技站几乎成为一个空壳,主要原因是工资得不到保障。第二,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资金、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比农村发展要快,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要快,城乡之间、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在工资待遇上存在很大差异,农村教师待遇普遍低于城镇或城市教师,部分农村教师生活比较困难,许多青年教师都想方设法离开农村,或“攀高枝”调离农村,或以升学的方式脱离农村教育事业,造成骨干教师的严重流失。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不力是农村建设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众多问题,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第一,农村党员年龄偏大,青年党员新增人数不多,因此,一些支部班子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解决新的矛盾的能力不强。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生活不健全,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力,凝聚力不强。第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威信不高。第四,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干部队伍存在严重的知识贫困,不能摆正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主要精力用于自己致富和迎来送往上,对村党建工作不是一抓到底,而是时紧时松,工作也只是停留在开会和一般号召、发文件上,缺乏具体措施和督促检查。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所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重点。首先,必须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二是加大对一把手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可以采取党员选举与上级组织举荐相结合的方式。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第三,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带领群众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工生存和生活条件恶劣,是农民所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必须关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生存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已制定的各种保护性的政策法规,要贯彻落实,已经落实的则要不断完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优势。对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的选择,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性。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充分利用。一要不断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加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力度,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农村的总体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要不断发展针对农民所设置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人才资源。针对农村原有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笔者认为,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 刘彦随 - 地理研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陈锡文 - 发展, 2005.
  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徐勇 - 社会主义研究, 2006.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的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行政管理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2.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3.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4.专升本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5.工商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6.电大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7.有关行政管理的毕业论文范文
8.行政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
9.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汇集
10.电大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二:[农民问题]暑假辅导班社会实践报告参考题目

  现在小篇是从网上收集整理了一些相关的暑假辅导班社会实践报告参考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院系:某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医学影像技术方向
  姓名:
  学号:
  调查内容:某市某区民众宗教信仰调查
  调查目的:
  总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没有固定宗教信仰的国家,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各自绽放着自己独特的光彩。因此中国也背负上了“没有信仰的国家”这一名号。我们在深圳罗湖区进行调查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深圳市是国家经济发展前沿的沿海城市,这里汇集了来自五湖
  四海的人们,各地的不同文化在深圳不断碰撞发光。二、罗湖区的人口密度在深圳市中位于前列,聚集了来自许多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这里进行随机调查更具随机性、真实性及科学性。对民众的宗教信仰调查,不仅能了解人们的宗教信仰情况,而且方便政府结合当地民情以及当地的宗教信仰情况,在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情况下,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及方便解决相应的问题,也能从另一方面提早发现并杜绝邪教的存在。
  调查内容:
  我们小组本次实践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等法律为调查依据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去调查某市某区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的群众的宗教信仰情况。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问卷详见附录)
  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人们都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无宗教信仰者在调查中高达84.47%,而有宗教信仰的人们只占到15.53%,而其中信仰佛教者最多,占有14.56的比例。受访者中,男女比例较为平衡,分别为47.57%、52.43%,而年龄段处于20-30岁的受访者较多,占34.47%,其次分别是20岁以下以及30-40岁,所占比例分别是26.21%和21.84%,50岁以上所占比例最低,仅有
  4.85%,受访者整体年龄较为年轻。而受访者文化受教育程度较高,有49.51%的本科生及以上者,其次分别是专科与初中文化,未受教育的受访者较少,只占有
  5.83的比例。有47.09%的受访者认为宗教信仰在人生中可有可无,认为需要有宗教信仰的受访者与持相反想法的受访者比例相近,分别为20.87%、19.42%,有12.62%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面对被他人传播宗教这一事情,调查显示,有53.88%的受访者遇到过这样情况。这说明宗教传播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有53.88%的受访者认同信仰宗教是因为内心需要宗教是精神寄托,持“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一想法的受访者比例紧随其后,占31.07%同时,有59.71%的受访者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在问及是否有必要在全国统一推行宗教信仰的问题中,高达78.16%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由此可见民众对多个宗教并存的包容性。另一方面,有53.4的受访者认为宗教信仰和文化科学之间存在冲突但影响不大,而认为不存在冲突的受访者占24.27%,认为冲突很大与表示不清楚的人群则相互持平。对有宗教信仰的人,高达81.55的受访者表示尊重他们的信仰,并不会随意加以评论和阻碍,而剩下的受访者则表示对他们没有什么看法。
  调查体会: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小组主要调查群众是否有宗教信仰、如何看待宗教信仰自由以及是否过宗教节日(如:圣诞节)和如何看待宗教信仰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等。以此次调查为依据去了解某市某区的群众对科学以及宗教的看法,令我们更深入了解宗教信仰自由的意义。
  在实践期间我们了解到近期的招远血案中,邪教成员以“神的旨意”为理由杀害了无辜的人。这种行为应当引起全社会人的谴责,即使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但是也不能漠视国家的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条: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者,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本次实践,我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让我们组的成员学会了如何去设计一份合理公平的调查问卷。在派发问卷进行调查时,更让我们学会如何与陌生人交流、收获了勇气以及社会经验。由于本次实践的需要,我们翻阅了《中华人民共
  篇二:社会实践报告选题
  社会调查报告参考选题
  哲学类:
  1: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2: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机机及信仰的调查与分析3:关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4: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调查研究经济类:
  1: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2:农民收入问题调查3: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4: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与分析  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6:农业产业化典型案例调查与研究7: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调查研究  8:当前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9: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社会学类:
  1: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与分析2:当前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3: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与分析  4: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 5:当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7:当前社区服务问题调查研究8: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9: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10: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11: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及其成因调查 12: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13: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14:当代时尚流行的调查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15: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调查与研究  16:当前大学生服务社区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类:
  1:当代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2: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3:当前推进中小学素质
  教育的调查报告
  4: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5: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6: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7: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研究 8: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9: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10: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教育11:当前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
  12:当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管理类:
  1: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2: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调查与分析3: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4:企业在创新中发展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5:非法 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社会实践调查参考选题
  1.非公企业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
  (1)团建及民主建设问题
  (2)党建问题
  (3)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问题
  (4)企业人才引进问题
  (5)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6)民营企业家发家史(“原罪”问题)
  (7)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问题
  (8)中小企业偷税漏税问题调查研究
  (9)劳资纠纷问题
  (10)参与慈善问题
  (11)私营企业主入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
  2.关于农民工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
  (1)医疗和养老保障问题
  (2)工伤保险问题
  (3)生活环境问题
  (4)工资待遇问题
  (5)工资被拖欠问题
  (6)劳资纠纷问题
  (7)子女在城市中就学问题
  (8)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
  (9)农民工在城市中受歧视问题
  (10)农民工对城市造成冲击问题
  (11)有关工会组织对于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现状调查
  3.关于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
  (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
  (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扫盲问题取得的成就
  (3)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状况
  (4)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和措施的看法
  (5)国家调整“三农”政策以来,农民生活发生的变化
  (6)家电下乡问题
  (7)农民医疗问题现状
  (8)农民子女教育问题
  (9)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10)农村新农合实施问题
  (11)农民养老问题
  (12)旅游资源开发问题
  (13)成人受教育情况等
  (14)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15)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的问题
  (16)卫生革命推进新农村建设
  (17)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信用的重塑
  (18)农村师资状况问题
  (19)农民闲暇娱乐情况调查
  (20) 农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与统计
  (21) 乡村图书馆,乡村文化广场现状调查
  (22)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23) 民间手工艺品调查
  4.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1)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地)大气污染问题
  (2)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地)水资源污染问题
  (3)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原因的调查
  (4)南海皮革业对环境造成影响问题
  (5)南海河流污染问题
  (6)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城市)突发环境污染问题
  (7)农村、农业污染问题
  (8)南海环境保护问题
  (9)狮山大学城周边环境污染问题
  5.大学生自身问题调查研究
  (1)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2)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问题
  (3)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旷课问题
  (4)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创业问题
  (5)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对学校行政管理制度的态度问题
  (6)华南师范大学师生关系问题
  (7)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消费问题
  (8)华南师范大学学生间贫富差距问题
  (9)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
  (10)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与父母关系问题
  (11)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对于实施“学士后”制度改革的态度问题
  (12)华南师范大学独立学院发展问题
  (13)华南师范大学与中山大学学风问题的比较研究
  6.对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7.寻访南海民间艺术之旅
  8.南海民间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基督教、佛教等)
  9.当地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
  10.关于区敬老院现状的调查
  11.关于街头书报的调查
  12.空巢老人情况调查
  13.走进工厂,走近工人
  14.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举措调查
  15.本地区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6.南海外贸出口业发展现状问题的调查
  17.金融危机对南海发展的影响问题的调查
  18.如何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
  19.本地区如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
  20.本地区计划生育问题的调查
  21.本地区如何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22.本地区发挥党内民主调查研究
  23.本地区基层民主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研究
  24.本地区如何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惩治和预防腐 败体系的思路、方法的调查研究
  25.现阶段党群关系问题调查研究
  26.本地区公有制实现形式与股份制调查研究
  27.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调查研究
  28.科学发展观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思路调整研究
  29.本地区城镇化战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研究
  30.本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31.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调查研究
  32.本地区城镇收入分配问题与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研究
  33.本地区民办教育发展调查研究
  34.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调查研究
  35.本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研究
  36.加强和健全本地区政务公开制度的调查研究
  37.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38.本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39.基层党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 大会议精神情况的调查
  4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调查。
  41.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篇二: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选
  题与范文
  附件3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内容选择参考】
  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状况调研报告
  2、大学生就业状况
  3、学生党员素质状况
  4、贫困大学生的校园生存状况
  5、大学生村官工作和生活方式(娱乐、闲暇、消费等)调查
  6、浙江省大学生青年创业成功典型调查
  7、健康合理的大学生活方式调查
  8、网上虚拟组织对青少年影响研究
  9、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报告
  10、绿色环保的社会生活方式研究
  11、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
  12、城乡居民食品安全的调查
  13、城乡企业节能减排情况调研
  14、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15、21世纪10年代家乡变化调查
  16、能源危机对我国产业调整的影响
  1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突出问题(“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新农村养老保险”政
  策推广、实施情况)调研
  18、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调查
  19、绿色消费理念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研究
  20、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调查研究
  21、返乡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
  22、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升学状况调查
  23、和谐社区(城市与乡村)建设工作调查
  2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荣辱观教育的典型调查
  25、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
  26、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考察
  27、金融危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调研
  28、家乡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调研
  29、具有浙江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
  3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31、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题调查
  32、居民“低碳意识”调查
  【如何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写作程序
  一般来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写作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
  1.确定主题。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对调查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报告的主题应与调查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2.取舍材料。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
  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这是调查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调查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调查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调查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社会实践报告。这是调查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在行文时要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
  篇三: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实践报告
  “思政课”社会实践手册
  学 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  级  国贸1122 学生姓名 金 静 学 号 1121801221 指导教师 张 琴 完成日期  2014.07.24
  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实践报告
  当问及个人信仰的时候,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宗教信仰。通过淮安大学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问卷反应的现象,大学生信仰普遍缺失,多数学生没有信仰,但是我也发现其中也不乏一些信仰宗教的学生,其中信得最虔诚、最积极的是基督教。那么,是什么力量驱使那么多青年大学生如此迷恋、沉醉于基督教神学呢?我对此现象据调查报告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个是环境因素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首先是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大学生们在校读书,面对大学校园这样一个小社会,脱离了父母事无巨细的
  管教,就如同被放出笼的小鸟,在完全的自由中失控了,迷失了,甚至堕落了。有的整天沉溺于游戏,荒废了学业;有的任意挥霍金钱,学生们之间彼此斗富;有的开始寻求感情上的慰藉,同居已经成为在大学生中普遍的现象;甚至有的因为感情、金钱的纠纷而杀人或自杀。年轻的生命就消耗在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信仰缺失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的思想状态。这就使得思想活跃、敏感的大学生深感迷惑,一部分人产生严重的信仰危机,转而祈求万能的神拯救校园,引导自己。而经过调查,淮安基督教的发展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淮安的大教堂每次都会有来自周边城镇的虔诚的基督徒赶来聚会。近年来,淮安基督教兴起,教会也培养了一批领袖,负责大学生基督教团契并且积极在大学城各大校园传扬福音,很多学生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并且接受基督信仰的。也有部分学生信教是由于家庭因素,他们是因为父母都是信徒,从小的耳濡目染,自己也顺其自然成了信徒,长大后通过自己的探索和追求,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第二个是内在心理的需要。很多大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一个心灵寄托,教堂是人际联络思想感情的好场所,“主”、“上帝”是人们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自己长久以来埋在心里的负担可以通过一些宗教活动得以释放;信教能弥补、治愈心灵的创伤,《圣经》上的话语都是开导人,引人向善的文字,能使寂寞空虚的心绪找到寄托之所,能起鼓舞作用,给人以力量、信心。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天灾人祸,让他们突然意识到人的力量如此渺小,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一些大学生基督徒认为,基督“为个人提供得救的福音和生命的意义”。
  第三个是事实存在,很多真实事例让你不得不相信。大学生常举的事实有:很多名人,甚至大科学家也虔诚信教,而且很多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圣经》这本书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它已经存在了几千多年,而且没有因为时代变更而改变,也没有带一点点感情色彩;《圣经》上的也有很多预言都得到了证实,而现代发生了很多非自然,科学家无法解释的现象,让人们认为,世间万物肯定有一个万能的主宰。大学生信徒中信仰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第四个是宗教自身的魅力。基督教崇尚不撒谎,不奸淫,不欺骗,爱人如己,孝敬父母等的戒律,在这样一个似乎良知已经泯灭,道德渐渐沦丧的环境下,大学生们认为宗教的信仰更能拯救世界,更能复新社会,更能使自己的家庭更加和睦。宗教信仰在教导人与人的关系上看起来比那些社会主义、唯物主义更加有积极的意义。如一学生这样叙述道:当我们来到这些圣洁、公义的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污秽、败坏、不忠不义、狂妄自大全都被显现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的软弱和败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日趋淡漠,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浸淫了,已经没有了纯粹的情感。因而宗教组织中教友之间的亲密、友善的关系,毫无功利色彩的互相关心和真诚帮助,就显得充满亲和力和诱惑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在教徒身上看到了温暖,看到了真爱,教会和教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使他们感到上帝是他们最好的靠山。信仰宗教满足了信仰者的归属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满足。一学生说,通过信仰生活,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之前更加乐于助人,宽容待人了。
  还有的大学生信仰基督教是“功利”的信仰。有的大学生不否认带有某种需要,他们把自己的考试没有挂科的理由归结为向上帝祷告的缘故。一些在生活、学习及其他问题中遇到困难的大学生为了某种需求信仰基督的情况不少。
  每个人的信仰方式和理由都不一样,但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有思想的人类,我们需要想一想我们到底能给身边人带来什么,到底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而每天碌碌无为,目光呆滞,只为活着而活着的人生,从不去问生命的意义,是多么可悲和孤独。无论选择什么作为自己的信仰,我们都需要尊重别人的信仰。而对于自己选择的信仰,我们更应该持认真负责的态度。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贸1122班学生金静。我承诺:  2014  年暑假,我认真开展了“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所写实践报告《  来自淮安大学城100名大学生的信仰情况调查与分析  》,内容真实,绝无抄袭现象。

三:[农民问题]从《故乡》看鲁迅小说的民族忧患意识


  导语:鲁迅一生为中华民族的觉醒而疾呼呐喊,他关心社会低层民众的生存现状,其作品以封建制度下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批判地揭露了愚昧陈腐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束缚与摧残,具有很高的现实性和民族性,小说《故乡》就是其中的代表。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坛上有极大成就的作家之一。他出生在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旧中国,自幼跟随乡村保姆的生活,让他有机会接近并熟悉农民的困苦处境,更使得日后的从事文学创作中倍加关注受封建旧思想、旧观念影响最深的农村社会,对广大农民的生存疾苦倾注了最深切的关怀和最炽热的同情。鲁迅是一个善于把农民问题放在重大社会事变中表现的作家,创作了很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反映农民深受剥削压迫和急需革命又缺乏民主主义革命意识间的矛盾,提出一个摆在革命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如何把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国农民从混沌中解放出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总能看到一幕幕“吃人”与“被吃”的人生悲剧,尽现旧中国“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宴”,激发人们起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宴、毁坏这厨房”,体现了其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
  下面就以《故乡》为例来看鲁迅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强烈民族忧患精神。
  《故乡》是一篇描写20世纪20年代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生活和精神现状的作品,写于1921年1月,发表于5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作品取材于1919年返乡举家北迁时与童年时的农民朋友章运水见面的亲身经历。以进步知识青年“我”回故乡的见闻为线索,透过二十年间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性格的巨大反差,对比出两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画面,同时又将这种差异加以烘托和渲染,反衬出现实故乡的萧条和惨败,揭示了动荡社会中人们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及造成这种变化的深刻社会根源。
  小说一开始就是两段景物描写,营造出弥漫全篇的环境氛围。家道中落,“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也已经变卖,不得不搬家,于是“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却看到“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勾勒出旧中国农村破产后的衰败景象,让“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这与“我”记忆中那个有着“深蓝色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沙地上的碧绿西瓜”的童年故乡完全不一样了。童年故乡是美丽的,“但要我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言辞了”,或许是儿童纯真心灵的直接感受,只因有着“我”和闰土孩提时代难忘的稚趣生活而异常的美丽,深植于心底。作品通过“我”对儿时美好回忆的概述,呈现出一幅童年唯美的意境画,是作者对真、善、美理想世界无限渴求的自然流露,更是对儿童天性与成年世界认识间矛盾冲突的揭示,体现了鲁迅对儿童问题的深切关注。
  小说写“我”回到家里,见到了许多亲属和故人,尤为着重描写儿时的伙伴、贫苦农民的典型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31595/

推荐访问:农民就业问题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