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工程师论文]工程师论文

来源:其他免费论文 时间:2018-05-14 09:57:59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免费论文】

(1) [工程师论文]园林绿化工程师论文

  园林绿化工程师论文该怎么写呢?怎么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园林绿化工程师论文,对园林绿化提出研究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提供的园林绿化工程师论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园林绿化工程师论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和发展工业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现今我国最主要的问题,这就使得园林绿化得到了高度重视。大树移栽作为园林绿化的关键项目,有效的完善其施工技术,同时将移栽技术与管理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提高大树成活率,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园林绿化的稳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
  园林绿化;大树移栽;管理技术
  园林绿化工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牵扯到大树移栽的问题。作为园林绿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大树移栽却属于高难度的项目,其较为复杂的工艺,超高的要求和较低的成活率都成为了工作人员难以攻克的难关,往往很小的一点损伤都会导致其死亡。这就使得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大树的移栽技术,同时还要加强后期养护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大树成活率,从而降低绿化成本,为园林绿化发展铺下基石。
  1.大树移栽的问题和分析
  1. 1标准化的选择大树
  园林绿化所使用的大树一般分为两种,分别是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其胸径通常为15~20厘米左右,千万不能选取规格过大的树木,规格超出标准的树木,往往是大年龄树木,这种树木通常在挖掘时会受到很大程度的根部损伤,同时恢复生长的速度也较慢,这就导致其成活率极低,所以在选取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尺寸标准。同时树种的选取也一定要选取乔木,乔木有两个很好的特点:其一就是它适应环境能力相对较强,其二就是它有着相当优秀的恢复能力。这些特点都使得乔木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为绿化发展和生态保护做出坚实的护盾。
  1.2合理的移栽时间
  大树移栽技术是项复杂且难度较高的工程项目。在移栽过程中不仅要对其标准进行严格要求,同时也要把握其移栽时间。即使最好的树种,如果移栽时间不合理,也会降低其成活率,从而对园林绿化工程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给园林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隐患。一般来说大树移栽最好的时间是在初春万物复苏时和晚秋落叶缤纷时,而冬天最好不要移栽,迫不得已情况下也要将冻土和树根一起进行挖掘,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树根出现寒冷冻死的状态,同时还要对其进行适当的防寒工作,从而增加大树的成活率。
  1.3完善大树运输
  大树移栽过程中,通常都需要对大树进行起吊,然后通过车辆进行运输。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不仔细或者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大树的根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即使很小的损害,也会极大的影响大树移栽的成活率。所以,在大树进行移栽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尽量保证大树根部的完整程度,这就需要进行带土移植,让土壤将根部包成一个大球状。同时,在车辆运输途中要将大树根部土壤用塑料等工具进行包裹,防止其在运输途中由于颠簸而导致土壤松散,从而使得大树在移植中出现问题,降低其成活率。
  1.4严格按照规格选取树木
  为了保障园林绿化的效率有所提升,一定要在大树移栽时加强其筛选规格,严格按照标准对大树的胸径、树高、树种等各个方面进行选择。尽最大可能的保证大树移栽的成活率,从而为园林绿化建设做好储备基础。
  2.大树移栽后的管理分析
  2.1有效的防患虫病
  在大树移栽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对大树造成一定的损伤,这就使得大树在移植后往往出现自身免疫系统较弱的现象。同时环境的改变也必须要给大树适应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就很容易产生虫病的现象。据调查,每年大树移栽过程中,由于虫病从而导致死亡,其死亡占据着绝大部分,这就使得工作人员一定要及时的做好虫病防卫工作。在春夏多虫季节,一定要定期对大树进行喷洒农药,从而防止虫病的侵害。同时还要定期对大树进行监看,当其遇上虫病威胁时,一定要及时给出治疗方案和有效实施,确保大树移栽的成活率,从而提高园林绿化的稳定发展。
  2.2充足的水分保湿
  阳光和水是自然界生物生活所必需的,缺任意一个都会导致生物的灭绝,所以水分在大树移栽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大树移栽过程中通常都会受到一定损害,而这就会导致其自行补水的不足,而缺水就会使得大树的再生功能逐渐降低,从而使得根部枯萎,最后会导致树木无法存活。所以工作人员在大树移栽后一定要对大树进行合理灌溉。如果是在夏季天气炎热的情况下进行大树移栽,就要增加对其的补水次数,从而提高大树的水分存储。例如,工作人员可以把草绳在水里浸湿,用湿透的草绳对大树的树干进行包裹,避免了阳光照射过强给大树造成的损害,同时还起到了补水保湿的作用,保证了大树移栽的成功率,提高了园林绿化的质量。
  2.3保持树木的稳定性
  大树移栽之后必须要对大树进行固定处理,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未知的侵害。例如(1)土质疏松就会导致大树倾斜,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支架处理,通常我们选用三角形支架,它是日常生活最稳定固架。(2)大风或台风等状况也会对大树移栽带来巨大隐患。这就需要我们在使用支架的同时,还要对大树底部进行加固处理,运用一些石阶来保证大树底部的泥土不被吹掉,这样就能使得大树根系得到稳定,能有效的减小因遭受大风而导致的树木倾斜和倾倒,从而提升了大树的存活率。
  2.4做好施肥工作
  我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的不规划使用,使得现今很多地方的土地都呈现贫瘠、营养不足等状态。植物无法从土壤里汲取到必须的营养成分。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及时的为大树进行营养补充。现今最传统也是最实用的补养方式就是施肥。合理的对植物进行施肥是保障植物健康生长的必要手段。在大树移栽过程后,大树由于不同程度的损伤,自身的营养供应能力较弱,工作人员就需要对其进行施肥处理,但要了解一点,大树由于根部受损,往往吸收能力较弱,施加过量的肥料会对大树根部造成巨大损害,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明确一个“勤施少量”的原则。[2]就拿生活中最常见的尿素来说,我们一定要按照低比率进行配比,从而降低其浓度,将其定期均匀喷洒在树干和树枝上,这样既能对大树进行营养供给,同时又不对其根部进行过养损害。
  2.5大树的输液和灌根
  在大树移栽后,有一些大树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长势较弱,甚至出现即将死亡的状态。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输液、灌根处理。[3]这样就能对大树进行直接的补充营养和水分,同时还要在过程中加入生根剂,促使大树长出新根,从而使其根部吸收营养能力加强,有利于提高其成活率。
  2.6做好防寒工作
  冬天是树木死亡率最高的季节。对大树移栽来说,由于环境的适应通常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需要跨过冬季。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对其进行防寒保护。首先,可以通过稻草对大树根部进行覆盖,同时利用布条对其树干进行包裹,这样就有效的保障了土壤的温度。其次,要及时对大树进行施加热性磷钾肥,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喷施防冻剂,从而提升大树的抗寒能力,防止其根部被冻坏。大树移栽的防寒措施是促进园林绿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到最好。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园林发展做出贡献,为我国的环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结束语
  大树移栽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园林绿化技术,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建立完善的移栽方案,同时要严格的按照规划进行操作。在移栽后要及时对其进行养护管理,从而提高大树的成活率。同时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对大树移栽技术和养护管理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创新,尽可能地完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大树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为我国的发展建设做出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许金柱.对园林绿化中大树移栽及其养护技术的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2(07).
  [2]黄丽阳.园林工程建设中大树移栽的技术措施分析[J].建材与装饰 ,2015(36):174~175.
  [3]黄少军.简析园林工程中大树移栽工艺及养护管理要点[J].房地产导刊,2015(10):257.

(2) [工程师论文]工程技术相关论文

  工程技术亦称生产技术,是在工业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工程技术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说技术哲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发生了三次转向,并体现出多元互补的样态,那么,当下中国的工程技术哲学研究恰好反映了这样一种努力。
  一、技术哲学转向的考察
  近年技术哲学转向话题备受关注,张卫、朱勤、王前的《从Techn特刊看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转向》[1]给出一个清晰且详尽的轮廓,呈现出技术哲学“三种转向“的先后次序与内在逻辑,揭示发生转向的具体原因。该文指出最早发生在西方“经典技术哲学”传统内的“两种类型的经验转向”---面向社会的经验转向和面向工程的经验转向,克服了经典技术哲学的局限:对技术的批判、否定态度,强决定论色彩,对具体技术差异、技术实践的忽视。问题是,无论“面向社会的经验转向”,还是“面向工程的经验转向”,都带来了新的代价:丢掉了早期技术哲学关注技术的社会及政治影响的传统,丢掉了以前的批判的、超越论传统,把规范性分析变为一种纯粹的描述性研究,甚至把对技术本身的研究作为最终目的,从而丧失了技术哲学的社会价值。新的弊端呼唤技术哲学再次转向---“伦理转向”,它是对“经验转向”重描述轻规范的一种纠正,是对规范性研究的一种回归。然而,这一转向仍不完备,以至于使技术哲学面临着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克服“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的片面性,如何把经验转向的描述性研究和伦理转向的规范性研究结合起来。因此,费贝克指出,我们需第三种转向(third turn):这种转向对于描述性研究来说,技术的伦理和政治意义需要给予重视;对于规范性研究来说,我们不但要去“分析”(analyzing)技术伦理,而且要去“做”(doing)技术伦理。
  林慧岳和夏帆在其《经验转向后的荷兰技术哲学:特文特模式及其后现象学纲领》[2]中论述了荷兰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范式,在后现象学分析框架下形成的“特文特模式”具有描述性维度与规范性维度,通过双重聚焦价值和非伦理部分,提供了一种技术哲学的视角,并且“经验转向”在“特文特模式”的后现象学纲领下引入文化元素,将推动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向”。
  二、技术本质主义问题的探究
  本质主义是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立场。耿阳、洪晓楠、张学昕发表的《技术之本质问题的探究:比较海德格尔与杜威技术哲学思想》[3]一文,对杜威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加以分析与对比,考察了他们在技术的本质问题,即技术的概念与技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用上存在的分歧,从追问技术本质的根源、研究方法与技术探究的意义三个维度分析了二者观点之所以不同的深层原因。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使得在者整体(包括人在内)向着可能的方向展开,并在保持这种展开状态的技术整体中追问技术的本质渊源。而杜威则从实用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现代科学为改造我们的哲学提供了丰富的准备资料,是哲学兴趣从审美转向实用,从静观调和好的景物转向改变不调和为调和的世界,他破除了技术的认识论立场,使得机械论成为实用和进步主义的理想主义的首要条件,经验的起源与经验的利害成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在追问技术的本质问题上,海德格尔强调现代技术乃是完全不同的技术,它促使一切存在者成为持存物,将人类送到了不可抗拒的命运性的解蔽道路上。杜威认为技术经验的主要特征在于可验证的人工物的生产跨越了理论和实践的分离,并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沟通,破除了自然理论与现象世界的对立与不连续性。此文最后从突破形而上和人道主义的视角,归纳了两种技术哲学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问题所具有的启发作用,为当代技术困境的解决提供了多元化的出路。
  三、语境论与技术哲学结合的思考
  “语境”作为元哲学问题,并非技术哲学研究的内容,但朱春艳与陈凡在其《语境论与技术哲学发展的当代特征》[4]一文,以分析“语境”的含义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讨论了语境论对当代技术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指出技术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从关注技术“本身”转向关注技术创新,尤其是关注技术创新和文化的相关性问题。具体来说,在技术哲学的经验论转向的引导下,运用语境论的方法论原则对技术做动态的考察,尤其是考察在技术创新的各个具体阶段上,文化因素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的层面。应该说,此文提出的将语境论应用于技术哲学的研究,使得技术哲学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单一性走向系统性,从两极对立走向相互融合,进而能够影响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纲领的形成和研究范式的发展,同时,对技术哲学未来的发展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实践向度的关注
  乔瑞金、师文兵的《从人的解放看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传统的多重意蕴》[《],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传统的三种基本的存在形式、主题与聚焦点,按照马克思、马尔库塞和威廉斯三个代表人物思想演变的历史顺序,从技术与生产方式、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关系的不同视角,给予初步的讨论,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传统为人类解放所做的不懈努力,阐述了其基本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张晓红的《国内马克思技术实践思想研究综述》[》],对这一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做了较为详尽的说明,主要反映在马克思的技术实践概念界定、技术实践主体及其生存状况、技术实践价值、技术实践批判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上。万长松的《苏联技术哲学与其工业化道路的关系问题研究》[7]认为,苏联的技术哲学与其工业化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两者之间却存在着间接的内在联系。进而强调,在我国,技术哲学研究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不能失去哲学应有的批判功能;也不能脱离实际,要适应改革开放与工业化的时代背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五、技术思想史的探微
  主要是从技术思想史的角度,解读古人对技术的思考。
  赵玉强在《庄子生命本位技术哲学的基本面向与内在理路探赜》[8]一文中,对庄子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行了讨论,从而解释庄子生命本位的哲学对于当下社会的指导意义。作者提出在生命之道的统摄下,生命成为庄子技术哲学的价值本位。
  庄子立足于生命本位,在自然之域中对技术的探讨突破了现实层面的矛盾张力,开显出一种超越之维;在社会领域,庄子对技术异化、技术道德以及技术的相关社会政策等问题予以沉思;在人生的领域,庄子强调人当开掘技术内在本己的价值,从而提升生命的境界。项继光和任莉的《古希腊时期技术的哲学思想研究》[9]便挖掘与分析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技术的哲学思考,以及他们对于技术的反思与追问如何成为现代技术哲学的思想源泉的。
  六、工程的演化、本体论与人文反思
  从发表的文章来看,主要涉及两大主题:
  一是对工程演化及其本体论的阐释。李伯聪、王晓松的《略论工程“双重双螺旋”及其演化机制》一文,把工程演化过程理解为一种“双重双螺旋”过程,即由“技术链”和“非技术链”(“经济)社会链”)共同构成的“双螺旋”。演化过程则由“技术发明)工程创新)产业扩散”三个环节组成。其中,工程“双重双螺旋”中“技术链”的演化,其基本内容是“技术硬件(机器)和技术软件(知识和制度)双螺旋”的演化。
  “选择与建构”机制是工程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机制。选择机制使得在技术)经济进化过程中,技术创新成果经过市场的选优汰劣,保证了工程活动和市场经济的健康演进。建构机制则体现为技术链与经济)社会链的“双重双螺旋”变革,形成新类型的“双重双螺旋”等形式。蔡乾和在《什么是工程:一种演化论的观点》[11]的文章中,结合对工程的本质追问,也从演化论的观点考察了工程。张秀华在其文章《工程的生存论阐释》[12]中,在现象学的视野下,主张可以从不同进路来理解和阐释工程,在生存论解释原则下,面向实事---工程现象本身,自觉进入工程的生成与人之生成的解释学循环,并将工程视为以“栖居”为指归的“筑居”,才能洞悉工程的本性与存在论意义。
  二是对工程的人文规范与伦理追问。《“罪”与“赎”)关于人类工程之“非”的反省与超越》[13]一文指出,工程既有功也有过,人类因工程之“罪”而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以至于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和生存危机。这就警醒我们必须反思征服、宰制自然的工程实践,在肯定工程之“是”的同时,正视、检讨工程之“非”,进而优化工程观,并在现实中以“赎罪”之感合理地规范工程行动,自觉地建构“无为”、“善为”的工程,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略论工程美》[14]则回答了工程美的功能,认为工程美是工程活动及其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给作为审美活动主体的人的舒适与愉悦之情,工程美的实质是功能美,这一实质展现为工程美的实用性、科技依赖性、环境协调性、社会历史性和综合性等特征,“美在和谐论”和实践活动论是工程美的立论基础。与以上对工程的人文规约与美的诉求不同,一些学者更重视工程伦理的路径。
  张应杭[1《]认为,面对因工程技术失误带来的灾难,有必要强调工程技术人员敬畏之心的培植。道家“道法自然”命题中敬畏自然的立场可以为这一敬畏心的培植提供思想史的启迪。道家以法自然为核心价值理念所主张的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和身心合一之道可以为现代工程技术伦理提供如下三条敬畏原则:自然地对待自然、自然地对待他人、自然地对待自我。任丑[1》]则追问了工程伦理学的价值基准,并认为人权既是功利、道义、责任、权利等工程伦理学基本路径的价值基准,又是科学、技术、工程和工程师等工程伦理学诸要素的价值基准。因此,人权是工程伦理学的价值基准,各类工程事业应该成为切实保障和促进人权伟业的现实力量。
  熊志军还对科学伦理与工程伦理作了比较研究。[17]此外,2011年以来出版了一批工程技术哲学的学术着作。
  一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工程演化与本体论研究。殷瑞钰、李伯聪、汪应洛等的《工程演化论》[18]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阐述了“工程演化论”的基本概念,揭示工程演化的规律和特点、工程演化的动力系统,讨论工程要素演化与系统演化,分析工程演化机制以及工程演化与文化变迁、人类文明进步等问题,并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提供理论支持与说明。
  张秀华的《历史与实践:工程生存论引论》[19]在现象学和实践哲学的范式下,借助生存论的解释原则,先行确立起生存论对于工程追问的优先地位,显示“人以工程方式去存在”及“人#工程#生存”互释共容的生存论意蕴,并据此于时空向度内考察“作为方式”、“人工世界”和“实存工程”的复性展延,进而判明工程实践之“是”与“非”、工程异化及其扬弃的历史担当,自我解蔽与突围,趋赴以“栖居”为旨归的“筑居”,重建时代的工程文化,去实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人类理想。
  另一方面,丰富并拓展了技术追问的内容与路径。盛国荣的《西方技术思想研究---一种基于西方哲学史的思考路径》[20],旨在从西方哲学史的线索中梳理出各个历史阶段的哲学家们关于技术的思想,以求呈现出一部相对较完整的西方哲学家们认知技术的路径,即西方技术思想史。陈多闻的《技术使用的哲学研究》[21]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种视角对技术使用进行审视。既给出技术使用的横向结构解读:技术使用是由技术使用的主体一技术使用者、技术使用的客体---总是物象化为人工物的技术,以及技术使用者和技术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所组成的图景;也做出技术使用的纵向历史分析:技术使用依次呈现出经验型技术使用、实体型技术使用和知识型技术使用的不同面貌,并分别孕育出相应的社会情境。
  曾鹰的《技术文化意义的合理性研究》[22]揭示出在当下技术危机的文化境遇中,技术文化意义世界的裂变、扭曲与失落及其重构。王伯鲁的《技术困境及其超越》[23],在广义技术范式下,系统分析技术困境的结构、表现、演化机理,以及超越技术困境、谋求人类解放的路径与对策等问题。陈凡、傅畅梅、葛勇义的《技术现象学概论》[24],考察了技术现象学起因,现象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向度及演进趋势,非哲学的技术现象学研究,经验的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范例,“装置范式论”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纲领,以及技术现象学与STS研究、工程实践等问题。而新出版的学术着作,如朱葆伟、赵建军、高亮华主编的《技术的哲学追问》[2《],王大洲的《技术、工程与哲学》[2》],李伯聪的《工程哲学和工程研究之路》[27]和刘孝廷等的《科学#技术与社会》[28]等着作,则从更宽泛的视野讨论了工程和技术问题。
  总之,近年国内学术界对工程与技术的哲学研究,呈现出努力拓展解读视域,既试图回归关于工程、技术本质的本体论或存在论阐释,也注重其经验的描述、文化和审美的人文反思以及伦理规范的向度,并彰显了跨学科、跨领域的探究进路。
  参考文献:
  [1] 张卫,朱勤,王前.从Techn特刊看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转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3):36-41.
  [2] 林慧岳,夏凡.经验转向后的荷兰技术哲学:特文特模式及其后现象学纲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0):17-21.
  [3] 耿阳,洪晓楠,张学昕.技术之本质问题的研究:比较海德格尔与杜威技术哲学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0):27-31.
  [4] 朱春艳,陈凡.语境论与技术哲学发展的当代特征[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4):21-25.
  [5] 乔瑞金,师文兵.从人的解放看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传统的多重意蕴[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6):56-62.

(3) [工程师论文]园林中级工程师论文

  园林绿化工程师 又称园林设计师是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室外空间环境创造等方面工作的专业设计人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是园林中级工程师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总体而言无非两个:设计和施工。要使景观项目不断地提高内在质量和外在效果,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来解决一些影响景观效果的问题。而提高质量的根本是提高操作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和自身综合素质,每一位企业的成员都应该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精益求精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项目的成功和企业的良性发展。作为园林施工企业,打造高起点、高水准、高档次与城市发展同步的园林景观工程,是我们的使命[1]。而基于细节施工和管理的追求才能让园林景观工程以质量取胜,以精品取胜。由于多年的园林施工管理经验,特对本人历年来从中体会的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特别分析。
  一、重苗木形状,轻种植施工规范
  施工管理人员常常把施工隐患留给后期养护管理人员去处理,而对苗木种植完成期效果特别看重,对种植过程管理疏忽常常会导致苗木的成活率降低,影响大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管理人员要熟悉并掌握园林施工规范及规程,并懂得运用规范来指导、监督、检查绿化栽植施工的全过程,特别应重视制止常见质量通病的发生,以保证绿化工程的整体效果。
  二、重习惯轻图纸不足
  施工人员经常习惯性的按部就班根据图纸施工作业,从不去认真分析研究图纸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对绿化设计图纸的不足不能及时发现,以致在完成种植后才发现问题,造成不应有的返工,影响绿化计划实施及苗木成活率。这种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施工人员对于绿化栽植形成的空间想象力不足,对绿化图纸和实地情况中的矛盾不能给出解决意见和建议。
  绿化施工图不同于土建施工图,在施工中修改苗木品种、调整种植位置是非常正常的[2]。管理人员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多用脑、多思考,对于绿化图纸中的不合理因素要改出自己的想法和修改意见,使绿化栽植既能达到生态要求、又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三、重施工管理、轻资料管理
  缺乏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识,施工管理未能深入,仍然停留在初级管理的阶段。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全面质量控制意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着重几个重要管理阶段资料的核查和复核工作。即,
  ①施工放样资料的检查和复查
  ②挖种植穴的技术复核资料检查和复查
  ③施基肥、客土回填的资料检查和复查
  ④土壤和水质的化验报告,必要时,还必须对远途购买的苗木土球土进行酸碱度化验
  ⑤工程设计变更和施工变更的签证资料核查
  ⑥绿化养护记录资料
  ⑦其他必需的资料(如苗木的检疫记录、草种的质量保证书、苗木的病虫害监测记录等)。
  四、重进度控制、轻程序控制
  目前大量的园林绿化工程都和某些节日、纪念日有关,因此,按期竣工常常摆在第一位,在抢工期时对绿化施工的合理程序忽视导致质量隐患的产生。
  施工管理人员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出符合施工工期、合理有效的施工计划、苗木材料供应计划、劳动力安排计划,特别要强调施工放样的准确性,对回填、开挖土方要布置好控制桩群,在桩位上标清楚填、挖标高并派专人管理复核,确保完成一块、种植一块,养护一块;杜绝因放样不准确造成的返工现象产生。
  五、重乔木、轻灌木、地被
  乔木种植技术要求高,形成效果明显,常常是绿化工程施工检查的焦点,而灌木、地被主要起陪衬作用,容易被疏忽。
  管理人员要有整体观念,其实,绿化工程强调的是观感要求,草坪、地被、灌木、乔木在绿化景观中各自代表一个层次,缺一不可,因此,在乔木种植完成后要抓好地形整理,确保灌木种植平顺、整齐划一;灌木种植完成要及时修剪成型,再对地形进行精整,铺草前的地形整理至关重要,因为这决定了最后成形的地面平整度和曲线柔和度,一个草地高低不平、曲线生硬的绿地,是不会有吸引力的。为什么大家对高尔夫球场的草地常常发出由衷的感叹呢,其中的道理不解自明。
  六、重成活、轻树形
  害怕苗木、特别是大树死亡引起的返工难度和经济损失。
  针对这种心理,应从严控制树形要求,对于成活率较低的树木品种,特别是大树应采取加大泥球直径、摘叶、增加特别保护措施等技术手段来保证成活率,绝不允许采用杀头、破坏树冠骨架强修剪等方法提高成活率,以致成为虽已成活,已成残废的畸形树。
  八、重种植、轻养护
  这是绿化工程施工管理中最为常见的问题,认为树种好了才是关键,养护无非是浇水、拔草而已。
  施工管理人员要杜绝这种片面思想,要正确理解“三分种、七分管”的含义,加强养护期间的施工管理,首先必须有熟练的绿化养护工带班养护,在严寒季节、高温季节、病虫害多发季节、台风季节必须坚持绿化植物的全面检查,查冻害、查灼伤、查病虫害、查支撑完好性[3]。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真正做到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同时还必须制订出完整的养护计划,其中包括松土、灌水、施肥、除草、喷药、抗寒、抗旱、抗风、抹芽、修枝、整形、草坪修剪等一系列工序安排,上报给业主审核,以此作为业主代表在养护阶段实施检查的依据。
  九、重结果、轻过程
  工作责任心不强或兼职工作过多,认为绿化只要最后见效就行,施工过程管理是施工单位的事。
  针对这种情况,要加强员工工作责任心教育,委派专职管理人员对绿化施工全过程进行管理,对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可能产生的隐患做好详细的记录,以确保发生质量问题时有可靠的追溯性。特别要防止养护阶段的死苗无人过问,直到移交前匆匆换苗而导致移交后的养护工作难度增加的情况发生。过程控制检查的要点除参考刚才讲到的第三个问题外,还必须认真检查乔木的卷杆、支撑情况;养护期死苗更换时间、更换苗木的规格、种植方法、换苗季节记录等。
  十、重苗木规格、轻整体效果
  缺乏绿化种植艺术性的概念,机械照搬图纸规格,是园林景观工程整体效果缺失的主要原因。要确立绿化栽植是一种艺术的观念,设计图纸给出的苗木常常是一种苗木一个规格,但是苗木本身是自然生长的、有生命的材料,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高度、冠幅和胸径,除行道树以外,我们也不希望在绿化栽植工程中选用等高、等宽、树形一致的苗木来种植。中国园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师法自然,我们需要的是自然起伏的林际线,多层次的林木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对图纸设计进行再创作,有时甚至可能要故意选一些歪斜的苗木来表现自然,机械地照搬图纸设计的苗木规格,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创造园林绿化精品的,作为绿化管理人员,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园林艺术素养,要善于观察、善于提炼,因地制宜,选择苗木形状和规格。特别是孤植树、主要路口的树、点缀建筑物及园林小品的树必须精心挑选,以确保设计意图的再现,而千万不能机械地按设计图纸规格选择苗木。
  在园林绿化施工中,由于存在许多不可预见的影响种植质量的因素,有待于我们继续去发现并解决。园林景观工程的发展需要我们施工企业,施工员工以及同行业有识之士共同来探索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施工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园林绿化工程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林燕 .浅谈园林景观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
  [2] 陈森.浅议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J].科学之友,2011,(3):84-85.
  [3] 张宇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27264/

推荐访问:中级工程师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