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诚信建设论文]推动社会诚信建设论文

来源:其他免费论文 时间:2018-07-22 15:00:04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免费论文】

推动社会诚信建设论文篇1:大学生关于诚信的论文

  党中央开展诚信教育从学生抓起,针对青少年学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
  诚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作为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要弘扬民族精神,做诚信人,说诚信话,办诚信事,把诚信贯彻到各个方面。
  大学生要对党和国家忠诚热爱。作为新时代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诚信不仅体现在道德层面,而且表现在理想、信念层面的坚定。“诚”不仅意味着诚实,更代表着忠诚;“信”也不仅是守信,而且包含着对自身信仰的承诺和实践。大学生要建立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热爱党、热爱国家,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坚定的科学信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并拥用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干劲。
  大学生要求知求真求实。学习求知是学生的天职,也是大学生生活的重心。学习中的诚信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中。青年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积极认真,学习刻苦努力。诚信要求青年大学生在求知学习中要勇于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要求青年大学生能不懈地追求真理;要求青年大学生能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地用实践检验理论;要求青年大学生不盲从权威,用批判的态度审视一切;要求青年大学生认真对待作业、考试,实实在在求学。
  大学生要建立真诚和谐的关系。大学生不仅面临着学习考试,而且要自己独立生活,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诚信状况体现的重要阵地。诚信在人际关系中集中地体现与人交往的真诚、平等、信用以及责任意识,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恋爱问题、网络人际关系等方面。同学朋友关系上,诚信要求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交友观念,抱着一颗真诚之心,以兴趣、爱好、性格等标准选择朋友,同学之间关系真诚和谐。师生关系上,诚信要求青年大学生尊敬教师,同时又不盲从,敢于对教师的权威挑战,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恋爱关系上,诚信要求大学生具有端正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恳切地追求纯真的感情,在恋爱过程中以情感为基础,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在网络人际关系上,诚信要求大学生在网络中具有很强的自律性,对于网络中人际交往,既要具有自己的认识和诚意原则,又要预防网络陷阱,不要在不了解对方真实情况前,把自己的家庭、经济及个人隐私告诉网友;不轻信网友的自我介绍,不要将网友带入现实生活;不约见网友或赴约。
  最后,大学生要树立虔敬务实的工作观念。工作是大学生的终极目标,工作问题是考验大学生诚信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体现大学生诚信状况的一个重要场所。择业问题上,诚信要求大学生赞成并积极追求敬业精神,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从现实出发,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给自己一个科学正确的定位,而不能不切实际地随大流,片面追求高薪、中心城市等。在择业过程中,诚信要求大学生积极务实,真诚面对用人单位,重信用、讲效率,踏实认真进行选择。
  做诚信人,说诚信话,办诚信事,是一个人基本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当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诚信首先要求大多数对大学生对实践活动具有正确的认识,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各项活动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要塌实认真、虚心求教,注意交流,坚持在其中发展和提高自己,而不是仅仅讲求形式而忽视实效。
  中国自古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不胜枚举,诸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等,几千年来,有关“一诺千金”的佳话更是不绝于史,广为流传。时代的进步也推动着观念的更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生活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赋予了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更多的时代内容。“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代表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这一群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在下一阶段的成败。笔者就当今大学生诚信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当今大学生诚信的状况
  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着很严重的诚信危机,这已经越来越成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峻的课题。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还贷或是有意拖欠贷款,据几家商业银行数据统计,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超过了20%,有的高校甚至达30%~40%!有一份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只占0.48%。调查显示有88.39%的同学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很重要,诚信的意义、价值不容忽视,但在实际行为上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有28.57%的同学明确表示,“诚信”两字只是纯粹的理想,难以真正实践,比如说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自己为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份好工作,也就不自觉地会夸大简历、伪造获奖情况等。“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虽然在他们主观意向上觉得诚信很重要,但社会竞争迫使他们选择了投机取巧。虽然同学们签过“不作弊”的承诺书,但一旦到考试时还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另外,不少同学承认自己迟到旷课、作业论文抄袭、简历灌水等等不诚信的行为。还有诸如餐厅吃饭或乘公交车时插队,用大量的时间玩游戏或上网,抄别人的作业蒙混过关,论文剽窃、买假证书、虚假简历、大学生中出当“枪手”等这些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现象。凡此种种现象在当今大学生中是确实存在的。 2 诚信危机形成之因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诚信危机并不是在短时间内所形成的,我想应来自以下方面:
  2.1 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领域的阴暗面、使得高校学生受拜金主义等思想的腐化较为严重,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等都强烈的预示着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这无形的也影响了尚未踏入社会但渴望了解社会的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这个变革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产力迅速发展,分配方式日益多样,人民逐步富裕,生活丰富多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而另一方面,市场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商品交换的法则容易侵蚀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道德失范。虽然做人要讲信用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但“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类的古训也未曾少见。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经常发生。从市场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一。
  2.2 学校教育的弊端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上也存在很多漏洞。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把成绩搞好,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其他一概不论,更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了。而且在我国因为诚信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无须再去进行系统的教育,从而导致诚信教育淡化。另外,科研浮躁,高校老师到处兼职,诚信教育大多停留在表面,诚信教育者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信服。当前社会的信用缺失,既与诚信教育不够有关,也与法规的滞后、政策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相连。完善而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遏制各种无诚无信行为,有利于诚信美德的巩固和弘扬;比如有的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找到了工作等等,这些都给学生造成一个直观的感觉—不诚信反而得到了便宜。在大学生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这些个例往往直接冲击着他们,令他们心理转变进而效仿。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二。
  2.3 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期处于家庭的百般呵护之下。不少在娇纵中长大的大学生,这种小太阳似的教育造成的结果就是当今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许多不诚信的做法,他们常常不认为是错误的。“这是独生子女一代人身上普遍存在的通病”,这也是导致学生诚信观不强的一个主要因素。另外家长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家长的做法不尽人意,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缺少榜样的示范引导。沧州师专大一新生体检时,发现了几例该校招生章程上明确规定不得报考该校的“病号”。细问才知,其实,学生对自己的病情早就完全知道,且一直都在吃药控制。但在整个过程中,家长一直都在自己孩子的面前演绎着“失信”伎俩—先是借助各种社会关系弄来假冒的身体检查单,然后教唆学生隐瞒病情。从家长在大学生诚信问题上所扮演角色中,我们不难看到大学生诚信问题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三。
  3 大学生诚信教育之措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能兼备的合格人才,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大学生如果丢掉了诚信的美德将会给我们社会以及我们的事业带来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所以诚信教育势在必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学校的诚信教育中倡导的“谁诚信谁光荣”,通过正确的教育导向、舆论导向、制度导向、利益导向的推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让诚信深入人心,让诚信成为时尚。只有建立全社会的诚信风尚,只有建立了一个完备的人才平价体系,诚信问题才能真正的得到解决。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诚信宣传教育才能使诚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2 创建和谐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
  和谐、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呼唤诚信,文明守纪,共建和谐校园”的学生文明诚信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xx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道德规范,增强大学生文明守纪、诚实守信意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的意义和重大的诚信教育工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
  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还应致力于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3 建立诚信评估机制,为诚信建档
  信用本来是道德层面上的规范,但是,一旦道德难以维持信用的时候,就需要把信用建立在制度之上。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的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因此,建立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机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治,并对诚实守信者予以奖励,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样,在高校,也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要有一套规范、合理、统一的运作标准和方式,而不是带有过多的主观随意性。在这个评价机制内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促进学生诚信习惯养成,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要赋予这套评价体系一个较高的地位,当大学生的诚信问题通过诚信评价体
  系的建立而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时,要让那些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受益,而那些不守诚信的大学生便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高额的成本。因此,当一些大学生行将做出不诚信行为时会慎之又慎—如果在诚信记录上有污点,可能意味着今后在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处于极大的劣势。

推动社会诚信建设论文篇2: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策略论文

  【文章摘要】
  目前,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利益的驱动、失信成本的过低,征信成本偏高加之某些地方保护土义的存在,使企业信用的缺失正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通过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不断改善社会诚信环境,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才能重塑企业诚信经营的理念。
  【关键词】
  诚信经营;信用观念;失信惩戒;信用管理制度
  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企业信用缺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建设的突出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总结了当前国内企业信用恶劣的7种表现:履约率低;逃废债务;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毒米毒酒事件不断;企业虚假披露;上市圈钱行为屡见不鲜;有偿新闻、虚假广告、虚假财务报告和黑嘴股市分析满天飞;大量的银行不良贷款和盗窃知识产权。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消息称,中国企业每年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不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破坏了中国企业和国家的形象。
  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国这样一个千百年来一直有着民无信不立、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优秀诚信文化熏陶的社会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企业在不诚信经营?其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使企业诚信经营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成因。
  造成我国企业在当前经济生活中种种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益的驱动是企业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重利原则潜藏着诱发人们见利忘义的价值取向,导致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生。许多企业见利忘义,突破了基本的道德底线,甚至法律底线。
  (二)法制不健全,失信成本太低,是导致企业信用缺失的直接原因。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失信惩戒机制,对失信者不能给于及时、严厉的打击,就是对守信者的惩罚。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与信用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虽然在相关法律中有关于诚信守法及违法的相关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而且明显不能驾驭现在企业在信用问题上多变的情况。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空白,给失信造假者留下了法律空子,也给执法造成困难。其次,相关法律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太轻,失信成本过低,使企业受罚后仍有利可图。
  (三)某些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和纵容,加剧了企业诚信的缺失。
  有些地方政府就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自己的政绩,有意偏袒本地企业,对假冒伪劣现象视而不见,甚至直接充当其保护伞。对失信行为的纵容,最深的危害是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使企业失信之风蔓延并危害全社会。
  (四)征信成本过高,是企业不得不面临信用风险。
  我国的征信体系还没有健全,如果想要了解一家企业的信用状况,不是相当困难,就是成本过高。例如人民银行虽然建立了企业和个人的信贷登记系统,但这个系统只对银行自己开放,所以要了解一家企业在银行登记的信贷记录、付款记录、财产抵押情况,简直比登天还难。即使是最基本的企业在工商登记时注册信息的查询也是需要收费,且查询一次就要收取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不等的费用。这笔费用对于可能需要查询多家交易方信息记录的企业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成本。这实际上导致信息的不畅通导,而信息的不畅通使骗子企业可以什么也不怕,因为它的劣迹没人知道,可以该做生意照做生意,而且还会有企业继续上当。
  很多西方国家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已经相当成熟。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不断创新的新竞争环境,中国企业如果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到国际水平,就必须实行诚信经营。因为诚信是企业的一种基础资本,是一种无形的资本。
  二、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策略。
  (一)构建失信惩戒机制,形成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法律前提。
  失信惩戒机制是由所有授信单位共同参与的,以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库的记录为依据的,通过信用记录和信用信息的公开,来降低市场交易中信息的不对称程度,约束社会各经济主体信用行为的社会机制,是信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失信惩戒机制是以完备的法律为基础的,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信用管理专业法律,鉴于立法水平的限制和市场对信用法律的急需,可以先建立一部涵盖面较宽泛的法律,随着信用市场的发展和实践检验,再逐步完善和细化。
  2、失信惩戒机制的运作方式至少应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首先将企业的失信、守信记录记录下来,并对记录的情况加以评分;其次,对各种类型的失信行为进行惩罚,对守信行为进行奖励。对失信企业进行社会道德上的、经济上的、直至法律上的制裁;可以制作失信企业的黑名单,并以合法的形式向社会进行传播,使失信企业不能进入主流经济市场,加大失信成本;而对诚实守信的商家,可以建立红名单,通过政府政策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与优惠,从而拉大市场对失信和守信的态度反差。使整个社会都具有对失信行为的防范和惩罚机制,它足以让不讲信用者难以谋职,甚至日常生活都会困难重重。
  (二)大力宣传和强化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形成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以来,重利轻信观念横行,社会信用观念还很淡薄,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文化。所以,要从的源头上抓起,对社会公民要进行社会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不讲信用使对自身品质的危害,其社会地位将会随着每一次失信行为而降低。重新树立良好信用意识和观念。这样的市场环境可以促使企业经营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信誉观,以社会信誉为中心,实现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和市场的可持续拓展。企业要形成一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化氛围,企业讲诚信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必然,诚信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信赖和支持,创造更多的商机和效益。守信者必将受到市场的奖赏,而失信者终究会被市场淘汰。
  (三)建立信用信息网络,形成企业诚信经营的服务系统。
  据调查,我国信用信息的80%左右分散在工商、税务、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企业很难获得相关的信用数据和资料,因而无法作出高质量的信用评估,以降低信用风险。所以应有政府牵头,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建立全国联网数据系统,并有序地向社会开放,实现各部门、地区和企业的信用数据共享。如中国工商总局自2003年开始推行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平台,实现了总局、省级局、地市级局、县级局、工商所的五级数据联网,基本实现了数据的适时汇总和交换;建成了以经济户口数据为主体的数据中心,以及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数据库和一人有限公司数据库,可以说是有益的尝试。同时应坚持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积极培育信用服务系统大力发展高素质的信用评级机构、企业信用服务企业和消费者信用服务企业,满足社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
  (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形成企业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
  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是市场微观的主体,企业不是天生自然而然的守信用,关键是要有一套信用管理制度,使当事人信用行为的收益大于不讲信用的收益,讲信用的成本小于不讲信用的成本。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由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所以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独立于财务和销售等部门。其次,要进行完善的信用管理。需要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用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在协助企业实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和成本降至最低。
  现实告诉我们,市场经济越发展就越要求诚信经营,我们不能让信用成为中国稀缺的资源。建立良好的企业诚信水准,构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信用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全民工程,需要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长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邢贵红。关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8(14)
  2、张树俊。论诚信经营与企业立德[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潘孝礼。企业诚信经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10)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推动社会诚信建设论文篇3:加强公务员诚信建设论文

  诚信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和原则、《中庸》里说,“诚,天之道也”,“天之道”的说法不过是强调它的应然性和必然性。孟子则明明白白地说清楚了“诚”的意思和意义:“思诚者人之道也”,做人要真心实意,真实不欺。“信”和“诚”是一个意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写道:“信,诚也”,“诚,信也”。
  从古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强调做人要诚信,为什么经历了这漫长的岁月,诚信仍然是当前人们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诚信是人的根本问题。每个人成长有必备的两个条件,即生存和发展。生存要具有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人就无法生存,更遑论发展。发展既是指人在满足最基本物质条件后的后续跟进,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又是指人精神上的生存空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特性。两个条件的关系是,生存是基础,发展是上升到更高的平台和境界,涉及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满足,因而更难.,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一种社会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程度也是社会形态达到的程度。对社会形态来说,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利益”。在社会中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都是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中感知的,也就是说,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感知到自己物质和精神的境遇,这就永远有一个比L不足的困境。因此,就与他人有一个真实的或者假想的社会利益冲突。不难看出,只要人有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就会有人与人之问利益相关性的比较和冲突发生可能性的存在,也永远会有诚信问题。
  公务员诚信问题的出现,也与上面人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相关。但是,它要比一般人遇到的诚信问题更为特殊。第一,公务员具有公共性特征,与公众的公共利益攸关。私人企业涉及的是少部分人的利益,私营主和员工的利益冲突也只是少部分人的利益冲突,公务员的诚信和私人企业人员的诚信有很大的不同。公务员说的话和做的事都与大于私人利益的公共利益攸关,其复杂性在于,公共利益也不是全体公众的利益,是不同群体利益之和。这就是为什么公务员的言行会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的原因。公众对公务员的诚信有信心,说明公众感知到公共利益是有保障的;公众对公务员的诚信缺乏信心,则表明公众感知到自己的利益会有遭到损害的可能。所以,当前人们对公务员诚信问题的关注,实际上反映了这样一个现状:在阶层分化明显、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公众对公共利益的归属持不放心的态度,对公权力会秉公裁决持不信任的态度。第二,公务员具有组织性特征,与执政机构相关。公务员是隶属于一定组织的,有政党机构、政府机构和代议机构、司法组织等等。当个人进入组织后,个人的利益同组织利益就结合在一起了,个人必定会受组织的影响,诚信问题已经去纯个人化了,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会依赖于比个人更有效和更强大的组织。我们现在看到公务员个人诚信问题已经与组织有极大的相关性。比如公务员学历、年龄的造假问题。在组织内竞争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组织往往采用掌握知识更多、处理问题能力更高的选择原则,在一些柔性指标并不能服众的情况下,学历、年龄等硬性指标能显示相对的公平性,于是,就会出现学历和年龄的造假问题。另外,执政组织负有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等的政治责任,而处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组织处于“适应性”成长的阶段,无法从容应对来自外部和内生性的矛盾冲突,出于组织形象、政治稳定、领导者个人利益等等诸多复杂因素的考量,组织不诚信的问题伺机生成并被激活。当代表组织的个体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其告诉公众的内容实际上却可能不大负责任,这个时候,公众的不信任就会更多地指向于这个组织。更进一步地说,组织是代表整个执政党和政府的,一些少数地方组织的诚信问题又消解了人们对整个组织的信任。
  为什么当今我国公务员的诚信问题会如此严重?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值得关注——
  一是社会自我期许机制和社会诚信机制的脱节。改革开放以来,破除了阶级身份标志认同和追求物质发展有害论的桎梏,逐步形成了人的自我发展机制,这个机制给人的信息和信心是,只要通过自我的努力,就会改变自我生存的境况,并给自我发展预留广阔空间。因此,人们吸纳知识的欲求和提高自身能力的诉求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自我期许带动自我奋斗,自我奋斗带来自我发展,自我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标志是结构转型,阶层、利益、价值、生活方式等多样化,呈现出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费孝通先生称我国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社会诚信压力机制是自构的,人际交往方式局限于熟人之间,是个环形封闭式的网状结构。经济交往产生的利益冲突最为明显,对社会诚信的破坏力也最大,而我国传统社会长期停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论文范文 )由交往产生的利益冲突必然很少,社会诚信机制既自洽又有效。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陌生化的社会结构和以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加大了利益冲突的力度,另一方面快速消解了原有社会的诚信机制。公务员诚信是以社会诚信为基础的,社会诚信机制的解构导致的“溃败”,必然影响到公务员的诚信。
  二是公共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结构和公平性要求的脱节。公务员诚信归根结底与公务员的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环境攸关。笔者认为,应该重视公务员诚信问题的内在原因,即公共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结构与公平性要求的脱节。它具体表现在:第一,权力至上而不是科学合理原则。令人担心的是,目前公共性组织不仅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反映了官本位的权力至上原则,而且在内部资源配置方面也是如此。职位与权力挂钩,权力与利益结合,不仅决策依靠权力,而且执行也是依靠权力,一切围绕权力。由此滋生出“权力禁锢”的组织政治生态,那就是谁权力大,谁说了算,其结果是“上面要什么,下面就设法给什么”,一旦“上面”有变,反拿“下面”是问。公务员的利益包括待遇和晋升,而目前晋升又和待遇是密切相关的,当这些利益都由权力者说了算的时候,如何使下面做
  到诚信?第二,GDP至上而非服务公众原则。GDP考核的初衷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目前的考核成了“GDP泛化”,无论是否与经济工作相关,各级政府部门都生成了一套严密而庞大的考核体系。对上要接受上级考核,对内要考核工作人员,对下也要考核干部。从道理上讲,问责制度的安排应该突显公众的参与监督,体现公众对于基层政府的问责。但是,目前的问责主要体现了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的约束和要求,只在自上而下的政府体系中封闭运行,这样的问责考核实际为“逆向问责”。“这种问责制度运行的结果,是政府为考核而工作,大量政府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实质进程无关,可以说政府和公众各干各的。”(赵树凯,2010)公务人员忙于对照考核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而工作,为了让上级满意而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所谓的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是,部门之间搞得神秘而互不信任,人际关系复杂化而非合作化,形式主义盛行,重数量不重质量,将形式上花样翻新称为“创新”。甚至少数部门为了考核指标上的“好看”而不惜作假,而作假者却能赢得考核上的“好看”,因而赢得上级的“看好”。一些组织缺乏诚信的做法不仅使公众产生“政府作为越多,公民感觉越差”的想法,而且使得组织内的公务人员在工作中身心俱疲,有些同志抱怨只为生存而工作,若要为“发展”而工作就要会不讲诚信,没有良心。
  由此可见,当前公务员诚信问题既有社会转型的原因,也有制度和体制的因素。从总体看,社会转型是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是一种文明的嬗进,看似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却孕育着合理的前行方向,看似矛盾冲突多发和集中,却潜藏着整合机遇,看似道德滑坡危机重重,却萌发着新的道德伦理取向。问题在于,要在制度、体制方面敢于改革和勇于突破,必须在公共组织内的制度安排和体制改革上积极推进。
  第一,厘清执政和职能的内涵与关系,取得更多的信任认同。新世纪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强调执政能力建设,这本身是件好事,有利于培养执政党公务人员的忧患意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执政意识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服务意识。但是,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导人把执政能力片面地理解为统治能力或者统御能力,扩大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强化国家的政治权能,弱化社会的自治能力。一方面,公共权力的边界不断扩张和不受约束,权力和资本肆意地结合导致与民争利,其结果造成公权力的严重失信;另一方面,政府和国家的力量是有限的,管了许多不该管的、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情,也必然会出现陔管的没有管,该管的没管住、也没管好的事情,正当的公权力变得捉襟见肘、威严不存。在这样的状况下,公权力无法履行它执政理念中一些庄严承诺,公务员在处理一些危机事件时常常百口莫辩,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背后,更深一层的是公务员人员无力维护权力闯祸后的无奈。因此,公务员的诚信不是简单的公务员个体的事情,而是执政体制对公共权力与社会权力之间合理分配的问题。
  第二,公务员诚信的关键是要严守公共机构内部公平公正的组织伦理。德国思想家卢曼对诚信问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被称为“简化机制”。依笔者的理解,这个机制说的是人们的不诚信是因为人与人的一次性交往都有自我防护意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屏蔽信任窗口,而随着人们交往频率的增加,互相之间的信任度也会增强,如果人们有明确的、乐观的预期,要做到诚信并不是难事。由此可见,要解决公务员的诚信问题说难也不难,说不难还真难,因为涉及公务员制度和干部体制的改革。这里,有两方面的工作一定要做,一是选人用人机制的公平公正,无论是按照能力,还是按照资历选人用人,都要有一个长期不变的使人感到公道的、能接受的制度安排,减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样大家就不会琢磨人而去琢磨事。二是明确公务员岗位权限和职责,不凶为领导人的偏好干预就干预,不因为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不会陷入形式主义的事务堆里,从而大大减少只对上负责而不对公众负责情况的发生。
  相信人的问题必定能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决,诚信的问题也是如此。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156322/

推荐访问:推进社会诚信建设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