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传承的论文]道德传承与实践论文

来源:其他免费论文 时间:2018-07-13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免费论文】

道德传承与实践论文篇一:论师德建设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曾说过:“教育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上帝也要低下至尊的头,向她致敬!”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大约有1600万教育工作者,其中中小学教师1200万。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牢记自己的使命,兢兢业业、默默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五届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讲到:“教师安,则学校安;教师优,则学校优;教师强,则学校强。”教师是学校的脊梁和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教师凭借自身的品格、知识、智慧、才能、精神和魅力,通过举手投足,一言一行,课前课后,影响、熏陶和教育学生,成为学生做人、求知的楷模,思想行为的表率。教师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劳动,其劳动对象是人,劳动产品也是人,在一定意义上,劳动手段(教师的学识和人格)也是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与教育劳动、教师职业相适应的,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场所。”教育劳动自始至终是人与人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教育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基于教师角色地位的指导性、角色目标的育人性、教师角色义务的复杂性及教师角色形象的示范性,决定了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比对其他行业有更高的道德要求。苏霍姆利斯基也曾对教师说:“应当记住,你们不仅仅是活的知识宝库,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你们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其他雕塑家的特殊雕塑家。教育人,造就真正的人,就是你们的职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伟大使命。提高教
  育品质,关键在教师品质。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教育品质和水准,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准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与否的一个重要尺规,师德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传统文化中传承的师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的上古时代夏朝就有了学校,春秋以前,教师和官吏合一,教育与政事结合,教师职业道德虽然已经出现,但往往夹杂在政治道德之中。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并起,“百家争鸣”,“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广收门徒, 提倡“有教无类”,并创立了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自此,在往后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中,教师职业道德逐步形成了社会和教师本身认可的道德规范。概括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一生不耻下问,活到老,学到老,《论语·述而》中“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就是是孔子反躬自问,虚心向学的体现。面对子贡的钦佩“夫子即圣也”,孔子谦虚的回答“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唐代韩愈一生“焚膏油以继晷,恨兀兀以穷年”手不释卷的学习;教育家朱熹一生酷爱教育,一天不讲学,心中就感到不快乐。他的学生黄勉斋记述朱熹诲人不倦的精神时说:“从游之士,迭诵所习以质其疑,意有未喻,则委曲告之而未尝倦;问有未切,则反覆诫之而未尝隐。虽疾病支离,诸生问辩,则脱然沈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可见教师要教好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除了学识的渊博,更重要的是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宝贵品格,并能把这种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教育一往情深的态度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中国传统师德十分强调教师的自身修养,孔子说的“君子怀德”,做老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表率。我国古代《礼记·文五世子》中就有“师者也,教之以事面喻诸德者也”之说。《论语·子路》中孔子提出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荀子在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的同时,还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认为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教学知识,而且要能以人格感化人,他甚至把教师看得不“礼”还重要。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教育家陆世仪在《思辨录辑要》中说:“凡学校之师,不论乡学、国学、太学,决当以德行学问为主。德行学问高于一乡者,即聘之为乡学之师;德行学问高于一国者,即聘之为国学之师;德行学问高于天下者,即聘之为太学之师。师得其人,则天下响风,自然人才辈出矣。”指出教师的德行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心道德,而教师自身行为的感化则是使学生思想品德转化的根源。众多的大儒以自己的行为为当时今世的学子树立了师德典范。
  3.热爱学生,有教无类。热爱教育,爱护学生,是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我国传统文化的师德观中既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乐也”的乐教观,也有“有教无类”“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的爱生观。孔子门徒三千,无论贵贱、贫富、智愚都可以教化。颜回贫居陋巷,箪食瓢饮;子路乃卞之野人;曾参“三年不举火,十年不制衣”;仲弓为贱,人之子;子张乃鄙家子弟;堪称富贵者只有二人,甚至像子路那样的声名不佳之辈,也未受歧视,而且成为孔门高徒。宋代教育家周敦颐称赞孔子“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孟子也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观点,平等的对待学生,还认为“人皆可为尧舜”,不仅人是生而平等的,并且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非常尊重人的价值。汉代教育家王充同样认为天下无不可教育之人。唐代柳宗元更是主张“交以为师”,把师生关系变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表现出了对学生的真爱。
  4.学识渊博,教学有方。学识渊博,功底扎实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韩愈在《师说》中高度概括了教师的职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后世弟子黄宗羲更是在《续师说》中明确:“道之未闻,业之未精,又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古往今来的大教育家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无不是集大成者,同时他们的教育方法各有
  所长,值得称道。因材施教是孔子的重要教育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使他们能各展所长,如长于德行的颜渊、仲弓;长于政事的冉有、季路;长于文学的子由、子夏,还有长于货殖的子贡。孟子提倡启发引导,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他说教师应当像教射箭一样,“引而不发,跃如也。”同时,他还认为进行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不能拔苗助长。宋代儒学大师朱熹曾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独立钻研能力,他认为:指引者,教师之功也。“作得个引路的人,作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这些都体现了尊重天性、尊重个性差异、尊重教育规律的思想。
  三、新时期对师德内涵的丰富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立足我国教育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时代要求,从新的视角研究和探讨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对于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爱国敬业,依法执教。这是当代师德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师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本职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并以自己的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同时,依法执教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严格遵纪守法,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再是教师也需要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的行使教育的义务和责任。
  2.教书育人,身正为范。雅斯贝尔斯说过:“将教育仅仅是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这种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师既要当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要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教师只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和“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的教学效果。
  才能真正负起“一支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3.热爱学生,尊重家长。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而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需要以理服人,也需要以情动人。泰戈尔有一句名言:“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现代教育理论表明,爱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因素。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另外,学校、家庭和社会是教育的三要素,三者的紧密结合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还有建立在伦理关系上的权威性,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不仅有号召力,而且有感染力。教师尊重家长,虚心向家长请教,同时经常把学生在校的优点向家长汇报,并通过沟通协商,密切配合,解决学生问题,最容易取得教育实效。优秀的教师总是和家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4.严谨笃学,开拓创新。教师作为教育者,自身必须不断的进步,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并以良好的学识学风启发和影响学生。教学与科研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教师必须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开展科研,在科研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科研中的道德规范主要表现为: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勇于探索,严谨治学;学术民主,尊重他人是劳动;谦虚谨慎,大胆创新。
  5.关心集体,团结协作。这是当代师德的主要内容,是当代教师应具有的道德要求。首先,只有团结一致的良好的教师集体,才能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互爱教育的有力因素。其次,团结协作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使师生的智慧、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增强战胜困难的力量和信心。另外,团结协作有利于不同学科的密切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之间、上下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文人相敬,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正是良好教风的具体体现。当代教师要有广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量,儒雅的涵养,老年人经验丰富,帮助后学前进,年轻人精神抖擞,敢创敢干,新老结合,团结协作,就会无往而不胜。
  四、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对策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建设一支具有高尚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把时代对师德的要求转化为教师内在的、长久的自觉行为,既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与任务、内容和要求,也要有一套完善的师德建设运行机制和评估、检测体系,切实落实师德建设的责任制、追究制和自上而下完整的管理体制。
  (一)激发教师的道德自律和行为示范
  1.进行教师职业关系教育。从教师职业特点看,教师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只要有人际关系的地方就必然有道德。教师只有明确自己处于哪些职业关系之中,才能知道有哪些职业关系需要用师德去调节。它主要包括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其他教师及教师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因此,教师在从事自己的职业的时候,不是单一的角色,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赋予教师多种多样的职责、功能,要求教师根据社会不同方面的期望和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主要包括知识传授者、行为规范者、班级领导者、心理保健医和教育研究者等角色。进行教师职业关系教育,能适当解决教师职业关系或角色的冲突,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自身职业(角色)的行为规范、权利和义务、态度和情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热爱教育、爱岗敬业。
  2.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国家教育和亿万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一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教师的职业发展;二是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开展教育前沿发展的导读、新理念书籍的推介、优秀示范学校的典型经验的推广会等,并利用各种形式强化交流与运用,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提升业务能力。三是领会《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规定》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通过抓教师教育信念的教育,经常对广大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增强法制意识,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开展“立师德、铸师魂”等主题活动,让教师有高尚的精神、强烈的师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之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饱满的热忱投身到教学之中。
  3.进行师德实践能力教育。实践出真知,如果仅停留在
  反省和学习的层面上,师德建设是空谈。只有投身到各种实践中去,教师师德才能对学生、对其他相关人员发挥积极作用,优良的师德形象能辐射社会,影响社会风气。热爱是成功的开端,真心的热爱学生,学生会把这种崇高的爱升华为品德、回报给社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在行为上,教师要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学习、活动,在平等的交往中营造公正民主的教育氛围、高尚的师生友情;在心理上,教师要能做到换位思考,对学生要有包容和谅解的心怀,并能及时疏导学生的问题;在发展上,教师要对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向理想的目标努力前进。同时教师在和各种关系的协调中才能多角度的审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完善个人道德,将师德建设进行得更自觉、更投入。
  (二)构建有利于师德持续发展的机制
  1.抓好领导带头。重视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班子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大力倡导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带头实践,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所有的党员干部,要争做师德师风建设的带头人,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广大教师,以党风带教风,以党性铸师魂。在此基础上,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入开展。
  2.抓好典型示范。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使他们贴近教师、感染教师、鼓励教师、引导教师,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全面建设。
  3.抓好机制建设。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管理相结合,有一套有效的机制作保证。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校内的激励机制,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加以体现。要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单位和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去。要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要在加强校内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同时,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的关心支持,建立起教育行政监督、学生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网络。当前,特别要重视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师德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师德行为,防患于未然。
  4.抓好服务保障。关注教师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同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师德建设工作一定要从教师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时刻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中,关心、理解、体贴教师,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变化和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思想道德建设寓于多做实事、多办好事的实际工作中,在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过程中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道德传承与实践论文篇二:思政课社会实践论文

  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祖国的未来,适当的兼职能够帮助我们发展自身,提高技能,增强自己的时实践能力,使自己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思政课社会实践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思政课社会实践论文【一】
  一、 实践目的
  实践让我走向科技应用,走出课堂。当前,我们缺少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缺少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在实际当中遇到的是不尽相同的。其往往具有不具有明显的特征,这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概括才能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大学期间我觉得多与社会接触,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你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
  二、实践方式
  采用“小分队式”社会实践,组员有15人
  三、实践内容
  (一)采取了以黑板报、广播、短信、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法制宣传、平安宣传
  我们在洪村和锁园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向当地村民介绍有关婚姻法、财产继承等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有关平安的诗歌。同时我们总结了宣传标语:平安在心,普法在行。另外我们利用网上的村民信箱给澧浦镇村民写了一封普法平安宣传的信,取得了良好的效应。也在广播上进行法律知识三字经的宣传,受到当地村民的好评。
  (二)我们来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进行平安知识的宣讲
  在实践期间,我们也注意到儿童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认为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平安知识的教育。于是我们联系了一家当地的幼儿园,给小朋友们上课。我们教他们学认交通标识、知识问答,还进行了简单的儿歌朗诵比赛。不仅他们学到了知识,我们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觉,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结合了实际,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历。
  (三)配合区政法委等部门进行问卷调查
  因为今年我们浙江省正在进行“平安浙江”创建活动,金东区也进行了具体的实施。现在活动开展差不多了,要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以发现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的改善。正好这和我们实践队平安宣传相一致,加上我们大学生也有这样的经验,于是我们利用一天的时间在澧浦镇上进行了问卷调查。
  (四)举行法律知识灯谜活动
  法律条例是枯燥而乏味的,为了增加村民们的兴趣使他们主动且更好的了解法律知识,我们特地准备了法律知识灯谜活动。我们从专业书上找了一些题目,写在卡纸上,绑上漂亮的丝带,系在红绳子上,非常的漂亮。当天村民们也非常的热情,竞相回答问题,也得到了一份小礼物。一位老爷爷说这种活动应该经常举行,形式很好,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五)进行流动模拟法庭的表演
  我们给政府工作人员、村官们以及村民代表进行了一场模拟法庭的表演。我们精心准备了一场民庭和一场刑庭,都是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案例。之后镇长说我们这样的表演很有实际意义,现在是法制社会,村民们更应该知道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六)进行宣传模式的调研
  因为前几天我们进行了群众满意度的调查,发现这的群众普遍反映宣传不够到位。于是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进行新农村宣传模式的调查,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出谋划策以找到可行的科学的宣传模式。
  四、 实践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10天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
  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学长和领导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和道理。
  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以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而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经历实践后,我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很匮乏,综合能力还有待提升。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非常的重要。同时还需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10天的实践,我感觉自己长大不少,终于认识到校园其实还是很小的,虽然它占地千余亩,但它仅仅是社会的一小部分,仅仅是一个引导人的机构。在学校,我们学的是理论,讲的是道德文化,而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我们学的便是素质与能力,讲的便是气质与内涵,但两者还是相通的,为的都是顺利进入激烈的社会竞争,求的都是出类拔萃。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就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文化,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更应该不断增强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思政课社会实践论文【二】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想摆脱应试教学的束缚,成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课程,这就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究思想政治课的开放教学新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极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 开放教学 内容原则 方法效果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一定的困境。政治课说是一门课,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一种摆设,相当部分学生对政治课缺乏应有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教师本身也缺少积极性。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课教学本身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许多教师长期以来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仍然固守长期以来形成的“上课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怪圈,没有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走出来,使得政治课教学的路子越走越窄。如何打破这一沉闷局面,赋政治课教学以新意,真正形成师生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效是摆在政治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无疑,探索一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路子成为当前政治教师的一项紧迫任务。笔者经过思考,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设想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消极的地接受为主动的探求,变厌学为乐学、善学。这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开放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从构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系统的两个要素教与学来看,都同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决定认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充满了时代气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反映。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来自千差万别的家庭,身心特点也各异,深受周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浪淘沙,社会各种腐x的、落后的、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时时影响着学生,如果我们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只是局限在封闭式的教学之中,显然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是不相适应的,很难实现迁移知识,提高认识,增进情感,进而转化为行动。
  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及时抓住社会发展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的有利契机,培养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要全面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功能,提高学生对不利的社会影响及因素的的鉴别、认识、判断的能力,保证教学向最优化方向发展。
  二、“开放式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开放式教学”遵循系统论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书本知识走出课堂,融入到鲜活的生活之中。这里所说的开放是指师生双方交流探讨的双向畅通,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统一,各学科知识的自由迁移,通过摸索,实践、总结,找出一种师生双方均能接受,有利于课堂教学,又能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方法。将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状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信息交流和体会,实现自我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是要坚持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的原则。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抽象的理论拿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学生成为体验的主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留下深刻的烙印,这其实是一个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善于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书本的知识,独立思考面对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学以致用,这也是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是要坚持把教材中反映时代气息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紧扣时代的脉搏,传承精华,并自觉培养新的思想观念和素质。如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等,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要把这两个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学习内容里,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那么市场是怎样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呢?是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而价格是最敏感的信号。
  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也是商品,也是有价值的,社会对人才需求也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可以引导学生探访人才劳动力市场,通过亲身的接触,让学生感受到竞争是多样性的,有人才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人才之间的竞争。自己将来同样要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根本。同时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这两条才能经受得住以后面临求职的考验。
  三、开放式教学法的实施
  在认真分析教材,遵循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教案设计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新的理念,克服过去应试教育的模式,勇于开拓。在认真分析教材,遵循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从日常的备课开始,钻研教法,力求生动、形象、具体、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质。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变课堂的被动接受为课前的积极预习,有的放矢地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知识的材料,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求得深刻的理性认识,变一般的理论教学为问题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第二部分为社会实践。根据教材内容,把教材中的知识点组成一个专题,由学生带着专题到生活中、社会中去验证。如讲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以让学生访问身边的人大代表,了解人民代表的产生过程、任期、职能,权利与义务等。讲到所有制结构问题时,让学生了解当地红红火火的个私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好处,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使教材的知识活化,增加了学生的感受性认识。
  第三部分为深化认识,教师设计主题,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这里面包含了学生的亲身感受,内容更丰富,内涵更深刻。教案设计的三部分,其实质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特别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一个学生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实现自我教育、培养正确思想观念的过程。当然,教师的作用也很重要,要作细致的研究分析,合理规划,统筹安排,把握好分寸,张驰有度,以避免过去常出现的“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的发生,从而顺利实现教学意图。
  四、实施“开放式教学法”的可行性
  1、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改革开放,促进社会迅猛地向前发展。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革。社会快速发展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客观依据。
  2、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前提。中学生在生理上已开始步入青春期,在心理上从不成熟向成熟逐步过渡。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学生独立意识急剧发展,逐步摆脱对师长的依赖心理,增强了独立思考能力和考察社会能力,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对思想政治课上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须经过他们独立思考后才会自觉接受。社会实践正是让学生带着课堂上的理论到实践中去验证, “开放式教学法”是符合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的。
  3、政治课功能的转变是条件。过去应试教育,为了完成任务,教学上总是拘泥于条条杠杠和结构的完整,放不开手脚。而如今更加侧重于德育功能,还原政治课的本色。这样就可以更加开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各种环境来学习知识,方法也更多样化了。这无疑会增加政治课的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从而改变政治课教学的沉闷局面。
  4、教材编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材阐述基本采用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分析到综合的编写体制。除了正文的阐述,还有大量的感受性材料,以及问题思考,留给学生一片思想飞翔的天空,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促使学生开动脑子。教材的这种编写体制,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开展探究性和自主性学习,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提供了示范。
  五、实施“开放式教学法”的良好效果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教材上的内容有条件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就让学生走进社会。现实生活是那么生动,那么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强烈的感受中,帮助学生自觉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树立正确人生观。
  2.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实践的过程,既是学生运用科学理论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观察问题的能力,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小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培养了语言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力的全面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人才的需求展现在二个层面上:一是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对社会发展动态的敏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观念,风险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法制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等。简言之,自身素质越优秀,竞争力就越强,社会实践对学生自觉培养各种良好素质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有利于全面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

道德传承与实践论文篇三: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征文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积聚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而传统美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长河生生不息,千百年来,中华传统美德铸造着中华儿女的心灵,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繁荣兴盛。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进一步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准和振奋民族精神,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习惯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精深,它以儒家道德思想为主体,包容开放、兼收并蓄,包括了道、墨、法、释等各家思想。在家庭方面,强调尊老爱幼、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夫妻恩爱、兄友弟恭,崇尚“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在社会方面,强调诚实守信、互助友爱、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社会和谐,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国家方面,强调国家和民族大义、为政清正廉洁、亲民爱民,崇尚“天下为公”“为政以德”“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世界方面,强调民族之间要睦邻友好、以德服人、爱好和平,注重民族气节,崇尚“天下一家”“协和万邦”“讲信修睦”“和为贵”;在自然方面,强调敬畏自然、向自然学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崇尚“天人合一”“民胞物与”“道法自然”,等等。根据我国传统道德思想“内圣外王”的思维方式,主张通过修身为本、践履躬行,把上述内容落实到个人品德和理想人格上。在个人品德方面,追求君子人格、圣贤人格,崇尚“仁者爱人”“见利思义”“见贤思齐”“浩然之气”“朝闻道,夕死可矣”;在理想人格方面,追求至善至圣、刚健有为,崇“既仁且智”“从善如流”“知行合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非常丰富,关于哪些是其核心价值理念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仁义礼智”;有人认为是“礼义廉耻”;有人认为是“孝悌忠信”;也有人认为是“忠孝节义”;还有人认为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但最根本、最凝练、影响最深远的还是“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如孝悌、忠恕可以涵盖在“仁”当中;公义、廉耻可以涵盖在“义”当中;谦让、恭敬可以涵盖在“礼”当中,等等。离开“仁义礼智信”,就很难正确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也很难对传统美德做出价值判断。所以,“仁义礼智信”被认为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也可以说是道德大厦的支柱。
  中华传统美德崇尚经世致用,以治国安邦、协调关系、稳定社会、完善个人为主要目的。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注重整体利益和把国家命运放在首位。这是中华传统美德最大的特点,而现代道德或者是西方道德,主要是立足于个体、个人。二是注重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一般来说,道德主要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但我国的传统美德并不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而是把道德上升到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主张一个人要从内心深处确立对道德的信仰。三是注重修身为本和践履力行。在长期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道德发挥了巨大作用,一直是我国社会稳定和谐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道德根基,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中华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体现了人类文明中具有永恒价值的道德智慧,至今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维系良好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对于民族复兴、国家强大、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是实现中国梦、振兴中华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今时代的头等大事。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的崛起,将彻底洗雪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屈辱,也将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这个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国无德不兴。”道德不仅是一种国家治理、社会秩序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软实力。那么,在当代,优秀传统文化或传统美德何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呢?小康、大同理想是当代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伊始,就提出了中国梦这个得到当代中国人普遍认同的国家、民族发展理想。中国梦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重意蕴。这个梦想不仅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想追求,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这种不懈追求的理想,就是古人长期以来追求的“大同”理想,即求大同与奔小康。习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传统忠德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传统忠德虽然有忠于君主之臣德的糟粕成分,但同时也包含着一种尽心竭力、利人利公的做人做事态度。“天下为公”即是传统忠德的精髓,它鼓舞着人们为祖国的兴旺发达艰苦奋斗、矢志不渝。今天弘扬传统美德,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自觉为国出力、爱国报国,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因此,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与时俱进、转化超越,使每个人的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熊熊火炬。
  中华传统美德是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可靠保证。道德不仅包含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它还是一种行为规范,可以调节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并对民众的幸福生活起到保障、促进作用。首先,弘扬传统美德有利于提高公民的自律意识,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当前,公民自律是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弘扬传统美德,能够使人们在追名逐利的竞争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在仁、义、礼、智、信的熏陶下,人们的内心会重新建立规范的道德标准,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自觉维护社会道德风气。其次,弘扬传统美德有利于提高社会的他律意识,形成社会监督合力。在现阶段道德松弛、管理乏力的社会背景下,他律的作用不可忽视。弘扬传统美德,通过道德教化,能够使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等情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形成良好的公德体系,从而科学地指导公民的他律行为,群众、媒体及政府能够有效对道德失范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打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三,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以民本为用,它构成伦理与政治的思想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仁者爱人”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这奠定了中国伦理的利他主义价值导向。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意志、行动和义务,心中有了爱,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尽义务,关心他、爱护他。弘扬爱人之积极情感,可以唤醒我们的道德良知,提升我们的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在当代社会,向传统道德致敬,重建公正、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以此确保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幸福安康,刻不容缓。
  中华传统美德是优化人际关系、重建道德秩序的重要支撑。社会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置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人们通过学习把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他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的讲话中强调“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德……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当前,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道德也因面对复杂的利益关系,出现了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甚至出现了道德滑坡。如,为求利润,制假售假;路人跌倒,无人敢扶;医患不信,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宽容等等,要扭转这种状况,亟待进行道德重建。而弘扬传统美德,就抓住了解决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道德滑坡和道德危机等问题的牛鼻子,顺应了人民群众对良好道德风尚的期待与向往,唤起了人们内心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以大爱、真善、孝亲、诚信等,传播释放正能量,构建正常社会道德秩序,重振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美德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根基。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溶入全民族的精神血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入耳入脑入心、敦化为民风民俗民德,一条重要的途径,是必须与中华文化的根本相融通,生长于斯、发展于斯、创新于斯。我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精神追求,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成为大众的基本行为准则。应充分利用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资源,不断强化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里的关键是正确处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要有两个途径,即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在道德建设上,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体现其道德教化的功能,就必须以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实践为基础。中华传统美德能提升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感,增强价值判断力。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必须一起抓:一方面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方面注重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离开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实践孤立地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就不能体现讲话的要求和精神,不能充分实现道德建设的功能。
  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正确对待传统美德。所谓“正确对待”,就是要符合今天的现实要求,适合于我们的能力和条件,有利于国家民族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其他。这是我们对待传统美德应有的态度和责任。中华传统道德植根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氛围的制约下,深深地烙下了时代的印记,良莠并存。这要求我们应当历史地、客观地看待传统道德。要把重点放在现实及其发展要求上,不论它们在过去曾起过怎样的作用,都要以有利于今天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继续进步为标准,去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断和选择实施。中国自近代以来,在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问题上,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全盘否定的西化论、全盘肯定的复古主义等思潮,从来就没有真正销声匿迹过。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态度,也经历了曲折的认识过程。只是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才真正解决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立场问题,提出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从理论原则上解决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正确立场问题。尽管自近代以来,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存在各种不同甚至势不两立的态度和观点,但从总体上可以说,凡是进步有识之士,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态度,基本上都强调既返本又开新。今天,在对待传统美德的问题上,我们也应该顺应思想界的这一主流,认认真真地总结好、承继好这一份珍贵的传统道德遗产。
  合理阐释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很重要的是要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这片广袤的土地,深入挖掘传统美德规范,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标准,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当前,尽管传统美德仍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朴素地得以传承,但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于传统美德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在中国现代进程中道德的生活基础与社会环境发生改变后,必须实现道德理念和范式的转换。这就要求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道德创新成果传播出去。阐释传统美德,一要讲清楚中华传统美德的发展脉络、合理内核、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时代价值等,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二要找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用现代文明的眼光去审视“传统”,使“传统”为现代服务。如仁爱思想可以整合各种复杂的利益诉求,抑制极端利己主义;诚信思想有助于规范和整顿商业秩序;见利思义、先义后利思想可以引导人们在高尚精神指引下追求利益,等等。我们都应当运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加以综合创新,使传统美德因增添了时代的光辉而更加灿烂夺目。三要用符合时代需要和大众口味的形式对传统美德作出新的“阐释”,如动漫、道德讲堂、四德歌广场舞等,使之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开来。
  自觉传承传统美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因此,传承传统美德,一要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纪念活动。二要我们每个人都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三要领导干部发挥带头作用。中华传统美德十分强调为政者“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党员干部既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又要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模范践行者,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群众,以共产党人的道德人格力量去赢得人心、凝聚人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推动全社会形成和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
  注重传统美德教育。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处世底线。离开美德半步,轻者误入岐途,重者跌入深渊。因此,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美德教育是一个复合工程,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当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传统美德教育需要从知、情、意、行诸方面下艰苦细致的功夫。首先,要从传统美德的知识教育入手,使人们了解掌握传统美德的知识,如果人们连传统美德是什么都不知道,何以继承发扬。其次,强化传统美德情感培育。激发主体内在情感体验,进而接受传统道德。再次,推动传统美德的践行教育。应高度重视家庭的道德培育功能,对传统孝道和家庭礼仪规范进行现代转化,深入挖掘传统家规、家训、家风的现代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进一步加大学校的传统文化经典教育,鼓励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讲习与研究。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开展讲学劝善活动,鼓励兴办书院,引导书院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礼仪规范教育和道德教化活动等,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教育体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142807/

推荐访问:关于道德传承的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