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管理专业

来源:毕业论文 时间:2018-06-29 10:00:01 阅读:

【www.bbjkw.net--毕业论文】

公共管理专业篇1:公共事业毕业论文题目

  公共管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管理的起点是公共事务,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公共事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1. 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
  2. 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
  3. 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
  4. 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
  5. 论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理念
  6. 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
  7. 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
  8.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
  9. 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
  10. 当代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
  11. 中国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的特色问题研究
  12.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贡献
  13.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困境分析
  14. 政治理念与行政体制改革
  15. 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16. 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17. 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18. 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19. 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20.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2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22.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23.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24.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25.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26. 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27.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28.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29. 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30.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31.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32.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33. 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34. 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35.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36. 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37. 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38. 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39.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40.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41.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42. 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
  43. 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
  44. 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45. 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46.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
  47. 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
  48.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
  49.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
  50.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51. 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
  52. 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
  53. 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
  54. 公共管理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
  55. 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56. 文化公共管理与现代文化产业组织运作
  57. 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
  58. 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59. 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
  60. 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61.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
  62. 公共政策的多源流框架研究
  63.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64. 社区居民自治: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基础
  65.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
  66. 论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管理
  67. 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68. 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
  69.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发展问题研究
  70. 论我国行政指导制度的完善
  71. 行政程序的法律价值

公共管理专业篇2:公共管理的论文2500字

  论文是各专业学员都必须完成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免修。要求每位学员在学校指定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的写作,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公共管理的论文2500字,希望对您有帮助。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民权运动的涌动,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变革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而迫切的要求,这场行政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本文将论述新公共管理的概念及发展过程,并探索新公共管理的特点。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绩效管理
  一、新公共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新公共管理运动最早起源于英国,1980年,撒切尔政府推行以缩小政府规模和进行“财政管理创新”为中心的改革,随后又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并迅速扩展到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主张运用工商企业管理和经济学的理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效率和质量。与传统公共管理所依据的行政二分法理论和官僚制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和治理理论。随后,人们开始对80年代兴起的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行总结,并发展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因为新公共管理的流派较多,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定义。其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克里斯托弗胡德、美国的戴维奥斯本(DavidOsborne)和特德盖布勒(TedGaebler)以及澳大利亚的欧文E休斯等。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弗胡德是最早为公共管理改革运动进行理论概括的学者,他在1990年首次使用了“新公共管理”一词。他认为,“新公共管理”体现为一种管理主义的过程,包括了七项理论特征(doctrinalcomponents):公共领域的专业化管理;明确的目标与绩效测量标准;强化产出控制;公共部门的分散化;引入竞争机制;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DavidOsborne)和特德盖布勒(TedGaebler)在《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一书中将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原则概括为十个方面: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提供服务中去;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澳大利亚学者欧文E休斯认为新公共管理有以下特点:进行专业化管理;对绩效的明确标准与测量;对产出控制的重视;转向更激烈的竞争;对私营部门管理实践方式的重视。由新公共管理理论我们得知,虽然其理论定义没有统一,但是其核心的思想大致相同:在公共部门中引入竞争机制和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按照“3E”(Economy经济、Efficiency效率、Effect效果)的原则,实现公共物品供给的多元化,从而提高公共部门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为理性“经济人”;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主体是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核心诉求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卓越绩效;实现机制是结果控制、竞争、激励;评价标准是追求结果、顾客评价;提供方式为提供和生产分离,运用市场机制。
  二、新公共管理的特点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摒弃公共服务供给中传统的官僚制独占模式,引入各种市场竞争机制;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与激励手段;强调公共服务中的顾客导向;注重结果甚于规则等等,从而以较少的成本实现一个高效的回应性的政府。
  1.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顾客至上或顾客导向传统的行政管理抹杀了个人、家庭和社会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效率地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扭曲市场法则,对消费者(顾客)提出的要求不敏感,追求整齐划一的服务,忽视公共服务的多样化;公共物品的生产不是消费者说了算(脱离消费者需求),造成公共物品生产与供给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浪费。新公共管理将“顾客至上”思想运用到公共管理中,认为政府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建立服务型政府。在充满竞争、顾客取向的体制中,政府必须学会聆听顾客的心声并提供回应性服务,通过对社会公民的需求做出回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公正、有效地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2.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竞争机制的引入传统的行政管理将政府当做校正市场制度、弥补市场缺陷、克服市场失灵的主体;新公共管理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展开竞争,以缩小政府规模,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务供给的效率。竞争随着削减成本的观念而被引入政府的服务之中,并被当做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径。公共部门尤其是公共企业的私有化、公共项目招标以及合同承包等都是引入市场机制的表现,它们也被当做缩小政府规模的基本手段。竞争机制的引入带来了公共部门服务的一系列变化,尤其是形成了市场检验、优胜劣汰的局面。
  3.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组织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政策组织、规制组织、服务提供组织和服从型组织政策组织和规制组织负责“掌舵”,服务提供组织和服从型组织负责“划桨”。政府应该把“掌舵”放在自己职能的中心位置,集中精力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并对其他公共组织的活动加强监管。
  4.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要有明确的绩效标准与正确的绩效评估方法新公共管理要求对公共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作出明确的界定,并且要有明确的目标,对目标的考核要有具体的指标,实现目标的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并要有对各部门完成任务的有效监督手段,以有效地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目标。
  作者:朱思灿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瑶.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1(33),283,298.
  [2]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社,2006:1-233.
  [3]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钟铁铮.新公共管理视野下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6,10,12,17-18.

公共管理专业篇3:公共管理学论文精彩范文

  公共管理是传统公共行政之公共性以及一般管理之工具性的结合,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主要表现 为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公共管理职能的公共性以及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性。今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公共管理学论文精彩范文,欢迎阅读!
  女性赋权与农村公共管理论文
  一、女性赋权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管理的关系
  事实上,女性赋权问题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之间均有着显著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公共管理中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女性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而女性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又能够反过来对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性别平等进程,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达到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与发展。提高公共管理中的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能够更好地促进女性自身发展,提高女性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摆脱长久以来所处的劣势地位。提高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女性赋权程度,女性拥有了和男性相同的机会,可以促使农村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增加在女性身上的投入,能够降低女性婴儿的死亡率,提高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改善女性的人力资本条件。因此,提高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能够使女性更加自信,更有可能参与家庭和农村公共事务的决策,从而提升女性在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公共管理中对妇女的赋权和提倡性别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做到性别平等,性别平等包括政治平等、教育平等、医疗平等等多个方面。提高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可以让她们更好地扮演社会中的角色,能够增加她们对子女的教育、卫生和综合福利方面的投入,并塑造出更加包容且有利于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另外,使妇女获得平等的参与农村公共管理的机会,意味着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的人力资本禀赋、权利及发展机会,这显然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女性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如发展经济学中所研究的那样,女性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教育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女性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能够更好地为家庭中的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促进社会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女性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使得她们能够勇于参与农村公共管理,更好地和男性展开竞争,在公共管理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女性天生的敏感性和细致性,使得女性在农村公共管理过程中相对于男性而言能够更好地处理一些事务,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管理中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的提高。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能够很好地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村发展与进步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开化,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这样的进步将为女性营造出一个更好地参与公共管理的社会氛围,女性将会受到鼓励,在竞争和参与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障碍也将逐步减小,最终在农村公共管理领域达到提高女性赋权和参与度的效果。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60%以上,农村地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与进步,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农村的全面发展。而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和农村公共管理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由分析可知,性别平等直接影响着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女性赋权与参与程度,而提升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女性参与程度又对提高女性地位,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就成为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女性参与农村公共管理的权利。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男权主宰社会的传统,因而女性参与竞争和选举就会产生抛头露面的负面评价。时至今日,虽然女性参加工作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在公共管理领域,旧的传统思想仍然未能打破,在社会管理的很多领域女性都处于劣势地位。虽然我国很多政策规定看似男女平等,但却忽略了一个潜在的问题,即在平等的机会下身处劣势地位的女性根本无法与男性进行竞争。正如上一部分分析的那样,当女性在教育、社会资源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时,她们就失去了与男性竞争的人力资本。综上所述,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规划的时候,从设计、执行、监控到评估的全过程都要注意性别平等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应考虑给予女性一些特殊的机会和照顾,以此来弥补其在教育不平等等方面造成的缺失。比如,可以在政策上对女性所占农村公共管理决策者的比例予以规定,从而在政策制度上杜绝女性被剥夺决策权利的可能性。由于现在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村一个主流趋势,受过教育、能力较强的女性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因此,除了在政策上进行鼓励外,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女性村干部的待遇,鼓励更多有能力的女性选择留在农村发展。对于长期在村中具有较高威信,在农村工作时间较长的女性村干部,政策上应给予照顾,鼓励其长期工作,减少因领导变换频率过快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次,加强宣传教育,改变女性在公共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传统观念。由于我国长期受传统的父权意识形态的影响,自古就有“三从四德”“男女有别”“男尊女卑”观念,这种旧的传统思想直到现在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并实际上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致使妇女权益被忽视或剥夺。因此,要提高女性在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参与程度,就必须从思想上消除旧的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政府应通过加强对性别平等观念的大力宣传,形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鼓励媒体就妇女和性别议题进行广泛报道,注意表达妇女的多种声音,倡导性别文明、引导社会舆论、调整社会心理,唤起人们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反思,进而改变社会对男女两性的刻板成见、角色期待和价值评价,促进女性主动参与农村公共管理。
  再次,增加女性人力资本投入,让女性更有能力参与农村公共管理。女性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增加普通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加强对在农村公共管理中拥有决策权的女性的能力培养。农村女性无法很好地参与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水平低下,由于教育机会不平等,农村妇女的文化素质显著低于男性,这就直接造成了其相对于男性而言不具备参与公共管理的优势,因此,提升农村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就成为提高农村公共管理中女性参与程度的关键之一。政府除了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外,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监督检查该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另外,还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对让女性儿童接受教育的家庭进行鼓励。同时,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对女性儿童教育进行资助,从而提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已经在农村公共管理中拥有决策权的女性而言,政府应加强对她们的培训,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培训,促使女性决策者树立科学思维,消除性别从属思想,提高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其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交流会的形式,使女性决策者之间进行广泛交流,互相吸取经验,加强沟通,从而促使其在农村公共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最后,多维度保障农村女性参与公共管理的权利。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农村公共管理是多层级多维度的,除了政府参与管理外,农村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也广泛参与公共管理,因此,要想切实保障农村女性参与公共管理的权利,就要从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三方面着手。对于政府而言,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女性参与政府工作,在女性升职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优先考虑。要在政府部门大力开展工作作风整顿工作,创造健康清新的工作环境,使女性能够更好地融入政府工作之中。对于村民自治组织而言,应该切实做到男女机会均等,要求女性参选候选人达到和男性基本均等的比例,从而促进农村公共管理中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的提升。民间组织应在农村地区开展女性思想动员活动,定期组织女性进行沟通和交流,给在公共管理中遇到困难的女性提供帮助和指导,同时鼓励女性参与民间组织的管理工作,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女性赋权和参与程度的提升。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121998/

推荐访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