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论文]诉讼法论文

来源:其他免费论文 时间:2018-06-28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免费论文】

一:[诉讼法论文]司法鉴定工作论文精选

  司法鉴定是在诉讼过程中,对于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按诉讼法的规定,经当事人申请,司法机关决定,或司法机关主动决定,指派、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专门性问题做出判断结论的一种核实证据的活动。简单地说,司法鉴定就是侦查、起诉、审判等诉讼活动中依法进行的鉴定。那么什么是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活动?除司法机关内部鉴定机构因业务需要而进行的无偿司法鉴定活动之外的其他司法鉴定活动,均为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活动。
  目前,司法鉴定管理模式在我市呈现出积极探索、稳妥推进的新局面。现笔者就我市司法鉴定工作的发展及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完善对策建议作尝试性的探讨。
  一、我市司法鉴定工作的发展和现状
  **市面向社会服务司法鉴定工作同全省其他地市相比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规模较小、管理相对滞后。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我市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数量少、规模小、项目不全、管理不规范。20xx年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时期,面向社会的司法鉴定机构管理职能划入市司法局,但当时没有对司法鉴定管理工作予以正规化管理,所以在"三定"方案中没有单独设立司法鉴定管理科,而是由法制科兼管,为以后的规范化管理和司法鉴定事业发展留下了制约隐患。20xx年前,我市只有2家面向社会服务司法鉴定机构:**市工程质量监督站司法鉴定所和黑龙江亚中**分公司司法鉴定所。其中黑龙江亚中**分公司司法鉴定所属省司法鉴定管理处直管,对**市工程质量监督站司法鉴定所的管理实际也是名存实亡。
  20xx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出台以后,随着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明确和省厅创新工作积极的影响,市司法局积极宣传运作,我市的司法鉴定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司法鉴定事业才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截至目前,我市已有4个种类、9家司法鉴定机构经省厅许可登记、取得司法鉴定执业资格。其中医学类(法医临床)4家;司法会计类2家;工程质量类1家;产权交易类2家。目前,还有2家医学类机构已向省厅申报司法鉴定执业资格,待省厅审查许可。两年来,我市司法鉴定机构数量和接受司法鉴定委托数量均翻了三番。司法鉴定管理工作也稳步加强。今年5月,**市司法鉴定人协会成立,对面向社会服务司法鉴定的管理由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双管齐下的管理模式。虽然如此,无论是在司法鉴定机构数量和人员规模、业务开展上,还是在管理模式和工作力度上,我市目前在全省还是处于后几位。
  二、我市司法鉴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司法鉴定机构的部门设置和运行机制亟待规范
  首先,当前我市除由司法行政部门管理的面向社会司法鉴定机构外,还存在一些鉴定机构或部门,有些是司法机构内部设置的,有些是行政机关的附属单位,有些本身就是行政机关,公安、检察及卫生、物价等部门对外服务的鉴定机构各级都有。只要机构成立,不管鉴定人员技术、条件是否合格、齐全,都可以挂牌营业,出具鉴定结论。这种行为和做法明显违反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规定。
  另外,我市司法鉴定的运行机制也较为混乱。当前,尤其是公、检、法等不同系统、不同层次的司法鉴定机构之间受理鉴定的范围不明确,没有一套科学完备的有关鉴定受理的统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各系统、各层次的鉴定机构的鉴定受理工作普遍存在着随意性、混乱性和重复性,也使得司法鉴定工作的秩序出现了混乱,容易对案件的起诉和审理产生负面的效应。
  (二)司法鉴定从业人员素质、司法鉴定公信力还需加强
  首先,由于法律对从事司法鉴定的机构和人员准入资格要求规定不够严格,所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的社会专业鉴定组织仪器设备标准不等,鉴定人员水平也参差不齐,又因为缺乏严密的操作规则和监督制度,难以保证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鉴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司法鉴定整体水平不高。由于鉴定机构多而杂乱,难免鉴定人员中有滥竽充数者,特别是依附国家机关的庇护而生存的鉴定机构,其人员素质更令人堪忧,司法鉴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很难形成鉴定人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其次,一些鉴定单位或鉴定人为追求经济利益,曲意迎合一些当事人或办案人员的不合理要求,扭曲了司法鉴定的本意,使司法鉴定结论的公正性、客观性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司法鉴定的费用是由当事人承担,更因为办案人员按司法鉴定结论就是办错了案,承办人员也不负错案责任,鉴定人员也缺乏责任追究,所以,有相当部门的办案人员不是从案件是否确实需要的角度出发委托司法鉴定,而是动辄委托司法鉴定,过分依赖司法鉴定,结果存在造成一些案件久拖不决和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等弊端。
  另外,由于公、检、法、卫生、物价、劳动等部门都有自己或者联系的司法鉴定机构,所以,办案人员在办案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自家的"菩萨"灵。如一起伤害案,公安侦查鉴定为轻伤,检察审查起诉鉴定为重伤,一审法院作有罪判决后,被告人不服上诉,二审法院鉴定为轻微伤作无罪判决。几家弄得案件互相扯皮,当事人申请赔偿又互相推诿,久拖不决,影响极坏。
  (三)对司法鉴定人员的管理机制不够科学、合理
  一是司法鉴定人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民事诉讼法》第72条、《行政诉讼法》第35条也有类似规定。当鉴定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如何有效地保护、鉴定人无故不履行义务时如何制裁均无法可依,影响了鉴定的法律权威。鉴定机构有权无责,随意出具鉴定结论。由于对鉴定机构、鉴定人员缺乏法律约束,随意出具鉴定结论也无相关制裁措施,使得少数鉴定人员收受贿赂,出具偏袒一方的鉴定结论,这在财产评估中表现尤为突出,同一财产,不同机构出具的评估值有时竟会相差几倍!
  二是对鉴定人员没有健全的培训和考核晋升制度。健全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是进行司法鉴定工作的基础,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系统的考核晋升制度,则是不断提高鉴定人员技术水平,使鉴定事业不断发展的必要途径。两者互为联系,互为影响。几年来,在技术职称考核晋升的工作中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完整体系,晋升标准仅仅以学历和工作年限为主要参考,客观上形成了技术职称晋升还是论资排辈,无水平高低、能力大小、贡献多少之别,影响了鉴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同时,司法鉴定管理人员及执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业务技能的提高还需依靠省司法厅或司法部组织办班培训,本市没有师资力量和技术能力。而司法鉴定经费又得不到充分保障,所以省厅或司法部组织的培训班有时也难以参加,司法鉴定的公信力则难以快速提高
  (四)司法鉴定程序规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主要问题是对重新鉴定没有具体规定。(1)是否需要重新鉴定无规定。一方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不服,常提出重新鉴定的申请,法院是否准予,没有标准;(2)重新鉴定的机构如何选择无规定。实践中有时出现越申请重新鉴定,鉴定机构的级别却越低的怪状,而各鉴定机构出具的相互矛盾的鉴定结论又成为重新鉴定的动因;(3)重新鉴定的次数无限制。一方当事人认为鉴定结论于己不利,就申请重新鉴定,一案多鉴甚为普遍,因鉴定而花去一年半载屡见不鲜。多渠道、多层次的重复鉴定,不仅增大诉讼成本,加重当事人负担,造成资源浪费,且经常出现鉴定结论相互矛盾的情况,法院对此无所适从,诉讼久拖不决。我市目前对此类问题也没有明确具体的制度和规定.
  三、发展我市司法鉴定事业的主要对策和几点建议
  (一)全面协调、切实解决司法鉴定机构的部门设置和运行机制不规范的问题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政法[20xx]2号文件精神,把司法鉴定业务统一交由在司法行政部门登记管理的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办理,取缔一切依附国家机关的庇护而生存的不合法的鉴定机构;公安、检察、国家安全等各部门的鉴定机构或部门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取消法院委托鉴定的权限,法院只需保留审查当事人委托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是否在司法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权限就可以了。这样既符合公平、公正的司法原则,避免审判机关的"自审自委"行为导致法院与受委托机构产生利益关系,严重损害司法公正,又可以促进我市面向社会服务司法鉴定机构公平竞争,推进司法鉴定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整合力量、切实加强司法行政部门管理职能和力度
  目前,除**市外,全省各地市司法局均成立了专门的司法鉴定管理科,增加了专项编制,配备了专职人员,使司法鉴定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此外,司法鉴定业务经费在财政方面也没有得到充分支持和保障。建议有关领导从长远着眼、从大局出发、从速解决司法鉴定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上存在的问题,设立司法鉴定管理科,增加专项编制,配备专职人员,从而为推进我市的依法行政工作努力奠定基础。
  (三)严格把关、加强培训教育,切实提高司法鉴定执业机构和人员业务素质和司法鉴定公信力
  一是要努力提高我市司法鉴定机构设备水平。今后我市要严把执业准入关,同时鼓励我市有条件的鉴定机构加快鉴定设备的更新换代,更多地采用新产品、新设备开展鉴定工作。此外,要通过实验室认证,形成高标准的司法鉴定机构和实验室,改善行业的设备和技术条件,提高我市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水平和资信能力。二是要努力提高我市司法鉴定机构人员技术水平。司法鉴定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鉴定人是以专家身份提供证据,为了保障司法鉴定意见客观、准确、公正,鉴定人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法律意识。据统计,在我市现有的司法鉴定人中,高级职称的有26人,占总数的47.3%,中级职称以下的有14人,占总数的25.5%。本科以上学历的38人,占总数的69.7%,大专以下的17人,占总数的30.3%,可见提升司法鉴定人素质、提高鉴定技术水平,我们还要下更大的功夫,付出艰辛的努力。
  (四)汲取经验、转变模式、加强司法鉴定机构和人员的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
  首先,在健全完善"两结合"管理体制的同时,至少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加快构建我市司法鉴定基本制度框架。一是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的准入制度;二是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名册管理制度;三是司法鉴定执业类别规范管理制度;四是司法鉴定活动实施程序、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制度;五是司法鉴定执业活动监督、检查和评价制度;六是司法鉴定机构内部规范管理制度;七是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制度;八是司法鉴定人继续教育制度。
  其次,要加强教育和监督管理。建立完善制度和机制,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当前从总体上看,全市司法鉴定人队伍是好的,但也存在与公信力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所以凡是法律规定该管的,都要管住、管好。
  再次,要切实发挥行业管理的职能作用。新成立的市司法鉴定人协会要加强司法鉴定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业务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要通过努力把司法鉴定人协会建设成为组织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健全、有作为、有威信的行业自律组织,为促进我市司法鉴定事业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诉讼法论文]浅论依法行政的论文

  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对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行政人员执法业务水平,改变机关工作作风,更好的保证行政权利依法行使。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浅论依法行政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浅论依法行政的论文
  摘要:
  依法行政,是行政法治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现代法治国家开展行政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实现依法行政要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加强行政立法,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完善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关键词:
  依法行政;意义;实现途径
  一、依法行政的意义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它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是行政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途径和保障。因此曾有指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
  首先,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行政既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国家事务最大量、最主要的是行政管理事务,主要由行政机关执行。我国大部分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以及全部行政法规、规章都是由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的。如果行政机关不能依法行政,国家主要部分的公共事务就不能依法管理,依法治国就失去了最主要的内容。并且,行政机关人数最多、权力最广泛,与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关系最密切,其活动影响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影响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和提高,影响公民权益的保障。如果行政权力不能得到法律的控制,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就难于得到保障。
  其次,依法行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并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无需强调和维护社会稳定。因此,行政机关应从“执政为民”的高度,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保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建设一个政治稳定、经济运行稳定、民心安定、社会管理有序、社会生活有序的和谐社会。
  最后,依法行政有利于高效、廉洁政府的建设。
  效率是行政的生命,高效性是行政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目标。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具有高效率的办事速度。当前,行政机关职责不清,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行政效率低下。所以,实现政府机关依法行政,要严格执行《公务员法》,提高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素质、执法水平和道德修养,保证国家行政管理活动高效率;注重行政时效性,要求行政行为迅速及时,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和约束,严格依照行政程序法行使行政职权,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作风,降低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遏制腐败,维护政府的廉洁性,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艰巨任务。法律具有公开性和确定性,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必须依法公开,按法办理,接受社会监督,从而有利于防止暗箱操作,权钱交易。因此,依法行政是建设廉洁政府的必经之路。
  二、实现依法行政的途径
  根据宪法和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各级政府是行政的主体,各级行政机关又实行首长负责制,因此,依法行政的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要做到依法行政,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首先必须解决行政与法的关系问题。法高于行政,行政必须从属于法,这是行政与法的基本关系。总的说来,要确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目前,少数领导干部固守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对依法行政工作未予以高度重视。这充分反映了部分行政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因此,要不断加强行政主体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的培养,加强宣传教育,经过培训、轮训的形式不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定期考核,结果与职位晋升挂钩,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第二,加强行政立法。行政机关不能随意采取行动,只能在法律的授权范围内采取行动,否则行为是无效的。目前,我国行政立法不可谓不多,但是存在立法无序,局部立法、部门立法,片面追求立法数量的现象。所以要规范立法,清理和废止那些过时的、不合时宜的法规,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还要根据现时依法行政的要求,完善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同时,在行政立法中,还要特别强调对行政程序的立法。依法行政本身就是按程序行政。行政程序法是行政实体法得以实施的保障,也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保障。所以,应尽快使行政程序法典化。
  第三,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公务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行政法律法规的实施。为了确保政府公务人员依法行政,掌握现代服务行政的执法手段,提高行政执法水平,首先要在公务员的选拔录用上提高门槛,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执法。经常组织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促使公务员形成守法意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部门、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公务员守法更为重要。只有行政执法者人人守法,政府才能做到依法行政。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促进他们的勤政敬业。
  第四,完善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首先,加强司法机关的监督。当前我国主要是消极监督。因此要逐步由消极的被动监督向积极的主动监督过渡。保证司法独立,并用制度化的形式规定积极监督的界限。第二,加强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的监督,建立和完善工作报告制度、审查批准制度、备案检查制度等。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包括公民和社会各界以及新闻媒体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政府必须逐步实行政务公开制,公开执法内容,公开执法程序。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加强,逐步建立起全方位、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篇二:浅论依法行政的论文
  依法行政的基本含义是要求行政机关的任何职务活动都必须于法有据。从一定意义上讲,依法行政的水平如何、行政执法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
  一、提高对依法行政的认识,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
  在当前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以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仅仅依靠运用简单的行政指令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有效地解决经济领域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纠纷和利益冲突。因此,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法治政府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自觉把自身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切实保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严肃性,从而杜绝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行为的发生。
  二、加大学习培训力度
  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学习、教育和培训,强化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树立法治观念,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备条件。因此,作为行政机关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做到自觉学法、用法、守法,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加强和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依法行政,就是要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法纪严明、吃苦耐劳的行政执法队伍,就必须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执法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很重要的一点就取决于行政执法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如果执法人员没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很容易造成当事人对执法人员的不满和对社会的损害,就没有达到执法者的职业道德要求。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目前,全区行政执法队伍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执法能力高低不一,整体素质与依法行政要求还有距离。为此,要把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作为推进
  法行政的基础工作来抓,严把“入口”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
  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强有力的行政监督体系
  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依法行政的保障,能很好地解决依法行政中不依法的问题。加强人大监督。法律的本质是保障公民权利。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的最可靠力量,不是执法者,而是每一个公民。强化新闻监督。强化新闻监督是一种具有人民性的监督形式。因此,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就应在具体的行政行为中自觉体现科学、民主、依法的要求,不断提高行政能力,促进行政行为规范、公正、透明,为依法行政提供良好的环境。
  篇三:浅论依法行政的论文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确立的跨世纪治国方略。如果说依法行政是实施这一方略的核心,那么依法行政的关健是依程序法办事。人们一般认为,法律活动的程序性是指立法和司法活动的程序性,而行政活动程序性是被排斥在外的。随着法治进程的推进,行政程序已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行政程序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如何?如何通过健全行政程序的途径来严格依法行政?本文试对此作粗浅的探讨。
  一、重实体轻程序是当前影响依法行政的重要原因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然我国行政法制建设成绩斐然,但它相对于我国经济、民事和刑事等方面的法制建设仍比较落后。这种落后最重要的表现就是:
  (1)立法上重实体轻程序,重事后程序轻事前、事中程序。我国行政立法多只注重解决行政前的实体问题,如行政机关的权限、职责,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行政行为的条件、标准等;而忽视对相应程序上的规范,如对行政的方式、步骤、时限,行政机关的程序义务,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等,在有关立法中很少规定。在现有行政程序规范中,多只是涉及监督和救济,如行政监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而很少规定事前、事中的程序,如行政公开、事前听取相对人意见、向相对人说明理由、作出行政行为过程中举行听证等。

三:[诉讼法论文]2017年民商法论文选题

  民商法作为我们最常用到的法律,科研究的课题也非常多,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2017年民商法论文选题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2017年民商法论文选题
  1、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探析
  2、网络交易中商标权侵权责任研究
  3、论我国不动产登记统一的路径研究
  4、论房屋租赁合同中装饰装修的处理
  5、论缔约过失责任中的纯经济损失
  6、离婚时保险财产分割问题研究
  7、我国典当业法律问题研究
  8、机动车车辆号牌(额度)的权属初探
  9、论侵权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
  10、论利益平衡视角下我国商标价值的异化与回归
  11、专利法上停止侵害责任适用问题研究
  12、小产权房买卖合法化研究
  13、论民事维权过限行为的法律责任
  14、建设工程合同的效力研究
  15、小区车位、车库权属问题研究
  16、论网络环境下着作权的合理使用
  17、网络音乐作品的着作权侵权研究
  18、反家庭暴力法的定位与构造
  19、论媒体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20、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21、名人隐私权的保护和限制
  22、我国知识产权诉前禁令的适用
  23、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24、论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存废
  25、美国声音商标保护及我国的借鉴
  26、《面向复合出版的版权资源管理发布系统研发与应用》需求分析报告
  27、日本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研究
  28、审判实务中房屋租赁合同无效的认定及处理
  29、保证合同纠纷中保证人配偶对担保之债的责任分析及裁判对策
  30、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研究
  31、论我国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32、融资租赁交易中出租人风险控制若干问题研究
  33、实际施工人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34、论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
  35、避风港原则在我国网络商标侵权案件中的适用与立法完善
  36、论视听作品的权利主体及其利益平衡
  37、住宅小区结建人防工程平时使用问题研究
  38、论商标“后发商誉”创造者之权益保护
  39、IPTV着作权侵权问题研究
  40、关于虚拟财产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41、网络课堂合理使用问题研究
  42、房屋租赁合同中承租人违约解除问题研究
  43、论专利审查中公知常识的认定和举证
  44、专利间接侵权的基本法律问题探讨
  45、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探析
  46、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研究
  47、比例责任在多因不明侵权中的适用研究
  48、民间讨债行为法律问题研究
  49、“郭某”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评析
  50、离婚审判方式改革实证研究
  51、AA制自助游事故责任研究
  52、论影响金融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因素
  53、房屋优先承租权法律问题研究
  54、论离婚财产申报制度
  55、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权保护机制研究
  56、家庭暴力问题的相关救济-从相关案例分析
  57、欧盟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研究
  58、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软法保护
  59、计算机程序着作权保护问题研究
  60、空气净化技术专利布局研究
  61、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判定
  62、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道德责任与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63、网络实名制的侵权法律问题研究
  6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65、Trips-plus背景下中国FTA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研究
  66、论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67、我国微信着作权法律问题研究
  68、商品房预售广告的法律效力研究
  69、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问题研究
  70、公物致害赔偿的侵权责任再认识
  71、个人信息网络侵权问题研究
  72、电子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73、新闻传播中公民隐私权保护问题研究
  74、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利保护研究
  75、沈阳经济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76、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探究
  77、论夫妻共同遗嘱的法律性质与生效要件
  78、论我国医疗损害责任制度
  79、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研究
  80、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研究
  81、“同妻”的困境探究及权利保护
  82、民法上的期待权探究
  83、论剽窃的着作权侵权责任
  84、专利纠纷行政调解制度研究
  85、人格权商品化民法保护研究
  86、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究
  87、论盲人劳动权的法律保障
  88、继承权的丧失与恢复制度研究
  89、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研究
  90、祭奠权的定性及其法律保护
  91、关于Z县法院四年离婚案件调查报告
  92、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法律制度研究
  93、违法建筑的民法问题研究
  94、论第三人介入下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责任
  95、论“第三人侵权”案件中学校的补充责任
  96、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
  97、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及其规范研究
  98、离婚诉讼中的股票期权分割问题研究
  99、婚约财产纠纷实务问题研究
  100、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专利侵权责任研究
  101、诚信原则在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解决中的司法适用
  102、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法律问题研究
  103、夫妻赠与房产法律适用研究
  104、论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及立法完善
  105、消费者网络购物反悔权适用研究
  106、过度医疗的侵权责任研究
  107、应收账款担保融资的法律研究
  108、论不动产冒名处分行为的私法效力
  109、以税收奖励为主的着作权体系研究
  110、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研究
  111、离婚时夫妻共有股权分割制度研究
  112、宅基地退出法律问题研究
  113、网购消费者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研究
  114、我国老年监护制度的完善研究
  115、过度医疗侵权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116、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问题探究
  117、论我国自助行为的界定
  118、论拾得遗失物的法律效力
  119、中国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损的场域研究
  120、中国与俄罗斯土地制度比较研究
  121、民国时期婚姻法制变迁研究
  122、国家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的义务研究
  123、我国未成年人监护监督制度研究
  124、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
  125、我国以房养老法律制度构建研究
  126、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研究
  127、融资租赁合同中出租人极利保护问题研究
  128、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129、保证期间的实务问题研究
  130、众筹服务合同的合法性研究
  131、避险过当民刑责任比较研究
  132、专利权权利性质研究
  133、私权自治中的政策介入研究
  134、论网络隐私权的救济方式
  135、有限责任公司内部承包合同研究
  136、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民事制度研究
  137、小区车位、车库权属问题研究
  138、基于互联网的方法专利引诱侵权制度研究
  139、计算机程序盗版行为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140、外观设计侵权判定及判例研究
  141、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使用方式与法律保护
  142、论我国同性婚姻合法化
  143、论我国继承回复请求权制度的构建
  144、我国专利保险制度构建研究
  145、低碳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保护冲突研究
  146、方法限定产品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147、美术作品的抄袭认定研究
  148、判例视野下的着作权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研究
  149、知识产权侵权获利返还的请求权基础
  150、动漫二次创作与在先作品的权利冲突研究
  151、我国失独家庭法律救助研究
  152、我国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建研究
  153、美国住宅租金管制法律制度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154、我国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155、图形用户界面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
  156、论混合合同的法律适用
  157、不可量物侵害的私法救济研究
  158、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159、我国老年人监护制度研究
  160、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161、论反垄断法视角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162、论我国的消费者公益诉讼原告主体制度
  163、论我国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164、快递服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165、失独老人养老政府责任的保障措施研究
  166、论遗产管理人制度之构建
  167、安全保障义务人补充责任研究
  168、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
  169、我国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完善研究
  170、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保障问题研究
  171、大规模侵权行政主导型救济模式研究
  172、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越权行为研究
  173、两大法系民法诚信原则研究
  174、高校人员流动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175、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救济制度研究
  176、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
  177、论隐性采访中的隐私权保护
  178、我国环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179、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180、论医疗纠纷中的损害赔偿
  181、论我国堕胎权的法律保障与限制
  182、论无偿乘车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
  183、论患者知情同意权的法律保护
  184、内蒙古地区采矿权权属强制变更研究
  185、论网络时代的被遗忘权
  186、侵权、工伤和交强险的赔偿竞合处理
  187、湖南省四村宅基地流转问题调研报告
  188、海域使用权征收补偿中的问题探究
  189、新闻侵权的民事责任研究
  190、食品安全民事责任研究
  191、人体器官捐赠的民法思考
  192、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化改造
  193、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法律问题研究
  194、我国消费者协会法律地位问题研究
  195、我国网络借贷平台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196、消费者合同格式条款的法律规制
  197、企业字号侵犯注册商标权的司法认定
  198、雇佣及承揽关系的司法认定
  199、论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限度
  200、合同解除法律问题研究
  201、论建筑公司对实际施工人民事责任的承担
  202、中日图书馆读者隐私权保护比较研究
  203、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204、网络着作权侵权问题研究
  205、论我国精神病人监护制度
  206、我国非婚同居法律规制探析
  207、论网络转载摘编行为中的着作权问题
  208、论我国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程序构建
  209、体育专有技术的法律保护
  210、关键词推广中搜索引擎服务商商标审查义务研究
  211、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额计算中的分摊因素研究
  212、网络环境下着作权自愿许可模式研究
  213、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以及解决
  214、中国反担保法律问题研究
  215、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216、非婚同居的法律问题研究
  217、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研究
  218、侵权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研究
  219、中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越南的启示
  220、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实证分析
  221、假冒“专营、专卖”伪劣商品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222、不动产公证制度的引入与适用
  223、共有人和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冲突与协调
  224、兰州鑫盛有限公司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研究
  225、未成年人校园伤害事故责任研究
  226、中韩消费者保护法律的比较研究
  227、论美国法上的民事诽谤制度及启示
  228、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专利诉讼高发原因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229、论房屋买卖居间人如实告知义务
  230、反家庭暴力民事立法研究
  231、生育缺陷者生育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232、消费者无理由退货权研究
  233、后位继承制度研究
  234、物业服务合同中的业主抗辩权研究
  235、人类胚胎干细胞发明的专利保护问题研究
  236、消费者后悔权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之解释与检讨
  237、我国旅游线路的着作权保护研究
  238、试论我国设立让与担保制度的可行性
  239、论最高额抵押中被担保债权的确定
  240、福建省版权保护影响因素研究
  241、论美国市场份额责任理论及对我国侵权法的启示
  242、论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实现的障碍与冲突的解决
  243、人工生殖子女的法律地位研究
  244、离婚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行使监护权问题研究
  245、浅析我国法律项下的海上货物留置权
  246、驰名商标认定标准研究
  247、论混合共同担保中的追偿权问题
  248、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研究
  249、上海自贸区船舶融资租赁模式和法律问题研究
  250、涉外定牌加工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251、商标合理使用规则构成要件研究
  252、商事审判的相对独特性研究
  253、我国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完善
  254、我国夫妻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律问题研究
  255、融资租赁法律问题研究
  256、论B2C模式下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
  257、论法院生效法律文书引起的物权变动
  258、共同侵权行为的司法认定之研究
  259、美国驰名商标的国际保护及对中国的启示
  260、德国法中的消费者撤回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61、“小产权房”成因及其合法化途径探究
  262、机动车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社会化救济机制
  263、预购商品房抵押预告登记若干问题思考
  264、酒后代驾发生交通事故侵权责任认定研究
  265、保障性住房物权变动研究
  266、饲养动物损害责任之归责原则研究
  267、“借名买房”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268、关于“小产权房”的民事法律问题研究
  269、论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
  270、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271、论我国买卖合同中物的瑕疵担保制度的体系化重构
  272、论侵权责任中的受害人同意
  273、对赌协议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274、论我国融资租赁合同转让时承租人的权利保护
  275、论迟延履行利息制度的执行
  276、论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
  277、论网络侵权责任的承担
  278、债券契约条款的限制力研究
  279、以业主自治为视角探索业主大会法人化构建研究
  280、涉外定牌加工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281、未成年人监护的比较研究
  282、不动产物权登记错误研究
  283、动物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284、论侵权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
  285、家庭暴力犯罪的刑法学研究
  286、第三者侵害配偶权损害赔偿责任研究
  287、对我国夫妻共同债务问题的研究
  288、寄送买卖标的物风险负担研究
  289、论我国法定夫妻财产制
  290、论医疗产品侵权责任
  291、关于在建工程抵押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
  292、论预告登记的善意取得
  293、消费者个人信息权保护研究
  294、论原作者对演绎作品的着作权
  295、动漫品牌授权模式的法律分析
  296、网络音乐作品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研究
  297、我国商品包装装潢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298、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依据研究
  299、民事推定规范研究
  301、论信用卡服务经营者的附随义务
  302、国家所有权治理法律程序论
  303、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问题研究
  304、基于合同备案作品权利转移链构建方法研究
  305、论医疗侵权的归责原则
  306、法律移植问题研究
  307、金融消费者诉讼制度研究
  308、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研究
  309、驰名商标认定标准司法适用的案例研究
  310、通谋虚伪表示研究
  311、论环境共同侵权中的因果关系
  312、论网络服务商的间接侵权责任
  313、大规模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研究
  314、论戏仿作品的着作权法保护
  315、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效力研究
  316、着作权视野下的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法律问题研究
  317、我国知识产权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318、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
  319、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320、网络环境下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321、摩塞理论下农村妇女权益保护研究
  322、商业银行应收账款质押法律问题研究
  323、医保契约法律制度研究
  324、互联网金融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对策研究
  325、着作权和所有权权利冲突研究
  326、从知识产权角度浅析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
  327、我国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28、航空旅客人身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研究
  329、论缔约过失责任中的损害赔偿
  330、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制度研究
  331、网银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分析
  332、论高校学生隐私权的保护
  333、商事登记法律制度研究
  334、我国商标抢注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335、计算机字体及字库的法律保护若干问题研究
  336、我国着作权合理使用判断标准研究
  337、传统武术的商标权保护研究
  338、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民事立法保护研究
  339、展会标识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40、我国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研究
  341、论高空抛物侵权责任主体
  342、国际展会知识产权侵权应对
  343、快递民事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
  344、社会性别视角下我国当代女性参政权研究
  345、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研究
  346、我国矿业用地法律问题研究
  347、精神损害抚慰金在交强险内的赔偿问题研究
  348、西安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49、陕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350、我国社会转型期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制度的法律思考
  351、生育保险中的男性权益研究
  352、采矿权准用益物权属性及其限制研究
  353、人格标识商品化问题研究
  354、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适用范围研究
  355、无权占有保护问题研究
  356、中小企业互助性信用担保法律问题研究
  357、民族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58、我国林权纠纷法律问题研究
  359、机动车交通事故中侵权人预付问题研究
  360、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中的价值衡平
  361、论我国消费者网购后悔权法律制度的完善
  362、试论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363、我国生物技术专利池的构建
  364、抵押权顺位固定主义与升进主义比较分析
  365、论不作为侵权之补充责任
  366、转基因植物新品种的专利权限制保护研究
  367、论我国虚拟财产的继承
  368、论预约合同的效力及其违约责任
  369、二维码商业应用下的商标权保护研究
  370、网络环境下着作权个人合理使用的法律问题研究
  371、论商标俗称保护的公众使用规则
  372、论侵犯环境相邻权的赔偿责任
  373、互联网时代着作权利益平衡机制研究
  374、深度链接行为的着作权法规制
  375、专利权质押融资问题研究
  376、论3D打印对版权法的影响及其应对
  377、山寨游戏的知识产权法律规制研究
  378、我国商标权出资法律问题研究
  379、我国专利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完善
  380、我国民事补偿一般规则的立法研究
  381、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私法保护研究
[2017年民商法论文选题]相关文章:
1.有关写民商法毕业论文
2.优秀新闻论文选题
3.IT项目管理论文选题
4.2017财政学论文选题
5.科技至上论文
6.大学音乐专业论文
7.论文书写格式
8.测绘职称的论文
9.大学数学建模论文
10.机械毕业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120490/

推荐访问:民事诉讼法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