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评论文章]人民的名义文章

来源:其他免费论文 时间:2018-06-26 10:00:01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免费论文】

人民的名义文章篇一:人民的名义 小说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改编自周梅森长篇小说,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湖南卫视、天娱传媒、弘道影业有限公司、天津嘉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光环影业有限公司联手制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下面是一些信息,大家可以来了解。
  《人民的名义》热播 原著小说销量巨增
  近日,随着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该剧原著同名小说的关注度也水涨船高。
  据记者了解,很多读者和观众对小说作者兼电视剧编剧周梅森并不陌生,他创作了《人间正道》《至高利益》和《我主沉浮》等多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有《中国制造》《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等。
  昨日,记者从北方图书城营销推广中心负责人处了解到,自从电视剧开播以来,原著小说即呈现出热销态势。
  据统计,从电视剧播出至今,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北方图书城沈阳市内各门店共销售原著小说1000余本,目前正在补货。另外,周梅森的其他作品销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除此之外,其他反腐题材的小说销售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作家丁捷的作品,口述体反腐纪实文学《追问》的关注度亦持续走高。
  《人民的名义》编剧:在贪官前作家想象力是苍白的
  很少有政治题材、主旋律电视剧能够像《人民的名义》这样,自开播便始终处在舆论场的中心。
  3月28日,这部由最高检牵头立项的反腐电视剧在湖南卫视首播,当即创下了湖南卫视3年来所有开播电视剧收视率最高值,而截至4月5日,该电视剧相关话题阅读量在微博上达到2.6亿。
  追剧之余,人们制作的剧中人物李达康的表情包刷爆网络,观众乐于将剧中人物与现实中的贪官进行对照,众多剧中对白也成为“金句”,而对白之所以能成为“金句”,很多情况下是因其尺度之大, 这部国内首次反映副国级“大老虎”落马的反腐题材电视剧被媒体称为“当今文学创作中的最大尺度”。
  这部“爆款”电视剧的背后,是一部30万字的同名小说,作者是有“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之称的作家、编剧周梅森,他用两年时间完成小说,先改编成话剧,后又改写成60万字的同名电视剧本,共计100万字。周梅森认为,这是他写得最为酣畅淋漓的一部小说,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品。
  创作《人民的名义》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剧情与现实又有着怎样的联系?《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就此专访了小说作者、该剧艺术总监兼编剧周梅森。
  家乡修路事件促使我开始创作政治小说
  《中国经济周刊》:你的第一部小说作品是1983年发表在《花城》的历史小说《沉沦的土地》,其后又写了一系列历史和战争小说,但给你带来巨大声誉的是你所写的政治小说《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等,在写作上为何会有这种转变?沉寂10年后又开写《人民的名义》,背景和考虑是什么?
  周梅森: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是个文学狂热的时代,我边查字典边写作,一口气写出30多万字的《沉沦的土地》,这是我长篇小说创作的初次尝试,当时竟引起轰动,文学评论家冯牧和唐达成评价说,周梅森没有在民国时代生活过一天,他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看来一些创作理论要打破,必须承认间接生活也是创作源泉之一,但现在仔细回想那简直是个奇迹。靠间接生活来写作需要作家充满艺术想象力,《沉沦的土地》证明了我具备这种能力。
  1989年后,为了赚钱,我开始下海经商,搞过房地产,炒过股票,拍过电视剧,社会现实的急剧变化不断触动着我,特别是1994年我回到老家,当时家乡正在热火朝天集资修建三环路,老百姓认为修那么宽的路劳民伤财,很不理解,百般阻挠,还有人不停上访状告参与决策拍板的主要领导。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以与这位领导见面谈话,这次谈话改变了我对官场和官员的看法,也改变了我的文学创作道路,我对政治和官场热心起来,开始有了创作政治小说的冲动和想法,后来在领导的邀请下我还到家乡市区政府挂职副秘书长。
  我认为,80年代的文学繁荣推动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当社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后,文学不该承载这么多,但也不能什么都不承载,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不应在社会重大矛盾和人民冷暖疾苦面前沉默不语,作家应为时代进步和政治文明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我很佩服现在的一些记者,他们报道孙志刚事件、举报贪腐高官和拆迁户自焚事件直接促成法律的变更和贪官落马,请问我们的人民难道不该去尊敬这些记者,反倒去尊敬那些为文学而文学、纯而又纯的作家吗?就算纯到极致,你和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
  2015年,最高检3次派专员到南京找到我,希望我能写一部新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会议之后以国家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雷厉风行的高压反腐态势举国关注,其取得的突出政治效果和反腐成就也得到国人感同身受的认同和赞扬,但最高检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领导认为,对会议之后中国大地上发生的这一突出反腐成就,竟然还没有一部高水平的电视剧类文艺作品进行呈现和总结,我跟检察系统以前合作过,他们认为我适合做这项工作,希望我能抓好这件事。
  拉帮结派的官场生态和塌方式贪腐过去不能写,现在允许写了
  《中国经济周刊》:《人民的名义》剧中开篇出现的国家部委处长赵德汉“小官巨贪”,侯勇演得惟妙惟肖,他收人贿赂两亿多元,检察人员清点钞票时使用数台点钞机,很多观众都觉得这个故事似曾相识。
  周梅森:对啊。这个人物你一定不会陌生,他的原型就是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被人称为“亿元司长”。他长期在国家发改委煤炭处工作,2008年国家能源局成立后,其由煤炭处处长升任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级别为正处级。2014年,检察机关在魏鹏远家中搜查出现金折合人民币两亿余元,成为建国以来检察机关一次起获赃款现金数额最大的案件。魏鹏远被带走时,执法人员从北京一家银行的分行调去16台点钞机清点,曾当场烧坏4台,有人计算,魏鹏远在近6年时间里,平均每天“捞钱”近10万元。之所以一开始就呈现抓捕赵德汉时满屋子钞票的惊人景象,是因为这个新闻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拿这个大案作为一个引子,可以一下子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一开始就建立信任感。
  《中国经济周刊》:那么剧中的侯亮平、李达康、季昌明、祁同伟、丁义珍、高育良甚至“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副国级高官赵立春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都是谁?剧中的政法帮、秘书帮有没有明确指向?
  周梅森:侯亮平这个人物没有原型,因为我多年来与检察系统比较熟悉,我虚构了这么一位检察官,我记得2003年时与检察系统合作拍摄电视剧《国家公诉》,收视率很好,当时正值SARS疫情严重的时候,整个剧组困在济南。其他人物也没有原型,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我从生活中提炼加工,将数个新闻人物杂糅到一个人身上,成就了我小说和电视剧中的人物,因此你们可以从这些剧中人物身上看到非常熟悉的故事和身影。我写的是中国目前高压反腐下的政治生态,至于是在哪个省发生的,是山西,还是辽宁?具体指石油帮,政法帮,还是秘书帮?都不能这样讲,可能有他们的事情,也可能他们的事情全有涉及。这个汉东省是我虚构的,故事大背景也是我虚构的,人物也是虚构的,因为我写的是小说、电视剧,而不是报告文学和纪录片。
  《中国经济周刊》:你的信息源来自哪里?当时在剧中设置政法帮、秘书帮的目的是什么?拍戏审查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阻力?
  周梅森:我的信息来源就是手机,通过手机新闻来观察和思考眼花缭乱的现实世界。之所以剧中设置政法帮、秘书帮这一种官场圈层文化,是因为它们是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一种政治生态,难道不写这样的官场帮派和圈层文化,现实中就不存在了吗?不播反腐剧,贪腐就没有了吗?审片时没有阻力,但当初有干部反对过,说你怎么能这样描写中国官场,我找到国家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的讲话,“党内绝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了就是违反政治纪律。”反对的人就不吭声了。我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揭露它,倡导官场要讲政治、讲规矩,而不能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得一团乌烟瘴气。
  《中国经济周刊》:这部电视剧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戏”,剧中设置了一个副国级的高官,以前反腐剧通常只写到正厅级官员,这样设置的出发点是什么?
  周梅森:剧中汉东省的政治生态极为恶劣,各种贪腐行为都有,包括懒政、不作为、贪腐收人贿赂等。不少人说因为有副国级成了尺度最大的戏,我不这样认为。我写副国级也仅仅因为他是汉东省老书记,经营这块地盘,当封疆大吏当了20年,把汉东省的政治生态搞坏了。我认为,真正的大尺度在于,过去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官场生态和塌方式沦陷式贪腐不允许写,现在政策允许你写了。
  “对号入座”事件和股权官司让我对人性和官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经济周刊》:记得你以前写过一部政治小说《人间正道》,出版后有人“对号入座”,认为写的是自己,还联名去告你,使得你在当地被“封杀”,你不怕《人民的名义》再次被“对号入座”吗?
  周梅森:我要是怕我就不会写了。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人间正道》出版后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有官员对号入座,认为我泄私愤写的是他,对我进行无端指责和攻击,记得当时有40余个厅局级干部联名告我,两个副省级干部,一直告到中央, 3个宣传部长提出要修改小说,新华社还发了内参。事情发生后,我是既委屈又气愤,我写的只是小说,不是报告文学,也不是纪实文章,你们自己愿意自投网罗、愿意自首随你便,我一个字都不改,之后我在当地被“封杀”了,不准我拍电视剧,也不得刊发关于我的报道,后来《人间正道》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后产生轰动效应,那些“封杀”我的人又说,事实证明他们抓这部作品抓对了。这种巨大反差让我更深刻地思考官场官员和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感谢那场风波,现在时代更进步了,明白人更能分清小说和纪实文学的区别,我就更不担心有人对号入座告我的状。
  《中国经济周刊》:听说你2014年卷入老家一场股权官司中,当时民营企业不断倒闭,你隐名持有的当地一家银行股权,被代持的民企朋友违规抵押了,他的资金链断裂后,银行要收回股权,你就此卷入两年多的股权官司中。听说这起官司是你写作《人民的名义》的导火索?
  周梅森:是的,我当时已持有该银行1755万股股权,占其总股本的50%,前前后后共投入4000万元左右资金,但最后还是败诉了,这场股权官司就此走进了我的小说里,我就是小说和电视剧里股权被卖掉的大风公司的工人们。这场股权官司和之前的对号入座事件,让我深刻洞察了一些地方的经济乱象,对人性和官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会议后,党中央雷厉风行动真格反腐,呈现压倒性态势,社会风气和政治生态有了彻底转变,让我感到反腐倡廉就是中国的春秋大义。有些干部嘱托我一定要把中央“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反腐决心写出来,我于是想挑战自己,开始创作一部反映时代特征、突出反腐特点、体现检察特色的正能量作品。这次创作我把积蓄10年的“洪荒之力”都用在这部作品里,这是我创作生涯以来最好的作品,写得酣畅淋漓,我认为全面超越了我过去所有的作品。
  贪腐可能就是从一次不受制止的闯红灯开始的
  《中国经济周刊》:你怎么理解制度反腐和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
  周梅森:我经常强调制度建设,电视剧《国家公诉》的主题歌就是我自己作词的,其中有一句“青天梦遮断了一个民族的钢铁之躯”,我的意思是中国人的“青天梦”太长了,总盼着出现包青天,但包青天不能包办天下,包办永远,解决问题最后还得靠制度建设,要想留住反腐成果,也必须建立一整套与之相关的反腐制度。
  我常常讲我在老家闯红灯的事情,那时我在家乡市区政府挂职副秘书长,分到一辆小号牌照的车,我眼睛不太好,分不清红绿灯,结果在红灯的时候就直接开过去了,把警察气得不行,本想查我的,但看到我开市区政府四套班子的车时,马上从拦车变成敬礼,所以我多次强调,贪官贪腐可能就是从一次不受制止的闯红灯开始的。
  对于权力必须限制,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党纪国法就是限制,也是牢笼,比如闯红灯,该拦就拦,该罚多少就罚多少。如果不把它关到权力的笼子里,下次还会犯,先是闯红灯,然后是收受烟酒,最后就变成了“亿元司长”魏鹏远。
  值得欣喜的是,全国上下都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嘴也不敢乱吃了,腿也不敢乱跑了,现在看来,没有管不住的嘴,也没有管不了的腿,你要动真格就管得住。
  贪腐手段和形式的丰富性完全超出作家的想象
  《中国经济周刊》:为创作这部小说和电视剧本,你是如何体验生活的?
  周梅森:这不仅是一部反腐小说,我写的这部剧涵盖了高官、市民、知识分子、商人等各色人等,是一幅当代社会的《清明上河图》,我采访了大量的案例材料,还去检察院和监狱去体验生活,召开座谈会,不过这里要辟谣的是,我并没有去过北京的秦城监狱,去的是南京浦口监狱,花了大半年时间,翻阅了不少案宗和卷宗。
  我没有把那些贪腐官员写成魔鬼,相反,我把他们看成是人,有血有肉的人,深挖他们的人性,他们都很后悔,悔不当初。书中“裸官下岗”的规定、“转帖500次入刑”的法条、“拆出一个新中国”的谬论、“和100多个女干部通奸”的“伟业”、“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等笑谈,带着流行色彩的语言,都是我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加工,这些年贪腐的最大特点是贪腐手段和形式的丰富性完全超出了作家的想象,远远走在作家的前面,反贪局官员与他们斗智斗勇,费了老大劲才能俘获一个贪官,作家的想象力在现实生活和贪腐官员面前是苍白的。
  没有湖南卫视开机时4400万定金 ,就难有这部现象级反腐剧
  《人民的名义》核心团队“三剑客”:最高检影视中心主任宋子文(左)、编剧周梅森(中)、导演李路
  《中国经济周刊》:这部热播剧为什么没有在央视黄金档首播而放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首播?
  周梅森:这部戏的投资方没有一家国企,是由5家民营影视公司投资 1.2 亿拍成的,他们都是我朋友,投资本想赚点钱的,我们没有义务赔本赚吆喝便宜卖给央视,我们这么大的阵容,这么多的名演员,如果按正常价格卖给央视,要赔惨了。如果地方为了政绩认赔,那是他们的事,我和导演李路作为负责任的操盘者,没有任何理由牺牲投资商的经济利益去拍央视的马屁,我们只能是价高者得,湖南台出价最高2.2亿,他们很诚恳,所以给他们首播。
  好戏在哪里播放都会叫好,烂戏就是上了联合国的电视台也没用。让我非常感动和感谢的是湖南卫视,在我们开机没多久就定下来要买,并迅速将4400万定金打到我们账上,这使得我们坚定了做成大制作、高质量电视剧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也有了一个非常宽松的创作氛围,使我们制作团队“不为稻粱谋,专为艺术谋”,一心一意做片子,敢于追求高品质,精益求精完成我们团队该做的事情,安心拍戏,安心做后期,才有了今天热播的现象级爆款剧。在这部戏投资这么大、风险这么高的时候,湖南卫视让我们感受到了主流媒体的温暖、地方大台的责任感。15年前我的《绝对权力》也是在湖南台首播,当时创下 32% 的收视奇迹,这次湖南卫视来接触洽谈,我特别有亲切感,极力促成合作。
  湖南卫视购片时,他们台纪检组长、总编办主任、购片部主任带队,六七个部门组成以年轻人为主的购片队伍,看完剧本后每个人都投赞成票,他们三次到剧组来看片谈判,最后一次回去的路上车子爆胎了,但司机技术高,没有出车祸,他们认为是个好兆头,认为会是个爆款剧,于是决定买,团队很敬业,完全走民主决策程序,这是我在过去多年没有见到过的。

人民的名义文章篇二:记叙文和小说的区别

  小说与叙事文的区别一直以来是个很难有定论的话题,看过许多谈论他们区别的文章,如叶圣陶的《文心》、刘恪的《现代小说技巧讲堂》、哈佛的《非虚构写作课》等。今日闲暇,又浏览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文章实例,自觉是有话想告诉大家。下面一起看看记叙文和小说的区别吧~
  记叙文和小说的区别
  是否一定根据实事
  通常而言,是否一定根据实事是区别小说和叙事文的主要标准。我们常见的报纸、历史的传载之类的文章,如果不依据事实而写,那么还有什么可信性?《南方周末》上的新闻报道是叙事,司马迁写的《史记》里的本纪、世家也是叙事,你能硬说成是小说吗?
  然而小说不一定要根据这实事。即使根据着实事,也不像叙事文那样记叙了实事便完事,还得含有其他的东西在里头。
  那就是作者从那些实事中看出来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小说更多地是承载作者的某种观点和情感,叙事不是它的首要目的,而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
  “小说的本质是作者所看出的意义,我们能够明白了。没有这种意义的便不成其为小说。,可是还有一点必须注意,须是把这种意义含在故事中间的才是小说。什么叫做“含”呢?一碗盐汤,看不出一颗盐来,呷一口尝尝,却是咸的,于是我们说盐味含在这碗汤里。如果在故事之外,另行把意义说明,那就不是“含”了。”
  《文心》中的这段话,把小说与叙事的区别讲的清清楚楚。
  小说的作者把意义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边,并不特别说明,让人家看了他的叙述,自然省悟他的意义是什么。
  小说是否真实
  有人说:“小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似乎也已经成为了许多人信奉的真理。然而难免会有人质疑:“小说中发生的事情,都是真的吗?”
  这里不得不先将清除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技巧可察?
  因为要把意义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边,所以整个故事的每一个节目都须含有暗示的力量;作者便不得不做一番选择和布置的功夫。
  世间没有那么多这么巧的事情,一件实事不是正好可以寄托作者的意义的。惟其少有,所以作者丢开照抄实事的办法,而根据他的经验,去选择人物,布置节目,创造出一个故事来。
  他的材料全是社会的实相,人生的体验,何尝凭空?何尝虚构?小说是世间最真实的故事,然而不是某一件事情的实录。
  总括性思考
  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它的手段。
  叙事文好比照相,只须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小说却是绘画,画面上的一切全由画家的意识、情感支配着的。
  常见的叙事方法及应用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叙事这种写作方法是小说和叙事文都难以绕过的一个大问题。那么,常见的叙事方法都有哪些?我们该怎么应用它们呢?
  主要的叙事方法分为五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
  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为清楚地记叙。    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借以展开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写,能顺理成章反映事件的发展过程和本来面貌,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容易接受和理解。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叙事方法,占叙事文章的大多数。这种按时间的先后次序来叙述事情,跟事件发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作者容易把握,读者容易理解。
  顺叙也有四种方法:
  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叙述。②按时间推移,也就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③按地点的变化,即空间位子位置的变换,进行记叙。④按事情的发展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叙述。
  如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开头就这样写道:
  “索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每当雁群在夜空中引颈高歌,缺少海豹皮衣的女人对丈夫加倍的温存亲热,索比在街心公园的长凳上焦躁不安、翻来复去的时候,人们就明白,冬天已近在咫尺了。”
  后面就是根据时间顺序来叙述发生在索比身上的事情。
  顺叙法运用得好,可使文章的层次、结构与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步。读起来条理分明,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把你所讲述的事情的结局,或者是事情中最吸引人的那部分先提到文章的前面来叙述。然后,再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从头到尾,按顺序写下去。
  倒叙有三种方法:
  一是,把事情的结局,提前讲出。这就是“因果倒置”,造成悬念;
  二是,把事情最精彩、最紧张的片段,写在前面,以扣人心弦;
  三是,追忆往事。
  如马尔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独》就是一部典型的采取倒叙开头的作品: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象史前的巨蛋。”
  开篇倒叙,设置悬念,会先声夺人,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主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地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然后,接着原来的线索,继续叙述的方法。
  插叙也有三个方法:
  一是,要用好“过渡句”,使插叙的片段,进、退自然。二是,插叙要简洁,插入的文字,不要过长。三是,插叙的片段,不能游离文章内容之外。
  如名篇《同志的信任》中,插叙部分这样写道:
  “ 方志敏同志是红军第十军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由于叛徒告密,方志敏同志不幸落到敌人的手里。兵士认定他是个当“大官”的人,身边想必带着很多钱。他们威胁他,搜索他,结果却连一个铜元也没有,失望之余,就抢走了他的怀表和钢笔......”
  这部分交代了方志敏同志被捕入狱的原因,与上文鲁迅收到他的信相呼应,又开启了下文鲁迅悲壮赴身精神的表达。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补叙  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少量文字,对人物、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或者是基本事件,已经交代清楚,后面再对某一情节,作个补充说明。
  补叙的技巧
  要在前面的叙述中,有意地省略某些情节或细节,故意设置出人意料的疑团,待到最后,再用补叙道破。
  如冰心《小橘灯》的结尾部分: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我从哪里来。‘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通过“我的朋友”的话做了两处补叙:一是山下医学院的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一是小姑娘的父亲“常替那些学生送信”。这些补叙交代了小姑娘的爸爸王春林的去向和身份,揭示了小姑娘性格形成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基础。
  平叙 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在写较长小说时才用得上。
  这个我还要举《人民的名义》的例子:
  《人民》中有三条线索,它们分别是:以李达康为代表的60后官员上层生活;以侯亮平为代表的70后继承者的中层生活;以郑胜利为代表的80、90后平民的青年生活。这三条主线并行不悖,同时发生。到最后又汇总在一起。
  平叙的手法很常见,如《三体》、《冰与火之歌》等等,包括现在的网文如《斗罗大陆》、《鬼吹灯》都经常运用平叙,这里篇幅所限,就不一一铺陈开来。

人民的名义文章篇三:人民的名义小说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据统计,从电视剧播出至今,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北方图书城沈阳市内各门店共销售原著小说1000余本,目前正在补货。下文是相关的内容资讯,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人民的名义结局是什么 人民的名义小说结局原文介绍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湖南广播电视台、天津嘉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正和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利达影业有限公司、大盛国际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凤凰传奇影业有限公司、弘道影业有限公司出品,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湖南卫视、天娱传媒、光环影业等单位参与联合摄制,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当代检察、反腐题材电视剧,由周梅森编剧,李路执导,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张志坚、柯蓝、胡静、赵子琪、白志迪、李建义、高亚麟、丁海峰、冯雷、李光复、张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117553/

推荐访问:人民的名义评论文章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