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三个故事的联系]将相和的三个小故事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29 16:26:01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将相和的三个小故事篇一:《将相和》课文原文

  引导语:《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bi)。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lìn)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miǎn)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lián)颇(pō)带着军对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fǒu)。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充足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最后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就封蔺相如为上卿(qīng),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就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了病假不去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了,就会削[xuē]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会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课文原文]相关文章:

将相和的三个小故事篇二: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三则

  包公是个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家喻户晓的好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三则,欢迎阅读!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1
  相传包公带着包兴,微服私访。这天,来到一个地方,看看天色已晚,决定找个人家投宿。
  他们顺街走着,见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门前石阶上流泪。包公忙上前问:“请问老翁,何事伤心?”老人抬头看了包公一眼,并不说话,只是流泪。包公不便多问,便提出想在这里借宿。老人一听,连连摇手:“不行,不行!实不相瞒,这里前几天才死了人。”包公一听死了人。便问死者何人?何故而死?这一问不要紧,倒引出一段奇案来。
  原来,这位老人姓徐,夫妇两人,膝下只有一子,年方十八。不久前,老夫妇为儿子娶了亲。新娘子聪明贤慧,全家人都很满意。
  新婚之夜,新娘子听说丈夫正在攻读迎考,便出了一个上联考他。这是个连环对:“点灯登阁各攻书”。新娘子开玩笑地说:“对不上下联,不准进洞房。”偏偏新郎书生气太重,一时答不出,竟赌气到学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发现丈夫愁眉不展,便问是何原因?新郎说;“我正为答不出你的对联发愁呢!”新娘说:“你昨天夜里不是对上了吗?”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学堂里,并没有回家,怎么会答出对联来呢?”新娘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悔恨交加,一气之下,便上吊死了。
  一见出了人命案子,衙门马上来人,将新郎捉拿归案。文弱书生抵不住糊涂官的严刑拷打,被逼供认,判了死刑,秋后问斩。老夫人徐氏闻讯,投河而亡。活生生的一个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惨。
  包公听老人讲完了经过,心里也很难过。是谁促成新娘子冤死的呢?要破此案,必得先对出这个对子来。
  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里。夜深了,他还在苦思着那个下联,一个人在后院里踱了一会,索兴叫包兴搬来一张太师椅,倚在梧桐树旁,对月而思。想着想着,包公禁不住笑出声来。原来,这个下联正是“移椅倚桐同赏月”。对联想出来了,破案的办法也就有了。
  天明后,包公来到县衙,叫人贴了张榜,上写欲在本地挑选一些有才学的人,带进京城做官。条件是:能对出“点灯登阁各攻书”的下联来。
  榜贴出不久,一个书生揭了榜。他得意洋洋地来见包公,说:“本书生看过榜后,欲随大人进京,还望大人多多栽培。”包公说;“你对出那副对联了吗?”书生假装思索了一下,说:“这是个下联,上联应是‘移椅倚桐同赏月’,不知大人肯不肯带学生进京?”包公嘿嘿一阵冷笑。“行,我带你进京!”说罢,惊堂木一拍:“ 还不快给我拿下!”左右一拥而上,把书生捆绑起来。
  书生正做着官梦,不想被当场拿住,吓得连喊冤枉。包公厉声说:“歹徒,你居心不良,乘夜间淫人妻子,害死两条人命,岂能饶你!左右,掌刑!”书生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跪下,高呼:“小人愿招!”
  原来,那日新郎赌气跑到学堂后,几个同学开他玩笑,说他放着如花似玉的新娘不伴,却到学堂来守夜,新郎便将考对联的事说了。谁知,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那书生乘机潜往新郎家去答对联,新娘子不辨真假,竟与他同入洞房,以致酿成了这场悲剧。
  包公当堂叫书生划供,打入死牢,并叫来姓徐的老人,让他将押在狱中的儿子领回家去。一场冤案,被包公巧妙地判明了。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2
  这是清朝乾隆十七年的事。一天清早,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闯入广西苍梧县衙正堂,双膝跪下,举状鸣冤。县令李文正,见堂下有人告状,把惊堂木一拍,道:“你告何人?慢慢道来。”原告抬起头,呈上状子,声泪俱下:“小人余阿吕,家住西门枥木桥,告前街米店店主邱以诚赖账不还,辱骂小人。邱以诚于康熙五十九年借我父亲白银三百两,今我持邱以诚当年亲手所写借契向其讨还银两,他翻脸不认账。现借契在此,望大人给小的做主。”李公问:“三十二年前的债务为何至今才追还?”余阿吕回答:“先父本是商人,当年邱以诚向先父借钱经商,小人尚幼,未知此事,雍正七年,先父不幸暴病身亡。小人继承父亲经纪,一直做下来,只因近来生意亏本,正值走投无路之际,小人的母亲记起借出白银之事,从箱底翻出当年借契,差小人去向邱以诚索取欠债。”李公令差人递上借契,并传邱以诚到案。
  邱以诚五十多岁,一入堂,扑通跪下。李公大声喝道:“你如何赖账辱人,从实招来,以免皮肉受苦。”邱以诚听完原告的状词后,大叫冤枉:“小人过去虽然和他父亲有交往,但从未借过他父亲一文银子。前不久余阿吕向我借三百银子。小人乃小本经营,哪来的这笔银子借给他,他就骂骂咧咧,气愤而去。现他却咬我欠他家三百两银子,实属诬告,请大人明断。”余阿吕在旁骂他狡辩,邱以诚反驳余阿吕有意诈人。李公一时难以决断,便对邱余二人说:“你们先回家去,待本官明断后再传你们。”
  李公退入后堂,呷了口茶,拿起借契反复琢磨,沉思良久,又到书案取过《康熙字典》翻阅,然后又翻开雍正某年历书,不禁大腿一拍,哈哈大笑:“这是伪造的借契,怎骗得过本官。”
  第二天升堂,传来邱余二人,李公对着余阿吕厉声喝道:“大胆刁民,如何诬告良民,快快招来。”余阿吕抵赖道:“小人有据为证,怎说是诬告?”李公说:“借据是伪造的。”余阿吕惊了一下,随即镇定下来:“大人从何说起?”李公一声冷笑:“借契上借债人邱以诚的‘邱’姓,原来是没有‘阝’旁的。到了雍正年间,雍正帝大尊大圣先师孔夫子,因避孔夫子之‘讳’,才开始给‘丘’姓加上‘阝’旁,成为今天一直使用的‘邱’,当年的历书记录了这一‘忌’。若说此契写于康熙五十九年,那么‘邱’姓应写成‘丘’字才对,借契上却写成‘邱’字,可见这张借契根本不是康熙年间所写,而是后来伪造的。”余阿吕听毕,无言以对。李公于是追问伪契是何人所造,余阿吕还想死赖不说,李公便喝令打板,余阿吕只得招供。
  余阿吕从小好吃懒做,长大吃喝嫖赌,又不善于经营,于是逐步弄得倾家荡产。余阿吕便向其父旧友邱以诚借三百两银子,说是要重振旧业。邱以诚一则怒其不争气,二则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把他教训了一顿。余阿吕借不到银子,反受训斥,非常气愤,伺机讹诈。余阿吕有一个朋友叫朱阿良,此人非常善于描摹。余阿吕从家里找出邱以诚的笔迹,串通朱阿良伪造了这张借契,望事成后三百两银子来个二一添作五,谁知阴谋败露。李公传讯朱阿良,朱见余阿吕招了,自己哪还敢隐瞒,也如实招了。李公命差人枷起两犯,待后处置,宣布退堂。邱以诚感激李县令的明断,叩头拜谢而去。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3
  包公是个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家喻户晓的好官,那出《铡美案》,好多人都会哼几句。但有一个案子,却让他愁上眉头,因为原告来者不善。
  那时,朝中有个六十多岁的老太监,深得皇上信任。这老太监听说包公名声大噪,很是不爽,就想了个歪点子,想让包公出洋相,扫包公的威风,臊包公的脸皮子。
  这天,这个老太监叫人捉住一只差不多跟猫一样大的老鼠,将它的尾巴切了,血淋淋地关在笼子里,亲自送到包公跟前道:“这只大老鼠,自以为本事比猫还大,横行霸道,欺东霸西,居然潜入皇宫,窜进我家,偷吃了金馔玉肴不说,还咬坏了当今皇上御赐给我的金袍玉带。请大人明察公审,看这只可恶的老鼠该当何罪?”
  这不是故意来挑衅吗?包公愁上了眉头。
  包公是个正派人,对这种割卵求荣的太监,打心眼里就讨厌。何况这批人,平时胡作非为、仗势欺人,他也早就想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穿他们的老底,让太监们出丑。因此包公一听这老太监要告老鼠的话,就明白是咋回事——不过是城隍娘娘怀胎,心头有鬼罢了。包公一点也不推辞,欣然接下案子。
  老太监心中大喜,他想,看包公你如何收场。
  包公把惊堂木一拍,一声大吼:“王朝、马汉,速速前来,将罪犯带上公堂!”
  这声势,像要审大案要案。随着一声吆喝,王朝、马汉早把那只装在笼子里的老鼠带上公堂。原告老太监是朝中有身份的人,因此特给他设了个座儿。
  包公斜睨了一眼那老鼠,手上一用力,把惊堂木狠狠一拍,大声喝道:“大胆老鼠,仰仗谁的势力,竟擅入皇宫,又潜入民房,吸尽民脂民膏不说,还敢咬坏公公的金袍玉带,真是罪大恶极。现在原告在此,本官法纪森严,定严惩不贷!”
  听着包公在那儿装腔作势,老太监怎么听也不是味儿,这不是指着冬瓜骂葫芦,月亮坝里谈秃子吗?好你个包拯,还真看不出你的胆呢。本公公可不是停妻娶妻的陈世美!
  老太监还在想,突然又是一声惊堂木拍案,只见笼中老鼠受惊,抓腮挠腿,上蹿下跳。
  包公字正腔圆,开始正儿八百地宣判:“被告老鼠,现原告举证在此,你咬坏公公玉带金袍一事,证据确凿,事实清楚。你还有什么话可以辩解?”
  老鼠会有什么话辩解?真是天下奇闻。
  “被告老鼠,既然你不辩解,本官现在宣判——”
  老太监在一旁好笑,包龙图呵包龙图,你装怪也装得太认真了罢,看你如何下台!
  包公宣判道:“尔这鼠辈所为,已是罪大恶极,十恶不赦。不把你处以极刑——五马分尸不能泄恨。姑且看在公公面上,判处你阉刑,割断你的情根,叫你来世成为五官不齐、六根不全不人畜不畜的混帐东西。王朝、马汉,大刑侍候,将罪犯带下去实施阉刑!”
  宣判完,包公走下台,对老太监深深一揖,然后道:“请问公公千岁,本官判得公正与否?量刑是否妥当?如有不妥,万请公公指正一二。”
  老太监此时是猴子爬到黄莲树,讨到的是苦果子。他只好打肿脸充胖子,忙不迭点头道:“大人英明,判得公正!难怪天下人都说你是我大宋第一好官哟!”
  包公双手一拱道:“多谢公公,下官敢不认真?要不是我投鼠忌器,看在公公的面子上,一刀把这恶大恶极的老鼠剐了,现在只好处个阉刑,真是便宜了它!”
  老太监哪还敢说什么,忙喊备轿回去,包公却拦住他说:“公公勿忙走,待验过了刑再走不迟!”
  老太监在那儿脸红一阵白一阵,周身像是十个猫儿在抓,额上滚下豆大的汗,半晌才悟过来道:“别,别啦,我还有事。”
  说完比老鼠溜得还快。
  包公哈哈哈的笑声,老太监听在耳朵里,比那只受刑的老鼠还难受。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三则]相关文章:
1.古代成语故事三则
2.《成语故事三则》教案设计
3.凌晨的小故事
4.与初恋的小故事
5.正能量的小故事
6.于谦的小故事
7.有关幸福的小故事
8.关于等待的小故事
9.关于项链的小故事
10.有关缘的小故事

将相和的三个小故事篇三:团队精神经典小故事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团队精神经典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团队精神小故事
  有一天一个老人路过一块地,看见两个人拼命的干活,一个人一直在拼命的挖着坑,一个人在拼命的填土,,老人就好奇,看他们在做什么,,可是老人看了半天就是怎么看也看不出他们是在做什么。不像是找什么宝贝。
  最后实在忍不住想知道他们在干嘛,就过去问他们:你的是在干什么现在啊??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吗??
  他们是这样回答的,我们是在种树,本来是有三个人一起分工的、今天种树的没有来,,我是负责挖坑,所以我只管我挖的话坑,另一个人也说了,他是负责填土,我只管填土。别的不关我的事。所以我只管我挖的话坑。
  篇二:团队精神小故事
  画《两驴吃草》画的是两头驴,被一根绳拴住了,它们的两边各有一堆草。它们反向走各去吃自己这边的草,可是绳子不够长,两头驴吃不到各自方向的那堆草。经过思考,它们共同协作先吃一边的草再吃另一堆草。它们能看到共同的利益而进行协作,如果它们互不相让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将谁也吃不到草。
  篇三:团队精神小故事
  秋战国时期,赵国优秀将领廉颇以英勇善战闻名立下无数战功,地位很高。蔺相如当时是一位赵王身边宦官的门客,被推荐完成送和氏璧换取秦国十五做城的任务。当时秦国强大,大家都知道送去和氏璧也得不到秦国的城池,不送又怕得罪秦国,蔺相如肩负国家利益和荣辱,冒生命危险以聪明才智和胆识完壁归赵,得到赵王赏识和封赏。不久秦赵两国国君在滇池相会,蔺相如又立大功为、找国挽回面子。赵王封他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不满,觉得自己在沙场上为赵国拼命,攻下无数城池立下汗马功劳,蔺相如动动嘴皮字就比自己功劳还大,很不服气。蔺相如得知廉颇对自己有意见处处忍让,别人说他是怕廉颇,他却说:"秦王我都不怕,难道能怕廉将军?现在秦国不敢入侵,因为赵国有得力将相,一旦我们不和,就会削弱赵国力量,秦国趁机入侵怎么办?我不论功争权,为的是国家大局,将相的共同利益!"此话传到廉颇耳里,廉颇也是身明大义之人,主动负荆请罪。将相和的佳话流传至今。如果两人争权夺利,只顾自己利益,国家都有可能因此灭亡,更别提两人自己的利益了,所以说团结协作使他们将相都吃到了"草"。
  篇四:团队精神经典小故事
  一个和尚挑水喝,
  二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
  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
  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两首童谣,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喝",是因为不负责任,互相推诿;"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能"轻轻抬着进洞里",是团结合作的结果。
  篇五:团队精神经典小故事
  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是他们自恃本领高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
  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后,儿子们怎么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预感到死神就要降临了,他也终于有了主意。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
  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
  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我们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见儿子们真的懂了,欣慰地点了下头,闭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难。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79486/

推荐访问:将相和三个故事的联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