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虚词

来源:素材及写作指导 时间:2018-05-29 15:29:32 阅读:

【www.bbjkw.net--素材及写作指导】

虚词一:文言文虚词复习素材

  一、复习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说》)
  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
  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①主人处处款之(《于园》)
  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曹刿论战》)
  (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③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5.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狼》)
  (三)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去。如:至之市。《郑人买履》
  二、复习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马说》)
  4、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三、复习而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八则》)
  ②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 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 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八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4.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敏而好学。(《<论语>八则》)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⑤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四、复习然
  1.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然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3.然用作形容词,译作对的、正确的。如: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4.然用作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五、复习则
  (一)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承接关系。说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
  ① 余则

虚词二: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其的用法

  引导语:语文知识点是同学们学习语文的重要方面,只有牢固掌握语文知识点,才能学好这门课,鉴于此,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用法讲解,欢迎阅读!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苏轼《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

虚词三: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希望能帮到您!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
  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
  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
  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之”用在动词“鼓”(击鼓)后,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三、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四、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文中的“之”字按其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⑥/③④⑤⑦ B.①⑥/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⑦/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③⑤/④⑦
  [参考答案]
  B。①⑥结构助词,“的”的意思。②动词,“到”的意思。③代词,代曾妻。④代词,代彘。⑤代词,代曾子。⑦代词,代曾子的儿。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76165/

推荐访问:文言文虚词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