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阅读答案]三峡之秋阅读答案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29 12:50:24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三峡之秋阅读答案篇(一):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 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 题材。(2分)
  (2)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七言律诗,咏史诗。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二:
  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1分)
  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这里不适合也不协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阐述(4分)
  参考答案:
  16.明妃(昭君)村或昭君故里
  17.C
  18.答案示例一:适合。昭君的怨恨忧思是一种永远怀念故土的深厚情感。她虽然是一个女子,但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将昭君的故事安置在“高江急峡”的阔大背景中,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与后文塞外雄浑苍茫的意象是一致的,看似突兀的起笔更烘托出昭君为了祖国远嫁异域的悲壮和不凡,令这种乡土故国之思显示出一种惊天动地的力量。
  答案示例二:不合适。首先从这首诗中昭君的形象看,是一个远嫁异域、心中饱含怨恨忧思的失意女子;其次从这首诗的意境看,“环佩空归月夜魂”的凄婉和“千山万壑赴津门”的雄浑也不协调;第三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看,重在表现对昭君的悲剧命运的深切的同情,而非是作为英雄事迹来赞颂传扬,同时也借昭君的命运表达对自身命运沉浮的慨叹。因此,明人胡震亨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
  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诗歌。这首诗吟咏了王昭君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这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

三峡之秋阅读答案篇(二):《三峡之秋》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三峡之秋》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三峡之秋
  方纪
  (1)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2)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3)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4)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的早,而去得特别的迟。于是,在青色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5)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摇曳。
  (6)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7)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三峡之秋》
  1.文章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来表现三峡不同时间的三峡秋天的特征,请仿照(1)(2)两段的示例,在(3)——(6)段中任选两段加以概括。(4分)
  第(1)段:描写了橘柚树色彩的变化和果实的清香,表现了三峡之秋的成熟。
  第(2)段:描写了露水,峡风,表现了山峡秋晨的明丽。
  第( )段:描写了 ,表现了 。
  第( )段:描写了 ,表现了 。
  2.雾一般是白色的,而三峡的雾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青色的,这样写是否恰当?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作简要说明。(3分)
  3.第(6)段对三峡山势的描绘与郦道元所写的《三峡》中的哪些语句较为吻合,请你摘录在下列横线上。(3分)
  4.文中多次运用比喻来表现事物的特征,请你摘录其中一句并做简要赏析。(3分)
  5.文章前三段结尾处都有一句小结性的话,请你在(4)、(5)、(6)段后任选一段也写上这样的一句话。(3分)
  6.写景,一般总要调动眼、耳、口、鼻等多种感官,从景物的声、色、形、味等方面来表现景物的特征。本文主要是通过什么感官从哪个方面来表现景物特征的?
  《三峡之秋》阅读答案:
  1.第(3)段 :描写江水多变的雄姿 ,表现三峡中午的热烈气息。
  第(4)段: 描写“青雾” “山影”“江水”等,表现三峡黄昏的平静。
  第(5)段: 描写“渔火”“灯标”“驳船”“汽笛”等,表现三峡夜晚欲睡还醒的情状。
  第(6)段:描写“月光”“山色”等,表现三峡月色的清冽。
  (共4分,景物和特征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2.恰当。因为三峡四围的山呈青色,山上的橘柚树的叶子也呈青色,峡中雾很淡,所以看上去也像青色的了。(3分。答出“恰当”给1分;理由说明2分,言之成理即可。)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分。答对一处即可得2分。)
  4.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能分析出比喻的作用即可。(3分。找对比喻句得1分,分析2分。)
  5.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第(4)段, 暮色中的三峡,充满了朦胧和神秘的色彩。第(5)段: 三峡是这样的宁静和安详。第(6)段: 三峡又是那样地澄澈和空灵。(3分。只要意思恰当即可。)
  6.主要通过视觉,从“色彩”上表现景物特征。(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这篇《三峡之秋》阅读答案是由YJBYS文学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三峡之秋阅读答案篇(三):三峡之秋课后阅读答案

  三峡之秋,小学语文课文,讲述三峡秋天的风光美景。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三峡之秋课后阅读答案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节选自《三峡之秋》
  (1)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2)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3)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4)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的早,而去得特别的迟。于是,在青色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5)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摇曳。
  (6)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7)这一天,正是中秋。
  三峡之秋课后阅读试题
  1.文章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来表现三峡不同时间的三峡秋天的特征,请仿照(1)(2)两段的示例,在(3)——(6)段中任选两段加以概括。(4分)
  第(1)段:描写了橘柚树色彩的变化和果实的清香,表现了三峡之秋的成熟。
  第(2)段:描写了露水,峡风,表现了山峡秋晨的明丽。
  第( )段:描写了 ,表现了 。
  第( )段:描写了 ,表现了 。
  2.雾一般是白色的,而三峡的雾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青色的,这样写是否恰当?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作简要说明。(3分)
  3.第(6)段对三峡山势的描绘与郦道元所写的《三峡》中的哪些语句较为吻合,请你摘录在下列横线上。(3分)
  4.文中多次运用比喻来表现事物的特征,请你摘录其中一句并做简要赏析。(3分)
  5.文章前三段结尾处都有一句小结性的话,请你在(4)、(5)、(6)段后任选一段也写上这样的一句话。(3分)
  6.写景,一般总要调动眼、耳、口、鼻等多种感官,从景物的声、色、形、味等方面来表现景物的特征。本文主要是通过什么感官从哪个方面来表现景物特征的?
  三峡之秋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第(3)段 :描写江水多变的雄姿 ,表现三峡中午的热烈气息。
  第(4)段: 描写“青雾” “山影”“江水”等,表现三峡黄昏的平静。
  第(5)段: 描写“渔火”“灯标”“驳船”“汽笛”等,表现三峡夜晚欲睡还醒的情状。
  第(6)段:描写“月光”“山色”等,表现三峡月色的清冽。
  (共4分,景物和特征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2.恰当。因为三峡四围的山呈青色,山上的橘柚树的叶子也呈青色,峡中雾很淡,所以看上去也像青色的了。(3分。答出“恰当”给1分;理由说明2分,言之成理即可。)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分。答对一处即可得2分。)
  4.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能分析出比喻的作用即可。(3分。找对比喻句得1分,分析2分。)
  5.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第(4)段, 暮色中的三峡,充满了朦胧和神秘的色彩。第(5)段: 三峡是这样的宁静和安详。第(6)段: 三峡又是那样地澄澈和空灵。(3分。只要意思恰当即可。)
  6.主要通过视觉,从“色彩”上表现景物特征。(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三峡之秋课后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三峡之秋阅读题及答案
2.三峡之秋的阅读答案
3.三峡之秋阅读答案
4.《海燕》课后阅读答案
5.阅读理解三峡题目和答案
6.《初冬过三峡》阅读附答案
7.《集中营的课堂》课后阅读答案
8.松鼠课后习题答案
9.马说课后阅读练习
10.触摸春天课后练习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66636/

推荐访问:《三峡》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