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 贾平凹 小说]浮躁贾平凹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28 10:17:33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第一篇浮躁贾平凹:贾平凹《浮躁》的神秘之美


  贾平凹在浮躁这部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建构神秘意象,把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完美地融合。
  《浮躁》是贾平凹先生1986年完成、1987年发表的一部继《商州》之后又一部以商州为大背景的长篇小说。笔者认为《浮躁》是一部颇具神秘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它显示了贾平凹先生自身创作风格的某种转变,是其小说创作由自然主义向神秘主义转变的重要作品,在其创作历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对《浮躁》的神秘之美做一简单分析。

  一、神秘主义的涵义
  “神秘主义起源于先民的巫术和神话,是人类原始的宗教哲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因子。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宗教,巫术和各种超验现象,有着不可验证、荒诞、非现实的特征,呈现出较强的非理性色彩。就其思想本质而言,它是关于宇宙本质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坚信世界的本质和意义超乎人的思考和言说的能力之外,惟能通过直觉和启示彻悟自然与生命的奥秘。同时神秘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哲学、宗教、心理学、美学和文学上均有其独立的存在形式,往往是直觉主义哲学、秘教、精神分析学和浪漫主义的重要源泉。”[1] (P33-34)神秘主义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既普遍又模糊的概念,因为神秘是广义和不可言说的,它既可指称某种现象,也可以指称一种感觉和体验;既可以是一种文化、思想或精神,也可以是某种能力,所以,相应的“神秘主义”一词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含义。从文化角度上讲,目前学术界认为神秘主义一般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宇宙被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在,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它既是物质的,同时又是精神的。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与事件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在运动的。第二,认为宇宙中存在着神秘的,理智无法认识的超自然力量,并对这种超自然力量产生信仰和崇拜。第三,相信人本身也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人通过某种特殊的身心状态(心醉神迷、精神恍惚状态)可以掌握某种支配魔力的秘密,因而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够同自然力量打交道。第四,人的心理活动的非理性因素先于理性思维,对客体的认识之道,主要是通过沉思,集中注意力,与认识的客体发生冥合,产生顿悟,从而达到不可思维的彼岸。”[2] (P2)从文学方面讲,神秘主义和文学具有同源关系,两者都指涉人类原初的心理经验和隐秘的情感体验,所以桑塔耶纳认为:“一般适用于神秘主义的话,也适用于美学。”[3] (P86)一些当代作家把神秘主义作为一种小说元素,去表现自己关照人生和世界的思想,表达他们对生命和外在世界的感悟与思考,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是自身摆脱浅薄的一种努力尝试。
  二、贾平凹《浮躁》神秘主义的文本体现
  上面对神秘主义的含义做了初步介绍,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神秘主义在《浮躁》中的具体体现。
  (一)《浮躁》中的神秘意象
  《浮躁》中颇具神秘色彩的意象有很多,诸如“州河”、“看山狗”、“小白蛇”等,本文主要选取“州河”、“看山狗”这两个主要意象来进行分析。“州河”是贾平凹创造出来的、贯穿《浮躁》始终的一个意象。贾平凹在《浮躁》序言中说:“这仍是一本关于商州的书,……书里仅写了一条河上的故事,这条河我叫它州河,于我的设计中,商州是应该有这样一条河的。”“州河流至两岔镇,两岸多山;山曲水亦曲,曲到极处,便窝出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盆地。”这是《浮躁》开篇对州河的描述,曲幽的自然地理环境给这篇小说布上了一层淡淡的神秘色彩。“州河”上流传的活灵活现的水鬼故事以及船工在平浪宫祭拜小白蛇等情节的设置进一步渲染着州河的神秘色彩。州河神秘色彩体现得最明显的是州河的几次发水:第一次发水是游击队进城时,第二次发水是金狗进城时,小说末尾天生异象也是州河发水的预示。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把这条“古怪得不可捉摸”、“性情暴戾”、“全中国最浮躁不安的河流”与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以及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结合起来,使其具有一种象征意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而走到神秘的最深处。“商州”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而“州河”则是装帧这本历史书的线,它养育着州河一带的人民,在这些人的血液中流淌着州河的“水”,所以生活在州河两岸的人也就具有了州河的某种特性。
  “看山狗”是《浮躁》中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看山狗”是一种鸟的名字。《浮躁》开篇对“看山狗”有过这样的描写:“接着就是狗咬,声巨如豹的,彼起此伏,久而不息。其实这不是狗咬,是山上一种鸟叫;州河上下千百里,这鸟叫‘看山狗’,别的地方没有,单这儿有,便被视若熊猫一样珍贵又比熊猫神圣,作各种图案在脑门上,屋脊上,‘天地神君亲’牌位的左右”。这段关于看山狗的描写,给人一种神秘恐怖的印象。在仙游川及其州河一带村民的心中,“看山狗”是土著部族的图腾,是正义与希望的化身,具有抗邪的功能。小说中段,小水和福运参加完成人节回来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福运在问:你害怕看山狗在叫吗?小水说:是害怕。福运说:看山狗是辟邪的,它一叫,神鬼都不敢来哩!”由此可见“看山狗”对于仙游川人民生活的影响。而主人公“金狗”也与“看山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被看作是这种土著神鸟的化身。这种种关于“看山狗”的描写都透出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
  贾平凹在《浮躁》序言中如此写道:“艺术家的最高目标在于表现他对人间的感应,发掘最动人的情趣,在存在之上建构他的意象世界。”[4] (P4)自商州小说创作伊始,他便开始了神秘意象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贾平凹对宇宙人生的苦思冥想空前沉静、深入,现实生存的无形压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现实,而一旦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便感到莫名的浮躁。于是便以幻想创造出各种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意象或朦胧境界,以寄托在现实中无可归依的灵魂。贾平凹《浮躁》中这两个神秘意象的构建是极其成功的,不但始终贯穿全文,而且为小说营造了一种朦胧的神秘气氛,把乡土气息与神秘主义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这两个意象极为贴近生活,作者再赋予这些意象一些独特的象征意义,读来神秘而不失真实,从而达到了虚实相间、亦幻亦真的艺术效果。
  (二)《浮躁》中人物形象的神秘性
  《浮躁》中塑造了八九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构成了白石寨、两岔乡、仙游川生动的生活世界,他们身上也存在着很多值得挖掘的神秘元素。
  其中最值得剖析的就是主人公“金狗”。金狗的名字与极具神秘色彩的土著神鸟“看山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狗”胸前有颗“看山狗”形状的黑痣,人们便说他是“看山狗”托生。同时“金狗”的出生具有十分浓厚的神话色彩,他的母亲在州河淘米落水身亡,却把他生在了米筛之中,而且还奇迹地漂在水中存活了下来,于是金狗的生命便和同样神秘的州河联系在了一起。而“金狗”刚健、强悍、顽强、诡谲的性格却又和“看山狗”和“州河”的脾性及其相近。
  《浮躁》中韩文举也是个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他是神秘主义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知阴知阳,会从“金钱卦”中断定天要大旱,可以从两狗对言判定金狗的牢狱之灾,还会讲述善鬼成仙的故事。《浮躁》中另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神秘人物形象则是不静寺和尚。《浮躁》中还有阴阳师、小水等等具有神秘色彩的人,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作者寓意性的描写,给偏远落后的山村社会罩上了一层朦胧的神秘面纱,为小说的神秘色彩描上重重一笔。
  (三)道禅理与巫鬼文化的神秘主义色彩
  贾平凹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把佛道禅理与巫鬼文化结合起来,使作品具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融合的既朦胧而又不失真实的艺术美,如《废都》、《美穴地》等,《浮躁》也不例外。《浮躁》开篇对于仙游川的风景描写,写出了商州神秘景观的优美神韵,文中作者更是把商州民间浓厚的巫文化意识与众多神异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融合在了一起。关于不静寺的和尚的描写,也是《浮躁》中佛道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尚在小说中是红尘世界的参照。《浮躁》中还有关于源流古远的“成人节”,横死在外的人要在村外“浮丘”,“船工在平浪宫祭小白蛇”,“州河上关于水鬼的故事”以及“招魂儿”等等的叙述,这种种描写营造了朦胧的神秘主义氛围,佛道禅理与巫鬼文化在这种氛围中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浮躁》中的神秘之美
  具体而言,《浮躁》的神秘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神秘意象的象征之美
  《浮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贯穿始终,用以象征的载体主要有两个:一是“看山狗”,一是“州河”,这种象征手法暗示突出了小说的美感和神秘本质,起到了烘托和渲染气氛的作用,使小说具有一种灵动的质感。在作品中,作者在开篇就写了金狗为“看山狗”所变,从而土著神鸟“看山狗”与金狗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金狗也就成为“正义与希望”的化身。小说中很多故事情节便围绕这一象征意象来设计和展开,如小说下卷第27节有这样一段描述:金狗“使那些官僚主义咬不动,吞不下,哭不得,笑不得,骂不得,打不得”,他成为“官僚主义的克星”,于是州河一带便掀起一股崇拜“看山狗”热。“州河”这一意象具有了冲击旧秩序的革命浪潮的象征意义,作者对州河的几次涨水进行巧妙安排,每次发水都象征着社会将会发生某种变化,如小说末尾,天生异象预示州河将要爆发最大一次洪水,而此时正是一场巨大改革的前夜。
  “州河”和“看山狗”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神秘意象加重了小说的偶然性和神秘性,把读者导向一个神秘但不恐怖的世界。贾平凹运用象征手法,把“看山狗”和“州河”这两个意象连在一起,在二者的结合中展示山村生活的全貌。然而,种种神秘之事皆是神奇灵异而又常带有现实的根基,因为在原始美里面蕴藏着深刻的现实危机[5](P2) 。小说中创造的神秘意境之所以如此独特,是因为它达到了神秘和现实之间的完美契合。
  (二)人物形象的时代精神之美
  《浮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贾平凹在《浮躁》中塑造了一个即将被改革气息打破的乡村世界,小说触及到乡土文化的深处,打碎了一个纯美的梦,揭露了宁静背后的浮躁和骚动,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原始纯美但是思想保守的精神世界。同时,这个世界的人们需要一个新的精神世界支撑他们在新的冲击面前生存下去,这种新的精神世界的支撑,就是《浮躁》中神秘而朦胧的乡村世界所透出的时代精神气息,这种气息主要在如“金狗、小水、雷大空”等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来。《浮躁》所透发的时代精神,主要的不是它直接叙写了改革开放的生活,而在于它准确地抓住了新的时代里中国社会生活内在的精神的神髓,即中国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裂变中的痛苦和艰辛,以及从这种阵痛中所显示的热切朦胧的希望和信念。[6] (P117)
  随着时代和社会大背景的极速变化,《浮躁》中一些年轻人思想发生了极大变化,以“金狗”和“雷大空”为代表,他们不甘于自身命运,他们不信迷信,敢于反抗权势,具有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在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社会中山民残存的封建意识和愚昧无知。贾平凹一方面用象征手法把人物性格与神秘意象联系在一起,并把种种灵异的故事编织起来构成一个封建气息浓郁的乡村世界,另一方面又在大时代背景下反映出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人们精神的骚动,以及置身于乡土之外的人们对于这块远离城市现代文明的神秘文化的向往。拿“金狗”来说,他对乡村的原始美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他不能舍弃乡间的生活和情趣,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看到现代工业文明对于他留恋的东西的冲击和破坏。“金狗”在努力走出乡村的过程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却无怨无悔,最后又戏剧般地回到农村,在走出农村再回归农村的过程中,他的灵魂经历了一次蜕变,也可以说经历了一次涅�。“金狗”的经历是一部农村改革的历史写照,也是一部励志的悲喜剧。虽然贾平凹《浮躁》中有很多封建迷信和封建宗法思想等糟粕性的东西,但透过表面我们看到了在一个大变革背景下的真实的乡村世界,文明的冲突给州河一带山民带来的烦恼和冲破思想禁锢的向往。《浮躁》中的浮躁情绪来自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低文明层次的不和谐的碰撞,这是社会改革发展所不能回避的,贾平凹在小说中表现出了厚重深沉的忧患意识。《浮躁》中“小水的单纯善良”、“雷大空的敢拼敢闯”、“金狗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幻化出了美丽的精神之花,浇灌着于《浮躁》中寻求走出浮躁的人们的心灵。
  (三)民俗文化及传统文化蕴涵的神秘之美
  近年来读者和评论界对于贾平凹小说中存在浓厚的神秘性色彩越来越关注,对其小说中呈现出的神秘主义的审美渊源仍缺乏追根溯源式的探究。于是便出现一些仅从个体心理的角度出发所做的解释,认为贾平凹的作品呈现出浓厚的神秘色彩是来源于贾平凹的病态心理,是病态使得作者表现得过分敏感,使之处于一种现实与幻想混在一起无法分清的世界里,敬畏自然力和鬼神的力量。[7] (P13-15)笔者认为,对于贾平凹《浮躁》中所呈现的神秘性色彩的审美渊源,要从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来探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地感受和体会《浮躁》中散发的浓郁的神秘美。
  总的来说,在《浮躁》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建构神秘意象从而创造出清灵而拙朴、虚幻而真实的神秘意境的创作方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种创作方法,充分体现了作者积极寻找通往自然完美之路的创作追求,对于贾平凹在1986年之后其创作方法由自然主义向神秘主义转向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浮躁》中所呈现的深深植根于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的神秘性特征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寻。

第二篇浮躁贾平凹:贾平凹的《秦腔》赏析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初涉文坛的带着浓厚的乡恋情结 , 创造了田园般的商州乡土氛围。 90 年代 , 小说创作有了显著变化 , 由乡村创作转向城市书写 , 与之相伴随的是贾平凹对待城乡态度的变化。他既认识到了城市文明的发展标志着时代的进步 , 却又满怀对城市文明侵吞传统农耕文明的焦虑。他对现代城市文明的负面作用进行了反思 , 在《废都》、《白夜》、《土门》等作品中对城市文明进行了批判。
  经历着情感的困惑与悲虑 , 作家在为自己寻找一个心灵栖息地 , 最终他还是把目光投向了他的故乡 , 当他面对以往熟悉的故土时 , 他竟然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种慰藉 , 对故土的现状和未来充满迷茫。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 贾平凹用长篇小说《秦腔》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 , 这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 , 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正如贾平凹所说 : “现在我为故乡写这本书 , 却是为了忘却的回忆 , 失去根的哀叹 , 确实是一次寻根的过程。”
  一、为苍凉的农村现实哀叹
  贾平凹是一位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家。《秦腔》这部沉重之作贴近生活 , 贴近现实 , 表现了作家对当下农村的热情和关怀。然而 , 作品展现的不是当下农村的勃兴和繁荣 , 而是农村的贫困和凋敝的现实 , 让我们看到的是农村重新陷入到另外一种沉重和苍凉之中的景象。
  《秦腔》所写的是关中大地上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沉积的村子———清风街一年左右琐碎泼烦的日子 , 透过那些鸡零狗碎的琐事我们看到了当下农村的社会风气 : 乡镇基层政权勾心斗角 , 乡zheng府强行摊派 , 乡干部吃喝成风 , 农村经济停滞不前。这些现象使农村出现了更复杂的问题 : 随着耕地的逐步减少 , 有限的土地在极度地发挥了它的潜力后 , 粮食产量不再提高 , 而化肥、农药、种子的价格以及各种各样的税费却迅速上涨 , 村民日渐窘迫起来 , 而乡干部工作方式的简单粗暴导致清风街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县的抗税事件。农民单凭地里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 , 不少人家便让青壮年进城打工 , 如俊德 , 甚至抛弃土地 , 全家进城打工。当夏风问赵宏生清风街有多少人在省城打工时 , 赵宏生说 : “大概有几十吧。除了在饭店做饭当服务员外 , 大多是卖炭呀 , 捡破烂呀 , 贩药材呀 , 工地上当小工呀 , 还有的谁知道都干了些啥 , 反正不回来。回来的 , 不是出了事故用白布裹了尸首 , 就是缺胳膊少腿儿。” 西街的李建打工从脚手架上跌下来死了 , 白雪的侄子白路也是打工摔死的。出事的家庭塌了天 , 幸免的也只能是累死累活地在贫困线上挣扎。
  青壮年从村庄出走 , 也带走了村庄的活力 , 外出打工的村民的土地无人耕种而出现土地荒芜。更让人感到揪心的是 , 当夏天智过世时 , 村里只剩下了老弱病残 , 连抬棺的人手都不够。夏天义被大面积滑坡所埋没 , 村里也因没有主要劳力无法刨出其尸体 , 最后只好作罢 , 权当是夏天义得到了厚葬。整个农村呈现出衰败的情景 , “希望的田野”变成了“废村”。
  作品就这样讲述了农民与土地剥离的解脱与无奈 , 失落与无助。现代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面临着破裂和毁灭 , 农耕文明正在惨淡地退去 , “离土”引发了土地信仰的动摇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异。人与地之间的冲突是通过夏君亭和夏天义之间的冲突来表现的。夏君亭这位年轻村干部认为村里人光有粮食是不能过好日子的 , 为了解决村民缺钱的问题 , 他在村里的耕地建农贸市场以繁荣经济 , 致力于拯救清风街的衰败。老主任夏天义则为土地收拢不住人痛心疾首 , 清风街这个担任村干部三十多年的老党员 , 这个在时代的风云中有着辉煌过去的清风街最高“统帅” , 他执著地坚守和维护着脚下的土地。同时他又迷茫、不解 , “他不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踏踏实实在土地上干活 , 天底下最不亏人的就是土地啊 , 土地却留不住了他们 ! ”这痛心的话语掺杂着一个农民对于土地的痴迷和刻骨的眷顾。他带领哑巴和引生三个体弱病残修七里沟 , 改造河滩地 , 他不顾自己的年迈和家里人的反对租种俊德抛荒的土地 , 反对君亭占用耕地建农贸市场 , 坚决抵制村里用七里沟来换鱼塘 , 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七里沟淤地 , 最后葬在他心爱的土地里 , 和这一块自己热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夏天义这种愚公式的行为 , 这种脱离当下现实和经济规律的道德完成和精神实现 , 虽然有崇高和悲壮的意味 , 但也流露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孤独、尴尬和无奈。
  作家通过夏天义对乡土的留恋和执著 , 表达了一种理想 : 人来于土 , 归于土 , 把大地当作文明的根来理解 , 恢复人对大地万物的依恋感情。这种理想透露出作家内心深处那种土地重于一切的观念 , 由此可见贾平凹在乡村消失过程中的恋土情结。《秦腔》也完成了当下乡村在社会转型期的嘈杂熙攘的世风图景 : 农民的困惑、依恋、无奈和挣扎。
  二、为传统文化的悲剧命运咏叹
  秦腔与秦地人有着血肉般的联系 , 清风街上的人也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这种古老的艺术 , 在《秦腔》里 , 作者对秦腔的描写次数极多。不仅对秦腔的历史、艺术价值作了大量的阐述和定义 , 而且对秦腔的音乐也有细致的记载 , 比如对音乐唱段的直接记录和描写 , 对剧情的分类 , 脸谱的介绍等等 , 而且作者还塑造了一个秦腔迷夏天智。
  夏天智在“文革”期间被批斗 , 在被关押时曾想自尽 , 因无意中听到别人所唱的秦腔而打消了自尽的念头 , 事后他深怀感激地说 : “这秦腔救过我的命哩 ! ”从此他对秦腔一往情深。他退休之后主动用村里的高音喇叭播放秦腔 , 平时闲暇之际就跟别人唱和秦腔或是在家里往马勺背上画秦腔脸谱 , 甚至把夏风的结婚宴会办成了秦腔脸谱展览会。后来又在剧团下乡巡演时办秦腔脸谱展览会 , 随后要夏风协助他出版秦腔脸谱书。尽管秦腔已受到冷落 , 需要自费出书 , 但他仍乐此不疲 , 逢人便唱秦腔 , 赠马勺脸谱。在他看来 , 不懂秦腔就不算秦人 , 以至他在县医院治病时还对夏雨说 : “你现在就回去取 , 没秦腔听在病床上躺得住 ? ”临死前他还要求播放秦腔 , 入殓时要盖脸谱马勺才瞑目 , 入葬时伴随着他的都是秦腔声。
  夏天智的儿媳白雪也是秦腔艺术的精灵。白雪既是夏天智的儿媳 , 更是其艺术知音 , 两者都有相同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认同。白雪人好戏好 , 对秦腔艺术执著 , 尽管县剧团演出不景气 , 但她仍不改初衷。
  结婚后夏风要把她调入省城 , 她却决意不去 , 她觉得 : “我到省城干啥呀 , 辛辛苦苦练了十多年功 , 不演戏才不去哩 ! ”她简直是秦腔精神的化身。然而 , 夕阳无限好 , 只是近黄昏。《秦腔》中的秦腔同样面临悲剧性命运。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在社会转型时期却走向了没落 , 它的衰颓之势并非靠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的。在市场化与时尚化的猛烈冲击下 , 它被现代文化所淹没 , 宿命般地走向衰亡。夏中星的秦腔振兴计划并没有带来秦腔的繁荣 , 县剧团更是每况愈下 , 不但没有一个观众 , 他还差点被人打了 , 演员只好各自组成乐班走村串户为人吹吹唱唱。而陈星在万宝酒楼开业演唱流行歌曲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秦腔竟抵不过流行歌曲。秦腔名角王老师唱了一辈子秦腔 , 年老后想出一盘带有纪念意义的唱腔磁带也不得。热爱秦腔的白雪也最终落了个只为丧事而歌 , 又遭丈夫遗弃的不幸结局。夏天智终于出版了秦腔脸谱 , 每天坚持在家里播放秦腔 , 可他的收音机喇叭最后还是随着他的病死而哑。他的死亡隐喻的正是乡村文化的尴尬处境和悲剧性终结。
  秦腔迷夏天智的死 , 可以看作是民间精神、民间文化的一种的衰败 ; 白雪从对秦腔的痴狂到沦落为红白喜事唱歌 , 体现了作家非常浓重的绝望感。作品以秦腔做引 , 高亢深沉、激扬悲凉的秦腔贯穿始终 , 给人一种如歌如泣、忧伤无奈的感觉。秦腔是终曲 , 也是告别 , 它与古老的乡村文明一样 , 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贾平凹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的传统精神的作家 , 其创作心理中深深地潜藏着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情感认同 , 他既对秦腔倾注深深的热爱 , 又对它的式微惋叹不已。在小说的结尾 , 当秦腔随着夏天义的死和秦剧团的解散 , 逐渐走向衰落时 , 深重的哀叹才显得真实可信 , 鲜明的挽歌情调才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
  三、为乡村伦理秩序的消亡凭吊
  其实 , 秦腔在乡村世界的衰微并不是这部小说的主题 , 秦腔的衰微在很大程度上隐含着传统文化道德在那片土地上的衰落。在广大乡村 , 传统文化与道德在维护日常生活秩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 这种突如其来的衰落对他们来说 , 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从作品中可以看出 , 伴随着传统文化与道德约束力的丧失 , 人们精神变得空虚 , 行动失去公共原则 , 内心变得无所适从。在小说中 , 作者虽然也写到了相处友好的夏家四兄弟 , 平时有好菜好酒必相互请吃 , 过年整个家族一起吃 , 挨家挨户去吃 , 认为这样吃年饭最能体现家风 , 平时许多事情也都是家族里自行解决 , 这就是建立在血缘、伦理根基上的土性文化。可与清风街的混乱无序、丑恶滋生比较 , 四家四兄弟的这种做法根本唤不回那越来越远的传统文化道德。当然 , 夏天智无疑是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坚守者 , 他给清风街糅进了两种东西 : 一是仁厚 , 一是儒雅。在清风街的日常生活中 , 他不允许儿子庆玉多占集体一点地 , 教育庆玉作为教师不能因私事耽搁学生上课 , 提醒孙子光利干公家要把事当个事干。他的为人处事中总是恪守体现着扶危济困的传统道德 , 不管是他对秦安的关心匡扶 , 还是他对若干贫困孩子的资助 , 都一再强化着夏天智作为一种传统道德精神载体所独具的人格魅力。但夏天智的这种人格魅力却渐渐失去 , 眼瞅着清风街由于人心的混乱而变得越来越失序却无可奈何。
  比如 : 作品中夏天义的五个儿子在对待老人问题上的表现 , 处处与乡村传统道德背道而驰。为给老人迁坟的事 , 瞎瞎与大嫂淑贞打骂不止 ; 为了老人的口粮 , 兄弟间相互扯皮以至大打出手 ; 当二婶说起要治眼病时 , 立即引起儿子媳妇们的不满。瞎瞎的媳妇更是明白无误地说 : “人老了总得有个病 , 没了病那人不就都不死啦 ?! ”就连夏天义被意外地埋在了土堆里 , 因树碑的钱和费用也引起了兄弟妯娌间的激烈吵闹 ; 夏庆玉不顾家庭的责任和舆论的指责 , 与有夫之妇黑娥勾搭成奸 , 一点也不考虑自己家人及黑娥丈夫武林的感受。庆玉与黑娥的最终结合 , 并没让人感到多少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意味 , 让人感到的只是性欲上的满足和道义上的无耻。听说患病的秦安四五年里都没事 , 秦安媳妇却呜呜哭起来 , 说 : “那我就死呀 , 他还要活那么久 , 我咋受得了罪呀 ! ”另外 , 文中还谈到了君亭导演的抓赌事件 , 老实巴交的屈明泉因愤杀人 , 丁霸槽酒楼上歌女卖|淫 , 进城打工的村民发财无门入室行凶……轻描淡写间 , 乡村朴素情怀和伦理秩序的衰败 , 已跃然纸上。村民在急功近利的驱使下人心的混乱和乡村现实的失序 , 已触目惊心。而且作者还特别突出了夏天义的悲剧意义 : “夏天义身上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丰富的时代悲喜剧内涵……历史与道德、经济与人文在他身上是错位的 , 这种复杂性中蒸腾而出的人生况味和历史惆怅 , 构成了一种悲剧美。”
  《秦腔》是回忆、是哀伤的表白 , 是无奈的荒原上的挽歌。贾平凹在《秦腔》里写出了处于式微瓦解状态的乡村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凭吊和惋惜 , 它是贾平凹行将逝去的故乡的纪念碑 , 也是他漫长的精神旅途上的里程碑 , 它记载着作家 30 年寻找的心路历程 , 也标志着他一贯视为精神家园的乡土故乡的失去。这失去表现了贾平凹对故乡传统文明衰落的无助迷茫。事实上 , 只要体味到《秦腔》不动声色的叙述所形成的整体上的巨大沉默 , 便不难发现作家意欲告别、忘却的心态。

第三篇浮躁贾平凹:贾平凹《秦腔》赏析


  引导语:贾平凹的作品《秦腔》中有这么一句:名场利场无非戏场做出泼天富贵,冷药热药总是妙药医不尽遍地炎凉。这部作品延续贾平凹以往犀利独特的视觉,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贾平凹的《秦腔》。

  《秦腔》赏析
  我一向是不在街头书摊买书的,不过,某一日逛街中在街头小摊看到了一本厚厚的《贾平凹全集珍藏版》,引起了我的兴趣,因我颇爱读莫言、贾平凹的书,所以,就改变了我原来的购书习惯,讲好价,一口答应买下来。待回家打开书一看,收录了贾平凹先生4部著名小说,第一部是《秦腔》,我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读着、读着,就把我吸引到书的内容里,大约用了一周时间就把它读完,透过薄薄的纸片,我感受到了深层的陕南农村风情,心中不由喟叹:真不愧是大家绞尽脑汁写出的一部精品,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秦腔》是贾平凹2003年春天开始写的,他的初衷是通过这本书为故乡竖起一块牌子,这是他倾几年之力写成的第十二部小说。他自己在《后记》里引用古人说的一句话:“文章惊恐成”,这部作品就是贾平凹在惊恐之中、三易其稿写成的。2008年10月,《秦腔》获得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我认为属情理之中,当之无愧。这是贾平凹在经过对小说曲折探索后“痛苦分娩的孩子”,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贾平凹认为这是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最为完整的写农村与农民的作品,也被著名文学评论家认为是当代描写中国农村终结性的作品。
  说起《秦腔》,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我就在贾平凹《秦腔》所描写的陕西东南一代农村当过兵,耳濡目染的几年生活体验,在陕南农村集市,我亲耳听到了当地老百姓唱出的几乎原汁原味的“秦腔”,我第一次感到了“秦腔”的震撼力;在八百里秦川,我也亲耳听到了部队陕西兵荡着山谷的回音,尽情唱出的荡气回肠的“秦腔”,这是军中的“秦腔”。我一直觉得,他们不是“唱”出的“秦腔”,而是从喉咙里“吼”出来的,听到的仿佛是一种震撼和呐喊,那是借“秦腔”之声感情的迸发,“秦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后,我就觉得“秦腔’一旦融入到生活,就有了真情实感,便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思念和感情寄托,基于这样的深层体验,回过头来再捧读贾平凹先生的《秦腔》,顿感戏中有文,文中有戏,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使我真正融入了书中,确实品出了《秦腔》的“味”。
  贾平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为“秦腔”而写《秦腔》,他认为秦腔是“秦人之腔”,是“秦人的声音”,他站到作家的高度和历史的角度,把在先秦之地随处可听到的“秦腔”作为一种载体,以“秦腔”为主线,用心“悟”《秦腔》,用口来说先秦之地老百姓的故事,以作家的形象思维,真实地表达秦人几千年沉淀的性情在当今三秦农村的总爆发,真情描写秦人在新时代的各种追求中对传统的观望与留守。所以,贾平凹在每处情节高潮的时候都让“秦腔”弥漫清风街,以“秦腔”为主线,而不是着重写“秦腔”的故事情节。
  《秦腔》的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引生,也就是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是“我”,“我”是看清风街每条巷道、拐角的眼睛,是听清风街每一个人的声音、狗吠鸡鸣甚至还有幽鬼对话的耳朵。在这里,贾平凹先生刻意把“我”大胆地描写成一个"疯子",把他看成是众人眼里的另类,不同于常人,这样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并且能顺畅自如地描写、叙述,也可避免现实生活中的“对号入座”,干扰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可无拘无束地抒发情感,真实地揭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作者以“我”的视角,描绘了清风街的风土人情、世事沧桑、人生命运之起伏。清风街的白家是村子里的地主,就是村子里的主宰,其他姓氏都为白家打工,就连人丁兴旺的夏家也难逃为白家种地的命运。但“天有不测风云”,过去的白家已沦落到被批斗的地步,夏家以夏天义夏天智兄弟的兴起而代替了白家,主宰了清风街。夏天义的一声吼可以震慑清风街的上千人,夏天智的一声咳引来了清风街所有人踏破门槛的看望。
  《秦腔》里描写了夏天义、夏天智、白雪、夏风、君亭、武林等一大批人物,叙述了风云变幻的许多故事,所讲述的每件事,所形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语言、动作及对待事情的态度,栩栩欲生,恰到好处,小说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语言特征,小人物的悲欢、他们的生活片段都显得那么真实。几乎每一个都可以在现实社会里找到原型,都像是陕西秦南棣花镇的真实生活写照,书中“清风街里的人人事事”,在作者故乡的棣花街上都能寻着根根蔓蔓。
  夏天义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之一,他做了几十年的村干部,连县志里也多次提到他的名字。他的一生都是踩在清风街这片厚实的土地上,他把土地当作他的生命,用心耕耘着这片土地,批地主,分土地,修田地,固河坝,最后还死在没有整修完的土地上。夏天智也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是一位退休的老校长,他在清风街的威望最高,仿佛是清风街的精神领袖,仿佛代表了清风街的传统文化。夏天智的酷爱秦腔,每天收听收音机里的秦腔,并按了个大喇叭,每天在清风街的大喇叭播放。最后他画出了“秦腔脸谱”,出了书,伴随着他进入了棺材。书中描写的白雪、夏风、君亭、赵宏升、三婶、四婶的形象很深刻,至今记忆犹新,就好像是现实农村生活的某某人物。
  读了贾平凹的《我是农民》后,重新回过头来读《秦腔》,感到清风街的风云变迁就是棣花街的翻版,是棣花街变化 的一个缩影,这也仿佛是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56991/

推荐访问:浮躁 贾平凹 小说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