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的物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24 10:01:58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大学有机化学课件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有机化合物的特殊性质。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能够正确书写简单有机物的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认识一般有机官能团和能给单官能团有机化合物分类。
  3. 使学生掌握杂化轨道概念,能判别简单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
  4. 使学生熟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化学键:偶极矩、σ键、π键的特点和酸碱电子理论,了解有机物结构特点与一般理化性质的关系;了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教学重点
  有机物的结构表示方法、杂化轨道理论及有机物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杂化轨道理论、价键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σ键、π键的特点。
  课堂组织
  第一节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简述:从人类生存、生产的历史阐明有机物的历史性与广泛性,人类生存离不开有机物的事实。
  给出有机物的原始概念、演变后的现代概念及其演变历程。
  阐明有机物与无机物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
  分析有机物与无机物互相转化的关系及相对性。
  归纳出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为烃及其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制备、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特性
  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必须物来分析有机物的共同性质(或有机物的特性)
  1.从衣食住行必需品的种类数量分析得到有机物数量多的印象。
  简单解释:碳链延长与分枝所致。
  2.从生活中的防火知识进行演绎,得出大多数有机物易燃的结论。
  简单解释:碳碳键和碳氢键大都可以转变成碳氧键和氢氧键并且放出能量。
  3.从酒精、食油、燃气等有机物存在状态导出有机物低熔点性质:
  简单解释:分子化合物,弱极性键所致。
  4从石油、食油、氯仿、苯的水溶性导出大多数有机物不溶于水的结论。
  简单解释:相似者相溶。
  5.从绝缘体引出大多数有机物不导电的性质。诸如反应慢、副反应多性质也从生活事实导出。
  总结:有机物的结构决定有机物性质---结构式的重要性。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1.价键理论
  回顾中学化学键概念,写出几种简单无机物、有机物的电子式;简述价键理论要点。
  2. 分子轨道理论
  介绍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有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成键电子围绕整个分子运动电子。
  成键三原则:对称性匹配、能量近似、最大重叠。
  表示方法:波函数表示
  3.碳原子杂化轨道理论
  详细讲述杂化轨道理论要点,从价键理论过渡到杂化轨道理论,
  用轨道式(方框)表示碳原子的价层电子(基态、激发态和SP3杂化态)的排布。
  讲述杂化轨道概念及SP3杂化、SP2杂化态、SP杂化态。(可以以图形或模型表示S、P轨道和杂化轨道的电子云形状)
  论述σ键、π键的形成过程、电子云形状与特点。
  简述共价键的四个参数:键能、键长、键角与偶极矩。
  简述分子几何构型、极性与分子化学键的关系。
  初步介绍化学键的异列与均裂。
  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其表示方法
  1.用“结构决定性质”和“有机物结构复杂”来强调明确表示有机物结构的重要性。
  2.介绍结构式的书写方法及注意事项。
  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
  键线式的书写方法。
  对于三种表示方法进行适当课堂练习。
  第五节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分类。
  1. 复习“官能团”概念及中学所学有机物官能团名称、同类官能团所表现的化学性质。
  2. 对于单官能团有机物,官能团类别决定化合物类别。
  3.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碳胳分类、官能团分类法。
  4. 列举常见有机官能团的结构及名称。
  第六节 酸碱电子理论
  1.简单回顾中学所学阿仑尼乌斯酸碱理论。
  2.介绍酸碱电子理论。
  列举若干有机、无机酸碱例子说明之。
  第二章 波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
  学生熟悉UV、IR、HNMR、Ms基本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法。能利用图谱及数据正确解析简单有机化合物。
  教学重点
  UV、IR、HNMR、M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1.UV:电子跃迁类型及其吸收特征
  2.IR:原理及应用
  3.HNMR:基本原理、化学位移、自旋偶合和裂分
  4.Ms:基本原理、分子结构与碎片离子的形成关系
  课堂组织
  一. 首先介绍电磁波和吸收光谱
  主要讲解:波谱类型、波长范围及相应的能级跃迁方式。
  强调:物质对光的吸收与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因为各种分子的结构互不相同,所以每种分子都有自己的特征光谱。
  提示:质谱是分子及其碎片的质量谱。在本质上不属于波谱范畴。但在质谱仪原理中有所谓“离子光谱学”的现象和概念,所以把质谱也当作一种波谱方法。
  二. 分别讲解波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1. 紫外光谱
  主要讲解内容:①基本原理(紫外光谱及其表示法,电子跃迁类型及其吸收特征)②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判断分子中是否有共轭体系或某些官能团的存在;确定未知物的基本骨架,确定某些官能团的位置;判定一些化合物的异构体、构型、构象;可用来判定互变异构的存在。)以上都举例说明。
  2. 红外光谱
  主要讲解内容:①基本原理(分子振动类型,红外光谱图)②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③IR在结构测定上的应用(确定官能团,利用标准谱图鉴定有机化合物)。
  3. 核磁共振谱(1HNMR)
  主要讲解内容:①基本原理②化学位移③自旋偶合和裂分④核磁共振谱的表示法⑤核磁共振谱的应用(图谱举例)。
  4. 质谱
  主要讲解内容:①基本原理②质谱图的表示法③质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利用质谱提供的结构信息推断化合物的结构)。
  第三章 开链烃(第一讲)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熟悉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和较复杂烷烃的IUPAC命名法。理解原子序数优先规则、烯烃的顺/反异构和Z/E异构概念,能够准确的写出较复杂烯烃的结构式或名称。
  2. 使学生理解“构象”概念,能够认识和书写简单烃类的构象的透视式和纽曼式、能够比较简单构象式的能量差别,掌握环己烷优势构象的画法。
  3. 使学生了解饱和碳原子上的游离基取代反应、反应历程的概念和游离基稳定规律。
  教学重点
  1. 烷烃、的IUPAC命名规则、环己烷优势构象。
  2. 原子序数优先规则,烯烃的Z/E命名法。
  教学难点
  1. 烷烃的构象(透视式与纽曼式)、环己烷优势构象。
  2. 饱和碳原子上的游离基取代历程。
  3. 原子序数优先规则与烯烃的Z/E命名法。
  课堂组织
  第一节 烷烃
  1.介绍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
  叙述烷烃IUPAC命名规则。
  2.引入几种常见的简单烃基:正某基、异某基、仲丁基、叔丁基和新戊基。
  3.适当课堂练习:较复杂烷烃的命名和结构式书写。
  第二节 烷烃的异构现象与构象
  1.略讲烷烃同分异构现象。
  2.讲述“构象”概念,用透视式和纽曼式表示简单烷烃的重叠式和交叉式构象。从能量因素分析比较各构象的稳定性。
  3.详细讲述环己烷、取代环己烷的椅式构象及其画法。
  第四节 烷烃的性质
  1.简介伯、仲、叔、季碳原子和伯、仲、叔氢原子。
  2.简介同系列烷烃沸点变化规律(分子间作用力规律)。
  3.回顾甲烷的光卤代反应。
  4.分析甲烷生成四氯化碳的步骤,讲述游离基历程的概念。
  以甲烷为例论述游离基(自由基)历程。
  5.举例说明游离基历程中伯、仲、叔氢原子活泼性及其原因。
  6.简单介绍烷烃的氧化反应。
  第六节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1.分析烯烃、炔烃与烷烃差异………多一个官能团,命名规则相应复杂……主链应包括母体官能团,编号时母体官能团为此最小及存在位置异构和几何异构(炔烃无几何异构)。举例说明复杂烯烃的命名(包括顺/反异构)。
  2. 重点讲述原子序数优先规则概念。
  3.举例说明多种基团的优先顺序的详细比较(注意:原子序数没有加和性)。
  4.Z/E法标记烯烃几何异构体(注意与顺/反异构的区别),多烯(碳碳双键)的标记。
  5.小结:原子序数优先规则与Z/E标记法
  第三章 开链烃(第二讲)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和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烯烃的氧化反应及其应用,了解亲电加成概念、机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规律。
  2.使学生掌握炔烃加成反应(水合成酮、乙炔与氢氰酸加成)及端基炔的成盐反应。
  3.使学生理解离域键与共轭效应,掌握丁二烯型化合物 的1,4-加成和双烯合成性质。
  4.使学生了解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 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亲电加成概念;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
  2. 烯烃的氧化反应,及其应用。
  3.丁二烯型化合物的1,4-加成和双烯合成反应。
  教学难点
  1.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
  2.丁二烯型化合物的共轭效应与双烯合成反应产物结构式书写。
  课堂组织
  第九节 烯烃与炔烃的化学性质
  1.分析烯烃与炔烃结构共同点……不饱和。从而导出性质共同点……加成与氧化。
  2.简介烯烃、炔烃加氢(炔烃分两步:Pd/C顺式加;Na/NH3反式加。)
  3.讲述烯烃与卤素加成,亲电加成概念,亲电加成机理(溴水为例)。
  4.重点讲述马氏加成规则。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亲电试剂;水、卤化氢、浓硫酸、次卤酸。
  4.引入诱导效应解释,或碳正离子稳定性解释马氏规则。
  5.简介反马规则及其实例。
  6.讲述炔烃的特性:水合反应,乙炔与氢氰酸加成及应用。
  7.简介烯烃和炔烃的聚合反应(二聚反应,多聚反应)。端基炔烃的成盐反应。
  8.重点介绍烯烃的几种氧化反应(高锰酸钾在酸、碱性条件下氧化,臭氧氧化,银催化氧化等)。炔烃氧化只生成酸。
  9.简介烯烃α—卤代反应(高温或NBS卤代)。
  小结:烯烃与炔烃的化学性质
  第十一节 共轭二烯烃及其反应性能
  1.介绍三种类型的二烯烃。
  2.详细讲述“共轭”概念,离域大π键概念,丁二烯的离域效应。
  3.分析丁二烯与溴的加成,扩展1,2—加成与1,4—加成反应内容。
  4.以丁二烯与乙烯为例讲述双烯合成,扩展为丁二烯型的双烯合成。
  小结 :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与双烯合成。
  第十二节 萜 类
  1.简介什么是异戊二烯链节。
  2.介绍“萜”的概念(单萜、倍半萜、二萜……)。
  3.简介单环萜与双环萜和常见萜类化合物。
  第四章 环烃
  教学目的
  了解环烷烃及苯的构性相关分析。掌握环烷烃和芳香烃的命名及化学性质,熟悉环己烷的构象分析和取代苯的定位基规则。
  教学重点
  1.环己烷的构象分析
  2.取代苯的定位基定位规则
  教学难点
  1.取代苯的定位基定位规则
  2.芳香性及休克尔规则
  课堂组织
  第一部分 脂环烃
  第一节 环烷烃的异构和命名;
  介绍环烷烃的分类、命名和异构
  一、单环烃;
  二、桥环烃;
  三、螺环烃
  1单环烃的命名
  1.多取代基中,较小取代基系数低;
  2.环为母体,取代基系数低;
  3.有顺反异构时,标出顺反异构
  举例加以说明:
  2单环烃的异构
  第二节 环烷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chemical properties):
  先讲述拜尔(A.von Baeyer)张力学说(strain theory),再介绍 氢解、加溴、酸解、自由基取代。最后小结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一 环己烷的两种典型构象
  环己烷的椅式构象
  环己烷的船式构象
  椅式构象是环己烷的优势构象。船式构象与椅式构象相比,其能量高29.7KJ/mol,在椅式构象中,几乎不存在环张力。
  二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举例:写出甲基环己烷的椅式构象
  由分析可以得到结论:
  1.e型比a型构象稳定(优势构象);
  2.环上有不同取代基时,大基团处于e键稳定
  第二部分 芳香烃:
  第四节 苯衍生物的异构和命名;
  苯衍生物的命名规则
  1.将苯环作为母体,标明取代基位置:
  2. 结构复杂衍生物或支链上有官能团时,环上支链作为母体,苯环作为取代基命名
  3. 苯环上有多官能团取代时,应用IUPAC的官能团优先规则:
  4. 多环芳烃的命名
  第五节 芳香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chemical properties)
  (一)、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定义亲电取代反应(electr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
  介绍SE2取代反应机理:芳烃正离子历程
  ⑴. 卤化、磺化和硝化
  (2)付-克烃基化反应
  ⑶. 付-克酰基化反应
  (二)、苯环上的加成;
  还原氢化
  自由基加成
  (三)、氧化反应;
  有α-H时,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苯甲酸类衍生物
  没有α-H时,不发生氧化反应。
  (四)、卤代反应。
  α-H卤代反应
  第六节 取代苯的定位规律;
  一、定位规律(Orientation);
  由苯、取代苯的硝化速度或产率来对比,引出定位的概念。
  二、定位规律的理论依据;
  对比讲述、解释两类定位基规律。
  三、定位规律的应用。
  第七节 稠环芳烃
  注意命名。
  性质同苯对比来讲。
  第八节 非苯系芳烃
  一、芳香性的一般特征:
  Hǜckel规则(4n+2规律):单环多烯π电子数等于4n+2时,构成π电子的封闭体系表现出一定的芳香性。
  芳香性判断原则 1.环状体系;2.π电子数(4n+2规则);3.分子共平面。
  二、常见芳香性体系
  第五章 旋光异构
  教学目的
  了解手性分子产生旋光性的原因,掌握对映体构型的表示方法,熟悉分子绝对 构型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
  手性的概念,FISHER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R、S构型的表示方法。
  课堂组织
  第一节 物质的旋光性(optical activity)
  一、 偏振光与旋光性
  自然光
  偏振光
  旋光性
  旋光度的大小是由旋光仪测定的。比旋光度是表示化合物旋光性的物理常数:
  二、分子结构与旋光性的关系
  如果分子中含对称面或对称中心,则分子与其镜像可以完全重合,这种分子为非手性分子(achiral);
  分子中不含对称面也不含对称中心时,分子与镜像不能重合,为手性分子(chiral)。
  非手性分子没有旋光性。
  凡是有手性的分子都有旋光性。分子具有手性是引起分子旋光性的根本原因。
  手性碳原子:
  三、 Fischer投影式
  投影式书写规则
  第二节 对映体构型的表示方法
  主要讲相对构型表示法(D, L表示法)Relative configuration
  绝对构型表示法(R, S表示法)Absolute configuration
  一、 相对构型表示法
  旋光方向与相对构型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旋光方向是由旋光仪测定的。
  二、 绝对构型表示法
  R, S构型的确定
  绝对构型与旋光方向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根据Fischer式可直接判断R, S构型
  第三节 其他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一、含两个相同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二、含两个不同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三、碳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四、不含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相互关系
  四、不含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1. 丙二烯型分子
  2. 联苯衍生物
  结论:
  分子有无手性,与手性碳原子的存在并没有必然联系,而要从分子整体来考虑,看分子手否具有对称面或对称中心;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一定具有旋光性;
  手性分子中,可以有对称轴存在
  第四节 旋光异构体的性质
  第五节 第五节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对比讲述:顺-2-丁烯加溴的立体化学
  反-2-丁烯加溴的立体化学
  第六章 卤代烃(halohydrocarbon)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掌握卤代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能熟悉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以及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性质。
  教学重点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教学难点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课堂组织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按与卤素相连碳原子不同:
  按烃基种类不同:
  按卤原子数目不同:
  第二节 卤代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 C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析化学试题及答案

  把握复习方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提高备考的有效性,以期取得理想的成绩。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化学试题分析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试题分析范例(一)
  一、试卷特点:
  一是:江苏卷与历年江苏卷的命题风格一脉相承,考点涉及高中化学大部分主干知识,绝大部分试题是考生较为熟悉的“常规试题”。
  二是:与老高考相比计算题更加贴近生产实际但难度却有明显下降。三是:关注的重点与热点,今年更不例外,考生对文字、图像、图表、化工生产流程图蕴涵信息的识别与解读能力如何,相关考点多达8处。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08江苏卷第1、5、11、15、18、19等题涉及环保、能源、香料、药物、温室效应等热点问题,总分高达42分,超过卷面总分的1/3。从知识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它涉及中学基础知识和原理的重点内容,基本上也都是我们平时重点强调的,反复训练的,并且也是以常规体型呈现的。这体现了出题的意图,不管教材怎样变,教学理念怎样改,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用于指导生活、生产、科技等的作用不会改变,需要学生作为知识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会变,体现高考平稳发展的思想。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常抓不懈,才能在高考中创造佳绩。
  二、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题量:21题。试卷选择题无论从题量、分值、结构,题型、内容等方面与、训练的基本一致。具体来说:选择题共14题,单选8题,每题3分,共24分;多选6题,每题4分,共24分。内容涉及:化学与生活-1题(1);阿伏加德罗-1题(3);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判断正误-共2题(2、10);离子共存-1题(8);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误判断-2题(6、9);新型电池-1题(5);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应用-2题(4、13);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判断及推导-2题(11、14);元素周期表应用-1题(7);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判断-1题
  (12);其中1至20题必考,21题选做。
  三、学生答题典型错误分析
  第4题:漂变质的本质是与CO2和H2O反应生成HClO,而水玻璃变质则是由水解引起的; 第9题:B选项主要是考虑NaOH易受空气影响,实际中要先粗配然后再用标准酸进行标定完成,许多同学则是从数据层面上进行计算而认为是正确的,没有考虑到真实的化学,D选项主要是学生对胶体、溶液的概念不清;
  第10题:主要是学生认为通入少量的CO2就会生成CO32-,而不知无论CO2的多少都要生成HCO3-; 第11题:主要是学生对生成的香兰素的结构中官能团的认识不足而出现判断错误; 第13题:对于B选项中的情况下FeCl2是不可能出现的学生不能作出正确判断;
  第15题:
  ⑴主要是只填写CN-或NaCN,没有强调全部;
  ⑵主要是回答不全面(标准答案是:完全吸收HCN,防止气体放空);
  ⑶典型错误是充分冷凝、冷凝回流、防止HCN倒流等;
  ⑷典型错误是不规范,写成了高、增大、偏大,没有按题目要求答题;
  ⑸主要错误之一是式量出错而导致结果错,其二是列式计算时没有除体积导致结果有错。
  第16题:
  ⑴典型错误是:一方程式没有配平,二是将M判断为Cu2O 或CuO;
  ⑵主要错误是找不到氧化剂是氧气,
  ⑶主要错误是没有配平和将产物中的KCl写成了HCl,对生成物的判断还存在较大问题。
  第17题:
  ⑴错误是不规范,如S2-写成:S2-、S2-、SH-,可逆符号写成等号,S2-的分步水解写成一步水解等,
  ⑵主要是计算小数点有误,
  ⑶小数点处理有问题和对kJ/mol理解不到位,
  ⑷错误一是没有从热力学的角度答题,而是从动力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错误二是没有分析透空气的作用,而是从环保角度答题。
  第18题:主要是学生对双坐标系的认识上存在问题,而导致错误百出,其次是学生对催化课剂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中学化学所学的定性研究上,没有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定量的研究,忽视了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定性、定量、两者的结合。
  第19题:
  ⑴主要错误是:苯环的侧链被氧化,指代不明;苯环侧链CH被氧化(受苯的同系物被酸性高锰酸钾的影响);氰基或CN被氧化;
  ⑵书写不规范,主要是字母a与d不分;
  (3)有机结构式的书写暴露了学生许多工作问题:写结构简式时位置或漏双键或漏n等;学生不会正、逆向进行推断物质,出现环状结构不对,侧链位置不对;关键部位H不对等错误。
  第20题:
  ⑴主要是漏选c或错选e,
  (2)主要是计算错误以计算时没有过程,
  (3)有同学认为生成的沉淀中应该包含BaSO3。
  第21A题:
  ⑶等电子体不会书写;⑷主要错误:4s1与3d5互换,写成[Ar]3d44s2,没有[ ]对配合物的内界与外界进行区分或区分时有错误;⑸对B元素的最低价没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对产物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导致出错。
  四、对教学的启示
  ⑴试题遵循考试说明。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既没有盲目拓展,也没有忽视新课程、新增内容和探究性学习过程。
  ⑵加强化学基础,增强学习体验,注意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考并不会因新课标 “课程理念”而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加强基础仍然是教学与复习中的重中之中,在之基础上要充分重视学生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同时加强常规题型训练,争取少失分或不失分。
  ⑶重视联系实际,力争让学生解决“真问题”。加强关注过去不多见的工艺流程图题,这类题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设计问题,考察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方面是老师及学生均欠缺的知识。
  ⑷加强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化学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特别是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习惯、有机物的结构式的书写和同分系构体书写的有序性以及简答题的语言组织的学科特点等。
  ⑸加强解题过程性的教学。根据今年高考阅卷组反馈出来的情况来看,在批改的过程中阅卷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具体答卷情况给分,而且是跳跃起式给分,另外从往年的阅卷经验过程是每步给相应分,因此,对于要求学生分步的解答要能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同时一定要注意解答过程中的关键词和对一些现象描述的正确性。
  ⑹注意中学内容与大学内容衔接。从近几年江苏省高考命题来看,命题老师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化学素养的考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在命题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中学和大学内容有连接的考查,因此,在教学中在这方面可以引起我们的关注。
  化学试题分析范例(二)
  一、试卷的整体分析
  试卷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着重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达到了阶段检测的作用。试卷设置了一些新情境题,其目的是尽可能使学生身处陌生新情境,利用原有知识基础提取、加工、理解新情境的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战略和策略,形成知识、发展知识,达到了考查学、识、才三者统一的目的,具有很好的区分度。试题导向正确,难度适中,注重考查化学的基础知识,覆盖面宽,又能突出考纲中的难点。能注重基础和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性、解题的规律性、思维的灵活性,体现08新高考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试题既较好的检测了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对学生高三复习起到了一定的诊断、指导和激励作用。
  二、试卷结构与特点
  (一)、试卷结构
  第一大题选择题1—16题共48分
  第二大题填空题17—22题共52分
  (二)、试卷特点
  1.坚持了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⑴.试卷符合 《08年考试说明》以及现行教材的要求。试卷的结构及各知识块的赋分及试题难度比例与《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基本一致,试卷长度适中,题量恰当,答案的书写量也较为合适,给学生留有较多分析和思考的时间。
  ⑵.考试的内容所选的知识点始终围绕着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它包括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离与水解、氧化与还原、电化学基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实验设计与评价等。
  ⑶.学科特色浓郁,知识层次鲜明,既有描述性知识又有迁移性和创新性知识,各层次的考生都有一定发挥的空间。
  2.提高了对化学学科内综合知识的考查
  适当加大对非选择题的考查力度,提高了主观试题的考查功能。主观试题中,强调化学学科内的综合考查。打破知识块间的界限,同时在试题的呈现形式上出现了崭新的面目。
  3.强化了对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
  4.试题的呈现方式有所突破
  (1)化学试题有一定的陌生度,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如原电池的创新使用做到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2)试题题干的叙述科学、明确、简洁、规范,问题的设置多层次、多角度,考查知识较为全面,分析的过程较为灵活和发散,使能力强的考生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水平,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3)符合新考钢的要求,强调学生的思维多向性发散性,答案不单一。特别是试卷22题可能适合的复分解反应可能适合的答案有几十组。
  三、答题情况及错误分析
  第一大题答题抽样情况及错误分析
  第一大题的16个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到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常用计量及用语、原电池的基本知识、化学平衡的移动、电解质溶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设计大多对传统试题加以推陈出新,引导考生重视基础。
  第二大题答题抽样情况及错误分析
  第大题主要涉及元素的推断、化学原理与元素化合物、元素周期表结合的推断,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化学实验结合与化学计算相结合等问题。现逐题分析如下:
  17、考查要点:
  (1)、元素周期表,
  (2)、弱电解质的电离与水解,
  (3)、弱电解质的稀释。
  个案分析:
  (1)、对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位置不熟,
  (2)、弱碱强酸反应终点判断与离子浓度大小判断不明确。
  复习建议:教学过程中可结合题目,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延伸,拓展。
  18、考查要点:
  (1)、有机物分子式的推断,
  (2)、有机物同分异构体。
  个案分析: 丁稀的三种有机物同分异构体容易寻找,但是不能理解加氢与加溴化氢的最终结构。
  复习建议:从有机物最基本的结构碳架入手进行复习这是近几年湖南理科综合试卷有机物考试的特点碳架不变,变化的只有官能团。这是本套试题的亮点之一,合理的对学生复习进度的及高考考纲的把握。
  19、考查要点:
  (1)、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
  (2)、审题能力。
  个案分析:
  (1)不能把握在稀溶液里生成的是氨气还是一水合氨。
  (2)原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不能注意到介质的条件。这里只能出现碳酸根离子。
  复习建议:对方程式的书写要作对比分析,发散思维,对重要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作重点讲解。
  20、考查要点:元素周期表,元素推断及化合物电子式书写,晶体类型及化学键。 个案分析:
  一,元素的推断A可以有两种选择合理锂,钠
  二,电子式的规范书写。
  三,晶体含有化学键数目,均摊法的应用。
  复习建议:夯实基础,加强基础知识的练习。
  21、考查要点:
  (1)、基本实验操作方法与技巧,
  (2)、化学实验原理的分析化学计算,
  (3)、实验设计的优缺点。
  个案分析:错误类型: 不能理解说明数据偏低的原因,不能理解化学实验原理的实质。
  复习建议:对各仪器的用途实验设计要多加探究。
  22、考查要点: 元素化合物知识,典型的无机框图推断。
  个案分析:
  (1) 学生没有认真的审题没有看清楚是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
  (2)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与离子反应的实质学生不能掌握,很多不能发生的反应胡编乱造。
  (3) 不注意铁与水反应的条件。
  复习建议: 物质的可溶性,离子间的相互反应是这几年考察的重点。也是学生知识的盲点,建议二轮复习加强基础知识的夯实。
  四、对下阶段的教学建议
  临近高考,很多学生似乎有一种“心里没底”的感觉,不知道在所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如何进行复习,仍然是沉浸于题海之中,“做题目———对答案———再做题目———再”,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提高复习效果,在仅有的时间里获得更大的提高呢?就此提几点建议:
  1、复习要有个性化。前阶段的复习主要是打好扎实的基础和建立宽广的思路,在教与学中,比较多的是解决共性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必定会暴露出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对每个学生来说不一定相同,这些问题不一定能在共同学习(如课堂教学或做同类型的习题等)时得到解决。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能否把做过的大量的习题中所犯的错误(暴露出来的问题)作一个再认识,而这一个“再认识”不能只满足于“会做了”,而是要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样做,能使你进一步发掘知识的内涵,少犯甚至不犯类似的错误。重点解决自己的薄弱环节是后阶段复习的主攻方向。
  2、总结解题的规律性。我们做过大量的题目,应该在解题方法上去寻求它的规律,这种规律包括解题常规的切入口,容易犯的错误等。如在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时,无非是从电离、水解、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的方面来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与否,最应该注意的是,是否给出反应物的量,“少量”、“过量”、“等物质的量”等等,给出的量不一样,反应的生成物可能不一样,这是最容易错的地方;对于有机反应信息题,首先要读懂、理解所给予的信息,尤其是信息中的反应过程,推导有机物时就要充分利用题给的信息(多数是依样画葫芦),结合官能团性质或反应中分子式的差异来解决;设计实验时一般是从“原理成立、操作简捷、现象明显、结果正确、安全环保”等几方面考虑。认识了解题的规律性,既能提高解题的正确性,又能提高解题的速率。
  3、重视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在试卷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题在历年化学高考中,得分率总是较差。应该扎实地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但是更应该注意课改化学教材中对化学实验要求的变化,对探究实验,实验设计, 实验的合理性、正确性的分析等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放实验室,举办实验展览。对书中典型实验,不仅要能复现,还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还可以怎么做,还可以做哪些实验。在此基础上,要尝试将不同的实验进行重组、 整合、改进、设计新的实验,据此培养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学会类推、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4、读题、审题是解题各个环节中最重要一步。从审题角度看,化学试题的特
  征是“三多”:信息源多、信息类型多、信息加工方式多。审题目的,要明确求解问题,找出解题条件(表面信息、隐含信息),发现条件跟问题之间的联系,预测可能遇到的障碍。如关键文字、化学方程式、实验装置图、实验操作、图和表、解题说明、题中数据、转化框图等。
  5、严格规范性训练,降低失误失分。提高表达能力,减少无谓失分。考场上竞争的着力点,己从“解题技巧+解题速度”的竞争“细心+规范+思维严密性(思维深度)” 的高正确率竞争。大多数试题看起来很容易解答,解答时也会给人一种很顺的感觉,但容易失误,要做全对、得高分比较难。对心细、习惯好、知识全面扎实的考生有利。每次评卷时都能看到一些考生在多处因为书写不规范、不按要求做答而丢分,这都是平时练习不规范而造成的。这些不规范的习惯要平时严格要求,不使“随意”成习惯。对大多数学生来讲,要力求做到容易题不失分,中档题尽量多得分,不强求自已在难题上得多少分。
[分析化学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初中化学试题及答案
2.化学试题汇总
3.九年级上册化学试题
4.定语从句试题分析
5.中外名著试题及答案
6.医学试题及其答案
7.css试题及答案
8.会计中级试题及答案
9.jsp试题及答案
10.c语言试题及答案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中化学试题及答案


  想学好初中的化学,多多做试卷是一个好办法。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初中化学的试卷及答案,仔细读题解题能让你分数逐步见长。
  初中化学试卷题
  一、我会选(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201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向污染宣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B.让衣服自然晾干,节约用纸,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
  D.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用电子贺卡代替纸制贺卡
  2.2013年冬季的雾霾天气给我们的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形成了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即PM2.5,PM2.5的形状因含不同种类的工业污染物、微生物等而有很大差异,能被肺吸入并进入血液,对人体危害很大,PM2.5(  )
  A.在物质分类中属于纯净物
  B.是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
  C.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
  D.因悬浮在空气中而不受重力作用
  3.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人类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恰当使用,造成了温室效应、酸雨、白色污染、潮汐等环境问题
  B.绿色化学是指绿色植物为原料的化学新工艺
  C.北京等城市雾霾天气是由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导致的结果
  D.氯氟烃(一种用于冰箱的制冷剂)是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层空洞的祸首
  4.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5.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 B.铜表面生成铜绿
  C.饭菜变馊 D.洁厕精除垢
  6.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树根“变”根雕 B.葡萄“变”美酒
  C.玉石“变”印章 D.玩具机器人“变”形
  7.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8.在实际生活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氦气用作焊接金属保护气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剂吸氧剂
  D.发热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温
  9.某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建立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做出结论
  10.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B.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可以用作食品防腐剂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不会影响地球环境
  D.空气中敞口放置的饼干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1.下列实验操作或做法正确的是(  )
  A.在量筒中配制NaCl溶液
  B.制备气体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燃烧匙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D.将氢氧化钠直接放在天平的左盘上称量
  13.托盘天平是利用杠杆原理制造的一种称量仪器.如果仅用一个20g的砝码称取19.5g的食盐,现有如下操作步骤,正确的称量方法是(  )
  ①在天平两边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大小相同的白纸 ②将20g砝码放在左盘 ③将20g砝码放在右盘 ④将游码拨至0.5g刻度处 ⑤在右盘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⑥在左盘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A.②④⑤ B.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④⑤
  14.某学生测定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
  A.用100ml量筒量取7.5mL
  B.用托盘天平称得某食盐样品的质量为15.6g
  C.用体温计测得体温为37.05℃
  D.用排水集气法收集100%纯净的氧气
  1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④用排水法收集气体,⑤从水槽中取出导气管,⑥熄灭酒精灯,⑦连接仪器.其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⑦②③①④⑤⑥ B.①⑦③②⑤④⑥ C.⑤⑦③②①④⑥ D.⑦③①②④⑥⑤
  16.已知FeCl3与CuCl2对H2O2分解都有催化作用,为测定并比较二者的催化效率,需要控制的条件包括:①实验温度;②H2O2的浓度;③催化剂质量;④FeCl3与CuCl2的颗粒大小(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全部
  17.同学们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却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  )
  A.排水法收集前未将集气瓶灌满水
  B.导管口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氧气
  C.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
  D.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于桌面
  18.下列是火柴头中含有的四种物质,火柴被点燃时,能闻到一股气体的刺激性气味,已知这种气体会污染空气,形成酸雨,火柴点燃时生成这种有害的物质是(  )
  A.二氧化锰 B.氯酸钾 C.红磷 D.硫
  19.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水结冰体积变大--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B.湿衣服在太阳下干得快--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C.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D.氧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20.暖宝宝中的发热剂是铁粉、水和食盐等,发热剂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见如图).以下对此改进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
  B.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此实验中发热剂的多少不影响测量结果
  D.此实验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8.3%
  二、我会填(每空1分,共25分)
  21.书写元素符号或化学式: 氯_________ 铝_________二氧化碳_________
  五氧化二磷_________ 氮气_________ 二氧化硫_________
  22.指出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
  A液态氧  B稀有气体 C冰水混合物 D蒸馏水 E纯净的空气
  F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的剩余固体  G水银
  23.氧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物质.关于叙述有:①密度比空气略大;②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③能支持燃烧;④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⑤能供人呼吸;回答下列问题(填写序号):
  (1)描述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3)描述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
  24.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正确选项,填写在对应的空格中(填写序号).
  ①防止药品污染 ②防止实验误差 ③防止试管破裂
  ④防止药品腐蚀胶头 ⑤防止腐蚀标签
  (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________
  (2)滴管使用后应及时清洗并放在试管架上________
  (3)滴管取液后胶头向上垂直放置,不可平放或倒置________
  (4)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________
  (5)倾倒细口瓶中的液体时,标签向着手心________
  (6)制得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________
  25.A、B…H八种物质,有下图所示关系:其中D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H是一种黑色固体,在②反应前后B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试:
  (1)写出物质名称:C________E________
  (2)写出①化学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反应(3)写出②化学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反应
  (4)写出③化学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反应
  三、我会探究(每空1分,共35分)
  26.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①________;
  (2)实验室里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有_______(填字母);选择气体收集方法时,气体的下列性质:①颜色;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可燃性,必须考虑的是_______(填序号).
  (3)MnO2在该反应中可以重复使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要制备干燥的氧气,所选择装置的为_______________.检验装置气密性时,除了用手紧握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氧气验满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可用氧化钙固体与浓氨水在常温下混合制取少量氨气,为了得到平稳的氨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若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应选用________作发生装置制备甲烷,可选用________或________收集甲烷.
  (6)如图是某学生设计的一种有洗气、贮气等用途的装置.欲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CO2,瓶内装_________溶液,气体从______(填“a”或“b”)端导管通入;当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瓶内先_____________,气体从________(填“a”或“b”,下同)处导管通入,该装置用于病人输氧时,瓶内装水,_______管接供氧钢瓶;若想测量所收集氢气的体积,应该如何设计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完成上述实验,用10mL量筒量取6mL氢氧化钠溶液,读数时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最低处应与乙图中________处(填“a”或“b”)刻度线保持水平;用G装置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燃烧结束后取出燃烧匙,立即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并振荡,若将集气瓶倒转,发现玻璃片被“吸住”而不掉下来(如甲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锰作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时,设计了以下实验报告,请将该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用品:药品:二氧化锰、氯酸钾
  仪器:木条、火柴、试管夹、药匙,还需补充的仪器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实验内容:
  实验思考:
  (1)上述探究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总结”,还需补充设计实验,验证从反应后的剩余物中分离出的固体物质性质不变,并证明MnO2在KClO3分解前后
  _________不变;
  (2)探究实验中,只做实验3可行吗,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另一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催化剂知识后,测定的二氧化锰用量与一定质量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速率关系的实验数据,
  ①据上表可知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为________ 时,反应速率最快,但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________。
  ②二氧化锰的用量过少时产生氧气的速率很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收集氧气的方法有两种,为准确判断生成1L氧气所需的时间,应该用_____________收集氧气。
  ④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用量(填“是”或“不是”)________越多越好.水的比热较大,人们往往利用它的这一特性为生活、生产服
  (4)第三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催化剂知识后,他们想研究氧化铜能否在氯酸钾的受热分解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设计了以下的对比实验和后续操作:
  第一步:任取两份氯酸钾,分别放入两支相同的试管,在其中一份中加入经准确称量的n克氧化铜粉末.
  第二步:将两份氯酸钾同时在相同条件下正确加热,将放出的气体通入水中,观察放出气体的快慢.
  第三步:停止加热、冷却,将原先混有氧化铜的反应后的混合物加水溶解,小心过滤,得滤出物,洗涤并干燥.
  第四步:观察滤出物的状态和颜色.
  第五步:将滤出物和炭粉混合,在密闭容器中高温加热,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并观察现象.
  ①以上实验步骤,有一步不够严密,请问是哪一步?___________.
  ②要达到实验目的,除改进不够严密的实验步骤外,还必须增加一个实验步骤,这个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冬季,晚上向稻田里放水,以防冻坏秧苗; D、在较大的河流上建水电站,用水发电。
  2、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用酒精灯同时开始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沙子和水,装置如图.则实验中(  )
  初中化学试卷答案
  一、我会选(每题2分,共4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CBDCABDDBC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BCDBADADAC
  二、我会填(每空1分,共25分)
  21. Cl Al CO2 P2O5 N2 SO2
  22. ACDG BEF
  23. ①② ③④ ⑤
  24.③ ① ④ ② ⑤ ③
  25. (1)锰酸钾 过氧化氢
  (2)KMnO4 → K2MnO4+MnO2+O2 分解反应
  (3)H2O2 → H2O+O2 分解反应
  (4)Fe+O2 → Fe3O4 化合反应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9325/

推荐访问:甲烷的物理化学性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