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中国就业的冲击有多大

来源:党员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2020-06-24 22:00:22 阅读:

【www.bbjkw.net--党员个人工作总结】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在这场庚子年初的“大考”里,面对肆无忌惮的新冠状病毒,我们有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有坚守岗位、靠前指挥的党员干部,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人民群众,这场“战疫”必胜,中国必胜!以下是本站分享的疫情对中国就业的冲击有多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疫情对中国就业的冲击有多大

  2020年2月中国各行业相继复工,家住湖北省黄冈市的李光(化名)却收到公司寄来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他所在的企业由于运营成本压力,在未提及补偿的情况下将他解雇。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与李光一样骤然失去工作的人不在少数。

  4月17日,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9万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群体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4%,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0.5个百分点,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与上月持平。

  根据此前数据,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相较1月的5.3%提高了将近一个百分点,是自2018年使用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取代原本城镇登记失业率以来的最高值。

  可以注意到,稳就业、保障失业人员生活成了当下减少失业率上升影响的一体两面.4月10日,人社部失业保险司司长桂桢表示,国务院实施了三项新举措保障失业人员生活:一是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一年的,将发放失业保险金至其退休;二是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发放6个月的失业补助金;三是在今年3月到6月,对领取失业保险金和失业补助金的人员双倍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该文件提出了不少新举措扶持企业:一是阶段性减免社保费,据人社部副部长游钧介绍,2月共为企业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单位缴费共1239亿元,预计2至6月减免额度将超过5000亿元;二是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标准由原来的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的50%,提高到最高100%。

  除了新增失业人员,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亦达到874万的历史新高。上述文件便明确要求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服务项目扩大招聘规模,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的资金激励,拓展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覆盖范围等,意欲吸纳这部分新增求职人口。

  扩就业举措频频,失业人员似乎也拥有失业保险金、失业救助金、价格临时补贴等多重保障。那么,目前中国失业规模到底多大?疫情对于就业的冲击会持续多久?不断加码的各类补助是否会给财政带来挑战?

  实际失业率可能更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相较1月的5.3%提高了将近一个百分点,是自2018年使用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取代原本城镇登记失业率以来的最高值。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为5.9%。

  关于整体失业人数的计算,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向《财经》杂志记者表示,准确的计算方式是以城镇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乘以城镇调查失业率,所得即为整体失业人数。

  按此计算,2019年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可得出城镇就业率为94.8%,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约7.7亿,其中城镇就业人员约4.4亿。以4.4亿城镇就业人口计,可得出2019年年底城镇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约为4.6亿,乘以3月的城镇调查失业率5.9%,可得知3月底全国失业人口规模约2714万。

  “一般自然失业率为4%,中国以往城镇调查失业率大约都在5%左右,以这次疫情的冲击强度,这一失业规模其实并不算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向《财经》记者表示。然而,王震亦指出,由于城镇调查失业率未能覆盖全部就业群体,因此实际失业率可能更高。

  城镇调查失业率是通过抽样调查推算所得的失业人口占全部城镇劳动力的比重。2013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是中国首次向外公开调查失业率相关数据。2018年4月,城镇调查失业率正式成为国家统计局每月评估全国就业情况的关键指标。

  然而,由于城镇调查失业率不覆盖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灵活就业人群,因此其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实际失业规模。“我们一整套统计制度,其实都基于标准工业化的就业方式,即正规就业,而大量的灵活就业、个体经营户并未覆盖。其中,城镇个体就业人员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约24%,除了城镇人口外,还有约2.6亿的农民工,其中1.7亿农民工外出就业,由于流动性强,这部分人群难以纳入统计,而他们的就业受此次疫情影响最大。”王震向《财经》记者分析道。

  一边是失业规模扩大的潜在压力,另一边,中国今年还将新增874万的高校毕业求职人口,失业率是否还会上升?中国今年的就业形势如何?

  暂不会出现大规模失业潮

  从宏观规划来看,每年“两会”期间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提及当年的新增就业目标。由于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两会”时间暂未确定,但从往年的新增就业情况来看,今年政府层面在实现新增就业指标上似乎并无太大压力。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实现5000万的新增就业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数据计算,2016年至2019年已实现5378万新增就业的规模,这意味着结合疫情的考虑,今年在制定新增就业目标上将更具弹性。

  智联招聘在4月8日发布的《2020年春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显示,2020年春季求职期,全国人才求职竞争指数(竞争指数=收到的简历投递量/发布的职位数量)为46.3,这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平均每46.3人竞争一个岗位,竞争指数环比提高11.8。

  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由于职位发布数同比下降46.9%,小微企业招聘需求大幅收缩,在简历投递数同比下降45.0%的情况下,竞争同比加剧。相较之下,国企职位供给相对稳定。

  从产业结构看,相比农业和制造业,由于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对人群的聚集有更高要求,因此服务业无疑成了此次新冠疫情冲击最直接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酒店餐饮和文体娱乐等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等抵御风险较弱的市场主体。

  4月14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发表署名文章指出,1月-2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3%,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下降幅度较大。

  有学者向《财经》记者表示,尽管目前从城镇调查失业率上看,无法体现出疫情对整体就业的实际冲击力度,但由于疫情会带来产业结构变化,对整体就业的影响将在今后逐渐显现。“疫情对就业的冲击至少持续一年,而其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对就业的影响是长期的。”这名学者表示。

  此外,由于全球疫情蔓延导致的经济恶化,外贸领域也正面临着增长压力。4月14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外贸进出口数据:尽管3月中国进出口回升,同比下降0.8%,降幅较1月-2月收窄8.7个百分点,但整体来看,2020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4%。

  “大部分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会受到很大影响,我曾到东部沿海调查出口企业,很多企业的利润微薄,它们的劳动力人均成本只要再上升1分钱,就会面临倒闭的境遇,疫情的冲击无疑加速了这部分企业的退出。”王震对《财经》记者说。

  尽管疫情冲击带来就业增长压力,但多名学者向《财经》记者表示,一方面,国内复工复产进程加速,就业情况会逐渐好转,另一方面,政策层面可调节的余地和工具很多,中国经济存在一块很大的“腹地”,“对于农民工来说,实在不行可以回家乡务农,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情况不一样的地方。因此即使失业规模增大,也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潮”。王震说。

  企查查大数据显示,尽管2月-3月所有行业的招聘岗位数量均不及2019年同期的数量,但3月较2月新增岗位环比增长273%。复工复产提速带来了招聘需求。

  杨伟国向《财经》记者表示,失业率走势应从三方面着手考虑。一是从市场机制层面上看,疫情期间存在大量维持劳动雇佣关系,但没有实质工作进展的情况,这部分人群的劳动关系维持的时间,以及疫情后的补偿性增长情况将影响失业率;二是从社会层面看,在市场条件下,以往一些基层服务型岗位往往难以得到满足,这一时期这类岗位会吸纳一部分劳动人口,降低失业率;三是国家层面通过鼓励参军、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专升本规模,延缓部分人的就业需求。“本身要找工作的人退出劳动市场,实际也是降低失业率。”杨伟国说。

  失业救济存在“漏出”群体

  目前,涉及失业救济的资金主要来自社会保险体制,即失业保险金,此外还有失业补助金、价格临时补贴和一次性生活补助等。其中,失业人员的相关支出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阶段性提高的价格临时补贴标准,增支的部分中央财政将按照东部地区30%,中部地区60%,西部地区80%的比例进行补助。

  4月1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据桂桢介绍,截至3月底,全国已经向230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93亿元,代缴医疗保险费20亿元,发放价格临时补贴6亿元,向6.7万名失业农民合同制工人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助4.1亿元。

  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171亿元,支出915亿元,年末累计结存5817亿元,相较之下,目前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并不多。

  “无论是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还是救济金给财政带来的压力其实都不算大,原因在于中国整个的就业保护和社会保障系统,瞄准的都是正规就业人员,大量非正规就业的人并未覆盖,例如个体经营户、灵活就业人员等。此外,失业保险的参保率并不高,2018年底,城镇就业人员中仅约45%的失业保险参保率,一半都不到。”王震告诉《财经》记者。

  大量城镇就业人员游离于正规的就业保护和社保体系之外。可以注意到,除了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的领取资格为不符合法定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而价格临时补贴,面向的人群为领取失业保险金和失业补助金的人群,目前的失业救济存在大量“漏出”群体。“疫情期间暴露了中国就业保护和社保体系存在漏洞和发展困境,而灵活就业显然在疫情期更为活跃,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王震表示。

  由于疫情期间人口流动减少,民众更倾向于在省内寻找短期替代性的工作。根据美团公布的数据,1月20日至3月18日,美团新注册骑手33.6万人,这些新注册骑手半数以上为本省居民。

  “零工经济意味着未来民众更多元的就业选择,但政策对其发展将会有很大影响,目前社会保障只能来源于员工跟某一家公司签的劳动合同,而这些外卖员、快递员更多是与平台形成合作关系,而非传统的雇佣劳动关系。”杨伟国向《财经》记者表示。

  对此,王震建议,传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护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员工的治理链条应该转变,变为政府、到社区,再到个人的模式。“为何此次疫情管控能具体到个人?社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社会保障体系治理链条可从中获得启示”。

  疫情对中国就业的冲击有多大

  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冲击有多大?企业对人才需求有哪些新变化?一份新出炉的报告给出详细解读。小微企业、外商合资或独资企业的就业受疫情冲击较大;低收入人群一旦失去工作更不容易找到工作。报告提醒解决小微企业、外商合资或独资企业的就业问题最为紧迫。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一份最新出炉的报告显示:一季度招聘公司数量没有显著变化,但招聘职位和人数同比均下降27%左右;低收入群体就业受疫情影响最大;职位需求下降幅度和经验要求成“倒U型”关系,1年-3年工作经验的求职人员面临更大压力。自3月开始,2020年与2019年每日职位发布数量的差距慢慢缩小,表明随着疫情的稳定和企业复工,企业开始逐渐恢复人才招聘。但是从疫情开始到疫情稳定之间每日损失的职位数量暂时还未得到弥补。每日职位发布数量是否会继续回升?甚至已经失去的职位数量未来是否会得到补偿?都有待进一步观察。

  4月15日,《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市场、中国及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基于招聘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对100万+家企业、2300万条+职位数据进行研究和解读。该研究报告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卢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智联招聘数据团队的支持下完成,详细调查了2020年一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受新冠疫情影响的状况和面临的挑战。

  该报告建议,对低收入的失业群体应提供一段时间的直接补贴;在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的同时,要关注具有短暂全职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同时提醒,吸纳就业最多的小微企业和全球生产链密切相关的外商合资或独资企业的就业下降问题值得关注。

  不同行业就业下降幅度不同

  本报告分析了智联招聘2020年一季度(1月-3月)所有的招聘广告数据,并与2019年同期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疫情影响下,发布招聘广告的公司数目同比并没有减少,而是略微有所增加。但是,招聘职位数2020年第一季度相对于2019年同期下降了27.8%,招聘人数同比下降了26.8%。无论是招聘职位数还是招聘人数,在此次疫情下,都下降了较大的比例,即27%左右。

  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有较大差异。从智联招聘提供的一级行业在2020年一季度发布的职位数量相对于2019年同期的变化看,所有行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疫情的影响,职位数相比2019年都有所下降。但是各行业之间差异明显。调查显示:文化传媒行业和服务业受影响最大,招聘职位数下降幅度超过了40%。其次是文体教育业、IT互联网行业、金融业和贸易批发零售行业,下降幅度在30%到40%之间。农林牧渔业和生产制造业下降幅度在20%到30%之间,房地产、交通运输和商业服务业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在10%到20%之间。受影响最小的行业是政府非盈利机构和能源矿产行业,职位数相对2019年下降比例低于10%。

  

 

  图示: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异。图表展示智联招聘提供的一级行业在2020年一季度发布的职位数量相对于2019年同期的变化。

  该报告比较了2020年和2019年春节前后各行业职位发布的恢复情况。2020年和2019年各行业在春节复工后(2月11日之后)平均每日发布的职位数量和春节前(农历大年廿八前)平均每日职位数量的倍数。若没有疫情影响,专家预期两年间的春节前后日均职位倍数没有差别。2019年所有的行业在春节后的日均职位数量都是春节前的日均职位数量的4倍左右,不同行业可能由于季节性原因略微有所差别。但是,2020年的所有的行业的春节前后日均职位倍数都比2019年低,且都小于3倍。表明受疫情影响,各行业在春节后招聘需求都没有恢复到往年同期的正常水平。

  文体教育、服务业和文化传媒行业依旧是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三个行业。能源行业和政府非盈利机构依旧是受影响最小的两个行业。

  

 

  不同规模企业的就业冰火两重天

  报告认为,不同规模的企业在2020年一季度的职位数量相对于2019年同期的下降比例。可以明显发现,规模越小的企业,受疫情的影响越大,职位数的下降幅度越高。

  雇员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职位数目下降超过了30%。雇员规模在100人-1000人的企业,平均职位数下降比例为20%-30%之间。而雇员规模超过了1000人的企业,受疫情影响最小,但是职位数目依旧下降超10%。

  

 

  调查显示, 雇员规模在100人以下的企业,平均公司数量在两年间呈下降趋势,其中雇员规模在20人以下的企业数量减少了20%。相反地,雇员规模在100人以上的企业数量在2020年第一季度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其中雇员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数量增加超过了40%。

  

 

  图五和图六表明新冠疫情对不同规模的企业的影响差异较大,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最为脆弱的小微企业。

  在疫情面前,小微企业的招聘需求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一部分来源于存活的公司减少了用工,另一部分则来源于部分小微企业停止了招聘。但是,目前的数据还无法证明这些企业是否没有挺过这次疫情,被迫倒闭。

  不同薪酬职位受疫情影响差异大

  不同薪酬的职位受疫情影响的大小不同。疫情对不同薪酬职位的影响有非常明显的趋势,薪酬越低的职位,2020年一季度职位数量同比下降比例越高。对于月薪低于4000元的职位,职位数下降比例高达44%。而对于月薪超过15000元的职位,下降比例仅为12%。低收入人群受疫情的影响最大,这些低收入人群一旦失去工作,更不容易找到工作。

  

 

  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裸辞”需谨慎

  此次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引发了极大的关注,教育部也相应出台了系列措施和指导意见。报告调查发现,职位数下降的比例和经验需求呈倒U型的关系。不需要工作经验的职位需求下降相对较小,仅仅下降了11%。对比而言,那些已经有过一定的工作经验(1年-5年)的职位需求下降最多,均超过了15%。而对于有较长工作经验(超过5年)的职位数目下降较少。

  因此,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相对来讲受到的影响较小。此次疫情中,受到影响最大的是那些有少量工作经验,近期准备跳槽的求职者。这些求职者更有可能找不到工作。因此,“裸辞”需谨慎。

  

 

  对于某些行业,在总体数据和本科毕业生数据中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例如,在总体数据中,金融业下降比例是第五高的,而在针对本科毕业生的数据中,金融业成为了下降最多的行业。IT互联网行业在总体数据中,下降比例排名第四,仅次于文体教育、文化传媒和服务业。但是在针对本科毕业生的职位招聘中,IT互联网下降比例相对较小,处于中间的位置。

  该报告的这一发现可以为2020年本科毕业生在不同行业求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竞争激烈程度提供线索,也可能对即将在2020年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选择本科专业时的就业预期有所启示。

  

 

  据了解,今年874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教育部也相应出台了系列重要措施和指导意见。但是,对不需要经验的本科毕业生的市场需求虽有下降,但更严峻的是有1-3年工作经验的群体。这是一个最容易失业的群体,职位需求下降最快说明如果失业,他们更加不容易找到工作。因此,报告建议,国家在关心毕业生的同时,同样要需要关心已经毕业数年但失去工作的这一群体。

  该报告描述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在2020年一季度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招聘职位的数目同比下降27%,受影响程度和行业类型,企业规模,企业性质等因素高度相关。3月招聘的逐渐恢复和招聘企业数目没有下降的事实反映了经济活动渐趋正常,也反映了企业稳就业的努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卢海教授告诉《财经》记者,数据揭示的一些严峻事实希望能为政策决策者提供参考。譬如,小微和外资、合资企业需要在政策上特别关注。针对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最大,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的招聘需求下降的新变化,建议尽快出台精准落地的政策,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低收入失业群体应在经济层面得到政策救助,可以考虑在一段时间内给予直接补贴。

  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因为发现小微企业和外商合资或独资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这进一步提醒解决很多就业的小微企业和全球生产链密切相关的外商合资或独资企业需要得到更大强度的精准的政策支持。

  疫情对中国就业的冲击有多大

  4月17日,国新办就2020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GDP增长目标、物价涨幅、就业形势、社会消费等热点话题,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一一进行回应。

  谈经济走势: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

  毛盛勇指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疫情是突发公共事件,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因素没有变。中国市场规模大、成长快、潜力充裕的基本特点不会改变。从要素支撑来看,产业基础比较好,配套能力比较强,劳动力比较充裕,人力资本不断积累,还有物流、交通设施等效率都比较好,这些能够有效支撑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同时,持续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创新,不断激发经济的内生动力、潜力和活力。

  毛盛勇强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因为疫情短期的冲击就发生变化,一季度经济总量下降6.8%,我们要用平常的心来看待,要综合疫情冲击、外部环境变化、自身产业体系优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来看。

  谈就业形势:没有发生大规模裁员

  毛盛勇介绍,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就业形势总体是平稳的,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9%,比2月份降低了0.3个百分点。25到59岁的就业主体人群调查失业率是5.4%,比上月降低了0.2个百分点。我们也可以看到,尽管疫情冲击严重,但全国没有发生大规模裁员的情况,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毛盛勇称,今年国家一直在推出就业优先的政策,并不断加大落实力度。一方面,千方百计帮扶企业渡过难关,通过稳企业、稳经济,稳住就业的基本盘;另一方面,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帮扶,比如增加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帮扶他们返乡创业。下一步,还要继续灵活推动就业和创业创新。总的来看,还要用更大力度推动就业总体平稳。

  谈物价:食品价格涨幅回落

  毛盛勇坦言,从价格来看,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是回落的,CPI环比由上月上涨0.8%转为下降1.2%,当月CPI同比上涨4.3%,比上月回落了0.9个百分点,整个一季度CPI的涨幅是4.9%,比1-2月份回落了0.4个百分点。

  毛盛勇解释道,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涨幅回落,特别是包括猪肉在内的食品价格同比价格涨幅回落、环比下降。这样的结果说明食品供应比较充裕、社会物流比较畅通。

  谈网络零售:新型消费会表现更加强劲

  毛盛勇指出,中国的消费潜力是比较大的,只不过这段时间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家的外出活动有所减少。下一阶段,消费潜力会逐步释放出来,比如新型消费形态增长更快,互联网消费形势增长更好。整体来说,前期被压抑的消费,后期会不断释放出来,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回补,新型消费会表现更加强劲。

  毛盛勇表示,网络相关的消费新业态表现得更加强劲。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深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网上消费速度增长相对更加快一些,占总体消费的比重还会逐步提升,这是一个基本的发展方向。

  谈粮食: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没有问题

  毛盛勇表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春耕春播有序推进,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占夏粮90%以上的冬小麦目前涨势良好,根据调查,全国一些种粮大省粮食意向播种面积保持增长,这也改变了过去连续多年下降的局面。所以,综合这些情况来看,再加上当前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形势总体有利,这也为全年粮食丰收创造了比较良好的条件。

  毛盛勇强调,当前粮食价格总体平稳。2019年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现在我国粮食自给率非常高,库存还很充裕。所以,从粮食的供求情况来看,一季度疫情影响这么大,粮食价格仍总体平稳,包括武汉在内的一些疫情重点地区的价格都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一季度粮食价格同比上涨0.6%,如果从3月份来看,粮食价格同比上涨0.7%,都是小幅上涨,环比持平。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粮食供应能力强,另外一方面说明市场供求关系总体是稳定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87678/

推荐访问:疫情对我国的经济冲击是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