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大全]佛经故事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24 09:40:1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佛经故事篇(一):学生导游词的格式

  大家知道学生导游词的格式吗?这是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学生导游词的格式,一起来学习吧!
  学生导游词的格式【1】
  一、【导游词的定义】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二、【导游词的特点】
  其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
  三、【导游词的结构】
  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
  1.见面时的开头语
  开头语包括问候语、欢迎语、介绍语、游览注意事项和对游客的希望五个方面,放在导游词的最前面。如:
  来自×地的朋友们:
  大家好!大家辛苦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各位朋友来我市观光旅游。我姓桂,是××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大家叫我“桂导”好了。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在我市旅游期间就由×师傅和我为大家提供服务,我们十分荣幸!大家在此旅游,可以把两颗心交给我们:一颗是“放心”,交给×师傅,因为他的车技娴熟,有12年的驾龄,从未出过任何事故;另一颗是“开心”,就交给桂导我好了。旅游期间,请大家认清导游旗的标志,以免跟错队伍。请大家记清集中和游览时间,以免因一人迟到而影响大家的活动。大家有什么问题和要求请尽量提出来,我将尽力解决。最后祝大家这次旅游玩得开心、吃得满意、住得舒适。谢谢!
  2.概括介绍
  概括介绍是用概述法介绍旅游景点的位置、范围、地位、意义、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等,目的是帮助旅游者对景点先有个总体了解,引起游览兴趣,犹如“未成曲调先有情”。
  概括介绍应根据时间和游客情况,可长可短,可详可略。
  3.重点讲解
  重点讲解是对旅游线路上的重点景观从景点成因、历史传说、文化背景、审美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这是导游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后面最好写上让游客自由活动!)
  4、离别时的告别语
  告别语包括感谢语、惜别语、征求意见语、致歉语和祝愿语五个方面,放在导游词的最后面。
  学生导游词范文【2】
  大家好!今天就由我带着你们去去游。它是重庆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现存唐宋摩岩造像万余尊,与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四大着名石刻相对,大足石刻不仅保存完好,艺术精湛,而且达到了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
  在参观前,我们先认识大足这个地方。四川的大足是石刻之乡。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它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造像集中,技艺精湛,表现“神的人化,人的神化”的特点,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说。其中最着名、规模最大的有两处,一处叫宝顶山,一处叫北山。
  据说,北山的石刻造像近万。这些石刻像的特点是刻工精细,形象生动,其中最精彩的是几座观音、文殊和普贤的造像。可惜,时间太短,我们没有前往。
  大家跟我往前走,去参观宝顶山的石刻。看,这就是宝顶山的石刻。它是我国石窟艺术中罕见的。在风格上和北山很不相同。这里的刻像,大都是用一组一组的雕像来连续表达一个或几个不同内容的佛经故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行先让我们看看充满农村生活情趣的牧歌式的石刻《牧牛道场》。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它所表现的是牧童驯牛的全过程。你一幅一幅看,一看就明白意思的。牛的犟劲和牧童在驯服牛后的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刻画得非常真切、生动。
  下面,我们再看看另一组。这叫《父母恩重经变像》的石刻。它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离别等,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表现一个主题,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画得相当生动、细腻,并都刻有文字说明。我们观看这里的石刻,仿佛在欣赏古代的连环图画。你们有这个感觉吗?哈哈,小朋友都点头了!
  大家慢走,要上台阶了,注意安全。大家再看看这组啊!这《释迦降生图》是颇有趣味的。释迦降生后,半身端坐于石盆内,旁边有两个力士手扶石盆。上面雕有九条龙的龙头,正中的龙头口中吐水洗濯太子,名为“九龙浴太子”。水从何来?原来在这片崖壁上有一水池,根据这种地形是不适于崖刻的,因为日久天长会把崖壁浸蚀。但是精明的古代石匠,巧妙地利用雕刻把水池积水从龙头排走,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这种匠心独运,不能不使人感到钦佩吧?
  此外,里面还有的故事也很有教益,如:酗酒有罪,劝酒更有罪;会做事的人听大事,不听小事,看大事不看小事等等。你们看了一定收益匪浅的!我就讲解到这里了,请大家自由参观,也请大家注意保护文物和保持环境卫生。

佛经故事篇(二):有关佛经的经典名句

  人世间最美好的就是自己,只有自己面对自己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最自然的,只有自己的心不会背叛自己,不会抛弃自己,所谓的幸福不是苦苦追来的,你想要的东西别人给不了你,只有自己善待自己,你才能收获幸福。下面小编收集了佛经经典名句,供大家参考。
  佛经经典名句:
  1、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2、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3、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4、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5、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6、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7、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8、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9、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10、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11、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12、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3、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4、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5、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16、尽佛经心知佛经性,知佛经性则知佛经天。
  17、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8、众生由佛经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19、真心是菩萨净土。
  20、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21、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22、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23、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24、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25、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26、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27、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28、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9、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30、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32、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33、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34、佛经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35、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36、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37、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38、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39、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0、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41、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42、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43、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44、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45、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46、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47、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48、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4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50、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51、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2、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佛经实益。
  53、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54、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扩展:关于佛经
  佛经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佛经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佛经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佛经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佛经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佛经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一、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佛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二、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佛经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三、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佛经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称为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遍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如唐三藏法师玄奘。
  佛经的作用
  佛经有三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诱你起信,第二作用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第三作用便是“印心”。佛经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佛经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佛经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佛经故事篇(三):佛经中的佛咒


  佛咒就是断七字识和摄七子识的作用。也就是通过咒语来断摄你的当前意识作用,破你不好的意识念头,化解当下恶业识为善业识!
  佛咒简介
  咒在汉文也叫祝,古代我们祖先有祝由科。
  原始佛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初始是不做佛咒的,因为佛陀反对用神通来开释,后来婆罗门教自印度流行。吸引了许多本来要学佛的人。婆罗门教就主张用咒修行和行教义。佛陀为了方便传法,就把这个外道神通作为方便法来开释一部分缘分。 因此就在以后的佛法里经常出现佛用咒语转法轮的佛经。
  在佛法,咒就是断七字识和摄七子识的作用。就是通过咒语来断摄你的当前意识作用,破你不好的意识念头,从而以佛菩萨加持力(七子识母识)摄受你的意识,化解你当前不良的环境或者开化你的清净心。通俗说就是化解当下恶业识为善业识!
  佛咒有如此强大的能力,关键在于控识的修行能力。我们一般人的元识也就是识精(第七识)是通过摄取前六识见取的信息来指导六根的作为来认识分别世界的。而这个作为是随所见环境生灭变化而随着变化的,他们互相作用互为主人。但是如果修行道行很高就能过直接启用识精(第七子识)的母体(阿赖耶识)的本体来运作六根。但是因为阿赖耶识不是净识,是垢净聚齐的。所以修行道行高的人如果用恶念来给你传咒,就能伤害你,魔咒就是中国说的诅咒。反之佛菩萨用的是善念,所以就能给你好的受用,也就是中国说的祝咒!
  佛咒其实就是母识,我们说万法唯识,就是说一切境界皆是母识依取七子识所取见所变化出来的。佛咒的的作用就是取你最后念咒前的那一念识,来化现你所求境界(正报身和依报世界)。
  比如你身体不怎么好,你念净身咒,那么你的身体就会好起来,你经常做梦就念净意咒,但是其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你的信力大小。你比如往生咒“阿弥陀佛”,你的信力的大小最终将直接决定你临终往生的层次。如果想持咒获得非常大的效果,你就要找真正有修行的人来指点你念了!
  目前最流行的佛咒咒语有阿弥陀佛佛号 观世音菩萨名号 还有六字大明咒 大悲咒 楞严咒净身口意业咒等。他们在佛经里全有专门的论述。
  佛咒大全列表

  大悲咒
  六字大明咒
  往生咒
  十小咒
  雨宝咒
  药师咒
  静心咒
  清心咒
  净水咒
  观音咒
  财神咒
  军吒利菩萨咒
  百字明咒
  小供养咒
  施残食咒
  甘露手咒
  般若心咒
  灭定业咒
  阿弥陀佛心咒
  长寿佛心咒
  摩利支天咒
  月光菩萨咒
  日光菩萨咒
  施饿鬼食咒
  净化供品咒
  无能胜菩萨咒
  仁王护国咒
  绿度母心咒
  消灾吉祥咒
  文殊智慧咒
  阿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7948/

推荐访问:佛经故事大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