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故事]周恩来事迹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23 09:40:46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第一篇周恩来事迹:周恩来故事大全

  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他从小就热爱祖国,追求真理。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周恩来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周恩来故事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周恩来故事篇一
  新中国第一代空姐马鸿志在回忆中说,有一次,在周总理出访河内回国的途中,总理的卫士成元功满足了我们机组人员的心愿,送给每人一张总理在越南首都手持花束检阅三军仪仗队的照片。大家非常高兴。领航员老宋同志提议,能不能请总理在照片上签个名?大家就推举我去办。尽管这也是我盼望已久的事,但真正做起来,我又迟疑了,犹豫了好久。最后我趁给总理送茶水的机会,向总理说明了大家的心意。当时我很怕使总理为难。没想到总理笑着说:“可以嘛!不过在飞机上签不太好吧,照片太光滑,还是回去以后用毛笔签吧!”我连忙说:“总理回去后工作那么多,哪能再占用您的时间,还是请总理用钢笔签吧!”总理拿起照片仔细地看了一下说:“那好,就用钢笔签吧!”说完就在照片上写下了“周恩来”三个字。当我接过签了名的照片时,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了,连忙说:“谢谢总理!”总理笑笑说:“应该谢谢你们!你们做了不少工作,很辛苦。”
  新中国第一代空姐王竹报回忆,一次周总理在飞机上办公,放在桌上的茶杯与飞机发动机发生共振,咯咯咯地响,为了不影响总理办公,王竹报拿来一块小毛巾,放在茶杯与托碟之间,共振的声音消除了,总理拉着王竹报的手,赞扬她细心、聪明:“要善于观察,要分析研究旅客的心理,把服务工作做在旅客提出要求之前。”
  周恩来故事篇二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所谓共产党人“玩”古董,其实是一个个幌子,行的是革命之实。1927年底,上海有个叫“松柏斋古玩号”的伍老板,名字叫伍豪,这也是化名。伍豪的真实名字叫周恩来。“松柏斋古玩号”是中共特科为掩护周恩来从事地下工作而开办的。历史档案记载:为严密保卫中共中央安全起见,中共中央于1927年12月命令向忠发、周恩来、顾顺章组成中共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特委),由周恩来任书记,下设中央“特科”。特委是决策机关,“特科”是执行具体任务之组织。中共“特科”是一个绝密单位,初由顾顺章负责,早期设一科、二科、一队。
  一科主管总务,初期的科长洪扬生。任务是设立机关,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在上海开设各种店铺如电器行、照相馆、布店、古玩店、诊所、木器店、通讯处或代办所,作为中共中央各机关工作的活动场所和联络地点。二科主管情报工作。一队为“行动队”,中共内部习称“红队”,由陈赓负责。后来,中共“特科”发展为四个科,陈云、康生、潘汉年等均担任过这个组织的领导。为了掩护地下工作,仅仅是古玩店,中共“特科”至少设立了四处:1.黄浦江边的“松柏斋古玩号”,是为掩护周恩来而开设的;2.上海法租界的古玩店,为掩护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化名余达强,对外的职业为古董商)开设的;3.上海西摩路斜桥会馆旁开设的古玩店,为中共中央秘密接头处,中共特一科朱胜(化名,湖南人)当老板,顾顺章岳母张陆氏负责烧饭;4.在上海爱文义路戈登路口的古玩店,向忠发情妇杨秀贞当老板。
  周恩来故事篇三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为止。

第二篇周恩来事迹:周恩来成长故事 150字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周恩来成长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周恩来成长故事篇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周恩来成长故事篇二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
  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
  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成长故事篇三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去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
  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子里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
  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

第三篇周恩来事迹:关于周恩来故事


  周恩来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总理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许多人不知道周总理的故事。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周恩来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关于周恩来故事篇一
  鸡叫三遍后,周家花园传出朗朗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时,他望着把花花的大米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将妈妈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他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吃上这碗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的说。“是呀,这十多道关,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不,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为止。
  关于周恩来故事篇二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
  关于周恩来故事篇三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不腐女尸引起世界轰动。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时曾向周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 周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周总理听后哈哈一笑说:“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基辛格听后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周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周总理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经历千年而不腐烂,这是一个应当严禁外泄的国家科研机密。周总理不为基辛格博士提出的用月土交换木炭的方案所动心,并且巧妙地借用中国古代传说,婉转地拒绝了对方的请求。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5736/

推荐访问:周恩来的故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