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ppt课件]鱼我所欲也ppt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5-23 09:32:36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ppt篇(一):《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引导语:《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鱼我所欲也》PPT课件,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篇一:
  学习目标:
  知识
  1.重点积累:“欲、舍、甚、得”等实词能力
  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字 ,邹(今山东邹县)人。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 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 ,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还说:“之心,仁也; 之心,义也; 之心,礼也; 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请你举一些“守义不辱”或“见利忘义”的例子,联系实际、结合孟子的“义”谈谈你的看法。
  篇二:
  目的要求
  一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和现实意义,懂得拥护正义,坚持真理比生命更重要。
  二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三 了解孟轲与《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词语解释资料
  1、丧 : 丢掉 2、辟:通“避”,躲避。 3、箪 4、豆 5、蹴: (cù)用脚踢 6、不屑: 因轻视不敢接受。7、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8、何加:有什么益处》 9、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10、乡:通“向”,从前。
  补充注释:
  兼:同时得到(有几样东西)。
  甚:超过、厉害。
  恶:(wù)讨厌,憎恨。
  本心:本来的心愿。这里指本性,“良心”。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贤者能勿丧耳”)
  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二部分(从“一箪食”至结尾)
  “舍生取义就是丧失“本心”,人应该保有本心。 ” 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篇三:
  学习目标:
  1、掌握“欲、舍、甚、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分析并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孟子(前372至前289):
  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来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实词解释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3、夫俭则寡欲
  4、山雨欲来风满楼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知识拓展]
  鱼我所欲也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欤 通 与;乡 通 向;辟 通 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http://www.ruiwen.com/wenxue/),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注释
  1、 选自《孟子·告子上》。
  2、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 患:祸患,灾难。
  4、 辟:通“避”,躲避。
  5、 如使:假如,假使。
  6、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 勿丧:不丢掉。

鱼我所欲也ppt篇(二):鱼我所欲也的课件(2)


  教师先向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本文是一篇写作特点非常突出的议论文从结构看,文章共三段,其中,第一段作为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全文的关键和核心部分,也是今天我们着重要学习的部分;第二、三段做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从正面和反面举例论证和深化作者的观点、主张,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板书二、三段)现在我们具体分析第一段
  1、请大家看看第一段总共有几个句子?并标出序号
  明确:9个
  2、本文第一段很有特色,从某种角度说,第一段本身就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它采取层进式的结构,有论点,也有论证过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来写那么,作者究竟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舍生取义
  3、本文的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分析①②句
  生读①②句
  问:这两句是作者的主张,作者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巧妙地开篇明义,是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又是什么?
  明确:比喻孟子的文章非常的善于运用比喻,这不,文章一开头便用上了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鱼”和“熊掌”这样形象生动的事物来阐述“生”与“死”、“义”与“不义”这样严肃深奥的道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有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用在文章开头的比喻我们又通常将之称为“引喻”
  4、观点出来了,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论证观点的呢?
  ——分析③④⑤⑥句
  男生读③④句,女生读⑤⑥句思考:这四句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我们又如何知道的呢?
  明确:正面和反面
  “有甚于生”和“有甚于死”中的“有”,表肯定;“莫甚于生”和“莫甚于死”中的“莫”,表否定
  朗读指导:
  ⑤⑥句反问,朗读时语气上扬,“也”字变调
  ——分析⑦句
  请一名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朗读⑦句;教师点评后示范朗读;生再读,要求表情、语气、停顿、节奏等到位
  问:这一句如何译?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然而,有些人)按照这种办法去做,便可以得到生存,却不去做;由此而行,便可以避免祸害,却不去干”
  举例论证(“有”:有的人)
  ——分析⑧句
  生读⑧句
  问:第⑧句的句首用了“是故”一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给我们一个暗示,表明此句在本段结构上是什么地位?
  明确:“是故”是“因此”“所以”之意它表明这句话是上边论述的总结和归纳如果说①②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那么,③⑧名则是论证论点部分
  5、最后一句怎样译?其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师读⑨句
  明确:“这种心不仅贤人有,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这句话是第⑧句结论的引申,是本段的最后一层——总结、解决问题
  六、再读
  要求读准、读畅;深入理解,并尝试背诵
  七、“是心”“舍生取义”之含义
  明确:“非独贤者有是心”之“是心”的含义,“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这可以从下一段“”“行道之人弗受”与其“乞人不屑”分析得出
  八、朗读及略讲第二、三两段
  九、文道统一:“舍生取义”之古今比较
  师引导:“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方志敏、刘胡兰、闻一多等及98`抗洪英雄为例,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义”的内涵有了新的内容和发展——以社会之稳定、祖国之昌盛、民族之富强为最大价值取向,并为之奉献一切
  十、根据“背诵导航”之提示,背诵课文
  十一、当堂巩固练习
  (1)“而”用法辨析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承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
  呼尔而与之 (修饰)
  蟹六跪而二鳌 (并列)
  (2)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是(A )
  A.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因为)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所以)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B.故患有所不避也
  所以,有的祸患(我并)不躲避
  C.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那么,一切可以求得生存的方法,哪有不使用的呢?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所以,有比生命更重要更值得喜爱的东西
  (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是( C )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主张“仁政”和“性本善”
  B.本文时而喻证,时而对比论证,时而举例论证,雄辩有力,令人信服
  C.孟子认为人皆有辞让之心,所以“行道之人”“乞人”都能做到“舍生取义”
  D.“失其本心”的原因在于自己为物欲所蔽,没有操守天生的善性十二、课后作文
  《对“舍生取义”之再认识》
  板书
  教学总结
  本课是多媒体教学公开课,采用Authorware4.0软件,自己设计制作教学课件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黑板加粉笔——日益受到集文本、图片、动画和声音为一体的新教学技术和新教学手段的冲击,因此,适应当前教育教学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已成为每一位有志于教育教学的教师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要求
  之所以选择《鱼我所欲也》,是因为:一、高三册课文从总体上说都不好上议论文之重点是政论文,仅有的一篇用少课时便可完成且味道较足的课文《纳谏与止谤》又已上过;记叙文单元篇幅较长;小说虽是本册课本之教学重点,但非一课两课能上完上好二、《鱼》文虽然简短,但作者论述的生与死、义与利之问题,即使在今天仍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是一篇思想品质教育的好素材;另一方面,由于刚刚结束议论文单元的学习,正好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来学习《鱼》文,既是复习与巩固,又是深化与延伸
  从课堂实际效果而言,基本实现了课前的预定目标由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经验都是逐字逐句译,而本课教学却摒弃了这种译译讲讲的教法和学法,以诵读为主线,从课文内容入手,讲写作特点、讲论证结构、讲思想内涵由学生的课堂反应可知,部分学生的确有些手忙脚乱:要注意背诵,又要理解文意,还要分析写法……因此,丢三落四、“鱼”与“熊掌”无法兼得的现象在所难免
  此外,要求学生读课文,提疑问,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一个手段,但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养成的依赖心理,思考不积极、提问不踊跃,不仅使课堂稍显沉闷,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更为遗憾的是:
  1、由于拍录像的需要,教室光线过于明亮,严重影响了多媒体教学效果——投影屏幕如笼上一层薄雾,精美的画面朦朦胧胧、清晰的文字糊糊涂涂
  2、受拍摄条件和技术的限制,拍摄过程无法与多媒体演示同步,致使录像画面不能尽展多媒体课件的精妙之处,甚为可惜。

鱼我所欲也ppt篇(三):关于鱼我所欲也的ppt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表达了孟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舍生取义,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的品质。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出处
  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是“舍生取义。”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5252/

推荐访问: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