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故事]科技故事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22 10:31:4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科技故事篇1:有关伽利略科学小故事

  伽利略既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又是发明家,他发明了温度计和天文望远镜。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以下是伽利略科学小故事
  有关伽利略科学小故事【1】
  一天,伽利略对他的学生们说:“下个礼拜,我要做一个实验。”同学们不解地问:“做什么试验?”“我要请学校的全体师生,还有比萨的全体公民来观看这次实验,让大家一起来为我做见证。大家会看到,两个大小不等的铁球,会同时从高处落地。”这一天终于到了,伽利略满怀兴奋地登上比萨斜塔。试验开始了,他大声说:“请大家看清楚我手里的这两个铁球,一个一磅重,一个十磅重。如果有人不相信,可以亲自上来掂一下,看看是不是属实,并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铁球落地的时间。”伽利略伸开了手擘,两个铁球,从高空坠落而下,瞬间之后,同时落地。计时的学生大声惊呼:“时间相同,没有丝毫差别。”就这样,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定律。
  关于伽利略的故事还很多,有时间我还会讲给大家听的。他做出的贡献,让后人们无限地景仰,他的伟大成就,人们有目共睹。他为人类开辟了新的天地。让我们为曾拥有这样的伟大科学家而骄傲吧,让我们踏着伽利略的足迹,继续探索科学的的奥秘吧!
  有关伽利略科学小故事【2】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科技故事篇2: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导语:屠呦呦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供参考,谢谢。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个人简介: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12月6日,屠呦呦参加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1日凌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2月25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中心出版的第96939-97570号公报,第31230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Tuyouyou)星。
  2016年2月,屠呦呦获得“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奖。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一: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她的“韧劲儿”。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千锤万凿出深山”,学习她的“钻劲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如果没有“悟劲儿”,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她的“补劲儿”。大学时学的是西医,毕业后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过两年半的“西医学中医”教育。西学中的屠呦呦在中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就在于她的“补劲儿”。不断注入新知识,贯穿中医精粹,形成了渊博的学识,才会到达“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不畏浮云遮望眼”,学习她的“敢劲儿”。屠呦呦专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与枯燥,勇于面对质疑,不为世俗所动,不图“短平快”,终于站在科学的巅峰,接受全世界的瞩目。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二:
  在越美战争期间,为了帮助越南打击美国,克服越南境内多发的疟疾,1967年5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组建攻关小组,聚集了当时全国所有药学专业的专家,有数百人参加。后称《523工程》。经专家们的日夜奋战,终于研制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也因此成为目前世界上化学一类药,唯一由中国人研制的。由于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成果的归属并没有引起重视。八十年代,逐步有了成果意识,就有人提议,既然青蒿素的药学意义这么大,应该像盘尼西林一样,申请诺贝尔奖。结果申请报告被诺贝尔评审委员会退了回来,理由是一个奖项最多有三个人并列申请,不授予集体。当年“523工程”的主要参与者又经过激烈讨论,最后认为最大贡献者为四个人,缺一不可。以四人并列重新向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申报,结果由于不符合要求被退回。不然的话,也许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上就有零的突破了。
  接下来的许多年,这四个人分别多次申报院士,结果都未获成功,原因是,四个人中不管谁申报,另外三个人都会举报他,认为自己是青蒿素的最大贡献者。我参加过一次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教授申报院士过程(四个人之一),结果因为另外三个人的举报没有成功。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屠呦呦没有评上院士,没有获得国家科学大奖的原因。这四个人如果有一个人获得院士,或国家大奖,那就意味着另外三个人处于青蒿素发明者的次要地位。几十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个难题被美国人解决了,方法非常简单。
  2011年,素有美国医药届诺贝尔奖称号的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来到了中国,了解青蒿素发明者情况,同样遇到了四个人争持不下的情况,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给四个人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谁应该获得拉斯克奖?第二个问题:如果你获得不了拉斯克奖,你认为其他三个人中谁最应该获得。结果出来了:第一个问题毫无疑问都是认为自己最应该获得拉斯克奖;第二个问题,有三个人都写的屠呦呦,结果,这一年的拉斯克奖给予了青蒿素发明者,中国专家屠呦呦。拉斯克奖建立了大半个世纪以来,共有300多位获奖者,其中四分之一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这两个问题是不是最科学不好评论,但是它解决了几十年以来的难题。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难解决?确实非常复杂。记得当时李国桥申报院士的时候我就是问的这个问题:答复是:这个工程就像百米赛跑,有人在开始领先,有人在中间领先,有人在冲刺时领先,并不是一个人一直领先。课题组成员中也是交替领先,相互启发促进的。
  这个《523工程》办公室就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我所工作过的五所,一直从事抗疟药的研究,所发明的本芴醇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屠呦呦获诺奖后,我们不明白,怎么回事,昨天一位教授,给我说得特别清楚。昨天,与赵德昌聊天,他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天经地义的,也是没有争议的。他说比如,你发明了面包,他发明了大饼,还有人发明的麻花,但是都是由面粉制作的,而发明《面粉的人是屠呦呦》五所,抗疟药研究成果,以及与瑞士的合作,将抗疟药推向世界,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终被世界认可。消灭了疟疾。再有就是今日中国之强大,世界地位的提高,也是中国本土科研获诺奖的依靠!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三:
  谁言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四:
  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
  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
  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创立于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著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名校上海复旦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皆与效实中学订约,凡效实中学毕业生皆可免试,直接保送入学。
  1948年2月,当屠呦呦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效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时,学校从抗日战争的战火中走出还不到3年。在1941年4月宁波沦陷后,直至1945年10月25日,效实中学才得以复校,这一天,也成为后来的宁波效实中学校庆纪念日。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五:
  大学:成为新中国首批女大学生中的一员
  1951年的夏天,已是高中毕业生的屠呦呦认定,自己的求学之路还将继续。考上大学,自然成为她的新目标。
  考前填报志愿时,素来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屠呦呦大笔一挥,给自己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尚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更是其中翘楚。但在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屠呦呦的选择显得颇有个性。其实,高中时身患肺结核后被治愈的经历,已让少年屠呦呦对医学心向往之。为何要学药?则是因为她觉得,用药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那时,新中国尚未迎来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高考时代,全国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区,由同一地区的高校进行联合招生。北大清华等名校皆属于华北区。
  按照规定,作为浙江考生,有志北上求学的屠呦呦,需要离开已生活20多年的老家宁波,前往省会杭州参加考试。3天时间里,尚未满21岁的屠呦呦在考点浙江大学校园里,完成了自己的高考征途。
  当时,华北区高校的录取榜,会登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上,于是,在等待发榜的日子里,没事儿就去翻翻这几份报纸,也成为屠呦呦那段时间的习惯。
  当1951年的夏季即将到尾声时,屠呦呦接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她即将启程,北上入京,开启自己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求学生涯。
  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在接受完高中教育后继续读大学,屠呦呦觉得自己很“幸运”。也正是在那个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女性开始有机会“走出家门”,让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屠呦呦能够成为新中国首批女大学生中的一员,正印证了女性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大学医学院,在这座千年古都中显得颇为洋气。设在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天主堂附近的校园,被包裹在当年的皇家建筑群之中,学子们每天抬头可见的,却是西方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如今,这里已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的所在地。在校期间,屠呦呦和同窗们的实验室和宿舍,则设在附近的菜园胡同13号。
  当年的同窗、北京卫生职业学院首批主任药师周仕锟回忆,他们这一班,按入学年份排序,称为药学第八班,全班七八十人。与屠呦呦同龄的周仕锟记得,他们在班上年龄相对较大,最小的同学比他们小3岁。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六:
  屠呦呦近日赴瑞典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颁奖之前,屠呦呦做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医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强调这不仅是授予她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她还讲述了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并特意谈到中医药说,这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都是关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个人的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的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诺贝尔奖,讲好她和青蒿素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科技故事篇3:我与网络的故事作文【精选】


  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工具,随着网络的到来,我也开始与它打起交道了。小编收集了我与网络的故事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我与网络的故事
  亲爱的朋友,你熟悉电脑吗?相信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的,在当今这样的一个数字年代,全球信息的一体化使我们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梦想。看着网络地飞速发展,它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有了它,我们不用去翻一大堆书来查找资料;因为有了它,我们不出门就能知道国家大事;因为有了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网络同样是把双刃刀,也有它的缺点哦。
  记得我家买电脑时四年级的事了,但是,我永远忘不了那一个梦。
  电脑“先生”来到我家啦,我当然迫不及待的打开这个时髦的东西啦!首先我来到了“小游戏网站”,网络不愧是网络,游戏内容丰富多彩,令我眼花缭乱,就随便的点了一个,一玩就是一个小时,眼睛累了,迷迷糊糊地就爬在桌上睡了,梦中,我来到一个地方。
  这里好像到处是书,令我有点头晕。忽然,有个穿着警察制服的人向我走来:“你是网民‘肖琪琪’同学吧?”“是啊,”我答道,心里还纳闷,他咋知道我的名字呢?只听“嗖”的一声,来到了高级人民法院。“犯人肖琪琪,你可认罪?”“我没犯罪,何来认罪?”“助理,念念她的罪行!”“是!一小时前,你是否上了网?”“是啊。”“那就行了,你因为一小时里沉迷游戏,无法自拔,所以被逮捕了。”“啊?”“犯人无发言权,请闭嘴!”“恩……根据罪行,判定犯人必须为她的错误付出代价,罚她读完2008本书,写2008篇读书笔记,写关于书的价值的论文2008篇,另外判有期徒刑80年,退庭-------”天啊!这是什么处罚?简直要我的命,说完,我又“嗖”的一声被关进了大牢。
  在牢房里,我简直生不如死,80年过去了,我被释放了,回首那时,真是后悔万分啊!为了一小时的游戏,浪费了我80年的岁月!想到这里,我不禁辛酸的流下了眼泪。
  “哎哎哎,哭什么呀?”我被弟弟摇醒了,“没有。”我再也不敢多玩游戏了,以免梦变成真!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来正确地对待网络吧!既不能迷恋于网络游戏,也不能一味地拒绝它,只有合理地利用它,网络才会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篇:我与网络的故事
  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工具,随着网络的到来,我也开始与它打起交道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
  有一次,老师心血来潮地叫我们在网上查一查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于是我回到家,吵醒了正熟睡的电脑姐姐,她慢慢地睁开了朦胧的睡眼,斤斤有味地和我聊天。
  “哇,网络上的知识应有尽有,真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啊!”我情不自禁地为网络之五花八门而赞叹道。可是,密密麻麻的屏幕让人眼花缭乱。
  “Hello!这里是娱乐论坛!“一个“靓MM“跳出来;“这里是新闻抢先看!“一个“酷GG“映入我的眼帘;“Hey,快来动漫城堡观看吧!“又一个“帅DD“从天而降......
  终于,经过一番周折,我要找的“靓JJ“终于出现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人“柳暗花明又一“友““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人日,农历正月初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JJ开始络绎不绝地想我介绍传统节日,令人收益匪浅。
  从此,只要我一有空,就会找“网络家族“闲聊——些生活常识/历史故事等,有趣极了!
  网络,是一名无声的朋友,他会向你倾诉心中的“墨汁“;网络,是黑白生活中的彩色蜡笔,为你的生活抹上神圣的光彩;网络,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特别,引人注目;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网,它网住了你和我和他和她以及整个世界,多么神圣!
  网络,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与我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故事!
  第三篇:我与网络的故事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这个电子时代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事物,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网站:关于学习的网站、关于体育的网站、关于新闻的网站、关于旅游的网站、关于音乐的网站……等等,还有许多许多,还有些人不用出门,直接在家里上网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了,所以人们是“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人们在网上可以随时随地和远处的亲人聊天,不但可以听到他们的声音,还可以从视频上看到他们清晰的面孔。
  前几天,我家电脑装上了摄像头,开了电脑,我就连忙上了QQ,和家乡的叔叔,堂妹视频聊天,哈!这样我一想堂妹就可以开电脑和她视频聊天啦!
  虽然人们可以在网上得到许多知识,还可以跟亲人们聊天,可是网络上也是会有坏处的。
  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叫我们查资料,刚上了‘搜搜’,就冒出许多爱情游戏和色情图片出来,我连忙把电脑的开关给关了,心想:这创建色情网站的人也太害人了吧!然后我马上去跟爸爸说,爸爸连忙装了一个绿色软件,还杀了毒,这样那些不良信息就不会到我的电脑里了。
  网络真的太神奇了,网络改变了我的生活,但是,同学们还是要正确的使用网络。
  第四篇:我与网络的故事
  网络,曾背负过“让人沉迷”之恶名,因此网络也成了家长们给予孩子的一道“禁令”。我第一次接触网络之时,也曾入迷过,可到了后来,网络却成了我的好伙伴。我仍记得,我第一次与电脑网瘾“擦肩而过”是,是因为一年级的好奇……
  那是在暑假中,无聊透顶的我在卧室中徘徊。如往常一样,爸爸下班后的不久,便又钻进了书房里。向来就对万物感兴趣的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终于,乘爸爸上班之际,好奇心驱使着我一步步超书房走去。说实话,那时的我真得从未进过书房。我轻轻地推着门,书房的“美景”在我眼前呈现。我先是扫视了一遍,最后将目标向一个方形的“大玩意儿”投去。我蹑手蹑脚地,像个小偷似的溜了过去,轻轻抚摸着它。无意中,我触动了鼠标。这是,“大玩意儿”的屏幕上出现了色彩。我的好奇心顿时又被勾了起来。我坐在了座椅上,摸着鼠标,开始玩弄起了电脑。说也奇怪,我竟能熟能生巧地操纵电脑,原来,我是个“电脑鬼才”!从此,我便迷上了网络,成绩也一落千丈!
  可又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对电脑的看法也截然不同了。那天,妈妈正靠在座椅上,操纵着电脑。我愣了一下:平时不怎么玩电脑的老妈也开始“行动”了。我小心翼翼的走过去,伸头一看,并不是什么游戏。妈妈反应了过来。我一脸疑惑地说:“电脑……也有新闻?”老妈先是笑了一下,然后就给我叙述电脑的好与坏。细细品味,我这才恍然大悟。从此,电脑就不仅仅是我玩耍的工具,更是我一生作伴的好友。
  这就是我与网络的故事。如今,我已上了初一,已经能将电脑灵活运用。电脑的好与坏,我也一清二楚。现在在我面前的电脑,早已不是使我沉迷的“玩偶”,而是一生受益的伙伴,是人生又一位指导老师。网络,永远是我的挚友!
  第五篇:我与网络的故事
  记得我家买电脑时四年级的事了,但是,我永远忘不了那一个梦。
  电脑“先生”来到我家啦,我当然迫不及待的打开这个时髦的东西啦!首先我来到了“小游戏网站”,网络不愧是网络,游戏内容丰富多彩,令我眼花缭乱,就随便的点了一个,一玩就是一个小时,眼睛累了,迷迷糊糊地就爬在桌上睡了,梦中,我来到一个地方。
  这里好像到处是书,令我有点头晕。忽然,有个穿着警察制服的人向我走来:“你是网民‘肖琪琪’同学吧?”“是啊,”我答道,心里还纳闷,他咋知道我的名字呢?只听“嗖”的一声,来到了高级人民法院。“犯人肖琪琪,你可认罪?”“我没犯罪,何来认罪?”“助理,念念她的罪行!”“是!一小时前,你是否上了网?”“是啊。”“那就行了,你因为一小时里沉迷游戏,无法自拔,所以被逮捕了。”“啊?”“犯人无发言权,请闭嘴!”“恩……根据罪行,判定犯人必须为她的错误付出代价,罚她读完2008本书,写2008篇读书笔记,写关于书的价值的论文2008篇,另外判有期徒刑80年,退庭——”天啊!这是什么处罚?简直要我的命,说完,我又“嗖”的一声被关进了大牢。
  在牢房里,我简直生不如死,80年过去了,我被释放了,回首那时,真是后悔万分啊!为了一小时的游戏,浪费了我80年的岁月!想到这里,我不禁辛酸的流下了眼泪。
  “哎哎哎,哭什么呀?”我被弟弟摇醒了,“没有。”我再也不敢多玩游戏了,以免梦变成真!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来正确地对待网络吧!既不能迷恋于网络游戏,也不能一味地拒绝它,只有合理地利用它,网络才会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4186/

推荐访问:科技小故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