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9-08-02 07:10:26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蒸发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蒸发产生的水汽进入大气并随大气活动而运动。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一部分还来自大陆表面的蒸散发。下面是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营造充满探究的地理课堂环境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够说明陆地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作用;

  2.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能用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意义;掌握地球各种水体类型及各种水体之间的转化规律;

  3. 培养学生利用图示说明地理现象的特征或原理的地理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图示等方法表达陆地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材内容及分析】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教材共有三个知识模块:一是相互联系的水体,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水圈的构成和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角度来说明水圈的两个特性 — 连续、不规则;利用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河流水与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演示水循环的过程,利用台风登陆实例让学生主动探究来验证水循环的原理。

  本节重点一是水圈的特点,二是水循环的原理。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设疑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展示图片“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引入]在宇宙中看地球,为什么是一颗蓝色的星球?

  生: 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

  师: 地球上 71% 的表面积被水覆盖,水的总量有 13.6 亿 km 2 ,因此地球又被人们 称为是“水的行星。”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你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水 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吗?

  [学生讨论]

  ( 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二、阅读图表,明确概念内涵

  师: 地球上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与地球上水的分布和水循环运动特点有密切关系。今天我们就一直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师: 说一说,我们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有水存在?

  学生讨论:地球上的水广泛分布于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地下、土壤和生物体中。

  师: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孤立存在还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是联系的,你能说说它们是如何发生联系的?

  学生讨论: 地球上的各个水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联系的,并组成地球水圈。水圈各种水体的转化方式是通过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其联系过程就是水的循环。

  生: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展示“水圈的构成图”]读图明确水圈的构成特点,并要求学生用“结构图描述水圈的主要构成。”

  教师帮助学生完善水圈的构成图。

  由此引导学生得出水圈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 通过讨论、读图思考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同时要求学生用图表加以归纳,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运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

  [阅读材料]南极的冰山。

  师: 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水圈中, 陆地水体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水量仅为全球的 3.5% ,但它自然界中的作用十分巨大,而这些陆地上的水体尤其是淡水,主要集中于冰川, 占主体的冰川及永冻土底冰是目前人类尚不能利用的,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利用。据科学家计算,目前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淡水资源的 0.3 %,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 利用阅读材料,适时进行环境教育。 )

  三、读图探究,建立知识联系

  [ 承转 ] 水圈具有连续性和不规则性的特点 , 因此各种水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给的。

  [展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观察思考:

  (1) 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学生观察并讨论]

  师生归纳: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展示“地下水和河流水的关系”]

  [思考]:河流水与地下水有着怎样的补给关系?

  [学生观察分析]

  [归纳小结] ] 由图可以看出河流水和地下水补给是相互的,当河流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潜水面,潜水补给河流

  地下水补给是可靠而稳定的。

  [进一步思考]

  (2) 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生: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丰水期河流补给湖泊,湖泊起了泄洪的作用。可见湖泊对河流有着调蓄作用。

  ( 利用示意图,让学生自主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 )

  [承转]就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冰川水这几种不同类型的水体,谈谈它们的转化和意义,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如何发生的?水体的相互转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又有什么意义?接下来我们学习下一个内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情境创设]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是否正确呢?

  [教师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学生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 在图上找出构成海陆间水循环的四个环节,标出每个环节的含义。

  2. 在示意图上,画出海陆间水循环四个主要环节的循环运动方向,并在图上注明含义。

  师: 谁能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吗?

  生: 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大气降水、陆地径流等环节,最后又返回海洋,形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师: 在海洋内部和陆地内部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陆地循环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形成水汽,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水。这就是水的陆地循环,但不论是其发生的空间领域,还是参与的水量,陆地循环都不如海陆间水循环的规模大。因此,海陆间水循环对自然环境及人类影响最大。

  [学生活动]要求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简易模式,并在图上标出各个环节的含义。

  ( 转绘图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

  [阅读探究]展示台风登陆图,学生验证水循环的原理。

  四、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规律

  师: 地球上的水是不断地运动更新着的,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来说,水资源的总量是稳定不变的呢?以溧阳市为例,我们如何衡量本市各年水资源的变化呢?(停顿)好,让我们一步步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因素可以引起本市水资源的变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呢?

  生: 应考虑一年中新增的水资源和减少的水资源。

  [进一步引导]非常好。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可引起水资源的增加或减少呢?

  [ 学生讨论]引起水资源增加的因素有本区的大气降水、地表和地下流入本区的水资源;引起水资源减少的因素有本区的蒸发、地表和地下流出本区的水资源。

  [引导]大家能否给出一个计算本区水资源变化量的公式。

  生: 水资源的变化量 =| 降水量 + 流入量 - 蒸发量 - 流出量 |

  师: 设计这个公式的依据是什么?(质量守恒定律)

  师: 可以这样说: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我们得出的结论,也是水文学家们给出的一个重要原理 —— 水平衡原理。

  [引申]刚才我们讨论的是一个地区,如果将其扩大到一条外流河的整个流域,那么就没有径流量的流入,公式即可变为:储水变化量 = 降水量 - 蒸发量 - 径流量。如果是一条内流河的流域,那又如何呢?这次还得去掉径流量。

  [阅读图表]展示全球水平衡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海洋、陆地外流区域、陆地内流区域、全球的水资源变化量。

  师: 这说明什么呢?

  [归纳]在自然界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它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例出发,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

  五、拓展延伸,激发环境意识

  师: 利用水循环示意图,在沿海的 A 地和内陆 B 地,水循环对这两地气候、水文、植被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海陆间水循环时 A 、 B 两地的影响有所不同。沿海 A 地降水多,植被繁茂,地表径流丰富,且对地貌塑造作用强烈。而深居内陆的 B 地降水少,植被稀少,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也相应的减弱。由此可见,水循环对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影响。

  [教师提问] 海陆间水循环除对自然环境有影响之外,对人类社会是否也有重要意义呢?请同学们观察水循环示意图后回答。

  生: 略

  由此可见水循环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维持全球的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总之,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

  [进一步探究]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什么影响呢,请举例说明,并运用刚学习到的水循环原理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内容,完成活动。

  关于 “ 活动 ” 栏目的教学,活动 1 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可以将其纳入水循环的教学过程中完成。

  对于活动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如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总结上述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可以采取的措施,并将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在班级进行交流和展示。同时特别是指导学生研究和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例如当地地表植被若遭受严重破坏,可能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和过程的变化,进而可能引发哪些自然灾害或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

  [师生小结]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时,会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包括:对地表水的拦蓄、灌溉、将地下水抽取到地表、跨流域调水、对森林的砍伐、减小湖泊面积、开发沼泽等。人类的这些影响对于水资源来讲大都是弊利并存,有的甚至是弊远大于利。因此,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和适度,否则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

  ( 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树立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 )

  【 评析 】:

  地理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可见地理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初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并结合图例课件,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理解水资源的含义及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类型。对于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由于这一内容较抽象,在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如让学生读书、读图、并且画图,协助学生理解水的运动转化原理,理解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特别是地下水对河流水的补给。通过引用一些事例资料,采用“读、讲、议”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水体的运动、转化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同时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做到真正学以致用。在教学中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加强对学生资源和全球观念的教育,使其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资料宝库

  水循环加快 中国西北地区出现变 “ 湿 ” 趋势

  由于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中国西北部分地区气候出现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强劲信号,这一暖干地区可望逐渐变 “ 湿 ” 。

  这是中国专家通过分析西北已转型区域的气象、水文等8项资料,并进行区域气候模拟预测后得出的结果。

  从19世纪末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西北地区还处于波动性变暖变干过程中。但自1987年起,新疆以天山西部为主的地区,降雨增多,冰川消融加剧。据气象资料显示,1987-1996年间,北疆平均年降水 229毫米 ,分别比前两个10年增加16.2%和18%;南疆平均年降水 95毫米 ,分别比前两个10年增加23.2%和30.1%。

  雨水增加,冰川融化加快,促使河水大幅上涨。上世纪60-80年代,塔里木河主源阿克苏河平均年径流量还只有71.7至73. 3亿立方米 。到90年代,却猛增至84.42亿立方米。今年,新疆境内的渭干河又出现了百年难遇的洪灾。

  湖泊水位也开始上升,湖水面积扩大。最为显著的是天山中部的博斯腾湖。15年间,这座湖泊水位上升了 4米 多,超过1958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湖水面积也由88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0多平方公里。此外,天山西段北麓的艾比湖、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西天山的赛里木湖,水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干枯了多年的玛纳斯湖、台特马湖和东居延海也恢复了往日的碧波荡漾。

  另外,部分地区空气中的水气含量也大大加重,植被的覆盖率逐年提高。专家们认为,这是中国西北地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方向转变的一个信号。

  为进一步确认这一变化趋势,有关专家通过模拟区域气候情景,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到5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气温升高2.7℃ ,年均降雨量增加25%,大部分地区可望逐渐变得湿润起来。

  鉴于西北气候变湿后,山区降雨增多,专家建议在山区多建水库,蓄积水资源,以防止洪灾。

  专家称,干旱是中国西北地区环境恶化和经济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北气候变 “ 湿 ” 对西部大开发意义非凡。

  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水循环和大气环流、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一样,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转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共两目。第一目,“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着的t是运动变化的。

  第二目,“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球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二是以“活动”的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该节的教学重点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难点是“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

  2、教学目标

  (1)了解水圈的组成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学会用图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水循环三种类型的比较,河流补给类型的比较,强化比较法的使用I同时感受地球各圈层、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性。

  (3)通过学习陆地淡水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通过水循环知识的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二、教学思路设计

  1、用模拟水循环实验导人新课.一来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来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相互联系的水体”处理方案。该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未作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又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资源观、价值观的好教材。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的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是怎样相互联系的。首先让学生思考大气水、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然后出示“河流补给类型表”,分析河流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的变化而变化。

  3、“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处理方案。可遵循以下步骤:(1)讨论实验中水循环的过程及环节,并绘制出简图。(2)自主探究:实际水循环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水循环环节?(3)播放电脑动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4)小组讨论:举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5)分析讨论: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施加影响?怎样做才能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可持续利用?

  4、学习延伸设计:(1)根据水循环原理.提出解决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方案。(2)有人建议将渤海“搬迁”至塔里木盆地,通过改善塔里木盆地的降水条件,来解决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3)还有人提出将“渤海淡化”,以解决环渤海地区的缺水问题。你怎样认为?(4)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三、课堂教学实录

  【学生课前准备】

  师:完成下列模拟水循环实验:往一个平底碗中加水,直至水盖满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碗中。用塑料纸盖住碗,甩橡皮筋扎住碗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将碗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过1小时后.观察碗和塑料纸有什么变化。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操作模拟水循环实验(碗可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模拟水循环实验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水体是怎样相互联系的?这是水的什么现象?在自然界中,选种现象又是怎么表现的?从今天起学习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上的水。这节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过渡:要了解水循环,首先了解水圈中水体的类型及其相互联系。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构成

  指导自学:读“图3.1水圈的构成”及课文,设计表格或框图,说明地球上的水体类型。

  设计举例:(1)

  水体类型储量作用

  海洋水96.53%

  陆地水地表水河流水

  湖泊水

  冰川水

  浅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3.47%

  ……巨大,提供淡水

  地下水

  大气水0.001%

  (2)水体的形态类型: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

  点拨升华:生产、生活中经常利用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如何?(占淡水总量的0.03%)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水?(“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利用每一滴水”)

  过渡:这些水体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2.水体的相互联系

  出示问题。分析思考:(1)丰水期时,河流水与地下水是怎样联系的?枯水期呢?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呢?(2)河流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河流水有哪些补给类型?据教材图3.2,完成下表:

  河流补给类型流量变化特点河流分布

  雨水补给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世界绝大部分地区

  冰川融水补给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内陆地区

  地下水补给流量稳定与河流互补地下水丰富的石灰岩地区

  积雪融水补给随积雪量和气温而变化温带和寒带

  湖泊水补给对干流有调节作用源头、干流

  练习: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一个电站大坝下游某测站在筑坝前后测得的该河两条全年流量曲线,据图回答:

  (1)图中A、B、C表示三种补给形式,其中A是______补给.B是______补给,C是________补给。

  (2)根据流量情况,该河径流季节变化较大,解决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

  (3)判断图中(1)(2)两条曲线,哪一条是在修筑大坝后测到的,为什么?

  小结: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着的。据此,在下图中的“----”上画箭头,示意各种水体的相互联系。

  归纳:水圈的概念(各种相互联系的水体共同构成的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二)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及环节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模拟水循环实验中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并绘制出简图。

  自主探究:实际水循环是怎样进行的?还存在哪些环节?完成下图中的环节名称。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延伸思考:

  (1)三种水循环是否是独立的?它们通过哪些环节相互联系?

  (2)哪一水循环类型所跨范围最大,称之为大循环?

  (3)水循环涉及哪些圈层?举例说明。

  (4)在水循环系统中,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的总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播放电脑动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制作脚本:假如我们能跟踪一个水分子运动过程的话,就会有一次极为有趣的旅行。譬如我们在喝一杯水时,这个水分子很可能来自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冰川融水汇入山中的小溪,再流入滔滔的黄河,流经山东省,进入自来水厂,再进入我们体内。这个水分子经过人体排泄成为污水.再流入波浪汹涌的大海。阳光照射着蔚蓝色的海面.不断把能量以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海,这颗水分子获得能量后,挣脱了海水的束缚,以蒸发的形式,成为气态水进入大气。这个水分子随着大气的运动,可能在青岛上空的彩霞里,也可能以降雨的方式,落到黄土高原上,又流入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可见,地球上的水是处在无休止的循环运动中。)

  归纳:水循环的概念。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可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哪一个?

  讨论举例:

  生1:人类活动可对地表径流施加影响。如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工程等。

  生2:通过开采地下水,影响地下径流。

  生3:通过改造地形、改变地面植被状况,影响下渗。如平整土地、增加植被会使下渗增加。

  生4:增加植被也会使植物蒸腾作用增强……

  师:分析得非常好!那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降水、水汽输送环节能施加影响吗?

  生1:几乎不能。降水、水汽输送主要受大气环流、地形等的影响。

  生2;我认为人类活动对降水也能施加影响,如人工降雨。

  师:很好!人类活动几乎能影响水循环的所有环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

  学以致用:完成“活动”题。

  点拨升华:怎样做才能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可持续利用?

  3、水循环的意义

  自主学习:归纳并举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梳理知识质疑释疑】

  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质疑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课堂训练反馈矫正】

  下图为某城市生态系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用箭头完成该区域的水循环示意图。

  (2)如果将来经处理的城市污水排放到河湖中,将带来哪些不良后果?

  (3)利用本节课中的有关水循环原理,设计一幅简图说明治理城市污水的重大意义。

  答案:

  (1)图略。主要补充河面蒸发、植物蒸腾、地表径流、城市排水、下渗、地下径流等箭头。

  (2)城市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将通过水循环各个环节扩大污染的范围,比如,(1)其中的有害物质,将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农田生态系统,又通过农田中的农作物进入动物和人的体内.产生危害。(2)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将导致河湖中的藻类过度繁殖,水体缺氧,鱼类死亡。

  (3)见图。

  【学生总结感受收获】

  1、我知道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在不停地循环运动中,况且在速循环运动中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的储量不会发生变化。水循环时地理环境乃至地球生命的影响.既广泛又深刻。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学会了用图说明问题的方法。

  3、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

  4、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如从水循环的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

  5、我的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

  【教师小结提炼升华】

  教师小结举例: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人类活动若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延伸探究巩固提高】

  查阅有关书籍或相关网站.根据水循环原理,就下列你感兴趣的问题写成小论文,在班上进行交流。

  1、提出解决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方案。

  2、有人建议将渤海“搬迁”至塔里木盆地,通过改善塔里未盆地的降水条件,来解决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3、还有人提出将“渤海淡化”,以解决环渤海地区的缺水问题。你怎样看待?

  4、收集家乡某河流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四、教学案例评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突出优点有:1、用模拟水循环实验导入新课,创设了一个比较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2、“水圈的构成”部分,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或框图,说明地球上的水体类型,较好地体现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新理念。3、制作“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的电脑动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水循环的过程以及各种水循环的相互联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水循环的理解。4、延伸探究中,提出“将渤海‘搬迁’至塔里木盆地”、“渤海淡化”等大胆设想,让学生进行延伸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希望学生活动的设计再多些精彩之处。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18684/

推荐访问:自然界水循环教学视频 自然界水循环教学反思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ppt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自然界的水循环视频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件 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板书 自然界的水循环动画 自然界的水循环实验 自然界的水循环公开课 自然界的水循环题目 自然界的水循环flash 自然界的水循环图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