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教案|升华和凝华说课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来源:学生演讲稿 时间:2019-05-12 20:30:02 阅读:

【www.bbjkw.net--学生演讲稿】

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下面是烟花美文网www.39394.com小编分享的升华和凝华说课稿,欢迎阅读参考!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这节课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已将的四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的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的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材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提出概念,总结规律,并用它来解决问题。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

  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多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具有关于物质三态、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等知识,具有了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能力,具有初步的控制变量、转化的思想,初步的实验探究的思想。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水蒸气的液化过程来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年龄特点:初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很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初二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不久,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最好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观察碘升华和凝华过程,引导学生间接分析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结合学情、课程内容和《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别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A、经历观察升华与凝华的过程,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升华、凝华现象的主要特征。B、通过播放舞台上的"烟雾"以及"人工降雨"的场景,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C、通过思考,讨论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升华与凝华现象,尝试应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具体问题。D、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初步认识物态变化及相关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学习升华和凝华现象,增进对自然现象的了解,强化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道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因此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不易被学生观察到,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四、教学策略: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为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准备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观察、边分析、边讨论、探究,要多思考、多猜想、多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多媒体课件展示,并用物理语言进行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准备给学生提供以下机会:(1)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分析归纳;(2)操作、尝试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这一教学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碘升华、凝华演示实验器材一套,电教平台、新旧灯泡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学生:碘、锥形瓶、铁架台、酒精灯、火柴、棉线等,新、旧灯泡各一个。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设计:

  (幻灯片)由图中可知物质可以处于哪几种状态?除此之外物质还可以处于哪几种状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首先从复习开始,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知识,在黑板上自上而下写出气态、液态、固态。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并由学生上黑板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猜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既为本节课做准备,也为学生建构关于六种物态变化的完整体系做准备,也为下一节课打好基础。)

  新课引入:

  使用固体清香剂,可提前几天放在班里,讲课的时候同学们会发现清香剂变小了,而教室里弥漫着香气。这时可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在引出定义时要强调"直接"两个字(因为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固体清香剂比樟脑球更加的熟悉)。引导学生猜想: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热量特点。

  (二)进行新课:

  1、升华与凝华

  活动一: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人工造“雪”》

  在实验时要向学生说清楚实验器材,提醒学生在锥形瓶中加少许碘粉,给锥形瓶加热时需要微微加热,棉线放在试管的中间,不能触及碘粉,加热一会儿后,看到试管内有较多紫色气体向上冒,这时移去酒精灯或移去被加热的锥形瓶,熄灭酒精灯,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物理现象,要多猜想,多分析,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安全;同时注意物质变化前后所处的状态,特别要看是否有液态碘出现。可以让学生实验过程中交流实验结果;为防止实验的偶然性,可以多做几次。

  教师再演示人工造“雪”实验,让学生欣赏“雪”的自然美,领会物理方法的和谐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且与学生实验相验证。

  观察物理现象。

  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填入下面空格里。

  加热时:固态碘由( )态直接变成( )态,条件是( )热。

  冷却时:碘由( )态直接变成( )态,条件是( )热。

  棉线上出现:( ),它的形状像( ),颜色是( )色。

  学生讨论、探究、交流:

  把你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究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出结论。

  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

  归纳综合各个小组的意见后,教师小结: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板书)

  条件:吸热(板书)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板书)

  条件:放热(板书)

  活动二:学生们仔细观察并比较新、旧灯泡的灯丝有什么区别?(从灯丝的粗细、灯泡玻璃的透明性等角度去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结: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是一种升华现象。灯泡玻璃发黑的原因是:钨气体遇冷后凝华在玻璃内壁造成的。

  2、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教师播放课件:

  (1)一个樟脑丸慢慢变小。

  (2)“两件衣服的对话”的动画(冬天,两件冰冻的衣服分别在太阳下、阴凉处),再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结:樟脑丸变小了,变成了气体,冰冻的衣服没有变成水,而是直接变成了气体,它们都是升华现象。

  (3)在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内表面会出现"冰花"。

  (4)气温低于0℃时,草木、屋瓦上会有小冰粒附在上面,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小结:"冰花"和"霜"都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粒(都是凝华现象)。

  在上述几个例子中,要特别强调:物态变化中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条件,即升华的条件是要吸热,凝华的条件是遇冷。如冰冻衣服晾干,是因为衣服下的冰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初始状态是冰,最终状态是水蒸气,条件是吸热,物态变化是升华。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人工降雨》,探究《人工降雨》

  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多媒体播放“人工降雨”的壮观场景):

  (1)《人工降雨》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回答:

  (2)《人工降雨》中,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所经历的物态变化的过程。

  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教师指导。

  这里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溶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3)探究干冰粉喷洒在舞台上就形成白雾,那么舞台上的白雾是怎样形成的呢?

  干冰粉喷洒到舞台上,迅速升华降温,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来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

  (4)物态变化有六种,可分为两大类:

  吸热和放热两类。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应用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课堂小结

  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先让学生回忆本节学到的知识,且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再让学生从思维方法去总结,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成绩,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四)教学反馈

  (1)利用干冰怎样来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2)舞台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农彦说:“霜前冷,雪后寒”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1)阅读P43生活·物理·社会和P49—P50云、雨、露、雾、霜、雪、雹的形成

  (2)书面完成P43“WWW”中2、3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了解自然现象形成的物理原因。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作业批改和辅导指导:

  阅读作业可通过下节课提问或独立作业来加强督促;书面作业中第一题可以正面结果评价反馈,第二题应以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学困者”教师要及时指导,并注意个体内差异评价,有利于减轻“学困者”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力;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来互相帮助。

  六、板书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体系,突出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板书,有师生共同完成。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326152/

推荐访问:升华和凝华教案 升华和凝华ppt 升华和凝华视频 升华与凝华课件 物理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的例子 升华和凝华评课 升华和凝华的知识点 升华和凝华图片 碘的升华和凝华 升华与凝华检测题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